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大学生发扬红色传统,文章首先阐述了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然后分 析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优势与不足,最后论述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 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 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 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1]关于红色基因与思想政治教 育,学界已开展了一定研究。万信、乔湘平[2]将红色基 因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着重论述红 色基因的价值;王琪[3]分析了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路径; 胡杨峰[4]运用回归分析法发现,在基于红色基因的思 想政治教育中,校园氛围、课堂教育、网络媒介等发挥 了重要作用;臧博文[5]在探讨二者关系时,发现红色基 因传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核一致,均以 立德树人为目标。基于此,本文聚焦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的网络层面,为传承红色基因寻求一条契合的发展 路径,以提升红色育人实效,引导大学生发扬红色传 统,增强文化自信,紧跟伟大的历史征程,昂首向前、 踔厉奋发。
一、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
红色基因最初作为一个生物学概念呈现,随后被 引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各类学术期刊、报纸及 相关媒体报道越来越多提及该词,由此其含义渐渐从 “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的同义词上升到政治理论研 究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 红色基因。2014年 4 月,参观新疆军区某红军师师史 馆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指出“把红色基因融入 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6] 。而后在参观纪念 展馆、出席各种会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对红色 基因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社会各界学习、研究、宣传、弘扬红色基因这一理论打下了坚实基础。概言之, 红色基因生发于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融于中 华民族优良传统,以马克思主义为政治底色,囊括了 坚韧不屈、进取向上、改进创新、忠诚团结等因素,可 推动社会历史进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核心灵魂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红色基因最重要的构成要 素,也是马克思主义赋予红色基因最核心的内容。 ”[7] 红色基因自衍生之初,始终将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首 要任务,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目标,在中国社会 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代表最基本的内涵要求和精 神力量。赓续红色基因,就是把这种极具共产主义信 念的精神内核实质性地展现在人们周围,让其入眼、 入脑、入心,使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中,能 主动学习红色基因涵盖的理论知识,自发性地传承红 色文化,以自身为圆心,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红色理论 辐射圈,为他人学习红色理论知识提供积极氛围。
(二)强大的理论基础是坚实后盾
红色基因是对优秀革命传统、优良革命作风、优 质革命道德的继承和发展,具有稳定性、阶段性、传承 性、先进性等特征。红色基因虽然以精神形态存在,但 是在现实世界诸多条件要素的作用下,已经转化为革 命、建设、改革、发展等实践活动的结果。“红色基因的 传承史,首先是一部不忘初心固本铸魂的感人引领 史。 ”[8]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谋求独立、赢 得解放的过程中,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于困苦卓绝 中凝结出了红色精神,追溯历史过往,无数英雄儿女 抛头颅、洒热血,向后来人述说着初心使命,彰显着革命情怀。
(三)完善的精神谱系是方向指引
红色基因包含的精神内质覆盖广泛,一是革命年 代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战精神”,展现了 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战争中的自强不 息精神;二是和平建设年代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 精神”,彰显出我国虽然经济落后,但依然奋勇争先的 进取精神;三是在改革开放与发展时代的“抗洪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表现出在灾难面前,我国人民上下 一心、共克时艰的爱国主义精神;四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时期的“中国航天精神”“中国女排精神”, 体现了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我国人民砥砺奋 斗,显露具有大国风范的创新精神。不仅如此,红色基 因还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深深融入国家血脉,为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且能够指 引人们在丰沛精神文化的同时,做到立足实践、围绕 实践、引领实践、指导实践。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优势 与不足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优势
1.技术层面:大数据算法技术可为红色基因传承 提供科技支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2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10.51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到 74.4%,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 99.6%[9]。在 网络飞速发展的现在,大学生是网络参与的主力军, 加之网络教学已经形成体系,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 在理念指引、目标呈现、价值导向、精神环境、情感方 法等方面展现出重要的育人实效。 目前,新媒体平台 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友的主要平台,海量的 数据信息和浏览习惯在平台中显露无遗。高校进行网 络思想政治教育时,可在借助大数据算法的基础上, 在获得允许的情况下收集学生惯常浏览的数据,据此 推荐合适的且能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红色资料,以期 达到红色基因传承的目的。
2.环境层面:多元开放的网络环境可为红色基因 传承搭建展示平台。互联网已经开辟出实践活动的新 场域,正推动人类社会向智能社会转变。与报纸、广 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相比,网络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元开放的环境使得每个 网民都是信息的供给者和接受者。 新的时代背景下大 学生是网络原住民,深受网络环境影响,对于网络有天生的熟悉感和倾向性,对在网络空间学习知识和获 取资讯习以为常。在网络这个大平台中,传播红色思 想、讲述红色故事、推荐红色革命根据地均很方便,大 学生只需要动动手指,便可获取数不胜数的资源,且 只需要在信息中加以择选,就可在虚拟空间中感受红 色文化的魅力,领略红色人物的风采。
3.个人层面:大学生普遍向好心理可为红色基因 传承提供心理倾向。当代大学生是数字化信息社会的 初生代,且处于成长的“拔节孕穗期”,他们倾向满足 自我心理需求,偏向倾听自己内心的需要,如崇尚自 我发展、自我进步。在追逐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当代大 学生非常关注榜样的力量,理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这句箴言,认可“青年强则国强”的使命和担当。由此, 教师通过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荡气回肠的革命史 诗、改革发展的强国力量等红色精神,能激发学生的 爱国热情和报国决心。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不足
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内容缺乏 有效监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基因传承 内容缺乏监管,致使呈现内容良莠不齐,从而影响了 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与最初的目标相背离。同 时,在传播速度上,网络平台内容远超过课本内容,即 课堂教授存在延迟性,如此一些不良内容就可能会在 学生头脑中先入为主。此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 络思想政治教育两者都具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塑 造健全人格的作用。 但随着网络信息化发展,高校教 育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线上与线下的教育方式虽同步 进行,但是二者不能实现精准配合。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威信出现弱化。 高校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学 生,目前教师的权威性渐渐淡化,学生的自主选择和 被动要求相互交织、冲突,严重影响了师生的沟通与 交流,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者承担教育任务,具有权威性,拥有主导权,但随着 知识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即时和开放,学生不再 仅依靠教师教授知识,这样教师就丧失了“教”的绝对 优势。另外,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存在 方式单一、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如观赏红色影片时仅 为观赏,无讲解、无交流,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时走马 观花偏重游览,重走长征路时注重表面形式缺乏教化 实效,如此便降低了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情感认同。 在学生最应该在学校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时候,课堂教学和网络阵地都未能真正展现出红色基因传承 的魅力,只是面对面照本宣科,课堂互动不足,致使学 生只为了完成“必修学分”被动学习,难以身临其境地 受到红色基因的熏陶。
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承红色基因难以形成 同心力。 首先,高校职能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导致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在制定规划时,存在口号响 亮,但是缺乏实际可操作的规划和框架的问题,难以 营造意蕴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从而致使红色基因传 承难以落地;相关人员对于红色基因理解也多有不 同,故在策划活动时,常常会出现活动多而杂,但是效 果不佳的情况。其次,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红色教育师 资队伍。现在的专业教师不仅要能进行课堂讲解,更 重要的是要能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言传身教。 当前, 高校一般都是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全校的思想 政治教育,并以宣传部、组织部、团委等职能部门作为 辅助,而教学部门与职能部门重心不一致,易导致红 色教育体系涣散。再次,高校不能有效结合政府要求、 社会支持、家庭参与,无法形成红色育人合力,从而导 致学生虽然在学校学习了红色理论,但离开学校后,由 于没有外在力量的加持,难以有效将其外化于行。 最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性不够,教师未 能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深挖红色基因精神内涵, 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红色素材背后人物事迹表达 的意义。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路径
(一)加大网络平台监管力度,推送优质红色内容
1.全方位全时段监管,打造指间红色阵地。高校网 教中心可联合保卫处、学工处、教务处、二级学院等, 形成网格化管理,由网教中心牵头,各职能部门安排 专职人员,对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习平台进行监管, 尤其是对不法言论予以筛查和删除。通常思政课通过 网络传播时,会结合慕课、红色主题网站、微信公众 号、微博等平台进行, 因而对这些平台的监管也是刻 不容缓的,如学生微博上看到不利话语,盲目跟帖发 言,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思想滑坡。在预防之外,还要 进行优质资源推送,如在微信公众号推送红色故事、 讲述革命英雄事迹,这无疑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 红色文化自信。
2.从课堂到宿舍加强联动,将红色基因传承到底。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从课堂到宿舍 的联动,就是让全覆盖落到实处。课堂上师生交流互动,可直接提升学生红色素养,而宿舍区则是学生自 主提升的场地,如可在宿舍区悬挂优秀党员照片、张 贴革命圣地图片,在朋辈引领中强化红色情怀;可以 开展宿舍一站式服务,将红色基因传承作为活动主 题,策划开展一系列活动,从而营造进步向上、友善互 助、勤俭朴素的红色氛围。
(二)培养网络思政专职教师,做好红色基因传承 护航人
1.优化网络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红色教育素养。高 校教师是育人工作的主力军,而要想真正做好育人工 作,发挥育人实效,其就必须提升业务能力,强化红色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应对能力,真正掌握 话语权。 每位教师需要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热点 词汇,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问天实验舱 等,从而提升对学生的引导能力。换言之,高校应让教 师在红色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同的圆心,进行不同程度 的辐射,最终形成集拥有丰富理论知识、掌握网络技 术于一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
2.重视红色资源学习研究。首先,高校要建立红色 党史师资力量,通过网络授课、讲座等方式向广大学 生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其次,高校要遴选师 生党团干部充实红色资源人才智库,邀请校内外老红 军、老党员加入,建立咨询小组,及时为学生答疑解 惑;最后,高校要打造科研团队,将红色基因融入大学 生学术交流、创新创业、科技竞赛等活动,鼓励申报以 红色资源、红色基因、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究项目,从 而提升红色基因的转化率、贡献率和传播率。
( 三 )以网络课程思政为主导,建立红色传承新 方式
1.重视网络课程思政,把握红色学习议题。将红色 元素注入高校专业课程,构建专业课程的红色教学平 台尤为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思政理念应运而 生,对此,教师要正确把握育人方向,从学生关心的现 实问题出发,遵循教学规律,用好教材,找准切入点, 促进思想政治元素与专业知识相互融合,使得教学内 容始终保证鲜明的品格。由于传统的面授课堂已经不 能满足时下需要,线上教学被广泛推广,对此,教师应 结合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情境式等教学形式,让 学生主动参与红色文化传播,切身体会课程思政的无 限魅力和实用价值。
2.丰富网络教授方式,实现课程与思政共振。习近平 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
“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这是教育之道。”[10]高校要建设好信息媒体平台,形成 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合适有趣、功能多维集中的红色 资源中心体系,搭建红色基因传承的情境架构。红色 基因传承是课程思政的更高层次追求,教师要想实现 最佳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就要讲出红色情怀吸引 人、讲出红色故事感染人、讲述红色精神震撼人。 大学 生网络集聚的场所以短视频平台为主,因此教师将短视频作为教育载体,通过喜闻乐见的平台展示这些短 视频已经成为发挥教育水平的最佳选择。
(四)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发挥网络校园隐性教育 功能
1.繁荣校园文化资源,共同打造红色文化平台。校 园文化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显示窗口,高校应借 助网络媒体技术建设数字化校园,对学生学习、科研、 生活、服务等方面信息进行收集,打造环境、资源、应 用等数字化功能,形成数字空间,实现教育过程的全 面信息化。在共享方面,高校可在学校官网、官方公众 号、文化栏目中增加红色资料库;学生可借助云听、学 习强国 APP 随时听取红色故事,关注时事政治,并通 过雨课堂、钉钉等平台,随时随地交流学习心得。在共 建方面,高校应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校园网络红色文 化平台建设,共建生动的文化阵地,以贴近学生身边 的方式,浸润式地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覆 盖,促进红色基因传承。
2.建设智慧校园,推进红色基因与现代网络技术 融合。大数据算法能提高学生信息获取速度,由此,高 校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收集学生学习动态信息,实时 把握不同专业、年级学生的喜好,以此设置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方式,采取定制式教学,做好因材施教。如通 过图书馆借书频次,分析学生阅读红色书籍的类型和 喜好,并通过学校官微、微博平台等,对该类书籍进行 连载或解读,让更多的学生进行学习。高校在定位红 色教育理念时,务必将其与四史学习、时政热点、新的 时代思想观点相结合, 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成为浩然正气的传承者。
(五)线上线下双融合,形成红色教育新生态
1.树立精准思维,准确定位红色教育理念。大学生 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故激发和传承红色基因, 是现阶段的重点任务,而这些与思想价值息息相关的 事情,需要教师树立精准思维,因材施教,切勿出现 “一刀切”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形成正确的红色教育理念,尊重历史,结合时事,在网络时代及时将 书本中稍显陈旧的内容进行更新,并合理引用红色热 点。如在教材中还未出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时,教 师要及时从网上寻找可靠素材,及时向学生讲述,从 速度和行动上进行线上线下双融合教育。
2.“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课堂实 践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包括课内课外、校内校外。”[11] 高校学生要将专业理论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从书本走 近现实、从课堂走进社会。社会实践是高校的第二课 堂,对此,高校可深入红色胜地—革命老区,建设配 套的实践红色基地,以更好地教育学生。现场参观充 满变数,因此线上云参观更受欢迎,如学生通过网络 平台,就可以游览红色遗址、红色革命根据地,且其通 过 VR 眼镜完全能领略身临其境的游览趣味。概言之, 通过多方联动,将红色基因融于社会大课堂,可实现 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育人。
四、结语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想传承红色基因,就要 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载体,通过网络平台即时有效 地将红色基因中涵盖的优质精神、文化、特质通过可 行的手段教授给学生,更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以 不变的立德树人的责任,适应个性化的学生和多变的 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1(4):4-11. [2] 万信,乔湘平.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研 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5):102-106.
[3] 王琪.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J].辽宁 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6):90-92.
[4] 胡杨峰.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内 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19(4):22-24.
[5] 臧博文.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究[D].西安: 西安理工大学,2021.
[6] 习近平的红色基因:追红色记忆 走红色足迹 悟红色精神[EB/OL]. (2016-01-19)[2020-12-02]https:/news.cnr.cn/native/gd/2016011-9/t- 20160119_521169420.shtml.
[7] 黄细嘉,韩晶晶.红色基因:生成逻辑、赓续历程与传承机理[J].南 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3(2):32-41.
[8] 韩喜平,何柏岐.用红色基因激发新时代青年的奋进力量[J].思想 政治教育研究,2021.37(4):140-143.
[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 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 计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2.31(5):12.
[10]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 2020(17):4-16.
[11] 陈中,王蕊.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生成的四重维度[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12):28-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