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21 15:37: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基于 2012—2022年 54篇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 CSSCI 期刊,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 般特点和研究趋势、研究课题的分布特点、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显示,中小学心理健康 教育的 CSSCI 期刊数量不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师是研究主题,而采用国 外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方法较少。

  心理健康素质在未来人力资源的发展中越来越 重要,对人们的健康成长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 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 心理的发育和发展、 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 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 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 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 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1]本文通过研究介绍了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特点和研究趋势,分析了心理健 康教育近 10年来在中小学领域的研究主题、心理健康 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以了解 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并为其将来发展提供建议。
\

  一、研究问题和方法

  本文主要涉及四个主题:①2012—2022年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特点和研究趋势;②中小学心 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的分布特点;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 法。本文以中国知网的 CSSCI 期刊为主要文献来源, 以 2012—2022年为时间节点,对“中小学”和“心理健 康教育”进行了关键词检索。 由于搜索目标词为“中小 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样本主要由涉及中小学 心理健康的文章组成。经过对论文内容的分析,排除 了与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有关的论文,最后选择了 48 篇论文作为本文分析的数据库。

  二、结果和讨论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特点和研究趋势

  首先,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般特点和趋势来 看,根据数据统计,2012—2022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的文章数量总体上呈现出波动和逐渐减少的趋势,在 CSSCI 期刊上共发表了 710篇文章。 以 2017 年为起 点,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2017 年以前,发表的论文 数量总体上呈现出上下波动的趋势,而 2017 年以后 则呈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发表的论文数量逐渐减 少,具体如图 1 所示。最高值为 2012年的 101 篇,而 最低值为 2022 年的 45 篇。这些数据表明,世界各地 的教育学院、相关教学单位和研究人员需要在未来的 研究中给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更多的关注。
\

  呈现出上下波动的态势,共发表 54 篇。以 2016年为 参考年份,可分为两个阶段,如图 2所示。其中,2022 年达到高峰,发表了 7 篇论文,但在 2016年达到最低, 发表了 1 篇论文,2019年为 4篇。十年间,共有 710篇 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期刊在网上发表,但在具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为 54篇,仅占总数的 7.6%。
\

  概言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高质量期刊 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发表的总数量并不多。今后,研究 者需要在中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提炼更多的 研究课题,发表更多的研究文章,提升教育心理健康 教育在我国中小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和质量。

  (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的分布特点

  本文详细分析了收集到的 54 篇中小学心理健康 教育期刊的标题、内容和成果,确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 教育的研究主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中小学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在中小学引进心理健康教师 的研究、在中小学设立咨询室的研究。具体而言,通过 对文献主题和具体内容的分析,2012—2022年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主要研究课题有以下 4个。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①道德化。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大多 数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界限的 了解并不清晰。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的任务是调节 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功能,与学生的道德品质无关。此 外,心理教学的实施不考虑使用方法的价值取向,与 “应该教育什么样的人”无关。有学者把学生的心理健 康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认为加强道德教育就意味着 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把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地 理解为道德素质问题[2]。②医疗化。目前,中小学的心 理健康教育大多以与成人相同的方式对待未成年人 的身心发展,并试图用医学方法迅速解决青少年的行 为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理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 育的核心是教育;没有理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对 的是身心发展不成熟的未成年学生;没有理清青少年 的行为与成人不同是正常的,是发展中的问题,可以 通过成长和教育逐步改善和解决。这是一种误解,也 是一种病态,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能一味通过医学治 疗来解决,而是可以通过成长和教育逐步缓和并有所改善的[3]。③片面化。一些教育工作者专注于心理测试 的结果,并根据这些测试结果进行教学,过于片面化。 这些教育者的做法不可避免地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 伤害,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而这又导致了更严重 的心理问题。④西方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材以西方 语录的形式介绍哲学,讲述西方人成功的励志故事, 完全采用西方的心理学理论,易导致学生对我国文化 缺乏自信。 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认识到吸收西方文 化也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基于 此,在学习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时,教师 要排除与中国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换言之,在学习 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有一个去西方化的过程,否 则学生就容易被西方文化同化,失去独立的民族身份。 ⑤经验主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许多理论不是基 于科学研究,而是基于不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 经验,甚至还有“幼儿学高数”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许多教师不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和个人心理发展之间 的互动。对此,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中小学心理 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的可持续发展。

  2.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积极心理健 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学的结合,是进行 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4] 。目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已被 纳入中小学工作计划,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激发学生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帮助 学生建立适当的自我意识和自尊体系,培养情绪管理 能力,使其学会以积极、阳光、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

  3.关于在中小学引进心理健康教师的研究。目前, 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缺乏教育素养和心理健康专业知 识,因此学校亟须培养一支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队 伍。建设一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做好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的前 提条件,直接关系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5]。随着教 师专业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 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问 题,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积极探究教学过程 中出现的问题,并总结经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科 学研究成果。具体而言,培养一支具有科研能力和专 业技能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要从以下三点 入手:第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 质和道德修养;第二,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科 研素养和心理辅导技能;第三,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 各级学校应给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定的科研经费, 并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资和社会福利。

  4.关于在中小学设立咨询室的研究。俞国良等 [6] 对中部地区城乡中小学建立心理咨询室的情况进行 了调查,发现 88.7%的城市中小学有心理咨询室,4.3% 的城市中小学则没有。 现有数据显示,中小学生对心 理咨询的态度呈现积极的发展趋势,学校的咨询室也 实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其中城市中小学在建立 咨询中心方面比农村学校表现得更好。

  (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 健康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这是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 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 活奠定基础。为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必须 依靠适当的理论框架,用适当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以 取得更大的成果。通过对研究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 在过去十年中,研究人员使用了以下理论。

  1.人格发展阶段论。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一个人 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需要 解决的心理冲突和必须完成的主要任务。中小学的学 生都处在学龄期(7~ 12 岁)和青春期(13~ 18岁)阶段。 学龄期是人一生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 挑战是勤奋与自卑的斗争。勤奋是指有兴趣和动力完 成任务,实现自我调节。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 他们处于一个有天赋的领域。当在学校取得好成绩并得到他人的支持和鼓励时,儿童就会养成勤奋的习 惯,并尝试着自己完成任务。相反,被过度批评并感到 无能为力的儿童可能会产生自卑的感觉。因此,在小 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帮助儿童培养学习的 兴趣和乐趣。青春期是人一生发展的第五个阶段,这 个阶段最重要的发展任务主要是建立“自我同一性”, 避免出现角色混乱的问题。简单来讲,“ 自我同一性” 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及对自我的认同,自我认同是 指一个人对自己过去、现在和将来可以干什么的主观 感觉和体验[7]。因此,在中学教育中,培养适当的自尊 心、客观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接纳意识是心理健康 教育的重点。

  2.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我国中小学心理健 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 其目 的是确保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充分发展,挖掘其作为人 的潜能。根据全面发展的理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孤立 地建立。任何教育活动都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各方面 的发展,故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有必要融 入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并渗透整个教育过程。

  3.希望理论。斯奈德的希望理论是希望研究的重 要理论之一,国外成熟的希望理论研究成果为我国中 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从心理学 的角度可以认识到希望的认知和情感属性并存。斯奈 德提出,希望是一种积极的激励状态,基于对成功的 渴望(目标导向的能量)和路径(目标实现计划)之间 的互动[8]。斯奈德认为,希望理论是一种基于目标、动 机和路径思维的直观表现方式。根据这一理论,人们 希望能够以 目标为导向, 并将两个重要的组成部 分—路径思维和动机思维结合起来, 以期实现目 标。这两个部分相互补充,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路 径思维是一种寻找目标实现方法的思维方式,而动机 思维则是一种对这些方法的意愿和愿望的探究。斯奈 德不仅通过书面解释阐述了希望理论,还利用希望模 型更深入地理解它,使其变得更加清晰易懂[9]。

  4.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积极心态 的学科。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早在 2010年左右就开始了。 由于国际社会对积极心 理学越来越关注和支持,它一直在发展壮大。积极心 理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心理学理论,塞利格曼和西卡 森特米哈伊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中对其有所描述。积 极心理学是一 门旨在研究人类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 极特质的科学,并利用科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福祉和积极心理特质,探索使个人、群体和社会成功发展 的因素,并以此促进人类的健康。 它的目的是帮助人 发掘内心的积极力量,从而实现人生价值[10]。积极心理 学打破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疾病和消极情 绪的概念和做法,强调心理治疗,不仅关注疾病,还关 注人本身的积极力量,不仅试图修复被破坏的东西, 还试图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集中治疗抑郁症、疼痛 和创伤,它主张教会人们欣赏生活[11]。长期以来,中国 的心理健康教育倾向于关注心理健康方面有严重问 题的学生,忽视了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内心情感与发展 需求。而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 育领域的研究人员开始考虑传统病态心理学的负面 影响。

  ( 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近 10年的文献研究方法的分析,我国心 理健康实证研究逐渐引起重视,在 54 篇文献中,有 10 篇是实证研究,44 篇是非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中多以 自编调查问卷和中小学心理调查量和可视化分析表 进行数据资料收集与分析。例如,俞国良等在《中部地 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中采用问卷调查研究 的方法考察了山西省某市和河南省某市中小学心理 健康教育现状;涂德祥[12]以西部欠发达的革命老区达 州市和巴中市为例,对该地区 25所中小学心理健康 教育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范福林、王乃弋、王工斌[13] 采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编制 的调查问卷,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全国 8 个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2 所中小学心理教师队伍现状 进行了问卷调查;邓林园、马博辉、伍明明、王工斌[14]采 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自编问 卷对 103 名来自北京、吉林、河北等 7 省市的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现状及其专业成长需求进行了 调查;卫萍[15]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修订的心理健 康诊断测验(MHT) ,调查了合肥市 1 540名中小学 生;肖巧玲、熊伟[16]利用科学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分 别从科学产出分布、作者合作与网络分析、关键词三 个维度进行信息整合,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 域的科研知识产出状况、科研力量、研究主题等进行了研究。非实证研究多基于前人的研究总结、自身经 验的总结、思想理论及内容框架。
\

  三、结语

  本文基于 2012—2022 年 54 篇关于中小学心理 健康教育的 CSSCI 期刊,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趋势和特点、理论研究框架、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进行分析和探讨,得出了以下结论:①中小学心理健 康教育的 CSSCI 期刊总数逐渐增加;②在研究主题方 面,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 师是研究主题。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 育领域应继续扩大研究范围,提高研究质量。同时,在 研究主题上,应更加重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体系的研究;在研究理论上,有必要结合国情背景,提 出适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框架,以指导中小 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在研究方法上,要不断完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证研究,不断拓展非实验性 研究,逐步将混合方法研究应用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 育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 修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梁超,常若松.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改进策 略[J].教育科学,2020.36(3):46-51.
  [3] 程样国,陈建华,王利皎.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J].教育学 术月刊,2014(6):32-35.75.
  [4] 曹听艺.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与实施现状及对策[J].科 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5):86-88.
  [5] 沈之菲.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与对策 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3(6):71-75.
  [6] 俞国良,李天然,王勍.中部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J]. 中国特殊教育,2015(4):70-75.
  [7] DUNKEL C S,HARBKE C.A review of measures of erikson’s 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evidence for a general factor [J].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2017.24(1):58-76.
  [8] ZHANG K L,ZHANG L Y,ZHANG W N,et al.Pathway-based anal- ysis for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of schizophrenia to provide new insight in schizophrenia study[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1. 56(32):3398-3402.
  [9] 景小涛.希望理论视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学与管 理,2015(27):67-70.
  [10] ODGERS C.Smartphones are bad for some teens,not all[J].Nature, 2018(554):432-434.
  [11] 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12] 涂德祥.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 教学与管理,2011(33):69-70.
  [13] 范福林,王乃弋,王工斌.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及发 展探究[J].教育学报,2013.9(6):91-101.
  [14] 邓林园,马博辉,伍明明,等.不同专业背景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 师工作现状对比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4.26(3):49-54.
  [15] 卫萍.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分析与教育对策[J].中国 特殊教育,2013(12):90-96.
  [16] 肖巧玲,熊伟.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 析[J].教育评论,2016(9):105-1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191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