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县域中职学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路径 — 以洛浦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3-09-19 13:36: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对乡村文化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县域中职学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最后以洛浦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提出了县域中职学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路径。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县域中职学校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建设就是乡村振兴的铸 魂工程,事关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败,也是 满足广大农牧民文化需求、凝聚乡村振兴强大“精气神” 的必然要求[1]。县域中职学校是农牧民身边的学校,更是 乡村文化振兴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文化传播的最前沿 。 故如何创新县域中职学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新模式 , 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凝聚起乡村全面 振兴的磅礴力量,是摆在县域中职学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乡村文化概述

  (一)乡村文化界定

  狭义的文化是指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 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 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 即指一个群体(国家、民 族、学校、企业、家庭等) 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 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 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乡村文化是指乡村居民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和 生活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 种带有浓厚乡村气息和人文气息的文化,包括乡村物 质文化和乡村非物质文化[2]。其中,乡村物质文化是指 为了满足乡村生存和发展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所 表现出来的文化,包括自然景观、空间结构 、乡村建 筑、生产工具等 。乡村非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 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包括节庆民 俗、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村规民约、宗族观念、宗教信 仰、道德观念、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及古朴闲适的村落氛围等[3]。

  (二)乡村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根脉在乡村 。除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萧公权的《中国乡村:19 世纪的帝国控制》、曹锦清的 《黄河边的中国》、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梁 鸿的《中国在梁庄》等,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4],描写乡村优美田园 生活的浪漫诗篇更是数不胜数 。千百年来,中国的缩 影就在乡村里。

  在中华大地上,农耕时代经历了最长的时间,长期 的农耕生活孕育发展了中华文化 。以农耕文化为主要 代表的乡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 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衷共济”“仁者浑然与 物同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思 想,就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农耕生产生活中的深厚智 慧积淀,蕴含着内涵丰富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和谐共生的优秀农耕文化精髓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 化的根基,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情感与精神寄托,见证 着历史的沧桑演变, 沿袭着中华文明最质朴和纯粹的 精髓,蕴藏着无限的创意和可能。

  新的时代背景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 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发展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村文化,发挥其浸润村民 心灵、净化村风村民、凝聚人心的现实功能,唤醒村民文化自觉,必将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原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 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 态、组织振兴。”可见,乡村振兴不仅仅要求产业发展, 更是全面发展、系统发展 。文化不再是“助力”乡村振 兴的配角,而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方向和灵魂,即以乡 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中的铸魂工程[5]。

  我国的乡村都保留着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如勤 俭节约、诚实守信、邻里和睦、仁爱孝悌、温和恭谦等 健康向上的文化 。乡村振兴,首先就是要挖掘乡村文 化,即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 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 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乡村文化新的 时代内涵,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激发 其凝聚人心、教化群众的内生动力[6]。这是乡村振兴的 灵魂,也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原动力。

\

 
  二、县域中职学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优势

  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因其建立在县域,具有紧贴生 产一线、生源本地化、就业本地化等特点,在推进乡村 文化振兴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具体如下。

  第一,培养“留得住”人才的优势 。县域经济尤其 是新疆县域经济多数以农业为主,县域中职学校 90% 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当地就业率高达 95%以上 。 中 职学校通过“德技并修”的教育,因材施教,精心培育, 可增强学生自信心,提升其技术技能水平 。这样不仅 能增强一批批农村学子的就业竞争力,实现“职教一 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而且通过三年“全 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实践,可把爱党爱国爱社会 主义和民族团结的种子根植于学生心田,涵养青年学 生家国情怀、劳动精神、职业精神,增强学生做中国人 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显著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另外, 他们回乡村就业、创业后,能以自身言行传播时代文 明新风,转变村民思想观念,进而更有效地推动乡村 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第二,提高乡风文明水平的优势 。 中等职业教育 是职业教育的起点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中 职教育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通过职教高考制度,贯通 中高职教育, 为广大农村学生继续深造搭建平台,既 满足了广大农村家庭培养孩子上大学的迫切期望,也 满足了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层次高移的现实需要 。同 时,随着这部分学生眼界的开阔、见识的增长,必然影响其家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进而潜移默化地提 高乡村文明程度[7]。另外,县域中职学校可在技术服务、 三下乡实践、定期家访等过程中讲政策、办实事、搞培 训,引导村民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据弃陈规陋习,提 升村民的文化素养、法治水平和道德水准,进而形成知 荣辱、讲正气、促和谐、树新风的好风尚。

  第三,直接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优势。县域中职学 校与周边乡村空间距离较近, 教师通过在课余、双休 日、寒暑期等时间开展社会调研、专业技术服务、政策 宣讲等常态化活动, 能够准确掌握乡村产业发展及文 化建设方面的实际需求, 进而可以及时调整专业布局 和重构课程体系。针对乡村传统文化特色和创新发展, 应增设相关专业和课程、专题讲座等,如民俗旅游、康 养保健、休闲观光农业等,从而推动专业建设、课程改 革、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同时,能够充分发 挥学校师资优势, 使其通过参与乡村文化建设规划的 制定与实施,为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出谋划策,更 好地服务于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8]。

  三、县域中职学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

  目前,乡村文化内涵建设仍落实后于乡村产业发 展,与乡村全面振兴需求和广大农牧民精神需求还有 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认识上有误区。县域中职学校对乡村文化振 兴理论研究不足。县域中职学校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 中重视技术的推广和农牧民实用技术的提升,却对如 何服务乡村文化研究得较少。不少县域中职学校一提 到乡村文化,便认为是文化下乡,在认识上存在片面 性。二是服务形式单一。当前,文艺演出、政策宣讲、支 农劳动等活动成为大多数县域中职学校服务乡村文 化建设的主要形式,未建立村民文化需求反馈机制, 不能做到“菜单式”“订单式”服务,难以满足村民的精 神文化需求 。同时,服务主体仅限于学校师生,没有吸 纳文化能人、乡村艺人等[9],不能激发村民自我创造热 情,导致乡村文化主体内生动力不足。三是重物质、轻 人文 。县域中职学校为乡村捐赠图书建立农家书屋、 为幼儿园捐赠文具、为困难户捐赠衣物等物质层面的 行动较多,但是对如何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 民风方面的研究不够,缺乏精神层面人文关怀的有效 载体 。四是重产业、轻文化 。通过对南疆 13 所中职学 校调研可以发现,没有一所职业学校开设文化艺术类 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中也只开设了哲学、艺术、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等 10 门公共课,未能根据当地文化特色开 设相应的课程。五是重传统、轻网络。随着国家乡村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的推进,农牧民能便捷地获取优质数 字文化资源 。但是县域中职学校在文化服务过程中 偏重于演出、现场宣讲、展览展示等传统文化服务方 式,对互联网手段的运用较少。

\

 
  四、县域中职学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路径

  下面本文将以洛浦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 称“洛浦中职校”)为例,对县域中职学校服务乡村文 化振兴路径进行具体阐述。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位于 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处昔日丝绸之路南 要冲,是古于阗国经济文化中心区域,素有“艾德莱斯 绸之乡”“和田羊脂玉发源地”的美称 。美丽的玉龙喀 什河贯穿其中,天然形成了玉龙湾自然湖泊、高山、大 漠、古人类文化遗址,上百年的葡萄王树、古老的石榴 树、红柳等生长旺盛,还有独特的当地歌舞,色、香、味 俱全的风味小吃等,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具有南疆 特色的典型县。洛浦中职校自 1984 年 7 月 (前身为洛 浦县职高) 创办以来,便以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 宗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 。尤其是 近几年,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中,探 索出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

  (一)突出人文重构课程体系

  人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县域中职学校应通 过重构专业课程体系,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内容和人文 素质类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培育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这样其毕业返回乡村后, 不仅能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乡村文化建设服务,还由 于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往往影响着他们这一代年轻人、 身边的村民和下一代孩子,从而可以成为推动乡村文 化振兴的主力军。

  洛浦中职校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将文化艺术 类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种,开设了国 学智慧、剪纸艺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 40 余门人文 课程 。其中,人文必修课包括艺术、历史、哲学与人生 等 10 门课程,按照教育部、自治区要求,开足开强了 必修课。这些课程主要讲授文、史、哲的基本知识与理 论,以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伦理道德价 值、心理素质修养和行为规范,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 人格和心理,强化其爱国、诚信、团结合作等意识 。 限 选课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劳动教育 3 门 课程,主要讲授行业企业普遍要求的人文素质基本知 识与人文精神基本理论,旨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 求精、开拓创新等素养 。任选课包括舞蹈、摄影、影视 欣赏等 28 门课程,主要针对学生个性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不同的职业岗位特殊要求,以及未来社会发展 趋势等开设,以专题讲座、学生社团活动实施为主。这 三类人文艺术类课程设计及丰富的实践活动,能让学 生在实践活动中思考、体验中感悟,进而把人文知识 内化为行为习惯、升华为处事原则,转化为符合时代 要求和现代文明标准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二)立足文化特色开设专业

  专业是县域中职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 载体。县域中职学校要将专业建设与挖掘乡村特色文 化结合,增设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乡村传统技艺类专业 , 为传统文化产业化提供人才支撑[10]。具体来说,县域中 职学校要发挥智力和人力优势,推动“乡村文化+”模 式运营,让特色文化成为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 实现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激发村民文化自信和内生 动力,推动乡村文明建设。和田美食源远流长,具有鲜 明的地域特色 。基于此,洛浦中职校聚焦和田美食产 业,开设中餐烹任专业,与和田地区知名的餐饮企业 联手培育急需人才,将职教特色、工匠精神融入美食文 化体系,打造了“和田食堂、和田烧烤、和田夜市”三大 餐饮品牌 。 目前,“三大品牌”已走出和田,遍布疆内 外,辐射带动万余人就业,将舌尖美食文化转化为造 福百姓的富民产业。此外,洛浦中职校紧盯洛浦县“艾 德莱斯绸之乡”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增设“旅游服 务与管理”“服装设计与工艺”“休闲农业生产与经营” 等专业,将特色文化与当地产业发展结合,开设了“玉 龙湾景区”“休闲农业”等订单班,有力推动了教育链、 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结合,实现了效应叠 加,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三)创新文化服务形式

  洛浦中职校通过“三下乡”“共建非遗大师工作 室”“职教活动周”等方式,吸引乡村非遗传承人、手工 艺传承人、民间艺术家等来校合作,共同开发了“菜单 式”文化服务清单 。同时,建立常态化乡村文化需求调 研机制,针对广大农牧民的需求,开展“订单式”文化 需求服务,显著调动了乡村艺人、匠人等的积极性。近 几年还联合打造了“洛职大漠胡杨文艺社”“三下乡志 愿服务队”等文化活动品牌。

  洛浦中职校“三下乡志愿服务队”连续数十年坚 持寒暑期深入乡村志愿服务 。寒假期间,学生返乡开 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乡”“红领巾小课堂”等 主题实践活动,入户开展惠民政策宣讲、国家通用语 言辅导、留守孩子作业辅导等活动,给家人、村民传递 新风尚、新理念,给小朋友带来温暖和信心 。暑假期间,面向县域各村开展以文艺演出、支农劳动、技术服 务为主的活动,不仅为村民带去了反映时代发展成就 的文艺作品、农业新技术,还通过村民互动演出,进一 步挖掘了乡村特色文化,增强了村民对乡村传统文化 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了村民文化创造活力。

  洛浦中职校教师每年利用业余及寒暑假下乡服 务至少 1 个月,开展技术服务、政策宣讲、农牧民培训 等活动,平均每年培训青年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 人、农牧民等万余人次 。 同时,教师发挥专长,积极指 导乡村发挥好公共文化阵地作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融入乡村文化,提升了乡村文化 建设水平。

  此外,校乡共建“艾德莱斯绸非遗大师工作室”等 19 个大师工作室,平均每年开展乡村本土文化人才培 训数十余次,受众千余人次 。大师工作室为民间技艺 传承人搭建了传承创新传统优秀文化的平台,激发了 其内生动力, 并引导其将特色文化转化成产品和服 务,既实现了增收又丰富了乡村文化。

  (四)校村共建实现重点突破

  自 2016 年起, 洛浦中职校与洛浦县拜什托格拉 克乡阿日希村、依提帕克吾斯唐村两个村签订共建协 议以来,学校抽调精兵强将向每个村派 1 名校领导和 2 名干部教师,分别担任村第一书记、党建宣传文化干 事和乡村振兴专干,每批驻村期限为 3 年,至今已是 第 3 批了 。学校累计派出 18 名干部赴 2 个村开展驻 村工作 。具体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 班子入手,精心谋划村“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统筹发展与稳定,实施农 村电商、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文化阵地建 设等 9 项工程,着力打造地区乡村振兴示范点。

  县域中职学校应与农村加强合作,集合优势资源, 共同培养学生,以支持乡村振兴发展 。落实到具体行 动上,学校和村支部可通过签订校村合作协议,就区 域产业发展、学生综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内容展开 合作 。基于这些合作内容,让学生参与产业发展的具 体环节,由此一方面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的专业知识 传授给村民,另一方面让学生有平台可以进行与专业 相关的实践锻炼 。 以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阿日希 村、依提帕克吾斯唐村为例,洛浦中职校可以在签订 共建协议后投入资金,成立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让学 生参与到优质红枣种植与加工、特色餐饮、休闲农业 观光、传统手工这几大产业发展中,从而让乡村走上振兴发展之路 。期间,洛浦中职校每年要派教师带领 学生去针对村民开展春、冬两季实用技术、惠农政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培训 。同时,校村共建的红枣园、 红枣加工厂、乡村生态园可作为园林技术、旅游服务 与管理、农产品加工与检测等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基 地,使学生真正得到成长。

  (五)运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

  洛浦中职校针对 2 个村社会发展需求、村民生产 生活需要,建立了“智慧教室”,培训学生掌握对微信 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的应用方法,现场指导学生微视 频拍摄和直播带货技巧,并鼓励学生与村民进行合作 交流,以共建具有风土人情的文创产品,丰富特色文 化资源库 。这样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信息手段的应 用,创新乡村文化传播渠道,将乡土民情、传统歌舞、手 工技艺等上网传播,可扩大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同时 也能激发学生文化创造的激情,增强其文化自信。

  五、结语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可为增强乡村凝聚力、提振乡村综合实力提供强大的 精神内核。县域中职学校是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 里,应主动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充分发挥自身 的智力和人才优势,培养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挖掘本土 文化内涵,推进乡村“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 的经济价值变现度,由此既增加农牧民收入,又提升农 牧民文化素养,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 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 陈东湘, 陈佳丽,方听.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研究[J].农村·农 业·农民(B 版),2019(12):44-46.

  [2] 梁妍.文明内蒙古视阈下乡村文化建设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22(29):10- 12.

  [3] 傅才武,李俊辰.乡村文化空间营造:中国乡村文化治理的空间转 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5(5):5- 15.

  [4] 中国文化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 2 卷[M].济南:山东人 民出版社,1989:161.

  [5] 廖丽萍.乡村振兴背景下闽西客家乡村文化研究:以福建省龙岩 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8):262-263.271.

  [6] 孙溪晨,杨支才,周杰林,等.文化自信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 径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B 版),2022(9):48-50.

  [7] 裴嫄.武汉铁院助力荆楚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探析[J].南方农业, 2022.16(17):230-233.

  [8] 孙坤.新疆南疆地区乡村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大 陆桥视野,2022(2):129- 131.

  [9] 胡雪, 罗万云.南疆地区群众舞蹈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耦合与互 动[J].喀什大学学报,2022.43(1):70-74.95.

  [10] 张化峰,周鑫.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9(18):198- 19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329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