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合论文

发布时间:2023-09-01 13:46: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双减”背景下 , 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梳理教材 、 实 施教学 、躬身实践 。将劳动教育融合在语文教学中 , 可以实现观念育人 、情感育人 、 实 践育人 。教师应努力将劳动教育全方位地融入语文教学中 , 以便让学生在语文与劳动教 育的融合中感受快乐 , 获得成就感 。

  关键词 : 小学语文,双减,背景,劳动教育,融合教育

  新时代的劳动已超出传统的劳动概念 , 被赋予 许多新的内涵 。 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有一句通俗的表 达 : “行动是老子 , 知识是儿子。”这实际 上 是 在 强 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 , 劳动不仅可以 依靠“劳动与技术”课程来实现 , 还可以将之融合 、 渗透于学科教学中 。 以语文教学为例 , 过去通常认 为学生的语文学习 就 是 脑 力 劳 动 。 “双 减”背 景 下 , 语文学习更加重视学生的感受 、体验 。“双减”强调 的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 目前大 家都认同的一个观点是 : 在减轻学生这两个负担的 同时 , 还要善于做加法 。 当然这里所说的做加法不 是加重学生的负担 , 而是通过增加有益元素 , 提高 学生学习的效率 。从这个角度来看 , 在语文教学中 融合劳动教育 , 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必然之举 。

  那么 ,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劳动教育呢? 这 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众所周知 , 语文作为 一 门 基础性学科 , 即使是在小学阶段 , 也面临一定的考 试评价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 , 教师的教学重心往往 放在语文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与简单重现上 , 使得 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且抽象 。 因此 , 从减 轻学生学习负担的角度看 , 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 融合起来 , 教师所要做的并不是 一 个简单的加 法 ,而是通过多种努力 , 确保两者能够达到真正融合的状态 。要做到这一点 , 需要找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点 、共振点 、落脚点 , 进而才能对语文教学以及“双减”起到实际的支撑作用 。

  一 、梳理教材 , 找准劳动教育的“融合点”

  统编版的语文教材增添了许多与劳动有关的篇目 , 作为教师 , 应当有意识地去捕捉语文教材中的“劳动因子”, 用相关的劳动资源 、劳动素材来引导学生学习劳动 。劳动最光荣 , 劳动创造美 ,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 。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必须接受良好的劳动教育 。

  梳理统编 版 语 文 教 材 会 发 现 劳 动 教 育 贯 穿 始终 。在语文教学中 , 教师可以提炼出每一册教材的劳动要素清单 。借助这份清单 , 教师 可 以 有 计 划 、有目的 、有针对性地实施劳动教育 。 同时 , 梳理教材中的劳动要素清单 , 可以让教师对整个学期的语文教学的劳动教育融合形成 一 个整体性 、结 构 性 、系统性的认识 , 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 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的梳理为例 , 有这样 一 些各 具 特 色 的 篇 目 可 以 融 入 劳 动 教 育 。 如《西 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 , 体现了丰 收 年 景 的 辛勤劳动 ; 《竹节人》体现了劳动创造工具 , 劳动可以带来快乐等思想 ; 第六单元的导语 , 说明人与土地 是一体的 ; 古诗《书湖阴先生壁》中的劳动体现了乡 村劳动家园美的观念 ; 《青山不老》体现了劳动改造 自然 , 劳动创造人间奇迹的观念 ; 《三黑和土地》体 现了热爱 土 地 、 热 爱 田 间 劳 作 的 观 念 , 等 等 。 此 外 , 还有语文园地的“玩 具 台 灯 的 制 作”、《少 年 闰 土》一文中所体现的精彩劳动 , 等等 。在语文教 学 中 , 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 深入发掘教材文本中的 劳动因子 , 并且引导学生挖掘教材文本中的劳动因 子 。这样做才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劳动眼光 、劳动 大脑 , 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用劳动的眼光来观 照 , 用劳动的思维来考量 。

  马克思认为 , 劳动 创 造 物 质 , 劳 动 创 造 生 活 , 劳动创造世界 。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 文中 , 马克思深刻地指出 : “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 , 而 在 于改造世界 。”改造世界 , 依靠的就是劳动 , 这种劳 动不是马克思批判的异化劳动 , 而是一种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的劳 动 。 语 文 教 材 中 的 劳 动 因 子 丰 富 多 彩 , 是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良好载体 。劳动教育不 仅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 让学生成为某个方面的小 达人 、小主人 、小能手 , 而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 劳动观念 。为了 找 准 劳 动 教 育 与 语 文 教 学 的 融 合 点 ,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劳动形成正确的认识 。虽 然劳动会让身体感觉到负担与劳累 , 但也正是因为 这些付出 , 学生才会对劳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 知 道劳动是创造生活的方式 , 是改造世界的方式 , 也 是提升自己思想认识的方式 。如果能够让学生形成 这样的认识 , 那么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点才 是牢固的 。

\

 
  二 、实施 教 学 , 找 准 劳 动 教 育 与 语 文 教 学 的 “共振点”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 , 要秉持语文的学 科立场 、学生立场 , 只有这样 , 才能让劳动教育体 现出一种“语文味”。“语文味”体现着语文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独特性 。实施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 , 不仅要找准二者的融合点 , 还要找准二者的 共振点 , 尤 其 是 情 感 的 共 振 点 。要 在 研 究 教 材 中 “劳动因子”的基础上 , 根据文本中的“劳动因子”的 特质 , 实施劳动教育 。只有这样 , 在语文教学中融 合劳动教育才不会走偏 。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 , 不仅仅要引导学 生尊重劳动 , 更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 。在实施劳动 教育的过程中 , 教师可以围绕语文教学的主题 , 把 握重点 、难点 , 集中资源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劳动启 蒙教育 、特色劳动教育 。 比如 , 在语文教学中 , 教 师可以将劳动教育分为几个方面 : 劳动智慧 教 育 、 劳动伦理教育 、劳动成果与分享教育 、劳动与创美 主题教育 、 自主劳动教育 。在这些主题下 , 语文教 学融合劳动教育就有了一条鲜活的脉络 。 比如 , 学 习统编版 语 文 教 材 三 年 级 上 册《手 术 台 就 是 阵 地》 时 , 要着力体现白求恩大夫在战争中的辛勤 劳 动 、 创造性 劳 动 、崇 高 性 劳 动 , 正 是 借 助 于 这 些 崇 高 的 、创造 性 的 劳 动 , 白 求 恩 挽 救 了 无 数 战 士 的 生 命 。在教学中 , 教师要引导学生着力聚焦“白 求 恩 大夫在战地前线给伤员做手术 , 不 顾 劝 阻 、安 危 , 凭借自身精湛医术坚持在危险的战地环境中工作”。 通过这样一种语文教学 , 能在学生的内心播下爱劳 动的种子 , 能让学生感受到 、体验到 劳 动 的 光 荣 、 劳动的伟大 。在教学中 , 教师还可以引入相关的影 视作品 , 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 , 在学生的头脑中 留下“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上坚持不懈 、辛勤劳动” 的身影 , 进而深刻地感受 、体验白求恩大夫在劳动 中所蕴含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 。

  显然 , 只有 找 到 语 文 教 学 与 劳 动 教 育 的 共 振点 , 语文 教 学 中 的 劳 动 教 育 才 富 有 针 对 性 、 实 效 性 , 也才能让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更加深度 、无缝 隙地融合 。这种融合能 让 学 生 获 得“属 我”的 体 验 , 进而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 , 让学生产生 一 种学 习冲动 , 催生学生的劳动实践 。共振实际上是 一 种 比喻 , 找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共振点 , 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放大劳动教育的效应 , 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所体现出的价值是丰富的 , 任何一种付出 都可以视作劳动 。如果体力付出是学生对劳动形成 的直观认知 , 那么当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发生共振 的时候 , 学生将认识到劳动是任何能够体现出价值 的努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 ,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已 经学过的相关课文 , 去感悟包括白求恩在内的伟大 人物的劳动中蕴含着怎样的价值 。如果说学生在这 样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感悟 , 那 么共振点所起到的放大效应也就体现出来 。

  三 、躬身实践 , 找准劳动教育的“落脚点”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 , 需要引导学生躬 身实践 。“双减”是指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尤其是作 业负担 , 进而赋予学生实践劳动的充分时空 。在语 文教学中躬身实践 , 不同于专业的 、专门的劳动技 术课程 , 也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 育 。 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 , 具有情境 性 、文 化 性 、 观念性 。 因 此 , 教 师 要 根 据 语 文 教 材 中 的 文 本 特 点 , 适度 、适性地展开劳动教育 , 尤其是引导学生 躬身实践 , 找准劳动教育的落脚点 。在小学语文教 学中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一些主题性 、特色性 的实践 , 从而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

  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 , 教师要增进学生的劳动 知识 , 提 高 学 生 的 劳 动 技 能 , 优 化 学 生 的 劳 动 品 质 , 培育学生的劳动习惯 , 提升学生的 劳 动 素 养 , 打造学生的工匠精神 , 等等 。可以这样说 , 劳动教 育是促进学生提升学习力 、发展素养的有效路 径 。 在语文教学中 , 教师要充分地发挥语文学科的劳动 育人功能 , 彰显语文学科的劳动育人价值 , 将劳动 教育穿插 、融入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 。 比如 , 学 习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竹节人》时 , 教师 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 , 根据文本中的 关于竹节人的制作的描述 , 引导学生制作竹节 人 。 不仅如此 , 教师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 引导学生将 自 己劳 动 智 慧 的 结 晶— “竹 节 人”拿 出 来 进 行 比较 , 看哪一个竹节人能将其他竹节人击倒 。通过这样的一种“有意味”的劳动 , 将学生的实践成果显化 出来 。 当学生看到 自 己制作的竹节人打败了其他人 的竹节人 , 一种对自我劳动的自信心 、 自豪感被激 发出来 。而那些被击败的学生会对竹节人进行深度 加工 , 从而让竹节人的制作更加完善 。在这个过程 中 , 教师还 可 以 引 导 学 生 评 选 出“最 勇 敢 竹 节 人” “最美斗士”等 , 进一 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 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

  纸上得来终觉浅 , 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语文教学中 , 教师引导学生躬身实践 , 弘扬劳动精神 。 劳可育德 、劳可培智 、劳可强体 、劳可悟美 。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 , 能让学生的劳动学习如同呼吸一样自然 。相较于在其他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 , 语文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

  陶行知先生说 : “在劳力上劳心 , 是一切发明之母 。”劳动不仅创造了社会 , 也创造了人本身 。在“双减”背景下 ,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 , 可以观念育人 , 也可以情感育人 、实践育人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 , 往往是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 。作为教师 , 要认识到“双减”当中 蕴 藏 着 的 辩 证 关 系 ,在研究和实施“双减”政策的时候 , 既要落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要求 , 同时也要研究在“减”的时候如何“加”, 将劳动教育全方位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 以便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中感受快乐 , 获得成就感 , 从而帮助学生开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接受劳动教育的新篇章 。

\

 
  参考文献

  [1] 弓立新. 如何认识与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 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J] . 少年儿童研究 , 2019(3) : 35-40.

  [2] 于漪 , 唐晓云 . 语 文 是 进 行 素 质 教 育 最 有 效 的 一 门 学科— 于漪访谈录[J] . 语文学习 , 1995(5) : 2-4.

  [3] 金 良 年 . 孟 子 译 注 [ M]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2012: 77.

  [4] 檀传宝 . 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 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 本 内 涵 与 基 本 特 征[J] . 中 国 教 育 学 刊 , 2019(2) :82-8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4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