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师范类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培养的现状与对策论文——以四川省为例

发布时间:2023-09-28 09:37:2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提高四川省乡村基础教育水平,文章以四川省为例,首先分析了师范类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培养的现状,然后提出了师范类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公费师范生;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类高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健全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1]。从2007年我国开始实施公费师范生培养政策至今,部属师范类高校已完成了大量公费师范生培养工作,这使得我国紧缺的教师资源得到了补充,但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一方面,总数缺口大,覆盖面过小,不能从本质上解决教师质量不高和结构失调的问题;另一方面,部属师范类高校培养的公费师范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不强烈。在这种背景下,四川省教育部门出台了师范类高校承担公费师范生培养工作的政策,以便培养一大批专门面向乡镇学校的义务教育教师。

  自该政策实施以来,四川省承担培养任务的七所师范类高校(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西昌学院、绵阳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成都师范学院、乐山师范学院)相继开设了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专业并开展了相应的培养工作,向乡镇小学输送了大量人才,使定向地区紧缺的师资得到了补充,但同时也出现了教师职业认同度不高、长期任教意愿低、质量层次不齐及总数缺口依旧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究其根本是培养环节出现了问题,因此本文拟以四川省为例,通过分析师范类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培养的现状,进而提出了具体对策。

  一、师范类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培养的现状

  四川省师范类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招生始于2013年,至今已招生8年,稳定向乡镇小学输送了大量师资,毕业生也多成为当地小学教师队伍的中流砥柱。该项目最初称为“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2018年四川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开展师范生公费定向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其改称为“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2]。同时,实施范围扩大至143个县(市、区),并对每年的招生指标做出了3 000人的要求。距离《意见》印发实施至今已完成3年招生工作,招生人数达到9 000名。对于培养专业名称的规范,四川省的招生简章称之为“小学教育专业”,部分省市称为“小学全科教师专业”,虽然名称不同,但对其的培养要求是一致的,即需要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主课、副课的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在对比不同师范类高校的培养计划及对在校公费师范生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可以窥见一些培养细节及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一)招生规模不适应未来乡村义务教育发展

  2020年发布的《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努力造就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3]而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充足的数量保障。近年来,国家通过“三支一扶”计划、特岗计划、公开选聘、公费师范生等多种渠道不断扩大乡村师资的供给,其中公费师范生这一供给渠道可以稳定输出一批服务年限长且综合素质较高的本科学历教师。目前,我国仍面临着区域性师资短缺的问题,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的需求缺口尚未完全填补。据相关课题研究组预测,我国乡村小学阶段师资需求随生育政策效应显现而不断增加,并将在2027年达到峰值194.98万人[4]。自2018年以来,四川省公费师范生每年稳定招收3 000名学生,其中小学教育专业招生450名左右,但考虑到一部分公费师范生违约或其他因素,乡镇小学实际到岗人数是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的,因此还需要通过其他渠道来引进人才进行补充。按照现阶段发展趋向,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招生规模过小的问题日益突显,再加上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师资缺口扩大,考虑扩充招生名额已成为必然。

  (二)培养方案缺乏针对性

  培养方案是进行人才培养的纲领,其依据培养目标对教学活动、教学任务进行具体安排。目前,四川省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院校制定的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主要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三个方面。通过对比四川省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培养院校的培养方案,可以发现,除四川师范大学在2013年开展了“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设计”专项项目,增设了专门面向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的跨学科复合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其他院校虽然将公费师范生单独招生编班与普通师范生区分开来,但培养方案是雷同的。

  1.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在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目标是指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而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想完成培养任务,培养社会所需的优质人才,就要制定各自的培养目标。可以说培养目标的确定是制定具体培养方案的前提。目前,四川省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培养目标在定位上主要有以下两点问题。首先,没有重视公费师范生定向乡镇小学的特点,忽略了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事业应当是培养目标的主旨。省内学校中只有西昌学院明确在培养目标中提到了“热爱儿童和农村小学教育事业”,其余学校并未将这一点明确写进培养目标当中,或者是并未针对公费师范生单独设立培养目标。其次,对“一专多能”要求的体现不明确。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提出的“培养素养全面、专长发展的卓越小学教师”[5]这一要求,四川省的师范类高校纷纷改革小学教育分科招生培养的模式,转而设置小学教育专业来实施打破学科壁垒的综合培养,这本与公费师范生培养要求中的“一专多能”不谋而合,然而在具体制定的培养目标中可以发现,许多学校实际仍是“一专一能”或“无专多能”。这也说明各师范类高校并未透彻理解公费师范生培养的目的,进而在理解存在偏差的基础上,对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同时,这也表现出高校对小学的需求不够了解,即对小学到底缺少哪些科目的教师这一信息不清楚,继而在培养能力方面没有侧重。

  2.课程设置脱离培养目标。四川省的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是为乡村小学培养的教师,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既要考虑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让学生增强对于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同时还要让课程结构适应“一专多能”的要求。但由于培养方案同质化,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存在着脱离培养目标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首先,乡村文化知识方面的课程缺失。公费师范生未来的工作地点具有特殊性,且与乡镇小学签约的占大多数。一般而言,师资定向培养是依据某特定地区的文化特征,针对其存在的具体教育问题,培养能够适应当地环境的教师。而学习并掌握一定的乡土文化知识,是教师适应和融入乡村社会、乡村小学,并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6]。培养院校缺少乡土课程会导致一些受“离农”思想影响较深且从小在县城上学的师范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当地环境、文化的认同感较低,长期任教意愿下降。其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与其他专业没有区分。公费师范生毕业后的工作地点是乡镇小学,故针对普通学生开展的就业指导对他们来讲是不相适应的。这一问题也会导致他们对未来岗位的特殊性认识不足,缺乏职业认同。最后,以四川省广安市的四个偏远乡镇(郑山、白云、蒲莲、大有)为例,2009年4个乡镇的小学生师比分别为37.3%、35.1%、30.9%、34.3%,远高于我国规定的农村小学生师比不超过23%的标准。由此可知,四川省乡镇小学的教师较其他学段或城市小学的教师而言,有着生师比偏大,教师的教学任务多、授课量大,以及总体数量不足的特点。这就导致了教师上岗以后不是在固定的、单一的学科岗位上执教,常常需要身兼两门或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小学阶段的乡镇教师具备更强的跨学科授课能力。但目前的课程设置存在过于分散的问题,与该要求相悖,主要表现为对小学各门学科教学与教学法课程的设置过于分散,实际上,各门学科之间的教学法知识有共通之处,分散在不同学年进行反而不利于培养跨学科教学能力,这也导致了师范生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很难将艺体课和语数外课程融合起来,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见习与实习脱离未来工作环境。四川省师范类高校会组织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进行教学见习及教学实习,但这些小学大部分为城市小学,且高校未能在乡镇学校建立教育、教学实践训练基地。而这种情况会造成一部分生源地是城市的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在上岗前甚至没有机会观摩实际的乡镇小学教学场景的问题,无法根据当地小学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进而会导致这些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缺乏对乡镇学校教学过程中特有问题的认识,如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家校合作问题等。

  (三)公费师范生缺乏学习动力

  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在四川省招生近几年来虽然补充了乡镇的紧缺师资,但缩小省内城乡小学教育质量差距的成效并不十分明显,具体来说,当前除了教育资源本身的差距,还有师资质量的差距。对师资质量影响最大的两个阶段是在职培训与职前培养,其中承担职前培养任务的院校难辞其咎。《四川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做好省级公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到,“对报考且符合条件的公费师范毕业生予以足额招聘,并于5月前完成就业协议签订”[7],这种定岗定编的保证条款换句话说就是在大学录取后,学生就已成为“准教师”。

  基于“需要、动机、目标”理论,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要同时具备主观上的追求愿望、客观上的追求目标,且自身努力与实现目标的关系越明确,其动力作用就越大。对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来说,毕业的工作地点已固定为生源地的乡镇小学,而在师资紧缺的区域内,各小学的工作环境与待遇基本一样,这导致目标的实现与个人努力程度的联系不够明显和紧密,影响了学习激励过程的构建。

  (四)进退转化机制缺失

  四川省各师范类高校并未明确提出过公费师范生在中途违约的处理办法,只是在文件中提到“入学一年经考察不适合从教的公费师范生,不再签订或自动解除培养协议”,但实际上,各院校对于“不适合”的定义过于宽泛,学生若在此期间主动提出解除培养协议,后续流程与措施也是模糊的。学生若在四年学习中改变职业规划,通常只能在毕业当年才可以解除协议,而对于部分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服务乡村、从事乡村教育想法的学生,也没有明确的流程支持其转入公费班享受政策优惠,最终使得公费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效率下降。

师范类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培养的现状与对策论文——以四川省为例

  二、师范类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培养的对策

  (一)对接教育发展,适当扩大招生规模

  《意见》除规定3 000人每年的公费师范生招生指标外,还提到“以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适当增加培养数量”,而根据前文提到的经济发展与生育政策预测,四川省未来对乡村小学教师的需求将逐年上涨。因此在新一版《意见》制定当中,应适当增加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招生数量,实施范围县的名单也要随着经济发展情况灵活调整,将师资需求饱和的区(县)及时移除名单,将更多招生名额分配至师资较为薄弱的阿坝藏族芜族自治州、甘玫藏族自治州及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区,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招生人数,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养人数比重,使师资结构趋于合理。

  (二)明确培养目标,建立协同培养体系

  首先,要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在培养目标中要强调热爱农村小学教育事业这一重要主旨。四川省各师范类高校要明确体现“一专多能”的人才要求,确定本院校培养的“专精”学科与“兼教”学科范围,确保学生有一门精通学科和不低于两门基础扎实可以兼教的学科。其次,要采用“三广泛”的方式制定培养目标。四川省各师范类高校要定期组织座谈会,广泛听取用人单位、县(市、区)教育部门和本校专家的意见,共同完善培养目标及后续方案,在交流过程中,要明确培养工作需多方参与的指导思想,同时培养院校要了解定向乡镇小学的实际教学情况与具体学科师资的需求,建立三方协同培养的体系,进一步细化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的培养工作。最后,在建立协同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可以考虑与距离较近的定向地区部分乡镇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建成特色实习实践基地。四川省各师范类高校要对定向师范生开展有区别的实习培养。即在现有的周见习和学期实习制度基础上,将这部分学生的实习场所从城市小学转移到与未来工作地点相似的乡镇小学,采用学院带队教师和一线教师共同打分的考核制度。

  (三)重视定向性,优化培养方案

  第一,理论课程方面的改进。首先,将乡土文化课程纳入培养计划。乡土文化是个体生命的重要内容,是个体生长的文化土壤,是乡土世界和个体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的一切特征的复合体[8]。提高乡土课程的比重,一方面,可以调动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内心深处带动家乡发展的使命感,弱化定向培养带来的强制性,激发其长期任教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将来工作的地点是基层,负责的也是基础教育,故对其进行乡土文化课程的培养,增加文化认同感,对缓解城镇化背景下乡村优秀文化和艺术流失严重的问题也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乡土文化课程融入通识教育的大分类,选取在经济发展、自然条件、社会风气、人文风俗、思维方式等方面能反映四川省当地特色且对学生有积极教育意义的一系列教育素材作为课程内容。其次,改进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进行改进的过程中,要根据公费师范生的特殊情况对课程进行重组和安排。具体来说,一是取消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目前的编班,面向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班级单独编班进行特色授课;二是删减定位职业方向的部分,加强对乡镇教师职业特殊性和崇高性的介绍。

  第二,技能培养方面的改进,也就是提高跨学科授课能力。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需要在教师教育课中分别学习不同科目的课程与教学法,如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法、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法、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法等。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要求之一就是“一专多能”,除专精的一门主科外,对于其他科目更多强调的是能教且融会贯通。因此,在实际课程安排中,可设置一门统一的课程与教学法课程,将课程拆分为几个阶段,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科目的教师来教学,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相互配合,避免内容出现过多重复。在期中期末考核阶段,应重点考查学生的跨学科授课能力及交叉学科的课程设计能力,具体来说,学生可任选课程中的2~3门科目进行综合教学设计,并由这些科目的授课教师共同评分。

  第三,师资建设与实习安排方面的改进。在合作制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学校可以联合定区县成立“高校—区(县)”乡镇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联盟,建立“双师制”和“双院制”。一方面,区(县)乡镇小学的优秀一线教师可以担任公费师范生的第二导师,专门负责教学技能实践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这些小学也可以成为高校的第二学院,建立专门的教学观摩室,为培养院校的学期见习与实习活动提供场所。

  (四)建立进退转化机制,采取动态管理模式

  目前,四川省公费师范生培养工作中的进退机制存在过于宽泛、模糊的问题,如为保证指标数量而忽视了师资质量,从而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对此,首先,要建立院校内的动态管理模式,在本科学习阶段对一些主观意愿低、教学潜能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予以清退,从同专业中选拔出具有从事乡村教育事业志向的非公费师范生进行名额增补,对综合成绩未达标的毕业生采用“延期毕业、暂缓分配工作”的处理办法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紧迫感。其次,要完善教师招录阶段的进退机制,改进招考的面试环节,增设专家谈话、跨学科教学设计考查、模拟课堂体验等方式对毕业生进行招录,与成绩合格的学生进行签约。同时,设立“预留编制、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的省内统筹调剂方法[9],为进退机制提供保障。省级政府则要根据培养院校的淘汰数量形成编制预留库,根据上报的二次遴选学生计划统筹编制,秉持“本地优先使用、不足外地补充、充裕动态调配”的原则落实岗位编制[10-11]。

师范类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培养的现状与对策论文——以四川省为例

  三、结语

  四川省师范类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的培养关系着本省乡镇小学师资水平的进步,又涉及乡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针对培养工作中衍生出的问题,各相关方要充分考虑培养对象的特殊性。相信随着培养规模的合理扩大、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断清晰、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及进退转化机制的建立,定能为本省乡村学校培养一批优秀的、能长期坚守乡村教学岗位的小学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13(1).

  [2]四川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开展师范生公费定向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J].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2018(14):19-22.

  [3]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9):31-35.

  [4]王爽,刘善槐,房婷婷.面向2035的乡村教师队伍需求结构预测与建设规划[J].中国教育学刊,2021(10):1-7.

  [5]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9):31-34.

  [6]廖军和,金涛.“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讨[J].教师教育论坛,2016(1):22-26.

  [7]四川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做好省级公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通知[J].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2020(17):10-12.

  [8]冯誉萱,刘克利.公费定向师范教育协同:价值、经验与需要[J].大学教育科学,2019(5):68-74,81.

  [9]朱燕菲,吴东照,王运来.综合评价视域下地方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的质量省思[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85-90.

  [10]庞丽娟,金志峰,吕武.全科教师本土化定向培养:乡村小学教师补充的现实路径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7,29(6):41-46.

  [11]郭芳.公费师范生培养的“地方性”价值取向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22,34(4):39-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39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