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更好地促进辅导员全面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辅导员“教育者”角色发展困境,然后阐述了高校辅导员“教育者”角色的特质与必然要求,最后提出了高校辅导员“教育者”角色的强化对策。
关键词:辅导员;“教育者”角色;高校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关系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与指导者。可以看出,“教育者”与“管理者”是辅导员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角色。在当前辅导员职业发展中,角色发展的困境严重制约了辅导员的工作效能。厘清辅导员的角色内涵,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及相应职责,才能充分发挥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与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的角色特性,帮助大学生真正实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高校辅导员“教育者”角色发展困境
在当前的辅导员工作中,具体工作内容的不同,导致辅导员对自身角色定位不清。在角色发展过程中,辅导员侧重单向发展,以致出现“教育者”角色发展困境。在辅导员群体的角色发展中,“管理者”角色的意蕴远远大于“教育者”的角色,“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干部角色被普遍接受,而辅导员的教师角色则存在显示度较弱、认同度偏低的问题”[1]。这就从根本上就限制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角色不突显及职责的缺失是当前高校辅导员“教育者”角色发展必须正视的困境。如何发展高校辅导员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应当深挖角色发展困境的原因。
(一)辅导员角色发展的失衡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角色发展需要根据客观工作的内容与需要进行调整与侧重。《规定》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其中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是居于第一位的,这就说明了教育功能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管理角色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其忙于班级的管理、下宿舍、奖助学金的评定等学生管理事务,“管理者”的角色得到了充分的巩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是有限的,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发展也就随之受到了制约。在当前考核辅导员工作的量化标准中,往往管理工作见效快,能够促进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与晋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则是长期与隐性的。这就使得在实际角色发展中,辅导员会不自觉地将“管理者”的角色发展前置,忽略了对“教育者”角色的培养与发展。此外,由于管理与教育的工作成效显现和评价不同,“教育者”的角色在发展中无法像“管理者”的角色一样及时得到检验与反馈,这导致“教育者”的角色无法得到巩固与发展。
(二)辅导员角色发展的内在冲突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对于辅导员的“教育者”角色与“管理者”角色,“角色行为方式与立场的差异是导致辅导员多重角色冲突的现实原因”[2]。教育与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之间的角色立场决定了角色的思维、行为方式都不可能一致。在现实角色发展中,辅导员往往将二者割裂,使得这两种角色对立,最后必然会出现角色的内在冲突,从而导致辅导员对工作及自身角色出现怀疑,进而影响两种角色的同向发展。角色发展的内在冲突还突出表现在辅导员个人的职业规划与发展上。现实中辅导员的发展存在极大的局限性,辅导员的工作在长期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往往是阶段性的。辅导员往往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将转岗作为其职业发展的重要选择,而转岗的去向则多为校内行政机关各个岗位。这种看似必然的职业发展趋势,导致辅导员在角色发展过程中认为“管理者”的角色发展相较于“教育者”,更有助于自身的规划与成长,进而进一步加深角色内在的对立和冲突,这成为其重管理、轻教育的角色发展的诱因。此外,辅导员并不仅仅只存在“教育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随着工作的深入,辅导员角色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多重角色在工作中的频繁切换,也致使辅导员进一步陷入了角色困惑。
(三)辅导员角色发展的自我否定
高校辅导员在角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对自身角色特别是对“教育者”角色否定的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往往将自己定位在“管理者”的角色,认为自己没有承担专业知识的教学工作,不属于教师的范畴,自然而然在角色发展中就忽略了“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对“教育者”角色发展的自我否定,从根本上来看,就是对自身角色特别是“教育者”角色缺乏认同。“身份认同侧重个人或集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核心价值的认可,强调价值认同。”[3]辅导员的重要性特别是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现实情况中,辅导员的工作被形象地比喻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被赋予了具体的工作内容与职责,且这些具体的工作内容与职责会被刻板地归纳在管理的范畴。同时,大学生将辅导员等同于“生活保姆”,在遇到困难与问题时,会通过辅导员便捷地寻求答案,但却并不重视辅导员的教育引导。另外,学校各部门将管理的职责进一步压实在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与职责中,忽视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价值。此外,社会上在谈到大学教师时,也更多的是指代任课教师,将辅导员排除在教师的谈论范围之外。客观层面的身份与价值否定进一步导致了辅导员对于自身角色特别是对“教育者”角色的否定,进而阻碍了教师角色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二、高校辅导员“教育者”角色的特质与必然要求
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从工作的本质上来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校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如何做学生的工作,关键在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那么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甚至是优秀的“教育者”,就是对辅导员角色的必然要求。辅导员作为高校的“教育者”,区别于专职的教师,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辅导员作为“教育者”的特质,以及对其提出的必然要求。
(一)教育内容的思想性与政治性
高校辅导员作为“教育者”,“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责主业”[4],其教育内容与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具有极大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直接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且教育内容上的思想性与政治性远远大于知识性。与专业课教学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教材及课程设置。教育内容上的独特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学生熟识牢记相关的思想观点与价值观念,更需要通过教育,促使学生认同教育内容,言行一致地践行教育观点。
教育内容的思想性要求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性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教育内容背后包含的思想意蕴,另一方面在于教育内容直接影响作用于学生的思想,以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性则是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领导决定了辅导员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二)教育方式的言传与身教
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辅导员在教育方式上也区别于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体现在言传这一个方面,即通过课堂教学等形式,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并在实验与实践教学中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言传是教师教育的重要方式,特别在传统的知识教学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相较于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的教育方式显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即身教是辅导员教育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身教与言行不一致时,会产生教育的反作用力。
高校辅导员的教育内容区别于课堂的知识教育,这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作用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即教育不是要求学生牢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内容,而是需要学生在教育中认同传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范式,能够通过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实践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言传是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课堂讲授、谈心谈话、主题班会等形式,传递教育内容,而身教更多的是辅导员通过身体力行,引领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辅导员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榜样示范作用,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道德素养、能力水平和工作作风都会被学生直接感知,从而对学生的知、情、意、行产生重要影响。”[5]教育行为及日常行为范式都是辅导员的教育方式,辅导员在行为中贯彻自己的教育理念,且言行一致,更能促使学生信服其教育内容。
(三)教育载体的多样与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6]。教育载体的选择、运用是否恰当,直接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学生,受到个性差异及时代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这决定了“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7]。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在选择教育载体时,应当看到教育载体不断拓展、延伸的必然要求,深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投入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内容。
同样的教育内容,因承载的教育载体不一样,那么教育效果也往往会出现差异,且教育内容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在开展教育时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教育载体。在传统教育当中,课堂教育特别是其中的“灌输式”教育是最为普遍也是最为常见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接受知识与理论。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甚至是体育运动、文化活动、校园晚会都可以成为教育载体,其教育载体呈现出多样的特点。多样的教育载体更加契合学生的特点,能更有效地承载价值观念与政治思想,满足学生的需求,引领其坚信教育内容。教育载体不同还在于其更多地表现出隐性的特点,即不拘泥于形式的限制,任何形式的中介都可以加以整合利用成为教育载体,从而影响着学生。教育载体多样与隐性的互促互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全方位、全过程地覆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而实现教育目标。
三、高校辅导员“教育者”角色的强化对策
与高校专职教师的区别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都决定了辅导员作为“教育者”的特质,以及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迫切需要辅导员巩固并实现其“教育者”的角色,发挥教育功能,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面对角色发展的困境,辅导员需要结合角色的特质,重树“教育者”身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一)加强教育知识学习,坚定“教育者”角色
掌握教育相关的知识、理论是成为一名“教育者”的前提。高校辅导员应当坚定自身的“教育者”角色,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教师知识的结构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三部分。”[8]《规定》在辅导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中明确指出,辅导员应当具有从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和知识,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鉴于此,高校辅导员应该将这一规定作为参照依据,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知识的学习。首先,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参加学校各专业学科组织的专题讲座,了解并学习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及政治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原理,打好自己的教育知识基础;其次,高校辅导员要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举办的主题报告会,并不断向他人领教,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和知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高校教育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等专业知识,保证自己所具备教育知识的专业性;最后,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参加研讨会,与他人探讨交流,针对自己在教育学、心理学及管理学等教育学科知识方面的欠缺予以补足,以便形成相对完备的教育知识结构。另外,考虑到高校非教育类及非思政类学科背景的辅导员不在少数,其“教育者”角色必然受到限制,对此,辅导员还要注意在实际工作中检验所学的教育知识,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坚定自身的“教育者”角色,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二)统一自身角色,平衡角色关系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内涵随着教育的发展不断丰富,传统的“教育者”与“管理者”的角色已经满足不了当下学生的需要,而角色的多样性也进一步给辅导员的工作开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在工作中辅导员对于自身角色把握不清,单一地固化某一角色,各个角色之间不能自如地根据工作需求切换;另一方面,各个角色对应的工作思想、工作方法及工作内容不尽相同,角色之间的不一致甚至会出现冲突对立,这都制约了辅导员“教育者”角色作用的发挥。针对辅导员内部角色出现的上述情形,需要重视对辅导员角色的梳理。
首先,统一内部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及其要求最终都是统一到现实中,而不是每一个角色都由一名高校工作者来承担。即针对教育对象与内容,需要切换内部角色。辅导员内部角色紧密联系,需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最终实现内部角色的统一。其次,把握不同角色的内涵,有效转换角色。高校辅导员需要“正确认识这些不同的角色要求,明确自身角色的边界和领域,把握自身角色扮演的尺度”[9]。不同工作内容、环境及要求决定了辅导员应当扮演对应的角色,以此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辅导员会被赋予新的角色,其角色在不断发展中,需要与时俱进地分析与把握角色的内涵和要求,并在工作中对角色进行反思,锻炼角色预判能力。最后,平衡自身角色的内部关系。高校辅导员最终的身份落脚点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处理各个角色关系过程中,要以“教育者”角色为基础,并统筹其他角色,确保教育贯穿于各个角色的扮演中。在实际工作开展中,辅导员的管理、服务、咨询等活动并不与教育对立,其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意蕴,如通过管理学生、服务学生及与学生的日常谈心谈话等活动,都可以教育引领学生。在平衡内部的角色关系中,可以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三)开发教育载体,锻炼教育技能
传统的教育载体主要是课堂,通过课堂教学,传授教育知识。高校辅导员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仅限于课堂教学,且偏重理论的说教形式,这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辅导员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整合教育资源,开发教育载体,以便更好地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第一,坚持系统论,教育载体之间互相发挥优势,弥补短板,形成合力。例如,校园文化活动符合学生期待,但文娱性大于理论性;课堂教学理论性较强,但教学方式与手段影响了学生的接受,甚至让学生出现了抵触心理。对此,需要坚持系统论,在开发教育载体过程中,“全面综合各载体之间的优势与劣势,让各种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机融合,从而实现载体的整体功能优化”[10]。高校辅导员可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从不同教育载体的特点出发,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教育载体,如综合运用活动、实践及文化、传媒等,从而有效开展教育活动,锻炼相应的教育技能。第二,坚持发展论,教育载体也需要与时俱进,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变化,教育载体也在不断更新之中,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可承载教育的中介在不断丰富。对此,辅导员既可以充分利用新兴的网络技术及传播媒介,以促进传统的教育载体与新兴中介的融合,然后针对融合后的教育载体,匹配相应的教育内容,从而发挥自己“教育者”角色的作用。第三,坚持层次论,辅导员在选择教育载体时应该是有层次的。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不同情况的学生,辅导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育载体,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自身教育技能的培养与锻炼,熟练运用相应的技能,当一名合格的“教育者”。此外,辅导员要注重探索“为师之道”,并为此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总结,以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从而反哺教育技能。
综上所述,当前辅导员的“教育者”角色面临着角色发展的失衡、内在冲突及自我否定等困境,严重制约了辅导员的工作效能。对此,高校应该立足实际,探究有效的解决方法,促进辅导员“教育者”角色的发展,从而发挥其效能。
参考文献:
[1]王鹏,杨淑萍.高校辅导员教师角色的壇变、特质及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6):53.
[2]王胡英.高校辅导员社会角色的基本属性及其特征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105.
[3]沈威.高校辅导员身份认同的冲突与消解[J].思想教育研究,2016(5):97.
[4]楼艳.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定位的再认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3):78.
[5]曾玥蓉,韩冰.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理与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6):85.
[6]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2.
[7]倪颖,王薇薇.提升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70.
[8]郑金州.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28.
[9]杨威,杨光.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冲突与自我调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3):7.
[10]张璇璇.系统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融合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7):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