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了生态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设计,最后 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课程考核四个方面论述了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实践。
关键词:生态学课程,课程思政,思政元素
在社会多元价值交织、渗透的复杂背景下,单纯或过度依赖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局限性 日益突显[1] 。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课程思政育 人格局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新认识,是高校 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实践,同时也是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的“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 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的 重要举措 。自 2016 年以来,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 设,围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案例设计、教学评价 方法等开展研究,涌现出许多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和 做法,有力提高了人才培养成效。
生态学作为全面问诊和解决包括人类在内的所 有生物生存问题的学科体系,承担着提高国民生态意 识、普及生态教育等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 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 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学已成为生态文明时代的 核心学科 。新的时代,大学生是未来参与生态文明建 设的中坚力量,而高校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是系统开 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抓手,故深化生态学课程思政 的改革探索、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已迫在眉睫。 对此,玉溪师范学院生态学教学团队结合多年一线教 学实践,反思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融合多 元化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 学,旨在构建完善的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一、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知识储备不足
专业课程团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新形势 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势必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 发。这对理工类背景的生态学专业教师的知识储备与 课程开发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课程思政对教师的政治、 情怀、思维、视野要求比较高,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以专业知识为主线,讲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应用, 还需要对教学对象的学习规律进行深度研究、拓展,才 能将挖掘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融会贯通地融入专业 知识教学。目前,高校教师对于生态学课程思政案例开 发、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制作三方面的知识储备还不充 足,同时专门将专业知识、思政和教育三者结合起来可借 鉴的文献也很少[3]。虽然大部分高校教师有融入思想政治 教育内容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但在实践中很难把握 “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内在辩证关系,导致协同育 人效应不显著。尤其是对目前高校大力扩招的青年博士 来说,短时间内学习课程专业知识与教学设计涉及的知 识是有可能的,但很难拓展课程思政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二)课程思政的育人机制未形成
自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 作会议上为课程思政指明方向至今,短短的几年时间 里,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标准、模式、内容、方法、过程 性管理、评价制度都处于萌芽阶段,并没有统一 的育 人机制可借鉴 。目前的课程思政未能打通“三个课堂” 的融合贯通之路,没有处理好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显 性隐性思政教育一体化三者间的关系,同时课程思政 教育的侧重点不清晰 。生态学课程同样没有相应的教 学方法、思政标准可供参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 自 由发挥,以自己的理解和近几年的实践总结为依据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且课堂教学效果无定量的评价标 准,育人成效只能在学生走入社会后慢慢显现。
(三)师生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
鉴于不同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在理解上存在偏 差,部分教师没有厘清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生硬地 讲大道理,不能将思政元素与知识点有机融合,导致 学生参与度低;部分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主要 采用将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 学方法, 没有结合当前政治、经济、社会热点问题,没有挖掘身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用身边人、身边事 感染学生,未能引发学生兴趣和共鸣,育人成效不明 显 。 由于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使得其没有在 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中挖掘生态学学科体系中蕴含 的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智慧,也没有有意识地 结合学生当前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创设教 育情境,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也不能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自己遇到的真实问题和困惑[4]。
二、生态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设计
生态学理论体系内容丰富,从生物与环境、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到实践应用均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生态 文明思想和生态哲学思想,对解决工业革命以来层出 不穷的环境问题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现实的指 导意义,被称为“管理大自然的经济学”[5]。大学生是未 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而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具有“高认同度,低参与度和低践行度”的特点[6] 。因 此,生态学课程要积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7]。根据生 态学课程的特点,教师团队在多年教学经验和学情分 析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国家环保战略,深入理解、挖掘 生态学知识点中蕴含的生态文明和生态哲学思想,从 中提炼、延伸出爱国主义(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 自信) 、科学精神(客观理性、严谨求实、探索创新) 、生 态文明(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和 责任担当四条思政教育主线,从知识导向向价值导向 转移, 使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践 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明确当代青 年是推动国家和社会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中 坚力量,最终促使学生坚定专业信心,树立爱岗敬业的意识和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生态学课程思政元素 部分设计实例如表 1 所示。
三、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实践
(一)教学内容
生态学既是一 门系统性、理论性很强的科学,又是 一 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实践应用涉及“自然— 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方方面面。针对目前’00 后学 生更易接受片段化、零碎化知识的思维方式,团队教 师通过集体备课,着重围绕“备内容 、备学生 、备教法”,发挥团队协作力,将生态学理论教学内容分解成 若干知识模块,每个模块下又分解成若干知识点 。教 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知识模块设计案例分析、小 组讨论、生态智慧启示思考、课外知识延展等,并将各 知识点整合到完整的模块中。每个模块设计 5— 10 个 思政元素,将以生态学的观点和理念为出发点来观察、 理解世界的生态哲学理论体系[8]及生态文明思想分解融合到不同知识点的教学中,并延伸至人类生产、生 活的运行法则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爱国、敬 业、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达给学生 。实验教 学设计了集体实验和自主实验两个模块, 通过室内、 室外的对比探究实验,让学生掌握生态学实验的基本 方法、技术 。每个实验设计 1—2 个思政元素,并让学 生以小组方式完成实验, 以此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吃 苦耐劳、严谨认真又灵活应变的工作能力,在实践中 使学生亲身感受“生命共同体”的内涵,引导学生建立 “仁爱自然”“道法自然”的宏观生态视野 。这样一来, 整个教学内容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方面 的培养,更关注学生情感目标的养成,即通过学生的 情感体验与自主探索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拓展 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 帮助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促使学生 形成乐观自信、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过程
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涉及三个环节,主要包括课 前学生网络慕课自学,课中教师重点讲解、互动讨论、 小组汇报、点评引导,课后通过在线单元测试等方式 进一步巩固和延伸课程知识。首先,课前环节,以学生 自学为主,教师除了让学生关注生态学课程当节课的 知识点,还应该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在理解生态学原 理的基础上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培养学生生态美学 素养 。其次,课中环节,重点讲解,具体应由教师将生 态学课程知识点延伸到某个环境社会热点,并融合生 态文明建设思政元素进行讲解;互动讨论和小组汇报 (汇报课题引导成果) 注重对某一知识点或社会热点 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可由教师引导学生 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评引导则是由教师用生 态哲学和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走出 生命困局,引导学生树立宏大的理想目标。最后,课后 环节,教师应布置在线单元测验和课后作业,其中,课 后作业要求学生提交 4 000 字左右的心得体会,论述 从生态学课程中得到的人生启示和建立的理想目标。 由此,可强化课程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的融合 。这一教 学过程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锻炼了 学生的团队协作、语音表达和思辨能力,在充分利用 网络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抵制了网络娱乐的诱惑。整个 教学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 观、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价值观和自然和 谐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道 德情操,还要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关注中国的生态现状与进程,引导学生立足生态视 野来解决环境保护治理的问题,自觉宣传和践行生态 文明,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美丽家园。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 教师在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除灵活采用传统的演 示讲解法、案例教学法、PBL 教学法等多元教学方法, 还要精心设计教育情境,突出“课题引导+专题深化+ 问题交流”,营造思政教育感性氛围,注重价值引领, 从而提升课程思政融入课堂的实效性。
“课题引导”需要教师事先紧密结合国家生态文明 领域重大热点理论和实践问题设定若干专题,如年龄 结构与人口管理、生物多样性维持与保育、生态系统平 衡与失衡、能量流动与全球生态平衡等,接着以问题为 载体,以学习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分小组查阅文献、整 合文献,进而结合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深入研学,依据生 态学的原理、技术、方法,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反思启示”四个步骤撰写研学报告,并以提交 课程论文或课堂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呈现。其中在分 析问题环节要求学生深入分析政经体制、文化素养对 某一现象的影响, 以此引导学生反思当今环境问题与 人类干扰之间的辩证关系, 进而理解生态哲学和生态 文明理念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专题深化”强调基于生态学理论体系对生态文明 思想与生态智慧的凝缩和挖掘,并将成果科学转化应 用到生态环境问题实践和学生理想信念的构建中。课 堂是课程思政育人的主渠道,因此教师要在有限的课 堂教学时间中结合国家重要环保战略,挖掘课程每一 部分内容的德育内涵与思政元素,如表 2 所示,然后 通过详略得当地对各专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 生态学对环境保护治理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课程 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使命感,最终使其 能自觉宣传和践行生态文明 。具体而言,教师应以让 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环境价值观”“建立科学的生 态思维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使 命感和责任感”为目标挖掘思政元素,然后结合国家生 态文明建设战略,设计不同类型的专题予以落实。
“问题交流”指课后针对课程体系中的难点知识, 学生生活、学习中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习生 活中的困惑,教师使用学习通、微信等交流平台,有效 延伸课堂教学,打破课程思政育人的时空限制,开展 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针对难点知识和社会热点等共 性问题,教师可将课外研读材料通过视频、微课等形式推送给学生, 并结合生态哲学和生态文明思想等思 政元素与学生展开互动讨论,启发学生追根溯源,并 为其答疑解惑,做到课内外教学相长 。针对个别学生 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的人生遭际和心灵 困惑,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与学生的深入交流,引 导学生感受和思考生态学各知识点中蕴含的生态智 慧对人生的指导意义,让学生自己认知到困惑的隐形 根源,跳出“小我”,从而激发学生的自我成长动力,增 强其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政 治认同感,并使之坚定理想信念。
(四)课程考核
在生态学课程思政考核方面,学期中可采用同行 教师互评、学校督导考评和学生评价三种方式来完成, 重点考核课程在“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特别是价值引 领或德育功能”指标上的实现度 。同行教师互评、学校 督导考评以线下课堂听课的方式完成,课后听课教师 应针对课堂上的优缺点及时和授课教师交流,帮助授 课教师精心营造思政教育情境、设计教学语境,从而 提升思政元素和知识点融合的精准度和学生的接受 度 。学生评价则是学校教务系统发布问卷调查,要求 每个学生对教师思政教学的达成度进行评价,并在网 络上公开评价结果,以督促教师不断改进和提高。学生 过程性学习考核方面,要实现对学习全程、学生综合 素质的全面考核 。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占 比分别为 40%、10%和 50%。其中,平时成绩的占比由 原来的 30%增加到 40%,以此督促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 。教师应严格按每个环节的考核方式打分,并将平 时、实验和期末考核成绩以电子文档的形式记录在学 校教务系统,以保证公平性、公开性,由此培养学生诚 实、守信、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
四、结语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专业课程只重视专业理论知 识“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教育 。而全面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 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9] 。高校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关乎能 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 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行,转化为自己精神系 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 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10]。因此, 团队教师今后将继续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纽带、以 立德树人为宗旨,在课程思政的案例开发、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制作等方面不断下功夫,精心设计课程思政 元素与知识点融合方案,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内 容,对“大生态观”“大农业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碳 达峰碳中和”等知识点进行延伸,引导学生积极主动 地站在国家和个人的交汇点上思考国家、全球的生态环 境问题,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
参考文献:
[1] 伍玉鹏,胡荣桂,赵劲松,等.“生态学基础”课程思政改革探索[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8):89-91.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 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 民日报,2016-12-09(1).
[3] 张要军,刘文娟,夏雯雯.高校生态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应用思 考[J].高教学刊,2022(1):189-192.
[4] 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5]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等.基础生态学[M].3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6] 胡佳悦, 李媛 .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指引:生态哲学[J].现代交际 , 2019(23):232-233.
[7] 钱莲文,王文卿,郭建宏,等.生态学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融入 探索[J].高教学刊,2021(24):185-188.
[8] 周光迅,何莹子. 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构建现代生态 哲学的启示[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30(2):118-123.
[9]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 OL].(2020-05-28)[2022-06-06].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10] 王艳红,伊力塔, 曾燕如.《生态学》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探 索[J].高教学刊,2020(9):170-172.
通讯作者:张翠萍(1980 — ),女,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基础生 态学,农业生态学 。 (E-mail:cuipingzh@yxnu.edu.cn)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