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因为6岁以下幼儿的可塑性很强,大班阶段是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绘本蕴含丰富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包括良好饮食与卫生习惯、起居习惯和活动习惯等,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行为教育内涵和教育元素,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本文分析了当前大班幼儿行为习惯发展存在的问题,探寻应用绘本故事助力大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绘本故事;大班幼儿;行为习惯;实践研究
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对孩子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幼儿阶段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好习惯的培养,是为幼儿未来成功走向社会垒下第一块坚实的基石。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在每日生活及各项活动中渐渐培养起来的。教师在日常班级管理和师幼互动中运用绘本故事,有助于改善幼儿的行为问题,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尽管许多家长和教师都能意识到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必要性,但由于自身教育素养积累不足、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重点把握不到位、缺乏必要的支持性策略等因素,导致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面临多种问题和困境。
一、当前大班幼儿行为习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行为认知能力薄弱
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部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在平时的生活中容易表现出争强好胜、随意抢夺他人物品等不良行为。这些问题会导致幼儿形成不良行为习惯。除此之外,大班幼儿处于思维成长期,自身认知能力、规则意识等较为薄弱,不能清楚地区分不良行为和良好行为,做错事不能敢于承认、喜欢说谎。如果成人不加以及时引导和制止,长此以往幼儿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教师指导能力欠缺,教育内容形式单一
现阶段,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技巧,在行为教育活动中缺乏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和指引,在活动中只注重幼儿智力教育,忽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幼儿绘画技能技巧的学习,而在创作前忽略提醒幼儿绘画工具材料的收放要求,制作完成后较少评价桌面、地面收拾情况。除此之外,多数教师会选择从坐姿端正、文明用餐、安静入睡等容易开展行为教育活动的内容入手,但持续时间较短,一个活动结束后,又开始着手准备下一个活动,教育内容缺乏连续性;甚至在实施过程中忽视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教授、灌输的内容较多,形式多以儿歌、讲故事为主,缺乏游戏性和趣味性,严重影响行为教育活动的质量。
(三)家长缺乏明确教育目标,忽视对幼儿行为教育
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幼儿行为教育的重要性,尽管教师一再强调3—6岁是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但家长仍不能改变“重智轻德”的教育理念,认为幼儿学习知识是第一位的。除此之外,很多家庭中父母长辈对幼儿较为宠爱,包办代替过多,幼儿容易出现自理能力差的实际问题。纵容幼儿边吃边玩,较少关注饮食和卫生行为习惯等,久而久之导致幼儿出现不良行为习惯。
二、应用绘本故事促进大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
(一)以绘本故事为基准,制定具体的内容
1.根据幼儿兴趣,建立每月重点内容
基于大班幼儿行为习惯具体表现和发展现状,班级每月开展“绘读绘玩”活动,鼓励幼儿寻找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行为习惯的薄弱点,形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意识;同时,结合绘本故事内容,深入了解本班幼儿兴趣和发展特点,确立行为习惯培养的重点内容,设计好习惯养成计划表,帮助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养成好习惯。例如,11月重点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可以在午餐前带领幼儿共同阅读绘本《干净的手和洁白的牙齿》,在漱口池墙壁上粘贴绘本故事内容,让幼儿在“趣味”环境中认识行为教育的价值;在阅读区摆放绘本《漏嘴巴》《不洗手的战争》等,便于幼儿餐后享受自主阅读的快乐时光,也能借此鼓励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2.深挖绘本价值,养成良好作息习惯
绘本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教师要深入挖掘绘本故事的多元价值,设计符合大班幼儿发展特点和兴趣的多元拓展活动(见表1),以幼儿的视角思考绘本的价值,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教师可以搜集有关“时间”的绘本故事,在对故事内容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之后,设计趣味活动。比如:《老狼老狼几点了》绘本故事中的二十四只黑鸟、三只小猪、小红帽等和老狼玩着有趣的时间游戏,通过师幼共读的方式,在与幼儿体验朗朗上口的一问一答中,了解时间。这有利于提升幼儿互动的参与性,调动幼儿的阅读积极性,让幼儿在快乐游戏中认识钟表,并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再如:绘本故事《慌慌张张的卡尔》中,卡尔把约定时间搞错了,狼狈不堪的样子让幼儿捧腹大笑,与此同时幼儿懂得了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绘本不仅用好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为幼儿带来启发,还会更进一步用情牵着幼儿的心灵,从而让幼儿获取对良好行为习惯的深刻认知。
3.开发绘本资源,形成良好进餐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强调,幼儿园应“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进餐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能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通过绘本故事《肚子里的火车站》,用有趣的方式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的消化系统,引导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为了改善幼儿挑食的不良习惯,巧用绘本故事《食物中的营养》中水果或蔬菜装饰成“水果娃娃”“蔬菜娃娃”使之拟人化,同时利用这些“娃娃”创编故事讲述给幼儿听,使幼儿逐渐从情感上接受并喜欢各种食物,明白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营养价值,从而改善挑食情况。
4.借助绘本力量,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借助绘本教学,不仅是完善幼儿园行为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更是科学引导幼儿树立良好行为意识的有效手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绘本故事,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如果不洗手》《我爱洗手,细菌赶走》《小手洗干净》等,多个温暖的故事都能够促使幼儿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小熊不刷牙》通过小熊的梦境告诉小朋友们不刷牙就会丢掉自己的牙齿,具有生动性、教育性和实用性,引导幼儿养成爱刷牙的习惯。
5.搭建绘本支架,塑造积极劳动习惯
绘本具有情节生动、内容丰富、道理浅显、幼儿易于接受等特征,幼儿在绘本故事体验中懂劳动道理、明劳动意义,在与故事与角色交融中培养良好态度和行为倾向。比如:绘本《我会自己穿衣服》中,幼儿把裤子穿反了、扣子扣错了,这是每个幼儿都曾有过的经历,能引发幼儿较为强烈的共鸣。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尝试穿衣裤的练习和游戏,在宽松氛围中理解绘本内容,同时习得自己穿衣服的生活技能。
(二)以绘本故事为媒介,采用多元的途径
1.悦享绘本,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
优秀绘本故事中的每个画面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充满美感。如《牙婆婆》《起床的好办法》《盘中餐》《把妈妈的话装进耳朵里》等,用这些精美的画面装饰班级的环境,是最简单、便捷的行为教育环境创设方式,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优质资源。例如:经常洗手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卫生习惯,教师可以利用绘本中无所不能的“鹿老师”形象美化卫生间的环境,教会幼儿勤洗手、保持干净卫生。这种环境的熏陶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启发幼儿的心智,培养幼儿注重干净卫生的好习惯,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共读绘本,组织趣味性的绘本教学
绘本不仅是语言教学的完美载体,更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绝佳载体。阅读时可以幼儿在前、教师在后,也可以反过来,教师在前、幼儿在后。例如,绘本故事《怕浪费婆婆》中,教师在引领幼儿阅读时可以做精心的设计,利用PPT教学课件,创设出真实的生活情境。当幼儿读到“太浪费”时,教师播放一段童谣作为背景音乐,让幼儿感受阅读的节奏感和韵律。教师再主动抛出问题:“太浪费在什么时候会出现呢?”“小男孩是如何做到不浪费的呢?”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体验绘本,渗透互动性的常规管理
《纲要》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有些常规要求可以让他们结合绘本故事内容共同参与制定,这样幼儿更容易理解其重要性、必要性及操作要领。例如:晨间自主签到试行一段时间后,幼儿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我不知道自己几点来的”“签到排队太长,排队时间太慢。”通过《时钟国王》的阅读后,幼儿能明晰时间概念,通过对签到形式进行讨论,重新制定签到规则、增加迟到人数统计表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签到,幼儿入园迟到的人数逐渐减少,有助于养成幼儿进行时间规划的好习惯,有效地增强了幼儿的规则意识、主人翁意识、自我管理意识等。
4.玩转绘本,设计情境性的绘本游戏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易于在幼儿行为教育活动中拓展的绘本,这样既能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又能促进幼儿的自发学习、主动探索。例如:班级开展“慧”整理活动中,大多数幼儿在整理物品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些困难,通过调查发现,幼儿不会整理的原因主要是整理方法不熟悉。随后分享绘本,让幼儿在《整理小姐》中探索整理小妙招:学会断舍离。幼儿习得了快速分类的方法:留下、不确定和丢掉,进而在接下来的“书包整理”“书桌整理”“玩具柜整理”等系列游戏活动中,既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物品,又能提高自理能力和主动性,为进入小学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以绘本故事为指向,架起共育的桥梁
1.亲子共读,明晰教育目标
优秀的绘本不仅是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也是亲子教育的良好资源。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绘本做好家园共育工作,共同为幼儿的成长铺路搭桥。为了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教师可以在班级群发布“亲子阅读”系列活动。例如,每周推荐一本绘本。在《今天我值日》的故事中,家长带领幼儿共同欣赏绘本故事内容,聆听故事中龙龙是怎样当好值日生的。通过前期绘本阅读,幼儿将自我感受进行交流分享,明白了集体是由班级里的每一位幼儿组成的,大家都有义务和责任为班级服务;知道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明白集体也是一个家庭,引导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为自己温馨的家做值日生,让自己的家更加整洁、有序;同时也让家长认识到参与幼儿行为教育活动是自己一份应尽的责任,从而积极参与到班级教育活动中来,从而进一步打开家园合作的新思路,丰富家园共育的新内涵。
2.分享绘本,更新教育内容
绘本是一座桥梁,连接起家里的每个亲人,让家人在相互了解中感受彼此的爱,也连接起幼儿园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共同为幼儿的成长做好铺垫。在居家期间,家长和幼儿共同阅读绘本故事《你的手我的手他的手》,了解每个人、每双手都能做出不一样的事情,引导幼儿自己参与家庭劳动,养成做计划书的好习惯,用自己的小手,来帮助家人分担家务劳作。从绘本出发,让幼儿主动参与各项家务劳动,努力尝试各种劳动创造,规划自己的每日生活作息,用实际行动感恩身边的劳动者,感受劳动的光荣与乐趣,提升自理、担当的意识和能力。
绘本故事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中最重要的“滋养品”,优秀的绘本故事是宝藏,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性、娱乐性、教育性等重要价值,它能让幼儿将自己带入故事,通过故事更好地了解自己及他人的思维、情感及行为习惯,逐步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察觉到自身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也能给予幼儿很多有关生活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启发。教师通过深入挖掘绘本故事的多元价值,设计符合大班幼儿行为习惯发展特点和感兴趣的活动,细致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注重活动的多样化和趣味性,能够更好地推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朱婷婷.3~6岁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矫正对策研究分析[J].名师在线,2017(05):96.
[2]赵林.家园合作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途径[J].散文百家,2019(11):151.
[3]孙胜男.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矫正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6(49):277-278.
[4]赵振杰.浅论习惯养成的教育学意义[J].教育探索,2004(06):62-64.
[5]张琪.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2):187-18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