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相关概念,然后 分析了“双减”政策落实现状,最后提出了学校社会工作助力“双减”政策落实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双减政策,学校社会工作,课后服务
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起步晚 、推行步子慢,而 传统行政性学校工作已经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发挥了 一定的积极作用, 因此学校社会工作常处于介入难、 角色定位不清、职责界定模糊的境地 。然而“双减”政 策的正式发布, 给学校社会工作提供了一个重要契 机,学校社会工作如果能够在这场教育变革中发挥专 业优势,取得实际成效,必然会获得政府的支持、社会 的认可,为其发展创造出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 。基于此,本文拟对学校社会工作如何助力“双减”政策落实 加以探究。
一、相关概念
(一)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一 词直译于英文“school social work”,意思是在学校开展服务的社会工作 。《社会工 作百科全书》把学校社会工作定义为“学校社会工作 是运用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去实现学校的主要目的。 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教与学的场所,是学生 能为现在所居住的世界与未来可能面对的世界准备 他们自己”[1] 。这里除明确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 外,还指出了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即由 学校社会工作协助学校实现其目的 。《中国社会工作 百科全书》是这样定义学校社会工作的:“学校社会工 作为政府、社会各方面力量或私人经由专业工作者运 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正规或非正规教 育体系中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学生提供的专业 服务。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或学校解决所遇到的某些 问题,调整学校、家庭及社区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的 潜能和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以实现教育目 的乃至若干社会目标。”[2]这里不仅明确了学校社会工 作服务资源的提供者,而且还指明了其服务对象与服 务目的。
还有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如科斯廷(Costin) [3] 强调学校社会工作除了需由专业人士承担, 还需要与学校心理咨询、医护、安检等部门合作,共同 完成服务工作 。林胜义[4] 则重视学校社会工作的“桥 梁”作用,认为它可以促进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有 效沟通,协调学生与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学校教育 目的。宣兆凯[5]从交叉学科的角度,诠释了学校社会工 作是介于社会工作学与教育学之间的学科,因此它以 学习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为服务对象,帮助他们学会 适应学习生活 。范明林[6]也认为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 范围在学校,工作重点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 生发展 。许莉娅[7]在诸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将“学校 社会工作”的定义综合概括为“学校社会工作是专业 工作者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运用社会工作的专 业知识和方法,为学校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的 学生提供获得适应今日与未来生活能力的专业性服 务活动”。该定义明确了学校社会工作从属于社会工作,需要秉承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运用社会工作方 法,协助学生提升个体能力,促进其人格发展。
上述学者不同角度的释义,无一不认为社会工作 是学校社会工作的根, 为其成长提供了生命养料,同 时也注意到了它的发展壮大又与教育工作相联系,教 育工作能为其拓展领域,提供成长土壤,而学校社会 工作又能为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多元化的指导 服务,协助教育全过程育人实践的完成,成为教育工 作有力的援手及支持者与促进者。
(二)“双减”政策
“双减”政策于 2021 年 7 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 务院办公厅正式颁布,文件全称为《关于进一步减轻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 见》。“双减”政策的总体目标是在 3 年内实现减轻学 生校内作业和校外培训的负担,缓解家庭教育支出及 家长相应的精力负担,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总体思路如下:①在源头上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教学质量、作 业管理水平、课后服务水平都需提升;②在治理上要 系统推进,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合作,形成有效的工作 合力;③在监管上要提升保障能力,建立责任追究机 制 。由此可见,作为一项系统民生工程,“双减”政策社 会辐射力较强,关涉群体较复杂,政府落实决心较大。
随着“双减”政策的发布,很多学者研读政策文 本,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比如,有学者从公平、共享角 度指出,“双减”政策从根本上促进了教育公平,使教 育的公益属性得到了保障 。教育资源的公平很可能 会促进社会人才观念的改变,因为“双减”实施把正 常的成长空间还给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进而 促使教育评价标准由传统的“唯分数”论转向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8]。还有学者就“减”的本质提 出“减负”而非“减质”,“减去的是学生不必要的过重 负担”,应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9]。还有学者 从学理性角度提出,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是“双 减”政策的理论依据,归根结底,“双减”政策的“核心 对象是人,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根本”[10]。还有学者从历 史、现实和实践三个逻辑分别指出,“双减”政策是对 过去义务教育减负政策的继续与延展, 也是对当下 义务教育发展现实的清醒认识, 这就需要提升内生 发展动力, 推进育人体系的建设及创新协同育人的 人才培养模式[11]。
可见,“双减”政策既是对历史的再认识、再发展, 也是对现实的积极探索与反映;既有学理层面的理论 依据,也有法理层面的制度保障 。因此落实“双减”政 策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唯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 方能促使“双减”政策落地生根,见之实效。
二、“ 双减”政策落实现状
(一)落实作业减负
作业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是学 生理解、巩固、记忆知识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师评价、 改进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重要依据 。 目前,各地纷纷出 台作业设计指南,如广州市建立了校长第一责任人作 业管理机制,要求学校按照“一校 一 案”落实作业管 理,并构建了“基础类—提升类—拓展类”分层进阶作 业体系,这既保障了作业设计质量,又体现了因人而 异的个性化教学方法;上海市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 即“一 日一公示”“一周一报备”“一月一问卷”“两月 一检查”。同时,随着作业管理制度的普遍建立,作业 设计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由“双减”前的 46%提高到了90%以上。
(二)开展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质量既是“学习更好回归校园”的重要 举措,也是学校践行“五育并举”的演练场 。比如,上海 市秉持着“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的原则,将课后服务 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作业辅导,采取教师 答疑的方式,确保学生不把书面作业带回家;第二阶 段为兴趣拓展,以丰富多样的学科拓展和社团活动为 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又如,长治市创建了“菜单式 双选”课后服务,通过打破年级、班级限制,统筹全校 优秀教师,列出服务“菜单”,由学生自主选择,旨在为 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笔者经过梳理发现,自 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 2021 年春季学期末的 49.1%提高到了 90.0%以上。
(三)提升教学质量
保障减负减量不减质的有效措施,就是不断提升 教学质量,只有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了,才能让学生“跟 得上”“吃得饱”。比如,上海市遴选了 165 名骨干教师 组建名师团队并录制慕课;长治市开设“优秀教师线 上答疑辅导”;南通市组建了涵盖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学科带头人等的名师团队,参与“慧学南通”线上课程 资源开发,创建线上答疑平台 。 目前,全国 21 个省份 出台了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普遍建立了教学基本规 程及校本教研、“零起点”教学和学习困难学生帮扶等 制度,绝大多数教师参与了辅导答疑,在提升教学质 量的同时,也愈发突显了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地位。
( 四)配套保障与多部门联动协调
“双减”政策能否有效落实,既需要政策保障,还 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 。 比如,贵阳市纪委监委对“双 减”政策贯彻落实工作进行了全程监督,并与金融系 统合作搭建了资金监管大数据平台, 同时还联合发 改、民政、市监等部门,对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治理情 况开展督查,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又如,在协同育人 方面,重庆市九龙坡区育才实验学校在九龙坡区体育 局、区科协、区武术协会的帮助下,成立了攀岩、科技 名师工作室, 建设了传统武术进校园等项目基地,还 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开发了拉丁舞、街舞、轮滑等课程。
概括来说,“双减”政策实施 1 年多以来,在各地 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推动落实下, 已经取得了初步成 效,学生校内外负担明显减轻,家长焦虑感也有所缓 解,教育生态也逐步趋于优化。但是由于目前政府、机 构、学校在“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多是“独立式割裂行动”,因而落实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部分 家长“唯分数”的思想观念尚未转变,“培优补差”仍有 很大生存空间, 相关配套保障措施亟待完善 。因此, “双减”不仅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还是一项长期、 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尤其是 同样把学校也作为“主阵地”的学校社会工作,在这场 变革中大有可为。
三 、学 校 社 会 工 作 助 力“ 双 减 ”政 策 落 实 的 有 效 路径
学校社会工作秉持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以学生为 本位,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使学生在 获取知识的同时,实现人格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双 减”政策所要实现的目标。对此,学校社会工作可以在 课后服务、协同育人及监督保障方面,借助专业力量, 融合多元主体,发挥督导功能,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在具体的服务工作中。
(一)强化专业能力建设,主动承担课后服务工作 任务
所谓课后服务,通常理解为课后延时服务,其内 容主要有学生托管、作业辅导及兴趣小组、社团活动, 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素质培养,“是超越学校正常 教育功能和范畴的一种增值服务和延伸教育,是学校 额外开展的一种社会关爱行动和便民减负举措”[12]。 但是目前由“谁来承担课后服务工作任务”仍比较模 糊[13],一般是由学校教师承担,而教师在分配教学与课 后服务的时间和精力上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学校社会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辅助主体,除作业 指导无法胜任外,托管、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拓展性 的科普服务活动均属于学校社会工作的一般性服务 项目 。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不断强化自身 专业能力建设,成为课后服务提供的主体力量,具体 做法如下 。一是提升专业技能,提高课后服务管理水 平 。比如,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托管服务的同时,还 可以进行适当的生活辅导及学业与职业生涯辅导。前 者通过小组工作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后者 通过团体辅导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业、职业规划的重要 性。这样的课后服务既能加强学生理性的自我认知能 力,也能激发学生寻求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提升综 合素质水平,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 。 目前,课后 服务开展多安排在正常教学之外,为了让参与的学 生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充足的精力,这就需要学 校社会工作者在组织相关主题的小组活动或社团活动时,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多学科综合学 习能力,使课后服务内容多样化 、形式多元化,以便 在延时阶段再次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是提升协 同能力,确保课后服务资源的全面性与可持续性 。不 论是学校,还是社会,资源利用总有其有限性,如何 挖掘、调动、开发、培育出新的资源,这就需要学校社 会工作相关人员充分发挥合作者、倡导者、引导者的 作用,进行多部门协调,搭建平台,以合作共赢作为 保障服务质量的动力,与机构、政府等建立起相互依 存、促进、开放的组织关系,解决课后服务资源可持 续性使用问题。
(二)优化教育环境,构建家校协同育人良好局面
由于传统“一考定终身”的观念尚未改变,“双减” 政策的全面推行也会引发部分家长的焦虑感,一方面 家长对学校缺乏足够的信心,另一方面教育内卷的现 实格外严峻,这些都不利于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
如何营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学校社会工作可从以 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坚持以“双减”政策为指导, 这是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行动指南,也是评估服务成 效的标准 。二是要建立成长互助小组,发展社会支持 网络,通过集体力量解决学生在幼小、小初、初高衔接 时的不适应问题,同时缓解由轮岗带来的师生磨合、 融合问题。三是要运用社区工作方法,从资源链接、对 接的实践出发,将延时服务转移至学生家庭所在社 区,一方面解决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满足低年级学生 的情感与心理需求 。 四是要借鉴“访问教师”模式,走 访学生家庭,了解父母对教育的理解与认知,开发出 个性化的服务项目,以满足不同家庭对教育的不同诉 求 。在项目中,学校社会工作者在面对学生时充当辅 导者、咨询者、管理者的角色;在面对家长与教师时, 又充当协调者、合作者、倡导者的角色,可以促使学 生、家长与教师之间无缝衔接,使教育信息能够正确 无误地表达、传递与反馈 。如此构建起一个协同育人 的良好环境,就能够使学生成长的空间得到优化,也 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发挥专业督导功能,保障“双减”政策高效 落实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依法治理,落实部门职责, 把督促检查作为专项整治和政府督导评价的重要内 容 。 目前,主要由政府监察部门负责监督“双减”工作 的推进与执行情况,这使得监督主体略显单一,且应 对新事物的监察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而学校社会工作已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督导机制,能够从监、帮、促 三个层面为“双减”政策有效落实保驾护航。
首先,关于“监”的层面,随着我国社会工作专业 化、职业化的发展与推进,社会工作督导机制在逐步 完善的同时,也得到了政府决策层面的有力支持 。因 此,学校社会工作一方面能够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服 务质量、职业操守进行考核与评估,另一方面能够以 第三方身份督导学校、教育及相关部门的执行力 。这 是因为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属于政府购买、民间机构运 作,与学校机构、教育部门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在权 责方面有明确的界限,加之政府是购买方,所以学校 社会工作更能在督责方面发挥实效。
其次,关于“帮”的层面,“双减”政策推动教育理 念转向重德、重才,而立德树人也是学校社会工作督 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督导的过程中,一方面以“双 减”政策为核心制定相应的评估内容,对学校社会工 作者、学校或机构、政府部门进行能力评估、成效评 估、满意度评估、财务状况评估等;另 一方面通过问 卷、访谈、面询或文书记录、双重印证的方式,在评估 过程中及时发现偏离政策目标的行为或环节,进而分 析产生偏离的原因,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纠 偏 。基于此,“双减”政策的合法化执行过程与效果才 能得以保证。
最后,关于“促”的层面,学校社会工作秉持的价 值观及伦理守则要求以人为本,强调平等、正义、诚信 与敬业 。督导作为一种专业性问责模式,可以通过定 期、持续的督导程序,进行行政检测和服务评估。就此 而言,“督导者对被督导者的管理和指导具有一定的 强制性和约束力”[14]。
此外,“双减”政策背景下,督导对象呈多元化趋 势,除了学校社会工作者,教师、校长、学校行政工作 者及教育机构、政府部门负责人都可能会成为被督导 者 。在此情境下,督导的管理、教育、支持功能应随之 而扩大 。具体而言,基于人本、公平、正义、敬业等价 值理念,督导过程可以转向联合协同督导,除了培训 监察机构人员参与督导工作,还可以邀请教师、学校 管理者及家长代表通过资格审查、专业培训共同承 担督导任务 。这样就能使督导过程呈现出一种双向, 甚至多向的互动、互督、互促、互学的动态过程,最终 使参与方均能胜任各自的角色与任务,既保证各项 服务 、教改 、行政命令在“双减”政策指导下规范运 行、有序推进,也能按时有效地完成既定的工作计划。
四、结语
就目前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而言,国家虽然已经 提出“一校一社工”的制度要求,但是很多学校基本上 还处于尝试阶段,甚至有些学校尚未开展 。这场全国 性的教育改革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 契机与平台,因为二者最终的目的都是“让教育回归 学校,让学生回归全面发展,让教师回归教育初心与 使命,让家长与社会回归协同育人”[15]。因此,学校社会 工作者要不断强化专业能力建设,帮助教师解决“教 育”“辅导”“培训”之间的角色定位矛盾问题,协同学 校、机构、政府部门形成教育合力,促使学校社会工作 成为课后服务提供的主体力量。学校社会工作者还可 以借助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在良性互动、多方 联动的基础上,营造协同育人环境。此外,学校社会工 作还可以充分发挥督导机制的作用,为“双减”政策落 实保驾护航 。概言之,学校社会工作助力“双减”政策 落实,是一场互利互惠的双赢战。一方面,学校社会工 作服务着实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形成良好的教育生 态;另一方面,学校社会工作者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 也能由此获得政府的全面支持与社会的普遍认可。
参考文献:
[1] EDWARDS R L,COLBY I C,GARCIA A,et al.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M].Washington:Natl Assn of Social Workers Press,1965: 2087.
[2] 陈良瑾. 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566.
[3] COSTIN L B.An Analysis of the tasks in school social work[J].So- cial Service Review,1969.43(9):226.
[4] 林胜义.学校社会工作[M]. 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8:28.
[5] 宣兆凯.学校社会工作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6] 范明林.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199. [7] 许莉娅.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8] 马开剑,王光明,方芳,等.“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生态 变革(笔谈)[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21(6):1-14.
[9] 赵娉娉,贺永平.价值分析视角下“双减”政策的定位及实践路径[J]. 教学与管理,2022(13):6-10.
[10] 别梓要.马克思人本理论视域下“双减”政策学理探析[J].哲学 进展,2022(3):218-222.
[11] 罗开文,李燕.“双减”政策的三重逻辑[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22.37(7):46-52.
[12] 钱发华 .六种“步伐”走好课后服务之路[J].江苏教育,2019(9): 17-19.
[13] 杨清溪,庞玉鸽.多元协同:课后服务工作承担主体的实践反思[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22.49(5):154-160.
[14] 徐道稳 .社会工作督导:职责抑或职级[J]. 中国社会工作,2021 (21):9.
[15] 刘复兴,董听怡.实施“双减”政策的关键问题与需要处理好的 矛盾关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21(1):91-9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