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 一 , 教学设计也应与时俱进 ,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资源 , 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 。 文章以初中 语文教材中苏轼的作品为例 , 探讨如何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设计初中 语 文 群 文 阅 读 教 学 , 旨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 促进全面发展 。
关键词 : 教育信息化,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根据《义务 教 育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2022 年 版) 》要求 , 初中 语 文 教 育 应 注 重 学 生 学 科 素 养 、 思 维 能 力 、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在这 一 背 景下 , 初中语文 教 学 需 要 重 视 学 生 主 体 性 和 创 造 性 ,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和群文阅读活动 , 拓宽 阅读视野和思考深度 。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 代教育的需求 , 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和多元化的教 学资源 , 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
苏轼作为 中 国 文 化 史 上 重 要 的 文 学 家 和 思 想家 , 他的作品被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各个阶 段 。 将苏轼的作品组合成群文进行阅读 , 有助于提高学 生对苏轼作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进而提升学生的 核心素养 。如何通过苏轼作品的群文阅读教学 , 提 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 成为当前教育研究 的重要课题 。
一 、整合群文资源 , 了解苏轼身世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 其诗词作品对 于文化传承和语文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语文教 学必然涉及苏轼的作品 。在学习过程中 , 通过整合 相关群文阅读资源 , 全面了解苏轼的身世背景 , 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其诗词作品 。例如 , 《浣溪 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 可以结合《离骚》《庐山谣》等其他诗歌 ,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描写春天的常见 手 法 和 艺 术 特 点 。《记 承 天 寺夜游》描绘了夜晚的景象 , 可以结合《庐山谣》《清平乐》等其他描写夜景 的 诗 歌 , 让 学 生 了 解 中 国 古 代诗歌中描写夜景的特 点 和 表 现 手 法 。 在 学 习《水 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 密州出猎》时 , 也可以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和联系 ,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例如 , 可以结合李白的《将进酒》、 白居易的《赋 得 古 原 草 送 别》等 , 让 学 生 对苏轼诗词有更深入的认识 。 同时 , 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和联系 , 探究不同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异同之处 , 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
在教学《浣溪沙 · 簌簌衣巾落枣花》时 , 可以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联系 , 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例如 , 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对比 。尽管这两篇作品的时代背景和题材不同 , 但它们都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 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不可逆 转 的无奈 。而苏轼在《浣溪沙 · 簌簌衣巾落枣花》中 , 则以衣巾落下的枣花作为隐喻 , 表达了对自己逝去 的青春和光阴流逝不可逆转的无奈 。 同时 , 还可以 结合历史知识 , 了解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 貌 , 进一 步理 解 其 作 品 中 的 文 化 内 涵 。 比 如 , 在 《浣溪沙 · 簌簌衣巾落枣花》中 , 苏轼所表现的女子 形象和唐代女性形象有很大不同 。唐代女性多以丰 满婉约的美貌为主 , 而宋代女性则更强调淡雅文静 的气质 。不同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背景 , 引发学生思 考和探究 。
二 、创设意象情景 , 走进苏轼人生
创设意象情景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 可以帮助学 生更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 。在教授苏轼的诗词 时 , 可以结合作品表达的意象和情感 , 通过多种方式创 设情景 , 让学生融入诗人的世界 , 帮助他们更好地 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下面 , 以初中收 录的苏轼的几首诗词为例 , 来具体说明如何创设诗 词意象情景 。
首先 , 以《浣 溪 沙 · 山 下 兰 芽 短 浸 溪》为 切 入点 , 让学生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世界 。通过 多媒体展示山下兰芽的图片和音乐 , 让学生感受诗 词中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 同时 , 展示苏轼的生平经 历 , 如他在岳阳楼的经历、 被贬到黄州 的 经 历 等 , 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词的背景和意义 。接 下来 , 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 , 创设夜游的情 景 。 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次夜游活动 , 让学生在校园内 夜游 , 体验夜晚的氛围和景色 。 同时 , 在夜游过程 中 , 指导学生使 用 苏 轼 的 诗 句 描 绘 所 见 景 色 和 情 感 , 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然 后 , 通过《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创设一次诗意盛 宴 。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 , 让学生自 主选择苏轼的诗词进行朗诵 。 同时 , 邀请专业的诗 人或文学研究者来给学生讲解苏轼的诗词背景和意义 , 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苏轼的文学艺术和人生经历 。通过诗词群体阅读、 多媒体展示、 互动活动 等方式 , 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苏轼的诗词魅力 , 提高 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这样的创设情景的教 学方法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苏轼的作品 , 增进 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 。
三 、品读传世著作 , 感悟苏轼思想
苏轼的诗词风格独具特色 , 深受后人喜爱 。通 过深入群文品读苏轼的诗词 , 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他 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 , 还能感悟他的诗词 思 想 , 启迪自己的生活 。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时 , 可 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
一是整 体 阅 读 阶 段 。 让 学 生 快 速 阅 读 整 篇 诗词 , 了解其主题、 情感和基本内容 。提供一 些背景 知识 , 帮 助 学 生 更 好 地 理 解 诗 词 的 意 义 和 价 值 。 二是分析阅读阶段 。对每首诗词进行逐一 分析 。学 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出观点和解读 , 通 过讨论和分享 , 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 以《水 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为例 , 学生可以从词的背景、 主题、 语言、 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例如 , 开 篇的句子“明月几时有 , 把酒问青天”是苏轼最为著 名的名句之一 , 引领读者进入他的思考世界 。学生 可以解读 明 月代 表 高 洁、 清 澈、 高 远、 寂 寥 等 含 义 , 以及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还可以分 析词中将自 然 景 象 和 人 的 情 感 进 行 对 应 表 达 的 特 点 , 以及后面几 句 歌 词 中 苏 轼 对 生 活 的 感 慨 和 思 考 。三是综合阅读阶段 。将多篇诗词进行比较和联 系 。学生可以对不同的诗词进行对比 , 探讨它们之 间的联系和异同点 。也可以将多篇诗词串联 起 来 , 形成一个连续的故事或情境 。例如 , 将《浣溪 沙 · 山下兰芽 短 浸 溪》《江 城 子 · 密 州 出 猎》结 合 起 来 , 让学生通过阅读体验山水和狩猎带来的不同感受和 情绪 , 进一 步感受苏轼的思想和情感 。
通过以上步骤 , 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 诗词 , 从中汲取启示 , 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 同时 , 这种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也有助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 、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
四 、组织交流总结 , 再现苏轼精神
组织交流和总结是群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 环节 ,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苏轼的思想 精髓 , 并将其运用到 自 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在交流 环节中 , 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或大组交流的方式 , 让 学生自由发言 , 分享对苏轼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 同 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 。这样的交流 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 促使学生相互学 习和借鉴 , 扩宽视野和思路 。例如 , 将学生分成若 干小组 , 每个小组选择 一 首苏轼的诗词进行讨 论 , 如第一小组 选 择《浣 溪 沙 · 山 下 兰 芽 短 浸 溪》, 第 二小组选择《记承天寺夜游》, 以此类推 。每个小组 可以先个别思考和阅读 , 然后一起交流讨论 。讨论 的内容可 以 从 以 下 四 个 方 面 展 开 : (1) 创 作 背 景 : 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 、作者的生平背景等 , 以 更好地理解诗词的 内 涵 和 意 义 ; (2) 语 言 特 点 : 分 析诗词的表达方式 、用词 、修辞手法等 , 探讨其中 所体现的美感和意境 ; (3) 主 旨 思 想 : 通 过 深 入 分 析诗词的内容和 语 言 表 达 , 探 讨 其 中 的 主 题 和 思 想精华 , 如《水调 歌 头 · 明 月几 时 有》中 所 表 达 的 人生 哲 理 等 ; (4) 个 人 感 悟 : 让 学 生 分 享 对 诗 词 的理解和感悟 , 以 促 进 对 诗 词 的 深 入 理 解 和 情 感 共鸣 。 在小组讨 论 过 程 中 , 老 师 可 以 充 当 引 导 者 和监督者的角 色 , 引 导 学 生 深 入 探 究 和 交 流 , 同 时注意控制讨论 的 进 度 和 氛 围 , 避 免 讨 论 过 于 泛 滥或失控 。
在总结环节中 ,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 组总结 , 以梳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收获 。学生可以 撰写学习笔记或心得 体 会 , 也 可 以 进 行 PPT 或 海 报展示等 , 以展现自己对苏轼思想的理解和应 用 。 通过总结 , 学生可以深入思考和回顾学习过程 , 巩 固所学的知识 和 思 想 , 并 提 高 自 己 的 表 达 和 创 作能力 。
在交流和总结的过程中 ,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文艺演出 、 朗诵比赛等形式 , 让学生以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对苏轼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可以创作曲调 , 吟诵苏轼的经典诗词 , 或者创作自己的诗词作品 , 以 表 达 对 苏 轼 思 想 的 理 解 和 追 求 。 这 样一来 ,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 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苏轼思想的精髓 。
通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 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苏轼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内涵 ,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 文 素 质 。 在 教 学 设 计 中 , 可 以 采 用 多 种 策略 , 如多元化的文本呈现 、创设文学情景 、实践探究和交流总结等 , 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 ,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 自主阅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思辨和 比 较 ,对文本中的价值观 、人生哲理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和探究 。还 可 以 综 合 运 用 多 种 教 育 信 息 化 技术 , 如互联网 、多媒体 、虚拟现实等 , 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 提高教学效果和吸引力 。最终 , 通过交流总结 , 让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体验 ,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 合 作 , 达 到 协 同 学 习 和 共 同 提 高 的效果 。
组织交流和总结是群文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苏轼的诗词思想 。在教学中 , 我们要注重引导学 生 深 入 思 考 、自主学习 , 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 造 力 。这样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 培 养 他 们 对 文 学 的 热 爱 和 欣 赏 能力 , 以及对人文精神的认同和追求 。
参考文献
[1] 刘素琴 , 周书伟 . 基于群文阅读的初中语文苏轼作品整合教学设计[J]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21(7) : 145-148.
[2] 洪妍. 部编本初中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 .赣州 : 赣南师范大学 , 2021.
[3] 王志勇 , 刁英芳 .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以初中语文教材中苏轼的作品为例[J] .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 2022(2) : 42-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