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非遗技艺高粱创意实践课程的开发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0:19:0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秸秆扎刻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以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高粱秸秆作为材料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学校将高粱创意实践手工制作引进校园,融入社团活动、美术课堂并开设校本课程,让学生参与种植高粱、制作高粱作品,浸润于生态环境和艺术环境中,以此来实现生产劳动校园化、劳动教育艺术化、生态教育体验化、非遗艺术教育智能化等功能,达到了培育知行合一、乐于探究的尚美少年目的。

  [关键词]高粱创意;实践社团活动;校本课程;五育融合

  一、高粱创意实践课程的教育意义

  (一)开发乡土美术教育

  秸秆扎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乡土艺术的特色文化品牌。以高粱秸秆扎刻为支点充分挖掘乡土美术文化资源,开展高粱创意实践课程,合理利用和开发乡土美术课程资源,让乡土美术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内心,有利于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技艺、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二)传承秸秆扎刻艺术

  秸秆扎刻是起源于河北省永清县的一种民间扎制艺术。高粱秸秆最开始是被心灵手巧的家庭妇女制作成扫把、锅盖等家用物品,久而久之发展成高粱秸秆扎刻技艺。高粱秸秆扎刻可以模仿古建筑特征,采用榫卯结构制作出工艺精湛、造型精美的古建筑模型,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传承秸秆扎刻技艺,能够增强学生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更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现代都市很难见到耕地,更鲜少见到高粱。在校园中开辟出一块田地,让学生参与种植高粱、培育高粱,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从认识高粱种子开始,跟随教师下到田地里修整土地,播种高粱,见证高粱的发芽、长出小嫩叶、拔高、开花、结穗、成熟到收获的全过程。其间,学生细心呵护,积极参与,一方面亲身体验了农耕文化,感受在都市体会不到的田野时光;另一方面运用高粱的各个部位来设计制作精美、有趣的艺术作品,利用艺术节、展览活动展示自己制作的高粱艺术作品,以此来增强自信心,培养他们自信自爱、自尊自立、坚韧乐观的品质。这是一种知与行的结合,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二、高粱创意实践课程走进社团活动

  为了使民间艺术能够更加契合小学美术教育,美术组教师积极学习探索,承担“高粱创意工作坊”社团活动,在每周的周一、周二、周三下午四点半到五点半开展社团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掌握高粱相关知识,学习剥皮、剪、切、卷、劈等基本高粱制作技法,发挥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作出一件件精美的高粱创意作品。每天下午五点半到六点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高粱浇灌、除草活动,体验农耕的乐趣。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充分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懂得惜物敬天的道理,热爱并尊重自然。

非遗技艺高粱创意实践课程的开发研究论文

  (一)高粱创意实践之传统元素制作

  “梅、兰、菊、竹”“凤凰”“龙”等是中国传统图案。在高粱创意实践活动中,使用高粱秸秆的表皮,剪成有规则的一小段、一小片、一小点,均可以通过黏贴、拼摆、组合成这些传统的图案。学生通过阅读古代诗词感受传统图案的寓意和品质,欣赏中国画体会“梅、兰、菊、竹”“凤凰”“龙”等传统图案的结构特征以及栩栩如生的线条之美。学生在感悟和掌握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通过高粱创意制作技法展现出来,呈现一幅幅与众不同的传统画作,赋予传统图案新的生命。

  (二)高粱创意实践之闽南特色制作

  运用高粱秸秆制作闽南地区有名的红砖厝、厦门花砖、厦门著名景点、特色建筑,富有闽南特色。通过社团活动组织学生采风,参观仙岳山、鼓浪屿等,厦门特色景点,组织学生参观花砖博物馆,欣赏花砖的纹样之美,学习纹样制作方法。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走出校园,亲身到富有闽南特色的各个景点写生,采集他们所想表达的闽南印象。收集生活中常见的乡土特色玩具、物件,调查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为高粱创作积累相关文化元素。正如哲学家罗丹所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将闽南印象、厦门印象、民间特色事物通过高粱制作出来,通过田野的高粱再现城市风景,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民间文化的意识。

  (三)高粱创意实践之科技创意制作

  高粱创意制作不局限于艺术创作,不局限于美育的培养,更是一场跨学科、综合学习的过程。高粱创意制作与时俱进,结合信息技术,通过微课制作、示范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掌握立体制作的技能。高粱创意制作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结合STEAM课程制作喂鸟器、桥梁、音乐盒、海豚。在人工智能课程中,学生自己编程,自己动手设计安装发动机,制作出富有科技感的跳舞小鸭、遥控汽车等科技模型作品。高粱创意制作以美育为主,融合科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STEAM等课程,真正落实跨学科融合教学。

  (四)高粱创意实践之科学培育高粱

  高粱创意实践不仅是美术教育课程,更是五育融合课程。利用科学、综合实践、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学生更系统地认识高粱,科学种植高粱,甚至要制作酵素浇灌高粱。高粱创意手工坊利用每天下午4点半的幸福田园劳动时间,悉心为高粱拔草、浇水、裁剪,在结穗时,为部分高粱穗套上保护套以方便收集高粱。学生在认识、种植、培育高粱的过程中,学会更加积极面对困难,学会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勇于实践创新,富有责任担当,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高粱创意实践走进课堂教学

  美术课堂是学校开展美术教育和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欣赏各类美术作品,了解画家绘画风格及绘图方式,从而陶冶情操,提高美术素养。在美术课堂中开展高粱延伸课,将高粱创意实践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更多高粱知识,学习高粱创意制作,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索欲望。在课堂中融入高粱创意实践使更多的学生认识高粱,学习高粱创意创作。

  (一)延伸高粱浮雕创意制作

  五年级上册第三课《美丽的纹样》,通过学习纹样的基础知识,掌握图案装饰的规律,知道纹样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学会运用学过的点、线、面及图形等装饰符号和夸张、变形、省略等方法来对纹样进行装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结合我校校本课程《巧用高粱秸秆》延伸学习,制作具有民间特色的高粱浮雕纹样作品。

  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初步理解适合纹样的概念,感受纹样的艺术美。学习运用点、线、面及图形等装饰符号和夸张、变形、省略等变化方法对纹样进行装饰。第二课时,运用高粱秸秆制作的美丽纹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高粱秸秆基本技法:剥皮、剪、切、贴的示范视频,让学生初步掌握高粱秸秆加工的基本技法。引导学生初步尝试实践,通过基本技法进行拼摆组合,从而引出下一个环节:如何巧用高粱秸秆拼摆出美丽的纹样。教师通过微课示范,更加直观地让学生了解高粱秸秆纹样的制作方法,符合美术课程标准中的基本性质凸显视觉性。学生能在课堂中学习掌握高粱秸秆的基本技法并运用基本技法拼摆黏贴组合成一幅美丽的纹样造型。

  (二)延伸高粱圆雕创意制作

  三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化平凡为神奇》,这节课旨在通过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变废为宝”成为一件工艺品,潜移默化地渗透环保意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变废为宝的形式很多,40分钟的课堂无法包罗万象。高粱是一种普通种植的农作物,丰收后高粱秸秆便成了废弃物品,以高粱秸秆为例符合该课的要求。

  该节课中运用了很多微课、视频的教学方式,可以直观展示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微课中自主学习,触发学生珍惜资源、变废为宝、美化生活的意愿,进一步认识高粱秸秆,掌握高粱秸秆的制作技巧。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实用美术的作用,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起到美术的教育作用。学生在欣赏和观察中感受美、体验美,在学习过程中关注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变废为宝”引申出校本课程《巧用高粱秸秆》,进一步认识高粱秸秆,感受一根小小高粱秸秆带来的艺术魅力,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民间美术的理解和热爱,珍惜身边的民间美术文化,提高传承意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四、高粱创意实践开发校本课程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要知道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要学习工艺师敬业、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制作或创作工艺品,体会传统工艺“守正创新”的内涵和意义。要引导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认识到继承与发展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秸秆扎刻”技艺引进校园,创造性探索以实践体验为中心的高粱创意课程,建立了以听讲、记忆、理解为主要活动形态的传统教学体系,以劳动教育和艺术教育为抓手、融合“五育”的跨学科协同育人的校本课程。

  (一)以美育为主,“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成为学校常态校本课程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课程标准在各种学科学习中提倡体验式学习,提倡传统文化的传承。2019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成为学校劳动教育、“五育”融合的重要目标。

  我校开展每周两次的高粱创意实践课程,融合多学科设计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成为每个学生必修的校本课程。包括:一、二年级学生定期参观学校高粱地和高粱秸秆工艺展厅,观摩高粱种植劳动和制作过程,初步感受高粱扎刻作品之美;三、四年级学生每周两节高粱体验课,直接参与高粱种植到制作艺术品全过程,并调查制作视频“高粱的一生”等课程内容。同时,高粱课程成为这两个年段美术课、劳动课、科学课和综合实践课的主题之一;五至六年级学生通过参加高粱秸秆艺术社团,在教师引导下将科技发明创造与高粱秸秆艺术创作相结合。孩子在制作中既能玩得开心,也能把奇思妙想赋予高粱艺术设计,在创作中启迪智慧。

非遗技艺高粱创意实践课程的开发研究论文

  (二)指向核心素养,构建高粱秸秆创意制作为中心的新型育人方式

  智种高粱课程。在城市小学校园,种出一片高粱生态园,师生共同参与观察、认识高粱,了解高粱文化,追溯高粱起源。学生亲自参与播种、浇灌高粱,见证高粱从播种、发芽、开花、结穗、成熟高粱米的全部农耕过程,了解高粱节节高、开花结果与气候、土壤、水和其他物种(比如鸟)的关系,学生在收获高粱时可以产生劳动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

  巧用高粱课程。学生了解高粱秸秆绘画有可塑性强的特点。高粱创意实践课程,让学生学会使用高粱秸秆艺术创作的工具材料;学会应用高粱秸秆技法:剪、切、剥皮,切割、编织、拼摆、粘接等。

  智用高粱课程。科学教师与美术教师合作,引导学生把高粱秸秆变成科技创意材料,让高粱“动”起来,其创意设计制作包括:摘星星、摘月亮、动物小屋、现代建筑等;与人工智能结合,加入LED灯、音乐盒、生活用品、建筑、科技小模型等内容。

  (三)迁移本土非遗文化,丰富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

  将高粱扎刻艺术实践教育方式迁移到本土非遗文化漆线雕技艺传承的单元课程开发中。将漆线雕工艺的造型、色彩、图案等美学表达形式引入课堂教学,如在二年级上册《花花衣》、二年级下册《点线面》、六年级上册《线与造型》等课中,利用漆线雕“线”的艺术表现特性进行示范教学;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传承的力量及漆线雕艺人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理解;还以闽南建筑、闽南小吃为载体,运用漆线雕去表现这些题材,丰富漆线雕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通过走访、采访、拍摄、记录、查阅资料等形式的自主探究,对漆线雕工艺特点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并用海报、宣传册等形式对漆线雕工艺进行传播。

  五、结语

  任何艺术的创作均来源于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非遗技艺,亦是如此。以劳育美,以美育人,学生在完整体验高粱创意实践课程中,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提升了自身文化素养,培养了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于综合素养的形成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利杰.高粱在中国的种植与利用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

  [2]刘欣奕.民间工艺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探究[J].新课程·中旬,2019(08).

  [3]郭谦.“永清扎刻”技法研究及保护与开发利用[D].保定:河北大学,2009.

  [4]周冰.探索小学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20(0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39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