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践行新课程改革中“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理 念 , 立足音乐 , 融合语文 、历史等多学科 , 利用学生古典诗词吟唱团每周固定的校本课 程时间 , 进行跨学科领域的学科融合性校本教学与课程素材资源开发 。 经过两年扎实的 实践研究 , 构建了集音乐性 、歌唱性 、 美听性于 一 身的中小学“古典诗词吟唱”校本课程 素材体系 ; 形成了课程有效实施的三大策略 ; 提高 了 学生对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的 认 同 度 , 增强 了 文化 自信心 ; 提升了教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力 、课程开发能力与传统文化 素养 ; 打造了学校的“诗香校园”文化特色 。
中国古典诗词集格律美 、意境美 、辞采美和含 蓄美于一身 ,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 宝 , 是当今中国学生人生发展的必备文化修养 。 中小学 古典诗词吟唱校本课程以传承“和诗以歌”的文化传 统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 , 立足音乐学 科 , 融合语文 、历史等学科 , 开展跨学科领域的学 科融合性校本教学与课程资源开发 。 由于没有可以 直接选用的教材 , 在确定总体目标 、主要学习内容 的基础上 , 采用素材整合 、改编和新编等形式 , 自 主开发了集音乐性 、歌唱性 、美听性于一身的中小 学“古典诗词吟唱”校本教学素材及资源 , 构建了课 程体系 , 形成了课程有效实施的三大策略 。
一 、古典诗词吟唱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1. 学生层面 : 在听唱体验和各种实践活动中 , 掌握古典诗词吟诵与吟唱的基本规则 , 学会腔音唱 法技巧 , 掌握古典诗词合唱的处理方法 ; 了解文人 自度曲基本方法并尝试为古诗编创旋律 ; 能够有表 现力地吟唱音乐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歌曲 , 背唱语文 教材中 的 重 点 诗 词 ; 提 高 学 生 对 诗 词 的 鉴 赏 、 吟 唱 、合唱及表现能力 , 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 增强传 统文化底蕴和自信心 。
2. 教师层 面 : 在 专 家 培 训 、教 研 、古 典 诗 词
吟唱团的校本教学和展演等活动中 , 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 、古典诗词吟唱教学的学科融合教学 能 力 ,校本课程开发 能 力 ; 构 建 音 乐 与 语 文 等 多 学 科 融合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素材体系 。
3. 学校层 面 : 营 造 全 校 师 生 吟 唱 古 典 诗 词 的校园氛围 , 形成“诗香校园”文化特色 。
二 、古典诗词吟唱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1. 素材开发
一是整 合 音 乐 教 材 。 梳 理 现 行 北 京 版 音 乐 教材 , 选择初中教材中仅有的两首古曲 ,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唐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根据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谱曲的琴歌《阳关三叠》改编的古曲合唱 , 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素材 。
二是遴选经典古曲 。首先从中国古曲传承人王苏芬教授演唱的代表曲 目 中 , 选择适合中小学生学唱的作品作为校本课程的教学素材 。王苏芬教授出版的《中国古诗词歌曲集》《古典诗词歌曲教唱》中百余首经 典 的 古 曲 , 突 出 的 特 点 是 原 词 原 谱 , 其 中《敕勒歌》《静夜思》等旋律典雅 , 清新活泼 , 特别适合学生 演 唱 , 被 选 入 我 们 的 校 本 课 程 素 材 中 。 其 次 , 选择我国被誉为古典诗词演唱第一人的姜嘉锵 先生的代表作品 , 作为校本教学素材 , 比如《黄 鹤 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钗头凤》《虞美人》等 。选择姜 嘉锵先生的作品 , 尤其是大量的演唱音频作为校本 教学素材 , 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传统腔音唱法的魅 力 、 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之美 。
三是改编传统吟诵调 。选择部分诗词吟诵研究 成果中旋律性较强的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后 , 纳入校 本教学素材 。 主要选择首都师范大学徐建顺教授团 队依托国家级重点课题— “中 华 吟 诵 的 抢 救 、整 理与研究”的成果 , 其研究团队采录了全国各地千 余名私塾老先生的古诗文吟诵 , 总结开发了中小学 及大学的吟诵教程 , 还配有音频资料 , 很多素材可 以被我们选用 , 比如《夜雨寄北》《声律启蒙》等 。另 外 , 从徐建顺教授课题组重要成员首都师范大学国 学院朱立 侠 博 士 的 专 著《唐 调 吟 诵 研 究》中 选 择 素 材 。唐调吟诵的很多作品 , 还保存着 20 世 纪 初 的 录音 , 珍贵的资料可以作为我们的教学素材 , 比如 《关雎》《蒹葭》《春花秋月何时了》等作品 。
四是原创诗词吟唱曲 。首先发挥课题组成员作曲优势 , 原创诗词的吟唱曲 。课题组中的胡巍老师是小有名气的 青 年 作 曲 家 ,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底 蕴 深厚 , 通晓《音 韵 学》, 为 了 丰 富 古 典 诗 词 的 演 唱 形式 , 由胡巍老师原创了多首多声部的古诗词歌 曲 ,作为校本课程的素材 , 比如合唱曲《静夜思》《敕勒歌》等 。此外 , 课题组教师梳理现行中小学语文 教材中的重点古诗词 , 借鉴古代文人自度曲的方 法 ,为古诗词编创旋律 , 增强校本教学素材的实用 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如教师原创曲调的《次北固山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 。
2. 素材体系
通过整合 、遴选 、改编 、原创构成的古典诗词校本课 程 素 材 , 从 曲 调 上 分 类 主 要 包 括 : 古 曲 古调 、古曲新调 、 吟诵调 、原创调 ; 按照中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体裁特点进行排列 、组合 , 形成《诗经》、古体诗 、近体诗 、宋词四个 体 裁 模 块 ,再加上古曲合唱 、文人自度曲的创作模块以及跨学科融合的综合模块 , 共七个模块的校本课程素材体系(见 表 1) , 且 每 一 模 块 结 合 音 乐 、语 文 教 学 特点 , 选用典型的古诗词作品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 。
三 、古典诗词吟唱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经过两年扎实 、系统的研究 , 课题组已经探索 出古典诗词吟唱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三大策略— 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 、学年课程实施策略及多元化 评价策略 , 在后来小学中 、高年级成立的古典诗词 吟唱团的校本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进一 步印证 , 取得 不错效果 。
1. 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
(1) 诗“文”融合 。 首先 , 学习语文 吟 诵 , 通 过 吟诵符号 、 吟诵基本规则以及不同体裁古诗词的吟 诵体 验 , 了 解 平 仄 、格 律 、 押 韵 、对 仗 等 诗 词 常 识 , 为吟唱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其次 , 历 史背景介绍 , 通过朝代背景 、创作背景和诗人生平 的适时介绍 , 加深学生对诗词内涵与相关背景的了 解 。再次 , 思政元素融入 , 充分挖掘古典诗词蕴含 的思政元素 , 以讲故事的形式融入到学习体验 中 ,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 , 例如讲诗 人故事岳飞 与《满 江 红》、 陆 游 与《元 日 》、孟 郊 与 《游子吟》等 。最后 , 是相关文化渗透 , 在古典诗词 中发掘和提炼传统文化素材 , 对学生进行传统音乐 文化 , 传统思想文化 , 传统习俗文化等浸润与熏陶 。
(2) 诗“乐”融合 。一 是诗与吟唱 。首先是吟 唱 技巧训练 , 包括练气 、练字 、练声 、练味等 。 练气 借鉴传统戏曲中“吹蜡烛”“数灯”“闻花”等方法训练 气息 ; 练字借鉴京剧老生练声时常用的“念大字”的 方法 , 把整首诗词字正腔圆 , 高声 、高位置的“念” 出来 , 做到“发清字头 , 咬住韵母 , 归韵到位”; 练 声借鉴传统京剧旦行喊“小嗓儿”的方法体会腔音唱 法 , 先进行“i”“a”母音的长音 、爬坡音 、甩腔的发声练习 , 再结合典型诗句的吟唱进行腔音的巩固练 习 ; 练味— 古典诗词吟唱需要特殊的润腔处理来表现其韵味儿 , 润腔的练习先由短腔的训练再到长腔 , 短 腔 练 习 如 a— an— ang、 i— in— ing、 o— on— ong、e— en— eng 等 , 带 音 高 的 母 音 练 习 ;长拖腔的润腔技巧有大摇腔 、小抖腔 、擞腔 、甩腔等 , 由易到难 , 由浅入深的练习 。其次是合唱形式表现 , 为丰富古典诗词吟唱的演唱形式 , 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 除常用的齐唱与独唱外 , 还采用轮唱及多声部合唱 的 形 式 来 诠 释 和 表 现 古 典 诗 词 的 意 境美 、含蓄美 。如清新 、活 泼 的《春 晓》《敕 勒 歌》《小池》等用齐 唱 与 轮 唱 的 形 式 , 静 谧 、 清 幽 的《静 夜思》《春江花月夜》《梅花》等用多声部合唱的形式来表现其蕴含的丰富情感 。二是诗与舞蹈 。诗“舞”融合的教学主要是结合古典诗词表现的内容 、情感与意境 , 融入中华礼仪基本动作 、古典舞 、 民族舞经典动作及肢体 律 动 的 编 创 , 使 学 生 在 吟 唱 与 舞 蹈中 , 体验古代文人墨客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 愉悦了身心 , 增强了文化理解 。三是诗与度曲 。 自度曲是我国古代很多文人都具备的一种创作能力 , 诗与度曲的教学 , 主要是引导学生尝试为古典诗词编创旋律 , 体验文人自度曲的乐趣 , 提升创 意 实 践 能 力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 , 自度曲的旋律编创活动 , 要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吟唱作品 , 建立起较稳定的节拍感 、节奏感 、结构感 、调式感后再进行 。
(3) 诗“画”融合 。 首 先 引 导 学 生 赏 析 古 代 著 名的题画诗(文人画) , 如 唐 朝 王 维 的《山 居 秋 暝 图》、宋徽宗的《听琴图》、南宋马远的《踏歌图》、苏轼的题惠崇《春江晚景》等名作及现代著名画家张大千 、齐白石的优秀 诗 配 画 作 品 ; 其 次 引 导 学 生 拿 起 画笔 , 自选诗词作品 , 用诗配画的形式表达出对诗词内涵的理解 。再就是举行学生诗配画优秀作 品 展 ,鼓励学生 之 间 相 互 交 流 与 学 习 。 诗“画”融 合 的 教学 , 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 培养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
2. 学年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按照古典诗词吟唱校本课程开发 的 素 材 体 系 ,围绕学习主题 , 设计知识 、能力与情感目标 , 规划主要学习活动 。一个学期按照 12周 、24课时的计划安排课程 , 一 个学年共 48课时 , 学 年 校 本 课 程的实施策略见表 2.
3. 多元化校本课程评价策略
一是评价目标 。古典诗词吟唱校本课程的实施 评价 , 主要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 蕴 、学会学习 、责任担当三大素养设定目标 , 对学 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人文底蕴是了解中国古典诗 词的发展脉络与相关文化 , 掌握诗词基本常识 、 吟 诵与吟唱的基本规则 、不同诗词体裁的典型特 征 , 学会吟唱技巧 , 能够自信且有表现力地吟唱所学过 的古典诗词 , 初步了解传统文人音乐的审美情 趣 。 学会学习是了解中国古人“和诗以歌”的传统 ; 掌握 吟唱 、赏析中国古典诗词的方法与步骤 ; 能够对中 国古典诗词 、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 能够定期 反思和总结所学的收获 , 并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 来 。责任担当是 具 有 较 强 的 文 化 自 信 心 和 社 会 责 任 ; 乐于主动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二是评价方式 。课堂评价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的行为表现 、学习态度 、课堂学习阶段目标的达 成情况等方面 。通过观察 、提问 、交流 、记录等方 式 , 了解学生在欣赏 、表现和创意实践等过程中的 学习进程 、行为表现 。另外 , 出勤情况 、学习的积 极性 、参与度 、进步的程度 、视唱旋律 、背唱诗词 作品的个别检查及课后分组值 日 的情况等都作为课 堂评价的内容 。作业评价包括独立完成与团队合作 作业 、书 面 与 活 动 实 践 、巩 固 练 习 与 创 意 实 践 作 业 。 书面的作业主要有 诗 配 画 作 品(可 合 作 完 成) 、 阶段学习感受(独立完成) 等 ; 巩固练习主要包括背 唱 、默写所学诗词 , 为诗词标记平仄符号 , 解释含 义等 ; 创意实践作业主要是尝试文人的自度曲 , 为 一首短小的诗词编配曲调 。表现评价主要包括作品 展示 、技艺表演等评价方式 。作品展示的内容主要 有诗配画作品 、为诗词编配旋律的乐谱等 ; 技艺表 演主要是个人展示 、小组合作展示的方式 , 表演所学的古典诗词吟唱作品 , 或者师生原创的作品 。
三是结果评定 。结合评价内容 、方式 、评价目标达成情况 , 综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个性差异 , 每个学期 , 按照学生的突出特征划分层次 , 并以不同的等级名称评定学生 , 立足每位同学都能得到适合他个性特点的评价 。善 于 演 唱 与 表 现 的 评 定 为“经典传唱人”; 善 于 诗 配 画 的 评 定 为“诗 画 文 化 传 承人”; 善于自度曲的 评 定 为“经 典 度 曲 人”; 课 堂 表现好 , 参 与 度 高 、 进 步 显 著 的 评 定 为 “经 典 守 护人”; 善于演奏的评定为“经典演奏人”等等 。
四 、结语
在古典诗 词 吟 唱 校 本 课 程 的 开 发 与 实 施 过 程中 , 学生积累了不同体裁 、表现形式的中国古典诗词吟唱作品三十余首 , 感悟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 提 高 了 对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的 认 同度 , 在涵养人文底蕴的基础上提升了综合素养 , 增强了文化自信 ; 教师们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力 、课程开发能力与传统文化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
参考文献
[1] 朱 光 潜 . 唐 诗 别 裁 集 [ M] .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出 版 社 ,1975: 126.
[2] 傅雪 漪 . 中 国 古 代 歌 曲[M] . 北 京 : 人 民 音 乐 出 版 社 ,1990: 56.
[3] 陈少松 . 中国古典诗词的吟与唱[M] .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1994: 98.
[4] 朱立侠 . 唐调吟诵研究[M]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5: 213.
[5] 华锋. 吟咏学概论[M] . 郑州 : 大象出版社 , 2013: 169.
[6] 徐建顺. 我爱吟诵[M] . 长春 : 长春出版社 , 2017: 91.
[7] 王力 . 诗词格律[M] . 北京 : 团结出版社 , 2018: 37.
[8] 秦 德 祥 . 绝 学 探 微 吟 诵 文 集 [M] . 上 海 : 上 海 三 联 书店 , 2010: 5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1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