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向性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9-19 11:39:4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情况来看 , 教师们不能再用以往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学 习 , 而是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要求 。本文从新课程标准出发 , 提出语文课堂教 学应明确教学评价指向性 , 从不同角度关注学生评价 , 优化评价效果 。

  课堂教学评价同课堂教学一样 , 都是重要的教 学环节 。初中语文课堂上 , 要想评价一 堂课是否成 功 , 应该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 , 从性质把 握 、要点关注 、程度分析和效果明确四个角度明确 教学评 价 的 指 向 性 。 关 注 评 价 元 素 , 优 化 教 学 评价 , 促使学生于学习反思中提升学习效果 。
\

  一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语 文 课 堂 教 学 评 价 的 实 际 情 况 可 以 发现 , 教 学 评 价 存 在 许 多 问 题 , 如 评 价 维 度 片 面 、评价 内 容 老 旧 、评 价 形 式 传 统 等 。 首 先 , 现 有教学评价以及课 堂 教 学 仍 存 在 以 教 师 为 中 心 忽 略学生的 现 象 。 虽 然 新 课 程 改 革 强 调 学 生 的 个 性 发展 , 但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落实针对性教育 , 也 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 即使有教师以“学生为 主体”为评价理念 , 但并没有拓展出新的评课维度 , 导致评价维度过于片面 , 无法实现量化的 、动态的 新型评价 。

  其次 ,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 价 中 存 在 重 数 量 、 轻质量问题 。学生是学习主体 , 教学中应该调动学 生积极主动性 , 然而教师关注点却集中在学生参与 度上 。教师会尽可能让所有学生投入课堂学习 , 却忽略了学生学习效果和质量 ; 为了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 却忽视了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 还有重形式轻内容 , 陷入了重视教学方法却轻视教学内容的 误 区 ,无法落实教学内容 , 导致学生学习流于形式 。更有少数教师为了实现教学艺术 , 过分追求精彩的评价语言 , 却忽略了教学内容 , 出现“唯方法论”的教学评价 , 导致整体教学和评价存在偏差 。

  二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向性

  1. 对性质 进 行 把 握 , 指 向 语 文 学 科 的 工 具 性和人文性

  教师应该明确教学评价的指向 , 凸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 以扎实的态度对学生开展基础教学 , 指导学生全面分析字词句段和篇章 。在训练学 生 听 、说 、读 、写能力时 ,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但只有这方面训练还不够 , 需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 , 以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为前提 , 应用循环上升教学 模 式 ,构建高效的课 堂 教 学 。 同 时 注 重 课 内 课 外 实 践 练习 , 有机融合各学科知识 , 借此加强学生训练 , 拓宽学生学习范围 , 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和语文应用的空间范围拓展中 , 达到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 目标 。陶行知先生提倡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 自动手和动脑的机会 , 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 , 应该鼓励学生以 自 己的兴趣和需求探索 、创 新 、实 践 。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生为本 , 突出学生主体性 。教学 评价中 , 教师必须将评价指向学生 , 突出学生主体 地位 , 加强学生指导 , 使其全程参与学习活动 。

  教师教学应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 端正学生 学习评价态度 , 因势利导 , 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空间 和机会 。潜移默化加强学生学习意识 , 使其主动学 习 、理解知识 。例如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 教学评价应指向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和工具性 。 明确课堂教学评价指向性后 , 首先 , 教 师指导学生联系课外生活实际 , 如下河捉泥鳅 、上 树抓知了 、采摘路边花 、树林间捉迷藏 、春天和伙 伴放风筝 , 让学生走进童年世界 , 在童真 、童趣的 体味中快速投入文章阅读 ; 其次 , 以语言文字和思 想内容 , 构 建 循 环 上 升 模 式 , 指 导 学 生 进 行 听 、 说 、读 、写各项能力训练 。如阅读课文后 , 分析重 难点 , 以 自主研读和合作探究方式理解文章内 容 , 观察生活 , 分析百草园的景物 , 以表达自己对美女 蛇故事的理解 ; 最后 , 学生说明课文的 写 作 手 法 , 表达景物特征 , 论述自己体会的作者乐趣和生活经 历体验 , 谈论三味书屋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 感精神 , 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文章创作 。一旦学生训 练完成 , 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评价 , 评价 的重点包括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 学生写作手 法的应用能力和知识实践能力 , 学生树立的学习意 识和学习态度 、学习习惯和学习精神 。通过全方位 教学和评价 , 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

  2. 对要点 给 予 关 注 , 指 向 语 言 文 字 和 口 语 交 际的训练度

  语文学科重点是语言文字 , 基本训练要点也是 语言文 字 , 因 此 , 评 价 一 堂 语 文 课 是 否 成 功 的 基 本 , 就是分析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程度 。一 旦明 确教学评价的指向性— “语言文字的掌握度”, 教师就要返璞归真 , 以语言 、文字为训练要点 , 以品读为重点 , 遵循以读为本的原则 , 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 , 使其夯实基础 , 提升各项语文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 , 教学指向性的评价中 , 教师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 、指导使用的阅读方式 。 以学生的读代替教师的讲 , 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训练时间 , 使其以默读 、齐读 、小组读 、 自 由读等不拘一格的阅读方式析词品句 , 加强认知 , 深化体验 , 调整策略 , 挖掘不足 , 凸显优势 。

  无论课 堂 教 学 还 是 课 后 评 价 , 口 语 交 际 也 是一项重点 , 教师应利用教学工具设置良好的口语交际环境 , 布 置 相 关 的 口 语 交 际 任 务 , 明 确 教 学 方式 , 确定评价指向 , 严格训练学生 , 使学生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 提高水平 。例如 , 《背影》一课的重点是“通过对第六段的 赏 析 , 对 文 中 的 父 子 情 深 进 行感受 , 对朴实的语言风格进行体会 , 对文本表现出来的父子之间浓浓亲情进行领悟”, 教学难点为“凭借对本文人物描写方法的学习尝试展开写作 , 于文章中灵活应用不同的人物描写方式”。对此 , 教 师明确评价指向 , 分 析 学 生 语 言 训 练 和 文 字 训 练 情况 , 了解学生品读技能和方法 。从学生对文章字词句段的了解 , 到学生对文章情感的领悟 , 再到学生对写作 手 法 的 应 用 , 一 步 步 教 学 , 一 步 步 展 开 评价 , 再一 步步有针对性调整 , 优化学生学习 , 以科学性 、针对性 、有效性的教学和评价 , 实现学生综合性发展 。

  3. 对 程 度 给 予 控 制 , 指 向 课 堂 教 学 的 广 度 、 深度和高度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要 , 甚至会影响到学生未来发展 。对此 , 教师应该重视评价 , 注意课堂教学评 价 的 指 向 性 。 首 先 , 评 价 应 当 指 向 教 学 广度 , 通过对学生加强指导 , 使其对各类知识内容深入学习 , 以所要了解的文本内容为前提 , 对相关文章 、资料内容等实时鉴赏 。延伸基本 的 教 材 文 本 ,拓宽教学空间 , 延伸生活实际 , 在超越教材的开放课堂教学中 , 扩展学生的文本视域 , 培养学生的人 文精神 。 以《世说新语》为例 ,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 讲授时 , 应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对汉魏六朝时候的历 史背景 、 当时的文学和哲学流派补充论述 , 并对嵇 康 、 阮籍 、王戎等其他相关的经典段落和故事引入 讲解 , 目的是让学生从 不 同 角 度 了 解《世 说 新 语》, 加强人文认知 。

  其次 , 课堂教学评价应当指向教学深度 。课堂上 , 教师应注意启发点拨学生 , 调动学 生 积 极 性 , 使其在阅读中交流 , 凸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 性 , 深化其对 文 本 内 涵 的 理 解 。 以《世 说 新 语》为 例 , 需要 对 该 文 学 作 品 背 后 的 意 蕴 内 涵 、 文 化 精 神 、思想情感等深入体现 , 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 。

  最后 , 教学评价应指向教学高度 。基于明确的 教学导向 , 让学生攀登高峰 , 于语言文字理解中达 成目标 , 应 用 语 言 文 字 时 开 发 智 力 , 增 长 智 慧 。 《世说新语》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普通历史故事层面 上 , 而是需要拓展为培养深化学生情感和品格的教 学 , 提高该课教学高度 , 突出教学意义 , 培养学生 核心素养 。

  4. 对效 果 进 行 判 断 , 指 向 教 学 思 路 、教 学 方 法和教学效果的合理性

  评价是否取得成功 , 需要教师的合理判断 。第一 , 教师若是分析评价成功与否 , 应该先判断教学 思路的合理性 。重点在于教学思路是否符合教学内 容设计 、是否符合学生学习情况 、是否创新教学措 施 、是否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之间衔接度 如何 , 过渡是否契合文本特点 , 详略讲解是否得当 等 。根据凸显出来的教学脉络 , 分析教学思路设计 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统一性 , 探究教学思路设计的原 创性 , 掌握教学思路与学生感受的契 合 性 。 第 二 , 判断教学方法 的 合 理 性 。 教 学 方 法 包 括 教 师 的 教 法 , 也包 括 学 生 的 学 法 , 明 确 说 就 是 需 要 完 整 统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 保证融会贯通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 。 面对教材中相似甚至相同的教学内容 , 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法 , 提 升 教 学 效 果 。课堂教学评价中 , 教师先估量所选择的教学方法的可行性 , 发挥该教学方法的实际作用 , 以常教常新的语文课堂达到理想教学效果 。例如 , 《春望》等爱国主题的古诗词教学中 , 同样是爱国古诗 , 需要使用不同教学方法 , 或是以朗诵为主 , 或是以指导表演为主 , 或是合作探究为主 。学生需根据教师指导收集相关资料 , 以不同学习方式研究不同古 诗 词 。虽然方法不同 , 但最终教学目标一致 , 应用不同教学方法后教师再开展积极评价 , 收获良好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能力和品格 。第三 , 分析教学效果的合理性 。事实上 , 教学效果是否合理 , 才是教师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依据 , 此分析包括学生是否受益、受益面如何 、效率是否够高 、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思想情操 等 目 标 能 否 达 成 等 。 评 价 之 前 完 整 记 录 ,一一罗列后 , 根据细化部分分项判断和有效评价 。
\


  语文是一 门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重要学科 , 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培养核心素养 、传播正确思想价值观的载体 。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 评 价 ,明确教学评价指向性 。 以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为基础 , 构建循环上升模式 , 体现语文学科特性 , 合理判断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 。

  参考文献

  [1] 李江 . 提 质 培 优 理 念 下 中 职 语 文 教 学 评 价 的 思 考 与 实践[J] . 基础教育论坛 , 2022(11) : 61-63.
  [2] 李倩 . 初 中 语 文 实 践 探 究 活 动 中 的 学 习 评 价 设 计 [J] .中学语文教学 , 2021(10) : 4-8.
  [3] 常春 . 初中语 文 阅 读 教 学 策 略 研 究— 评《初 中 语 文 阅读教学课堂激活探析》[J] . 语文建设 , 2022(5) : 81.
  [4] 晁兴 邦 . 浅 析 启 发 式 教 学 在 初 中 语 文 课 堂 的 应 用 [J] .语文建设 , 2022(15) : 74-75.
  [5] 郑青松 , 武庆开 .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探索 — 评《初中语 文 课 堂 教 学 研 究 与 实 践》[J] . 语 文 建 设 ,2022(11) : 8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329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