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读思达”教学法的小学语文德育策略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3:47:4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主观性地强加给学生德育内容,学生 并不能够真正接受知识,而应用“读思达”教学法能够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精准表达,能够深入贯彻德 育思想,使德育更高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用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 学生积极表达,大量阅读书籍,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读思达,教学法,德育

  引 言:德育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存在很多问题,亟 待解决。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使其充分思考、深刻感悟。在德育中应用“读思达”教学法, 可 以让德育于无形中走进学生的内心。以“读思达”教 学法为导向的德育渗透更符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也 能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挖掘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 过程中,教师可以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用生活化的实例让德育内容更形象,积极开 展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感悟文本中的思想,增 强德育认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德育思想。 一、以“读思达”教学法渗透德育的价值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以立德树人为基本的教育理 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语文教学的 重要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读思达”教学法 为导向渗透德育,不仅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 德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语言 表达能力,让他们产生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还能够 使他们主动学习,积极生活,热爱国家和民族,产生 文化自信和道德自信。

\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被动,缺乏思考

  小学语文德育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便是教师不信 任自己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明确自我的教学位置,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过于主观,将自己的观点强 加给学生。这样被动地接受德育,使学生根本没有自 己的思考,对德育内容的理解也不会深入 [ 1]。

  (二)内容支离破碎,脱离文本

  在德育渗透中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教 师在选择德育内容时脱离文本,没有将德育内容与文 本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不仅脱离文本,还脱离学生的 实际生活,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缺乏对 德育内容的深度思考,导致德育效果不佳。

  (三)形式单一,缺乏情感

  在德育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以说教的形式渗 透,这样的教学形式比较枯燥。也就是说,学生对教 师讲述的内容缺乏学习情感和思考情感,导致德育内容 成为学生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德育的发展。

  (四)理解表面化,缺乏表达

  思考和表达应该是分步进行的。思考可以让学生 在脑海中形成一个雏形,而表达却能够升华这种雏 形,让思考的内容更具体和形象。在德育渗透的过程 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对德育内容好 像理解了, 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没有把握核心思想, 其 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经 历语言思想归入的过程。

  三、“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德育渗透中的应用 策略

  以“读思达”教学法为导向,小学语文德育渗透会更加高效。因为它融入了学生的思考,能够让学生 深度解析德育内容,进行语言表达。学生只有在思考的 基础上准确表述,才能对德育内容产生深刻感悟。

  (一)自主阅读,用问题启发德育之思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德育内容值得教师挖掘。 这样的挖掘并不是教师将德育内容主观地强加给学 生,而应该由学生自主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 以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能够在问题的驱动下对德 育内容展开有效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阅读有 利于自己成长的内容。在问题导向下,“读思达”教学 法的作用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在问题设计过程中, 教 师要实现情感价值目标,充分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文本 解读中,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提升德育渗透的有效性。

  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的教 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德育内容。这篇文章 主要描写了周恩来总理的理想和抱负,而当前的小学 生恰好缺乏这样的理想信念。对此,教师便可以让学 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 题,对学生进行启发:(1)周恩来少年时期的理想能 实现吗?(2)我们天天来上学是为了什么呢?(3)作 为小学生,我们为中华民族要做的是什么呢?在这些 问题的启发下,学生的阅读欲更加强烈,进而产生浓 厚的阅读兴趣。不仅如此, 学生也会在阅读中思考, 形 成自我的个性化的认知,提升思想道德品质。“读思 达”教学法中的“读”,应该是学生自主的“读”。如 果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语文教学效果便无 法实现,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亦如此。教师应该用问 题做导引,促使学生阅读和思考。

  (二)积极引导,用情境打开德育之门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在小学语文教 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情,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 一切表现,尤其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更要如此。教师 不仅要关注德育成果,还应该重视德育过程 [2] 。如何 将德育内容植根于学生的内心,才是教师需要深入思 考的问题。当前,很多教师在德育渗透时只看重过程 而忽视效果,认为只要讲述了相关内容,学生就已经懂了、会了。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妨为学生 创设德育情境,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德育的内容 更形象、更生动,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更轻松。

  例如, 在《囊萤夜读》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 教 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情境,将德育渗透其中。这 是一篇文言文,小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有一定的恐惧 心理。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可以将这篇文章中的内容制作成小动画的形式,让学生更清晰地了 解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同学们,请看他的 阅读环境和我们平时的读书环境有什么不同呢?面对 这样的读书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他的哪些品 质值得我们学习呢?”这样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便 能够让他们在强烈的对比中感受到古人的品质,对文 本的内涵展开深入思考和探究,进而提高自我品质。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 样“读思达”教学法与德育之间的融合便可以更紧密。 小学生的学习是需要引导的,德育渗透更是如此,如 果离开了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就会缺乏一定的理解 基础,而德育的效果也就无法实现。将情境融入德育 过程中,可以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助力。

  (三)走向生活,用生活落地德育之梦

  德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生活和学习,融入 社会,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在实际的语文教 学中,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自主感悟思考的机会, 将“读 思达”教学法深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思考。很 多时候教师会选择拓展德育内容,但如果脱离学生的 实际生活,就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价值。为了避免出 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不妨在拓展内容时联系学生的实 际生活,让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接受德育,让德育 真正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 一些人或事,开展教育活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在《蝙蝠与雷达》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 教 师可以让教学内容更生活化,以便实现德育目标。教 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 能够在思考中清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篇文章具有科 学性,而当前很多学生缺乏这种科学探究的精神,恰 巧教师可以借助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深入 钻研的思想品质:“同学们,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 会有人发现蝙蝠与雷达的奥秘呢?在我们的实际生活 中,你发现了哪些神奇的现象呢?跟大家说一下自己 的发现吧。”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积极思考,与生活 建立联系。小学生本身就有好奇心强的特点,这样的 启发方式非常适合他们,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 神。文本内容是有限的,而且很多时候文本内容脱离 学生的生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将文本中 的内容进行延伸,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使他 们在实际生活中也能够提升思想道德品质。

  (四)侧重表达,用语言点亮德育之灯

  “读思达”教学法中能够起到升华作用的应该是 表达。只有学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思考的内容,通顺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才能说他们的理解是比较深入的。

  在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过程中,教师不妨开展一些语言 实践类的活动,用实践点亮学生的德育之灯,让学生 在自己的感悟交流中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以让学生 对相关内容产生更深刻的感悟。不仅如此,教师也可 以参与到学生的表达中,谈谈自己对某些人或某些事 的看法。这样也才能让学生的观点和看法朝着科学、 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3]。

  例如,在《陶罐和铁罐》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 中,教师可以渗透德育内容。很多教师在主题讲述的 过程中,也将德育内容渗透到了课堂中,但是在具体 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部分教师认为 自己已经说过的内容学生便会掌握,但实际并不是如 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件来讲 述文本的主题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这样的形式 呈现:我通过发生在(某个时间)的(某件事),清 楚地懂得了(某个道理)。比如,“我通过陶罐和铁罐 之间的故事,懂得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这样的 表达模式能让学生将文本的思想与自己的生活建立联 系,从而在根本上提升思想品质。“读思达”教学法中 的表达至关重要,它既是语言的输出,又是理解的深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机会,尤其是在德育渗 透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自己谈看法,不能将教师的 主观意愿强加给学生。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教师也 能清晰掌握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有的放矢地开展教 育活动。

\

 
  (五)拓展阅读,用书籍奠定德育之情

  设置阅读链接,能够使学生在拓展阅读过程中拓 宽视野,积累知识。在文本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 学生推荐相关阅读书籍,并做后期跟进,让学生自主 阅读相关内容,然后积极思考。在每周的读书活动中,教 师可以将德育内容渗透其中,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充 分展现自己的阅读思想,让文本与拓展阅读的内容紧 密融合,用书籍唤醒学生思考表达的欲望。对此,教 师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或者竞争措施,这对小学生 而言都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在《童年的水墨画》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 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相关阅读内容,用书籍奠定 学生的德育之情。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高 尔基的《童年》:“我们的童年就像一幅画,而高尔基 的童年是怎样的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深度思考,认 真阅读,在阅读后组织读书会,让学生在读书会中不 断交流感悟,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同时实现德育的目 标。教师也可以将自己对《童年》这本书的阅读感受 讲给学生,这样德育便展示出了它的价值。德育是可 以依靠阅读来实现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净化 心灵,也能从中汲取养料,让自己对文本中的人物产 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样,学生思想在无形中便可以 得到升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 相关书籍,让学生大量阅读,实现育人目标。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过程中,教师可 以应用“读思达”教学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并不断思 考,将思考的内容清晰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对德育 内容的理解才会更深入, 在无形中提升思想道德素养。 在具体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自己阅读、生活化 延伸、拓展阅读、情境创设引导、鼓励表达等多种途 径,将“读思达”教学法融入德育中,实现语文学科 的立德树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 .论“读思达”教学法[J] .课程 .教材 .教法,2021.41(4):50-57.

  [2] 林恩涵.读思达教学法:基于学生立场的阅读教学实践:以《鹿角和鹿腿》一课为例[J].名师在线,2020 (36):13-14.

  [3] 王海军 .论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6):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16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