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优化与实施论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3:41: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双减”政策在促进教育向学校回归的同时,对小学阶段书面作业的总时间控制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不仅是作业设计方面的一大变革,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教师需要转变作业设计观,增进对学情的了解,实施分层作业设计。通过关 注“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等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基础,设置数学作业难度梯度,分层控量,优化数学作业形式, 增强数学作业弹性,实施作业分层评价,从而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作业设计   分层要求    “双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发展需求,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受到相应的数学教育。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作业设计较为普遍,这不仅违背了新课标理 念,还影响到数学作业设计效果。基 于“双减”政策要求,教师需要转变观念,精准分析学情,优化作业分层设计,  提高作业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实现“控量提质”的目标。

\

       一、学生分层,知学情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以学生已有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面向学生,因材施教。教师应对学生合理地进行分层,为分层作业设计做好前期准备, 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多了解,分层次

        影响数学学习能力的因素比较复 杂, 如智力因素、兴趣因素、学习习惯因素等,因其影响程度不同,进而造成个体之间学习能力上的差距。通过日常教学与沟通中的观察、测试和课上、课下互动,悉心体会数学认知能力和反应能力,  潜在性地对学习能力进行评估。再根据学习能力分层划分为“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学生,可将其划分到上一级层次。

       (二)观动态,微调整

       影响学生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情,关注学生发展,定期对学生层次进行调整,体现出分层的动态性、灵活性和合理性。

       二、难度分层,设梯度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压力,回归儿童天真、快乐的本性。 这就需要充分了解政策内涵,  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贴近“最近发展区”做好难度分层,  让数学作业满足各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

       (一)“基础层”作业难度设计

       “基础层”学生的数学基础较薄弱,兴趣低下,数学抽象能力相对欠缺,可结合这类学生的特点,为其设计具有巩固和强化作用的基础作业。

       1.  “基础性”设计

       即根据“基础层”学生的学习特 点,  围绕基本数学理论和概念设计作 业,  令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巩固基础。

       例如,“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学,其教学目标包括:一是通过本课学习初步认识“公顷”这一土地面积单位;二是体会“1 公顷”表象,知 道“1 公顷 =10000 平方米”。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对“基础层”作业展开设 计,  侧重于巩固本课所学的基础性知识。比如: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 5 公顷 =50000 平方米(    )。

        B. 日常生产实践中,通常采用 “平方千米”作为比较大的土地面积计量单位。(    )

       (2)在(    )中填写合适的单位。

       A. 华山的占地面积约为 150  (   )。

       B. 学校的占地面积约为 1 万(   )。

       C. 鸟巢建筑物的占地面积约为 20  (    )。

      “基础层”的作业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中的“认识公顷单位”、掌握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持续围绕基础知识进行思考,  强化理解和记忆。而且以判断、选择、填空等题型为主,以突出作业内容的基础性。

       2.  “生活化”设计

       针对“基础层”学生数学抽象能力较弱的特点,  其作业设计应注重将生活化元素融入作业题目中。比如, 上述作业中的“题目(2)”,  让“华 山”“学校”和“鸟巢”等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成为数学知识载体, 增强了作业内容的形象性,  降低了学生的思维维度,使之不再感觉作业题枯燥乏味, 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二)“提高层”作业难度设计

      “提高层”学生数学基础较好,  数学抽象能力较强,  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针对“提高层”学生进行设计时, 需要注重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锻炼。 同样以“公顷与平方千米”为例,可设计以下类型的题目。

       (1)学校要修建一个运动馆,长 度为 50m,宽度为 25m。这片运动馆占地面积为多少公顷?

       (2)有一片果园,长度为 400m, 宽度为 200m。如果每公顷产水果 20 吨,这个果园能够产多少吨水果?

       “提高层”学生通常能在课上将基础知识理解并消化,  可注重培养此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设计以生活为背景的作业题,  让学生在作业中不但能用到“1 公顷 =10000 平方米”的 面积转化公式,  还能将数学知识与客观问题联系起来,启发应用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三)“拓展层”作业难度设计

       “拓展层”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可通过作业设 计, 让学生分析、解决“拔高性”的 数学问题,培养数学高阶思维。比如:

        (1)要修一条长25km、宽度为40m 的公路,需要占用多少公顷的土地?

        (2)学校组织体操表演,在面积 为 1 公顷的正方形操场上,学生之间相 隔 2 米站成方队,能够容纳多少人?

         相对于“基础层”和“提高层” 的作业,“拓展层”作业显然在难度上 上升了一个台阶。在“题目(1)”的 读题、分析题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 长度单位的变化,  能够锻炼关键信息 的提取能力;而在“题目(2)”中, 则需要将面积计算与几何图形结合起 来,进行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转化, 再找出操场面积和人数之间的规律, 进而发展分析思维和归纳思维,  促进 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总量分层,严控制

        (一)“基础层”作业量控制

        对于“基础层”学生作业的设计和布置,需要适当增加作业量,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紧迫感,对其课后巩固、 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比如,“运算定律”单元的教学,  教师需要围绕运算定律展开以下设计:

         (1)   37 ×25 ×4,  43 × 125 ×8

         (2)  357+288+143,  129+165+ 171+235

         (3)  (80+4)×25,(125+17)× 8

       教师在作业设计中需要根据“基础层”学生实际学习能力,  预估学生完成作业时间。可以将课堂练习题完成时间的实测数据作为参考依据,  进而估算出“基础层”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长。教师可根据学生作业反聩对作业的总时长进行细微调整。此外,教师应尽量选用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 让习题覆盖本次教学中的“知识点”, 力求“难度低,覆盖全”。必要时可以为“基础层”学生提供完成作业的参考时间,纠正学生身上拖沓的毛病, 增强学生作业的自律性。

        (二)“提高层”作业量控制

        “提高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意识。对此部分学生的作业量设计, 可以实施“必做题”与“选做题”搭配的弹性原则,让学生在规划时间内, 先完成“必做题”,再自觉思考和探究“选做题”。比如,教学“运算定律” 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作业:

        1. 必做题

        题目(1):学校组织学生去博物 馆参观,男生 204 人,女生 196 人。 如果每辆车能容纳 40 人,需要安排几 辆这样的汽车?

        题目(2):甲和乙共同加工一批 零件,甲每分钟能够加工 49 个,乙每 分钟可以加工 51 个,甲、乙二人一起 合作 6 分钟才能完成。这批零件一共 多少个?

        2. 选做题

        题目(3):甲乙两车同路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 40km,乙每小时行 50km,甲、乙两车共用了 6 小时行完全程。请问这条路共多少千米?思考: 此题具有哪些解题方法?

        针对此部分学生采用“必做题” 与“选做题”相结合的方式,使作业量具有可调节性,  让学生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管控,发展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教师在布置此类作业时需要明确作业要求,比如,作业总时长为 15 分钟,  完成“必做题”后,再根据时间和自身能力,思考“选做题”。

       (三)“拓展层”作业量控制

        对于“拓展层”学生的作业量设 计,  需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适当加大作业题的思考难度。通过减少作业量,留给学生“读题— 思考— 归 纳— 反思”的时间。比如,下列题目中你想到的最简单方法是什么?

        (1)  32 ×95

        (2)  28 ×225-2 ×225-225 ×6

        (3)  39 ×8+6 ×39-39 ×4

       “拓展层”作业量虽然不大,但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学生不仅要运用发散思维,  回顾已经学到的基本运算定律,探索多种运算方法,还需要体会哪一种计算方法更优,  从而发展比较思维,促进其归纳、反思,  提升学生数学高阶思维。

        四、丰富形式,激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的渴望。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围绕儿童的自身天性,实施弹性化的作业设计, 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激发学生操练数学作业的热情,  提高数学作业实效。

       (一)口述型作业

        口述型作业即利用口述方式作答 的作业形式。此类作业无须学生过多 书写,侧重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例 如,  教学“条形统计图”后,学生通 过本单元课程学习,体验了利用数字、 图形、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 的过程。鉴于条形统计图的数量表示 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师可以设计 口述型作业题目。比如,本单元教学已经结束,  你在学习中有什么收获?  这样的口述型作业题,不但能够避免增加学生书面作业总量,  减少对学生课余时间的占用,  还能启发和引领学生自觉回顾本单元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促进数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实践型作业

       实践型作业设计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及对数学学科的积极情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性数学作业。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以下“实践型”作业题:

       (1)画一个长度为 5cm、宽度为4cm 的长方形。

       (2)画一个边长为 6cm 的正方形。

       (3)将两支铅笔都摆成与第三支铅笔平行,  这两支铅笔之间互相平行吗?  如果这两支铅笔都和第三支铅笔垂直,这两支铅笔有怎样的关系?

       布置实践型作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学生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兴趣小组,  并将“基础层”与“拓展层”学生搭配,  穿插在各小组中,实现“异 质化”的兴趣小组划分。从而,让 “基础层”学生能够从“拓展层”学生身上感受到数学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探 索精神,让“拓展层”学生可以感受到“基础层”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的优势, 使之互相促进,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

       五、评价分层,强效果

       作业评价是作业设计与实施的重要环节,  有效的作业评价能够促进作 业功能的发挥。“双减”背景下,教 师在分层作业设计和实施中需要针对 不同层次学生采取相应的评价策略, 从而提升分层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实际 效果。

       鉴于“基础层”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弱、易自卑的特点,教师在评价此类学生作业时,需要适当放宽标准。 尤其是要善于发现学生作业中的亮点, 采用赞扬式评价,鼓励学生再接再厉, 帮助“基础层”学生建立数学学习自 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引发其对 数学作业的研讨兴趣。

      “提高层”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较 强,基础较好,又具有较为积极的学 习心态,对此类学生实施作业评价,需要教师在赞扬学生优点的同时,委婉地指出学习中的不足,让其主动完 善自我,提升自我。

      “拓展层”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方   面有较强优势,很容易出现“自满” 情绪。为此,教师既要肯定“拓展层” 学生的作业效果,又要对其“高标准, 严要求”,引导他们在完成分层作业的基础上自觉总结与反思,实现自我超越。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特点和天性, 创新数学作业理念,  实施分层作业设计,合理设置作业梯度,分层控制作业总量,优化作业形式,开展分层作业评价,  在提升数学作业设计水平的同时,促进“双减”政策落地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玉萍 .  “双减”背景下有 效作业的设计和实施 [J]. 中国教育学 刊 ,2021(S2):207-213.
      [2] 罗建河 , 谌舒山 .  “双减”背景 下作业设计:理据与路径 [J]. 当代教 育科学 ,2022(4):52-60.
      [3] 杨 清 .  “ 双 减 ” 背 景 下 中 小学作业改进研究 [J]. 中国教育学 刊 ,2021(12):6-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323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