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本文基于情境教学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认为教师可以从创设讨论情境、体验情境、直观情境、故事情境等方面入手进行情境的创设,进而达到优化学生课堂学习,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运用
情境教学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那么可能导致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缺少兴趣,难以提起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应根据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特点,创设适当的情境,帮助学生融入情境,以有效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质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创设情境。
一、挖掘热点事件创设讨论情境,培养辩证思维
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内系统的知识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观,并在平时的生活中形成自觉约束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时下社会上的一些热门事件创设讨论交流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还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形成积极思辨的学习态势,让学生在思考辩论中提升学习品质。
如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就时下社会上人们对春节习俗的争议创设讨论话题:“有人说,放鞭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习俗,应该支持放鞭炮;有人说,放鞭炮污染空气,这个习俗应该被制止。你怎么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春节的节日习俗有更多的了解与认识。除此之外,课文中还提到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教师都可以依据社会上人们对这些节日的看法创造讨论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言论,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讨论交流中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适时引入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并以此来创设讨论交流的情境,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或发表自己的言论,便于教师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根本上杜绝教师“一言堂”教学现象的产生。同时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既能促进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又能使学生在辩证的思考中引发自身对社会的反思和审视,从而使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的教学价值得以彰显。
二、利用角色扮演创设体验情境,深化学生感受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根据学生所学内容创设角色体验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一些日常生活中特定角色的动作和行为,在角色体验过程中引起换位思考,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人物或事件介绍,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避免出现唯教师论学生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学习的感受和体会,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
如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走进我们的老师”一课时,同学们虽然天天都见到老师,但对于老师每天的工作情况是怎样的并不清楚。对小学生来说,如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老师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角色体验情境,以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以视学生情况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担任教师的角色,负责一天中的教学组织和班级管理工作。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天老师除了上课还要做哪些工作,并把老师一天工作的情况以情境再现的方式表演出来。这样的体验式学习情境既能使学生耳目一新、乐在其中、趣味盎然,也能使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去观察教室里是否整齐,班级纪律是否严明及其他,继而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老师工作的艰辛,学着尊敬、理解老师,和老师亲切地交流和沟通,进而保持良好师生关系等。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根据学生所学内容的特点,创设角色体验情境,让学生真正从教材中的人物视角去看待事物,养成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习惯,避免片面看待事物的现象的产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深化,学习质量得到提高。
三、以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增强学习趣味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媒体学习情境,可以化抽象为直观,使原本在教材中时空维度上距离遥远的内容呈现在学生眼前,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这种学习情境中会萌发出独特的见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增强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如《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的“安全记在心上”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防止溺水等意外事故的发生,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社会上一些有关交通、水电、溺水等方面发生的事故的录像资料,让学生根据这些录像资料中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这些真实直观的视频资料的播放,带着学生们走进安全知识学习现场,在学生们的心灵深处引起一次深刻的震撼。再由教师带领学生从安全出行、如何防止溺水事故等方面进行学习,使学生深受教育,学习质量得到提高。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所学内容的特点,创设多媒体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可以使道德与法治课中提及的内容成为鲜活的素材,融入学生的生活。
四、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故事情境,无形教育熏陶
用教学内容创设故事情境,于无形中发挥教育的熏陶作用。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学生往往对那些新鲜有趣的内容特别感兴趣,基于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关故事进行适当的补充或拓展,创设听故事的学习情境,将自己的学习感受与教材内容进行交流,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教育,从而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比如,在教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时,这节课主要讲自强不息的人格素养、立己之才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的品德得到提高,理想人格得到培养,道德素养得到提升。教学时,教师可从创设故事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故事,结合教材内容和收集到的材料,讲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志向是什么、你是否努力完成了自己的抱负。然后给学生讲《苏武牧羊》《范式赴约》《胡夫骑射》等故事,通过学生谈感想等活动,在一个个美德故事的熏陶下,在课堂上促进美德教育的无形渗透,促进学生品格修养的提高。故事对学生的诱惑力非同一般。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所学内容的特点,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开展学习讨论和交流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更好地弘扬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所传递的精神品格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教育,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
综上,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等出发,研究学情和教情,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鹏.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实施情境教学的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2(28):18-19.
[2]沈海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情境教学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2(27):52-54.
[3]池金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多元情境创设的原则与教学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3):10-12.
[4]胡玉凤.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J].中小学班主任,2021(6):49-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5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