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4:59: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新高考背景下 , 语文科 目 的考试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 教师应根据新高考的要求 来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 本文提出相关建议 : 运用提问 式 教 学 法 , 引 导 学 生 进 行 有 效 思 考 ; 使用思维导图展示文本结构 ,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 在课堂上注重必备知识 , 培养 学生深度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 立足于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要 素 , 拓 展 课 外 文 本 的 学 习 ; 同 时 , 优化课堂互动 ,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表达 。

  新高考改革以考试模式的改革为突出标志 , 不 再区分文理科 , 而是采用 6科选 3科的形式 , 并加 上语数外学科 。新高考改革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思想 , 注重社会发展和变化 , 旨在通过高考提升人 才选拔效果 。 因此 , 新高考的命题风格也发生了显 著变化 , 反映了新课程改革的趋势 , 吸纳了许多前 沿的教育理念 。新高考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 挑战 , 要求教师紧跟高考动向 , 优化课堂教学 。
\

  一 、新高考下语文试题特点

  语文高考对整个高中段的语文教学具有导航性 作用 , 能够帮助教师把握教学重心 。将新高考下的 语文试题与以往相比 , 会发现其中存在一些共有的 特点 。

  1. 强调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在新高考下 , 语文科目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 考查 , 更加关注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 、结构分析能 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 阅读模块中对思维能力的考查 尤为明 显 。 例 如 , 2022年 全 国 新 高 考 Ⅱ 卷 第 1 题 要求学生阅读四个材料 , 并根据内容判断其正 误 。 其中 , 选项的陈 述 与 原 文 表 述 之 间 只 存 在 细 微 差别 。如果学生缺乏较强的思维能力 , 较为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思 维 能 力 的 考 查 也 体 现 在 其 他 题 型 中 , 如作文题的审题要求有所提高 。思维能力恰恰 是过去语文教学中相对薄弱的一环 , 需要加强 。

  2. 强调学生的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

  新高考下的语文科目考试在融入新课改理念的 同时 , 仍然注重对基础性知识的考查 。然而 , 不再 简单地以课文为命题素材 , 而是在课外文本情境下 考查基础性知识 。完成这类试题需要学生具备知识 运用和迁 移 能 力 。 例 如 , 2022年 全 国 新 高 考 Ⅱ 卷 第 7题考查了与小说细节描写鉴赏相关的知识 , 但 并未直接指明对应文本 , 而是要求学生自行找出相 关句子并进行分析 。新高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 更加灵活 , 如果只停留在对知识的表层理解 , 将无 法有效应对 。

  3. 人文素养的考查比重增加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 。学习语文不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 , 更要 深入融入母语文化 。新高考下的语文科目考试增加 了对人文素养的考查比重 , 许多试题要求学生对传 统文化有 较 深 的 理 解 力 。 例 如 , 2021年 高 考 语 文 全国新高考 Ⅱ 卷 第 21题 是 一 道 语 言 文 字 运 用 题 ,表面上只需要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 , 但实际上要求具备一定的人文功底 。文言文阅读题更加注重 对文言文思想情感和主题的考查 , 这也体现了新高 考对人文素养的重视 。

  4. 试题整体呈现开放性

  新高考下的语文科目考试体现了“活”的特 点 , 试题设计 整 体 呈 现 开 放 性 。 例 如 , 2021 年 高 考 语 文全国新高考 Ⅱ卷第 9题要求学生利用文本二的观 点重新解读文本 一 , 并回答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 子的欢喜”这 一 主张 。该题融合了信息提炼 、审 美 鉴赏等考点 , 但题干本身并未涉及这些概念 , 对答 题具体内容的限制也较少 。学生需要具备开放性的 思考能力 , 能够在具体问题下进行具体分析 , 才能 有效地应对这类题目 。

  二 、新高考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新高考语文科 目 的改革是 一 项整体 性 的 改 革 , 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 将无法满足新 高考的要求 。教师应当根据语文试题的特点 , 采取 措施来优化课堂教学 。

  1. 注重问题驱动 , 以提问引导思考

  语文学习的过程离不开思考 , 无论是阅读还是 写作 , 都需要学生积极思考 。新高考全面加强对学 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 许多试题要求学生深入解读文 本才能回答 。有些试题还要求学生表达个人见 解 , 能够深入阐述理论 。这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思考 , 让学习与思考相融合 。教师可以采用提问式 教学法 , 通过高质量的问题引导课堂 。例如 , 在教 授《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时 , 可以通过提问来 促进深度阅读 。针对文本中关于鲤鱼的遐想部 分 , 教师可以提问 : 从整体上来看 , 这部分内容有什么 作用? 这个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 让他 们学会从具体事件中提取普遍意义 。在结束全文阅 读时 , 可以提问 : “从文中我们可以得 出 , 成 为 优 秀科学家需要具备哪些品质?”这个问题可以培养学 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 提升他们的抽象思维能 力 。

  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存在“重感悟轻思考”的倾向 ,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感性体验 , 而较少进行理性思考 。教师可以针对文本提出问题 , 促进学生的思维参与 , 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

  2. 运用思维导图 , 呈现知识联系

  思维导图是一种结构化的图示工具 , 可以将各 级主题之间的 关 系 以 相 关 的 层 次 图 表 达 出 来 , 是 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 。新高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 查要求增强 ,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可以起到思维 训练的作用 。 布鲁姆将认知 目标分 为 识 记 、理 解 、 运用 、分析 、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其中 , 分析指 的是将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 分之间关系的能力 。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展示各部分 之间的联系 , 有助于提升分析能力 , 帮助学生应对 新高考 。教师可以在阅读课结束时与学生一起回顾 文本 , 分析其中的内在关联 , 然后引导学生使用思 维导图展示全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 , 在教授《拿 来 主义》一 文时 , 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阅读全 文 , 从 文本中推 理 出 观 点 的 过 程 : 首 先 分 析“闭 关 主 义” “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等错误的做法 , 然后提出运 用“拿来主义”的 论 点 。接 下 来 , 仔 细 阐 述“拿 来 主 义”, 提出“拿来主义”是 选 择 性 的“拿 来”。完 成 上 述梳理后 , 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 , 以可视 化的方式展示全文的结构 。此外 , 鼓励学生相互观 看彼此的思维导图 , 了解其他学生的制图方法 。思 维导图可以将复杂的信息简化 , 从文章中提取关键 信息 , 有助于培养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表面看到本质 的能力 。

  3. 关注必备知识 , 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 , “必备知识”是培养能力和素养的基础 , 并强调“能力离不开知识”。必备知识具有核心性和可迁移性 , 可以在不同情境下应用 。新高考的语文科目是必考科目之一 , 因此试题更加注重基础和共通知识 , 许多试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必备知识的能力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 学 时 ,不仅要关注具体篇目的教学 , 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必备知识的认识 。例如 , 在必修 5课程中的第 13课中 , 包 括 两 篇 小 说 , 人 物 塑 造 是 重 点 。 在 教 学《林教 头 风 雪 山 神 庙》时 , 可 以 讲 授 人 物 塑 造 方 法 , 提出两个要点 : 通过自然环境衬托人物 , 通过 语言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 。 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 人》时 , 可以设置“探究人物塑造方法”的学习任务 , 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 的 方 式 进 行 探 究 。《装 在 套 子 里的人》使用了不同的人物塑造方法 , 包括通过其 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和详尽而有重点的外貌描写 。 通过这次学习任务 , 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 必备知识 , 培养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

  4. 拓展课外文本 , 深入 感悟传统文化

  新高考语文科目试题蕴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 要求学生具备较深的人文学养 。人文学养的培 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只能通过学生 日积月累来实 现 。从新高考的角度来看 , 应引导学生掌握中国传 统文化具有共性的审美价值 。具体而言 , 教师可以 从课内 文 本 出 发 , 拓 展 到 课 外 文 本 , 让 学 生 从 同 一 主题的文本中感受人文特质 。

  例如 , 在教授杜甫的七律《登高》时 , 教师可以 创设一个以“登高”为题材的古诗文本体系 。其中包 括杜甫的《望岳》、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 《独坐敬亭山》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这些作品都 是关于登高感怀的作品 。可以先分别单独展示这些 诗作 , 让学生从描写景色 、抒发情感和主题思想等 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些诗作 。然后提出问题 : 请将这 些古诗与我们所学的《登高》进行对比 , 谈谈登高诗 的共同之处 。古代的登高诗中寄托了诗人对世界和 人生的思考 , 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寄托 , 因此这 些诗作既各具特色又富于变化 。

  5. 优化课堂互动 , 鼓励学生 自主表达

  新高考下的语文命题更加灵活和开放 , 传统的 “坐而受教”式学习方法已不再有效 。教师应优化课 堂互动 , 为学生提供自主表达的空间 , 提升课堂活 力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同时 , 新高考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 自 主 思 考 能 力 和 用 语 言 组 织 观 点 的 能力 。学生在课堂自主表达中获得的经验可以应用于 新高考的答题过程 。

  例如 , 在教学《故都的秋》一文时 , 教师可以在 课堂中设置 多 个 互 动 型 活 动 。 在 阅 读 第 3~11段 时 , 引导学生 欣 赏 五 幅 秋 景 图 , 鼓 励 学 生 用 自 己 的语言描述作 者 如 何 描 绘 秋 天 的 “清”“静”和 “悲 凉”。在教学第 2 段 和 第 13段 时 , 可 以 先 让 学 生 朗读这两段 , 然 后 讨 论 南 北 秋 景 对 比 的 意 义 。 在 进行课堂互动 时 , 要 注 意 营 造 活 跃 的 氛 围 , 引 导 学生积极参与 , 并 促 进 学 生 观 点 的 相 互 生 成 。 传 统的语文课堂 中 , 学 生 的 活 动 往 往 过 于 被 动 , 而 通过增加 课 堂 互 动 , 可 以 让 学 生 从 被 动 变 为 主 动 。 当学生能够 积 极 主 动 地 思 考 时 , 他 们 的 认 知 功能将被激活 , 从 而 能 够 灵 活 运 用 必 备 知 识 来 解 决问题 。
\

  新高考对语 文 科 目 的 考 试 方 式 和 命 题 方 式 进 行了革新 , 对语 文 课 堂 教 学 提 出了 新 的 要 求 。 教 师应摒弃传统的 应 试 教 学 方 法 , 与 新 高 考 的 特 点 相适应 地 调 整 教 学 方 式 , 可 以 有 效 地 运 用 提 问 、 思维导图等教学 方 法 , 为 学 生 提 供 高 效 的 学 习 支 持 。针对新高考 考 试 重 点 的 变 化 , 教 师 还 应 有 意 识地关 注 必 备 知 识 , 并 开 展 人 文 阅 读 。 总 而 言 之 , 教师应 加 强 对 新 高 考 语 文 科 目 试 题 的 研 究 , 使课堂教学与新 高 考 的 要 求 相 匹 配 , 以 提 升 语 文 教学效果 。

  参考文献

  [1] 王幽 美 . 新 高 考 视 域 下 的 高 中 语 文 阅 读 教 学 创 新 思 考[J] . 新课程 , 2021(36) : 161.
  [2] 谢 亮 超 , 张 悦 群. 语 文 必 备 知 识 及 其 运 用 的 测 试— 2021年全国新高考 语 文Ⅰ卷 述 评[J] . 语 文 建 设 , 2021(19) : 49-52.
  [3] 于涵 , 赵静宇 , 李勇 . 新高考语文科的定位 、功能和考 查内容研究[J] . 课 程 · 教 材 · 教 法 , 2018. 38(5) : 11- 16. 61.
  [4] 李甲连 .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探微[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2(6) : 55-5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63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