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小学中低年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从‘一篇文’到‘一本书’”的阅读指导,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展学生阅读,充实小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也可以提升小学生品德与科学素养,发扬与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本文结合笔者实践,提出了在开展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时“从‘一篇文’到‘一本书’”的阅读策略,从学生成长、钻研课文主题、发掘文章人文元素及写作背景,把握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契合点等方面着手,有效指导学生,使阅读教学由课内向课外拓展,从而增强语文阅读教学导读效果。
[关键词]小学 中低年级 “从‘一篇文’到‘一本书’” 阅读契合点
阅读是学生汲取知识营养、丰富思想情感的途径之一。在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从‘一篇文’到‘一本书’”阅读指导,这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加学生阅读量都有很大帮助。所谓“一篇文”是指课本上的单篇课文,“一本书”是指课外的整本书,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课文,寻找“文”与“书”的契合点,在开发学生人文、审美和科学素养的同时,实现平稳导入,提升语文导读效果,通过“一篇文”到“一本书”对中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指导,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从“一篇文”到“一本书”的阅读指导中抓住契合点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小学中低年级学生课内外阅读效果
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所收文章通常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篇目在语言与词汇使用上既符合小学生认知能力与特征,不同的文本又具有不同的教育侧重点,并能发挥不同的教育价值,在“从‘一篇文’到‘一本书’”阅读指导方面,教师通过发掘文本和课外书籍之间的契合点,为学生提供有效导读,能增加“点”与“面”之间的联系,以“一篇文”激活学生阅读“一本书”的愿望,以“一本书”达到“一篇文”所必需的补充,继而提高学生对课内及课外阅读书籍的认识与理解,以提高“一篇文”与“一本书”阅读效果。
(二)有助于提升课内文章和课外书籍的阅读价值
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材所收篇目既包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又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与感情,彰显着语文学科知识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从“一篇文”阅读指导到“一本书”阅读指导,推荐阅读的结合点找对了,可以使“一篇文”的思想感情内涵更浓,同时,还可以使学生通过“一本书”的阅读,把目光直接指向书的“价值点”,从而使学生在课内外阅读时的眼界更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接受更深刻的教育,以提升课内文章与课外书籍阅读价值。
(三)有助于提高教师中低年级语文阅读指导水平
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感知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教师指导水平的高低会对学生阅读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探寻“一篇文”与“一本书”契合点时,教师将不可避免地就课文内容进行教学、思想感情的深度挖掘。如在讲解“一篇文”时,通过文本,对其所包含的深层次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达到阅读价值的扩展与延伸。因此,寻找“一篇文”与“一本书”契合点这一过程,将推动教师阅读指导方法的改进和水平的提高。
二、从“一篇文”到“一本书”阅读指导中抓住引入契合点的策略
(一)以课文主题为契合点导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结合课文进行“从‘一篇文’到‘一本书’”的阅读指导,实现由“一篇文”向“一本书”过渡,激发兴趣。可找到“一篇文”与“一本书”主题的结合点,以此作为引导契机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优秀书籍。例如:统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一文。
该文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学习课文展开想象,理解琥珀的形成;
2.体会科学家推测过程,培养想象力。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理解琥珀的形成。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并分析段落大意,了解“松脂球”的形成过程和琥珀的形成过程。在思考琥珀的形成中感受琥珀的神奇和魅力;了解琥珀的科学研究价值,对“琥珀”产生进一步探索的冲动。之后,教师便可向学生推荐科普读物《琥珀物语》。
《琥珀物语》是2008年出版的科普读物,作者为中国自然科学研究员王文利。《琥珀物语》一书,就是对“琥珀”属性、来源、保养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也有鉴别和其他知识的介绍,不仅语言表达上浅显易懂,同时也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阅读。学生在看完《琥珀物语》之后,反观课文《琥珀》,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把静止的文字变成了动态的想象,学习怎样运用大胆、合理推测还原琥珀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在实现《琥珀》文本阅读教学的目的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符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再如:统编四年级语文课文《观潮》描写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和壮观的自然景象,学生在“初读—研读—精读”过程中,能够理清文章的脉络,在头脑中形成“钱塘江大潮”的想象画面,体会“潮汐”现象的奇特。教师可以将课文所描写的事物作为引导学生课外“整本书”阅读的契合点,引导学生阅读和探究课外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海洋篇)》。陶行知说过:“教师不但要教学生知其然,还要教学生知其所以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海洋篇)》整书,不但能够理解“钱塘江大潮”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了解月球、地球和太阳之间引力引发“潮汐”现象的奥秘,还能让学生涉猎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从“阅读一篇课文”到“阅读一本书籍”的过渡,使其逐渐产生科学探索兴趣和欲望,发展小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二)以课文人文元素为契合点导读,丰富学生人文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强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小学中低年级阅读教学应发掘课文中的人文元素,将其作为“一篇文”向“一本书”导读的契合点,在拓展小学生阅读面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例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猫》《母鸡》《白鹅》,和统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小蝌蚪找妈妈》,这几篇主要描写小动物,它以学生认识小动物本性为主,充实学生对动物的感情,循序渐进地发展小学生的自然生态意识,充实学生的人文情感。
以老舍先生的文章《猫》为例,文章在1-3自然段描写了“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它“有时候很乖”“成天睡大觉”,可有时候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样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有时候“什么都怕”,有时候“它又那么勇猛”。学生在阅读、分析、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对小动物产生深入的了解,感受到小动物身上独有的“性格”,形成“人与动物”乃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解析文本,将文章中的这种人文元素挖掘出来,教师将此作为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整本书阅读的导读契机,向学生推荐与动物有关的课外书籍,比如:《野性的呼唤》《红奶羊》等。《野性的呼唤》讲述了一只经过驯化的雪橇犬—巴克的故事,它在经历了“文明”之后,再次回到“大自然”,在谋求生存中形成了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力量,向读者释放了“生命教育”的信息;而《红奶羊》则讲述了羊与狼间的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爱的无私”和“爱的力量”,即便是动物,也能感受到什么是“爱”。
寻找课文和课外读物“人文元素”契合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从“人”与“动物”之间感悟个性,塑造生态意识,使学生更有爱心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产生对动物、对自然的关心与尊重。
(三)以文章的写作背景为引导契合点,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其理念正好符合新课标中阐明的语文教育理念,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发扬民族精神。可以深挖教材,以课文写作背景为契合点,指导学生课外全本阅读,丰富对时代与历史的认知,通过通读全文,逐渐形成爱国主义思想,弘扬民族精神,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例如:统编小学四年级语文《小英雄雨来》这篇文章,可以叙述文章的写作背景。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小英雄雨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壮举。文中雨来这一形象,并不是作家管桦空穴来风,雨来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东地区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当年冀东地区的男女老少都纷纷拿起武器,与侵略者作战,如雨来协助八路军放哨、为八路军传信这样的英雄事迹随处可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小英雄雨来》进行段落分析,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从小雨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掩护八路军交通员,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不肯说出交通员藏身所在的英雄事迹中,感悟“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教师在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将文章写作背景作为引导学生课外整本书阅读的契合点,指导学生阅读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图书,比如,《不能忘记的抗战》《中国共产党抗日英雄传》。《不能忘记的抗战》是一本反映近100年来中日关系演变发展、日本对华侵略霸占及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浓缩型通俗文史图文画册。以与抗日战争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特别是革命烈士和重要历史事件的交互为主线,贯穿全书。《中国共产党抗日英雄传》是一曲曲英雄颂歌,也可说是一部抗日战争史,全书收入约120篇抗日英雄或英雄群体的传记。
教师通过课文的时代背景进行导读,让学生读这类历史性、教育性强的图书,对于发展学生的民族精神,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使当代的小学生不忘历史,从小坚定理想信念,长大报效祖国。由此,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
(四)以文章的主人公作为引导契合点,升华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对先进人物的赞美与颂扬,旨在通过小学生对语文课文的学习,能够以课文中的主人公为榜样,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以结合小学语文教材的这一特点,将典型课文的主人公作为“从‘一篇文’到‘一本书’”的导读契合点,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典型人物具有初步认识和感知,再通过对整本书的系统阅读,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加饱满,加深学生对人物思想、性格的体悟,升华学生内心的情感。例如,统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中《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歌颂雷锋先进事迹、弘扬雷锋精神的诗歌,教师可以将雷锋事迹的讲述作为引导学生实现“一本书”阅读的契机,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在对雷锋故事产生兴趣的基础上,阅读课外书籍《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在实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扩大阅读量的同时,让雷锋形象扎根于学生的记忆深处,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升华。
(五)以课文的审美元素为引导契合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课外阅读内在驱动力形成的源泉,教师可以将课文的文学体裁作为“一篇文”和“一本书”的契合点,向学生荐读,以此激发中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学生的阅读欲望。例如,统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中的《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小马驮着麦子过河,听了老牛、松鼠对河水深浅的不同说法,自己没了主意。当它听了妈妈的教诲后,大胆尝试,顺利过河的故事。这篇课文不仅情节具有趣味性,还配备了生动、形象的插图,呈现出了课文自身的体裁美、情节美、构图美。教师可以利用课文的美感调动二年级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向学生推荐阅读绘本版童话故事,比如,《神笔马良》《七色花》《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以“趣”促“读”,以“读”促“悟”,在“一本书”阅读后,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自由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在实现“从‘一篇文’到‘一本书’”导读的同时,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丰富学生语言经验和情感经验。
三、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天性,运用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踏进未知之门。”作为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需要在小学中低年级“从‘一篇文’到‘一本书’”的阅读指导中,深入挖掘“一篇文”和“一本书”的主题、人文元素、写作背景以及审美元素等,以此为契合点开展有效导读,从而促进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效果,提高小学中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谈永康.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分析与再思考[J].语文建设,2021(4):8-12+20.
[2]谭杏芝,邹娜.浅谈小学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以《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为例[J].语文建设,2020(20):64-66.
[3]杨正奎.由“一篇文”到“一本书”—推动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7(12):83-8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