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学习在生活中的实践运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5:25: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  文章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实践的意义 ,  从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视角出发 ,  阐述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开展汉字运用 、诗词品鉴 、课文解读 、自主实践等教学活动 ,  增强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感悟 ,  提高小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教学策略 。

       关键词 :  小学语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践运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  也是我国深厚文化底蕴的直观展现 ,  其中蕴含的精神品质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引导小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既可以加深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感悟 ,  也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精神品质和道德修养 。

\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在生活中运用的意义

       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 ,  思维意识还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 ,  此阶段的教育对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缺乏较强的自控能力和辨识能力 ,  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所以 ,  教师对其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为重要 。学生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运用 ,  有助于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  从而更加客观地认识世界 、感悟生活 。

       2.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小学生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运用能够逐渐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  形成高尚的人格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先贤优秀品德与非凡智慧的结晶 ,  包含了很多内涵深刻的思想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当今教育可以借助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  使其在多样化学习与实践中真正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 ,  学习古人高尚的道德品质 ,  从而真正提高小学生的道德修养 。

       3.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  对促进中国文化发展和世界文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  能够让小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  体会到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意义和价值 。  同时 ,  也能借此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  让学生在古典诗词和古典文化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家国情怀 ,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在生活中的实践运用策略

       1. 重视汉字教学 ,  传承汉字文化

       汉字是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  距今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汉字是由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兼表音义的表意文字 ,  这使得汉字具有融形象 、声音 、辞义于一体的特性 ,  而这也意味着小学生在学习汉字时 ,  不仅要了解每个字的字音和字形 ,  还需要领悟其内在的含义 ,  从而能够根据实际语境正确运用汉字 。另外 ,  教师通过开展汉字学习和汉字运用的教学活动 ,  能够使小学生真正感受汉字的独特魅 力 , 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  进而形成较强的文化传承意识 。

       以《中国美食》课程为例 ,  教师为了让小学生真正学会“菠 、 煎 、腐 、烧 、  茄”等生字的字形和字义 ,  感悟文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  能够将这些文化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  可以开展视频讲解和文化运用学习活 动 。小学生先通过观看动画拆字视频 ,  了解每个汉字的含义 。例如 ,  “煎”字是上下结构 ,  上面是“前”,  下面是“灬 ”。针对“灬 ”这个偏旁   部首 ,  教师可以展开讲解 ,  让班级学生明白 ,  “灬 ” 是由“火”字演化而来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钻木取火的故事 ,  讲述了远古时期燧人氏用燧木枝钻木取火 ,  此后 ,  他把这一方法教给了人类 ,  人类从此学会了人工取火 。小学生通过这个故事 ,  能够感受中国古代先贤的非凡智慧 ,  同时 ,  能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讲 解所有汉字之后 ,  教师可以投影一 张满汉全席的图   片 ,  先让小学生运用所学汉字描述图片中的内容 ,   如奶油菠萝冻 、盐煎肉 、清蒸时鲜 、烧时蔬等 。再让他们了解满汉全席的来历和意义 ,  结合汉字字形和字义感受不同菜品蕴含的不同文化寓意 。教师通过开展与汉字有关的实践活动 ,  不仅可以让小学生从汉字字形和字义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还能让他们更加科学地把汉字文化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   进而提升他们知识运用的能力 。

       2. 品味古典诗词 ,  提高文化素养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  古典诗词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  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瑰宝 。古典诗词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自身思想观念 、精神品质和当时社会现状或身处环境 。小学生通过学习各个时期的诗词 ,  不仅可以加深对当时社会背景和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 ,  还能充分感悟诗人内心的情 感 ,  领悟其高尚的精神品质 。另外 ,  教师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 ,  让小学生把古典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  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

       以古诗《出塞》为例 ,  这是 一 首著 名 的 边 塞 诗 , 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 。王昌龄所处 的时代是盛唐时期 ,  所以他创作的边塞诗大多体现 出了一种慷慨激昂的精神 ,  有非常强烈的克敌制胜 的信心 。此首古诗通过对边疆风景和边疆将士的描 写 ,  除了表现出诗人对边疆士卒的同情之情和对早 日平息边塞战事的祈愿之心以外 ,  还体现出了诗人 以大局为重 ,  展现了其内心坚定的爱国主义 情 怀 。 小学生通过学习此诗 ,  既可以了解唐朝鼎盛时期边 疆将士生活的艰苦与不易 ,  感悟当前和平生活的来 之不易 ,  又能从诗人身上学到正确的大局观 ,  形成 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观念 。  同时 ,  他们还能进 一步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  认识到文 化传承与思想传承的重大意义 。接着 ,  教师再播放 一段《万里归途》的电影片段 ,  此影片是以 2011年 利比亚撤侨为原型 ,  讲述了让滞留在战乱地带的数 万名中国同胞安全回家的故事 。  教师可以让小学生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讲述自己对该影片内容的理解 。之后 ,  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分享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与家国情怀相关的名人事迹或真实案例 。 比如 ,  有的小学生讲述了医生 、护士 、社区工作者 、志愿者为了保护人民 生命安全 ,  不眠不休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的真人真事 。在真实案例分享过程中 ,  学生能够感受到这些工作者身上的奉献精神和爱国精神 。同时 , 小学生还能意识到 ,  医院和隔离区就是这些人的战场 ,  他们如同古代保卫边疆安宁的战士一样保护着身边人的生命安全 。

       3. 深度解读课文 ,  感悟文化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只存在于古典文学作品之中 ,  现代文学作品中也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对此 ,  语文教师需要带领小学生深入挖掘学习材料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  让他们思考文化传承与文化发扬的意义 。同时 ,  引导学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进行科学关联 , 从真实人物身上或生活现象 、生活场景 、生活事件 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 从而加深小学生对文化内涵的体会 ,  提高他们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

       以《北京的春节》一课为例 ,  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一篇作品 ,  他用“俗白”的风格和正宗的京味语言 ,  讲述了北京春节时期的民风民俗 ,  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喜庆和温馨 ,  表达了对传统节 日 文化的喜爱之情 。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结合文章内 容讲述自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 , 有的小学生说自己在腊月初八这 一 天会喝腊八粥 , 也因此了解到很多与腊八粥有关的故事传说 ,  其中 一个故事讲述 西 晋 时 期 有 个 青 年 人 游 手 好 闲 ,  在 十二月初八这一 天家里断炊 ,  他饥肠辘辘时发现家 里还有一些可食的残碎物 ,  于是用它们煮了一碗糊 状粥饱腹 ,  此后他便洗心革面 ,  辛勤劳作 。而人们则用腊八粥传扬祖先辛勤劳作的美德 ,  同时 ,  也借此期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有的小学生介绍了春节包饺子的习俗 。东汉时期名医张仲景将羊肉 、花椒 、祛寒药材熬煮之后切成碎块包在面皮之 中 ,  取名为“祛 寒 娇 耳 汤”,  用 来 医 治 百 姓 的 烂 耳 症 ,  而他舍药的行为一直持续到了大年三十 ,  大年 初一人们在迎接新年的同时庆祝身体康复 。此后人 们用包饺子感恩张仲景医生 ,  也借此祈愿新的 一 年 健康平安 。小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挖掘文章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  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 力 ,  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  还培养了学生文化传承意识 ,  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  建立文化自信 。

       4. 开展第二课堂 ,  创设实践活动

        语文教师可以结合中华优 秀 传 统 文 化 开 展 第 二课堂教学活动 ,  让小学生在亲身体验过程中形成 高尚的道德品质 ,  提高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意识 。  中华优 秀 传 统 文 化 教 育 的 根 本 目 的 是 让小学生能够将文化 知 识 和 文 化 理 念 灵 活 运 用 于 现实生 活 中 。  对 此 ,  语 文 教 师 需 要 转 变 授 课 思 路 ,合理扩大教学空 间 ,  将 学 习与运用教学活动实现科学延伸 ,  让小学生在不同的现实场景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 、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使其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  进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  使 其 逐 渐 形 成 良 好 的 道德修养 。

        以《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课文为例 ,  这两篇课文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内心对父亲和母亲的关爱之情与崇敬之情 ,  而孝顺父母 、尊敬长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 ,  教师可以在 第二课堂中开展演讲比赛 ,  可以让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帮助父母做 一 些简单的劳动 ,  如擦桌子 、 扫地 、收拾屋子 、整理衣物 、收拾玩具等 。然后 ,  再将自己的感悟写在作文里 ,  用声情并茂的演讲方式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 。语文教师通过开展实践活动 ,  不仅可以激活小学生主动参与第二课堂的兴趣 ,  还能借此增强他们对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内 涵 的 感知能力 ,  提高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 。

\

        三 、结语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  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  教师需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通过创建多样化教学活动 ,  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  增强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  并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  将语文课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 ,  提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

        参考文献

        [1] 蔡华 北 .   试 论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在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渗透[J] .   内蒙古教育 ,  2018(18) :  77-78.
        [2] 张奎 .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J] .   基础教育论坛 ,  2020(7) :  43-44.
        [3]孟婷 .   传统文化教育 在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渗 透[J] .   教书育人 ,  2021(35) :  63-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325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