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基于应用化学Seminar 课程概况,首先论述了应用化学 Seminar 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然后对应用 化学Seminar 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进行了评价,最后说明了应用化学Seminar 课程教学改革需注意的要点 。
高素质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已经成为关系到 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1] 。进 入新时代以后,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要求 相关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也对人才 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要求[2-3] 。云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 “我校”)应用化学专业自开办之初即将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推进,并将人才的培养要 求定位为 5 个方面: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学习能 力、较强的动手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社会适 应能力,进而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 。其中,Seminar (研讨课) 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特色课程,在培养本科 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及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发 挥着重要作用[4]。
Seminar 是以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为核 心的探讨式教学方法[5],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目标 的实现有很好的促进作用[6]。该课程以学生汇报、讨论 和讲解作为基本的教学方式, 内容不拘泥于教材,在 我国一般是在研究生阶段开设:由学生汇报自己近期 研究工作, 参加课程的成员就报告内容进行提问、交 流和讨论,从而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我校 应用化学专业自 2009 年开始在本科生中开设 Semi- nar 课程,并根据本科生特点及培养要求,将其定位为 素质拓展课程,在学生知识拓展和能力训练方面都取 得了较好的效果。
近年来,我校紧跟社会需求,围绕立德树人这一 根本使命和就业这一最大民生,从“教什么、谁来教、 怎么教”三个方面,对应用化学 Seminar 课程进行了建 设,在原来知识拓展、能力训练的基础上,补充了思想 引领和就业能力训练的内容, 期望通过开展课程思 政,强化就业引导,努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更好提 升 。本文基于我校应用化学 Seminar 课程多年的建设经验, 全面梳理了该课程在教学改革中的举措及成 效,以期为本科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参考。
一、应用化学 Seminar 课程概况
我校应用化学 Seminar 课程于 2009 年首次开课, 设置了40 学时,2.5 学分,面向大四学生开设,为专业 必选课程,教学形式与研究生 Seminar 课程类似,由学 生汇报、讨论、导师点评三个环节组成 。经过多年的不 断建设,课程教师团队由 1 人增至 8 人,课程师资水 平有了极大提升, 学生人数也由最初的 26 人, 增至 2022 年的 193 人 。2018 年,在广泛听取学生建议的基 础上,对课程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 。 自 2019 级开始, 课程总学时增加至 48 学时,分两阶段在大学二年级(应 用化学 Seminar Ⅰ) 和四年级(应用化学 Seminar Ⅱ) 开 设,每次 24 学时,1.5 学分,同时将班级规模调整到 30 人以下 。初期阶段课程的定位主要是学生专业知识拓 展,以及学习 、表达、材料制作等通用能力的综合训 练 。随着社会对人才思想道德水平及应变能力、创新 思维等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本课程积极推进思政教 育,教学目标逐渐扩展为知识拓展、通用能力、道德水 平三方面的综合提升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结构不 断升级与转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在人 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占比越来越高 。因此,如何 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标准融合[7],不 断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经成 为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在此背景下,应用化 学 Seminar 教学团队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及设 计,在原来的教学框架基础上,结合低年级和高年级学 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学习特征和需求, 补充了就业能力 训练内容和情感教育内容,最终确立了包括知识拓展、 通用能力、就业能力、道德素质、情感认知综合提升的 教学目标,并围绕上述目标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
二、应用化学 Seminar 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以专业教师为主建设导师团队
课程师资是保证教学 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8]。 专业课教师具有权威性,其传输的知识和理念更容 易被学生接受,这决定了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培养方 面具有隐性育人的显著优势[9],是应用化学 Seminar 课程导师遴选的主要来源。就应用化学 Seminar 课程 而言,导师在教学过程中责任重大,不仅要对学生汇 报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材料的制作水平、汇报过 程的流畅性和整体控制等进行点评, 还要对汇报和 讨论中暴露出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对 相关知识进行补充性介绍, 对学生思想认识进行引 导 。 由于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观念新颖、价值观多 元,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批判精神,故其汇报内容的 跨度大, 对课程导师各方面的素质均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课程导师的 5 个标准具体如下:①独立承担本 专业本科生课程的教学;②专业素养较高及育人理念 先进;③教学及科研成果突出;④知识面广博;⑤对学 生充满感情 。当前,教学团队中的 8 名导师均为中青 年教师,且都是博士学位,其中正高职称的有 4 人; 副高职称的有 3 人;省级学术带头人有 4 人;省优秀中青年有 2 人;专业负责人有 3 人;研究生导师有 5 人 。优秀的导师团队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指 导,本身也具有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能为课程目标 的达成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过程中,导师团队在通过 创新教学形式、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全方位开展学 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 可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有 机统一、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教书和育人 有机统一。
(二)围绕能力训练目标优化教学环节
由于 Seminar 是以汇报讨论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 故应用化学 Seminar 课程在本专业中定位为能力 拓展课程 。该课程通过发挥学生的参与主体地位,激 发其学习潜能,让学生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从 而锻炼学生合作、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10]。为拓宽交流 范围,应用化学 Seminar 课程被设计为开放式课堂。自 2019 年起,为进一步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写作能力、观 察能力进行训练,课程在原有海报发布、学生报告、答 辩与讨论、导师点评 4 个主体环节基础上,增设了主 持和新闻采编环节 。课程参与人员的角色及任务分工 如表 1 所示,各环节对应的能力训练内容如表 2 所示。
对课程训练内容难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9.9% 的学生认为口头报告具有较高挑战性,其次是答辩 (63.4%) 、题目与内容的选择设计(56.7%) 、PPT 制作 (53.0%) 、主持(41.0%) 、新闻采编(29.9%),这说明课程环 节设计合理,能够对学生能力的弱项进行针对性训练。
(三)结合学生学习阶段优化交流主题
学生报告主题的设置主要遵循三个原则: ①契合学生发展阶段思维、行为特点;②与学业、就业需 求匹配;③专业主题与非专业主题、自然科学主题与 人文社科主题均衡 。在听取学生建议的基础上,自 2019 年开始,课程改为两阶段授课,并针对不同阶段 学生特点对交流主题进行了优化设计 。其中二年级 阶段,学生刚刚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并且经过 一年的学习,对大学生活和专业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学习仍以专业学习为主 。该阶段课程的主题主 要设置为以下 3 类:①对过去的思考;②学业规划; ③化学领域前沿与最新进展 。通过引导学生对该类 主题进行讨论交流, 可促进学生对专业发展趋势进 行了解和掌握, 为进一步开展专业学习构建良好的 基础,同时能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厘清奋斗目 标和路径, 为今后走上社会和进行职业选择做好初步准备 。在四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大多数专业课 程的学习,开始为毕业做准备,故该阶段的主题设计 要突出能力拓展和就业导向, 注重各方面知识和能 力的综合提升,主要设置了以下 7 类交流主题:①科 学技术;②职业规划;③人物、历史;④时事政治;⑤文 学、艺术;⑥个人爱好;⑦情感与人生感悟 。 四年级学 生报告交流题目实例具体如表 3 所示。
( 四)围绕主题针对性开展思政教育
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多表现为 接受新事物快、价值观趋向多元化,以及道德素质有 待提升等。应用化学 Seminar 课程作为教师引导、学生 为主的探讨式课程十分重要,其中不同的交流主题除 了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还能引发学生之间、师 生之间的思想融合与碰撞, 为课程思政提供多角度、 多维度的切入点 。实际教学中,课程导师要将思政教 育与知识拓展、能力训练高度融合,结合学生报告内 容及答辩交流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知状态,在讨论环 节和导师点评环节适时进行引导,对正确的认知进行 表扬,对错误的认知进行纠正,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分 析,对美好事物和情感进行宣扬,从思想引领、行为规 范、爱国主义、身心人格、职业素养、情感培育等方面 开展全过程思政教育。笔者围绕不同主题提炼了爱国 情怀、社会责任、科学态度、辩证思维、科学美学、人文 精神、情感教育等 27 个思政元素,如表 4 所示,作为 后续开展课程思政的指导。
(五)优化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办法
课程考核采取现场评分方式进行,从报告题目与 内容、报告过程、材料制作、答辩过程 4 个方面对报告人进行综合评定。初期 4 个部分成绩占比为 3∶3∶1∶3.2018 年后,为提升学生对 PPT 素材制作的重视程度,将占比 调整为 3∶3∶3∶1.同时补充了附加分项与扣分项,用于对 其他环节和听众进行评估, 各部分考核要点如表 5 所 示。注意将附加分与扣分计入总评成绩,总分值要控制 在-5—5 分。
三、应用化学 Seminar 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通过应用化学 Seminar 课程的训练, 学生在日常 学习、毕业答辩、就业应聘、活动组织等不同情境中的 个人表现均有了明显提升 。为客观评估课程改革效 果,采用无记名方式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 表 6 所示,说明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应用化学 Seminar 课程教学改革需注意的要点
首先,应用化学 Seminar 课程既是知识拓展课程, 也是能力训练课程,还是价值引领课程,而要同时实 现知识拓展、能力训练、价值引领三大教学目标,教师 的选择是关键 。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宽阔的学 术视野、较好的人文素养、较高的政治素养、对教书育 人的热情,还要掌握年轻人思想特点,既有权威性,又 有亲和力,如此才能实现和学生的多维度有效沟通。另 外,教师点评要客观、有深度,才能保证教学效果。
其次,应用化学 Seminar 课程的教学过程,也是师 生思想沟通、情感交融的过程 。课程给教师提供了了 解学生、走近学生的机会,能够很好地促进师生感情 交融,还有助于教师承担的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 更好开展,另外对需要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的其他工作 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师要根据课堂主题、学生汇 报内容及交流过程反映出的学生思想状态,进行积极 引导,做到“情”“理”融合 。整体而言,要努力做到“课 堂有温度,指导有高度”。
最后,要保证学生报告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如此才能实现知识的拓展和思想的有效碰撞 。在学生 选题过程中,导师要起到充分的指导和把关作用,引导 和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多角度分析,形 成自己的认知和解读。
五、结语
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教育 要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核心重点工作进行推 进,同时要结合时代特点,围绕育人目标,不断更新理 念、创新方法。应用化学 Seminar 在课程设计上追求知 识拓展、能力提升、思想教育、情感认知的融合,主题 设置与学生发展阶段相统一, 内容上实现了思想性、科学性与趣味性的融合,再加上有限时间下的全面训 练及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取得 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左春波,杨峰.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探究:基于吉林省地方 高校教育实践的视角[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 174-180.
[2] 庞丹,杨连生, 肖焕元.我国高校科研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 究[J].科研管理,2022.43(1):210.
[3] 马倩.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的积极作 用[J].就业指导,2019(95):130-131.
[4] 秦向东,段青松,邓维萍,等.本科 Seminar 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广 州化工,2014.42(15):264-266.
[5] 刘雅宁.“seminar”教学法在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 林区教学,2020(10):24-27.
[6] 贺国庆,何振海.成就完整的大学:习明纳的历史及现实意义[J]. 教育研究,2009(2):41-49.
[7] 杨欢英.强化“立德树人”准绳精准把握职业生涯规划核心促进 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研究[J].科技风,2022(8):26-28.
[8] 陈李艾伦.加强师资队伍管理推动创新人才培养[J].黑龙江教育 学院学报,2019.38(7):23-25.
[9] 张红霞,孙振.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责任落实的现实 困境与破解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7):141-145.
[10] 刘琼.Seminar 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1 (8):30-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