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幼儿阶段的核心素养培育是不可忽视的,在核心素养框架下实施美术教育实践,有利于幼儿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等能力的培育。而现实中,幼儿美术教育存在偏离核心素养的情况,如视域狭窄、目的性强、教法单一,以及美术教育“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本文从幼儿园美术教育现状出发,对美术核心素养的培育展开探究,提出有效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策略。
关键词:幼儿美术,核心素养,实践探索
当前,幼儿园美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幼儿园传统美术教育视域狭窄,过度侧重美术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这种过于功利性、目的性的美术教学,与“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政策要求相悖。其二,幼儿园传统美术活动形式单一,极容易导致幼儿形成“美育疲劳”,即提及美术就是绘画,而剪纸、泥塑、赏析、设计等活动开展较少,久而久之会让幼儿丧失美术学习兴趣。其三,幼儿园传统美术教育“重结果、轻过程”,过度关注美术作品的实现,而不顾及幼儿进行美术实践时的想法、情感体验,这一点在美术评价上较为突出。其四,美术与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其他能力培养关联度弱。美术属于幼儿园艺术领域教学内容,一些幼儿园教师仅从艺术角度设计美术活动,忽略了与社会、科学、语言、健康等方面的关联。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及文化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幼儿园阶段的美术教育是为孩子美术核心素养奠基的过程,教师要在儿童心里“种下美的种子”。本文据此展开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的核心素养实践探索。
一、运用具象美术元素,培养幼儿图像识读素养
图像识读即对美术图画、影像的认识与阅读,反映了幼儿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水平。以美术作品、元素及视觉符号等为媒介,解读表象下隐藏的内涵和意义,有助于提升幼儿识别社会信息、文化现象等能力。而要培养幼儿的图像识读素养,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契合幼儿认知活动规律,根据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分析,3~6岁幼儿认知活动高度依赖具象元素,如物品的长短、形状,图像的结构、色彩,影像的亮度、色调等,他们无法越过具体的事物形态洞悉本质,因此,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尽量避免大量使用抽象美术符号、元素等。
例如,在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以社会上的标志符号为主题关联美术教育实践,教学目标是让幼儿认识各种场所出现的标志、了解标志代表的意义,美术在其中扮演了“教学工具”的角色。具体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一)让幼儿集中识别禁止标志符号
收集“禁烟”“禁止鸣笛”“禁止向上”“禁止转弯”等标志符号,让幼儿直接面对抽象表达方式,了解一条斜线代表禁止的意思,斜线下面的符号代表禁止的内容、行为等,以此认识禁止标志符号识别规律。
(二)运用具象的美术元素予以说明
以禁烟标志为例,幼儿园教师用真实香烟作为教具,通过创设公共场所情境、播放禁烟宣传片等,让孩子们认识抽烟的危害,然后将真实香烟贴在墙壁或黑板上,贴上一个禁止标志符号。如此一来,真实香烟这一具象事物与禁止符号这一抽象元素结合起来,清晰地传达了禁止抽烟这一含义,可以加强幼儿对美术元素的识读能力。
(三)围绕抽象符号进一步拓展
以禁烟标志为例,引导幼儿理解美术图像识读的原理。让孩子们了解红色是最醒目的原色,它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使人们产生警惕。更直观的做法是利用红色、绿色的标志进行对比,让幼儿分别感受两种颜色带来的视觉冲击。
(四)引导幼儿自行设计禁止标志
例如,在教室里“禁止大声喧哗”,引导幼儿具体感知什么是大声喧哗以及大声喧哗带来的不良影响,教师根据个体差异提供具体形象的贴纸,如小喇叭贴纸等,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鼓励大胆创作。
二、激活现实生活经验,培养幼儿美术表现素养
美术表现素养是指利用美术手段、工具、素材等将美术设计、构思、想象等呈现出来的能力。幼儿在美术表现方面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并不是观察到什么才画什么,而是先了解所要绘画的对象是什么,然后按照自己的认知进行表现。培养幼儿美术表现素养的关键在于想与做的统一,要遵循《指南》要求,又在美术表现活动中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与他们分享创造的快乐。
例如,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布置“我家的样子”绘画任务,这一主题具有开放性,可以充分展现幼儿对家庭概念的不同认识,如有的幼儿认为家就是房子,也有的幼儿认为家是房间布置。“我家的样子”究竟如何表现,完全取决于幼儿的现实生活体验。具体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一)调动生活记忆
组织幼儿探讨“家是什么”“家里有什么”“你对家里哪些物品印象深刻”等问题,以调动幼儿的记忆,让家的基本要素、布局、形态等画面浮现在眼前。这一过程中,由于每个幼儿的现实生活体验存在差异,所以提出的构成要素也有显著区别,教师要帮助幼儿进行梳理、整合,从中撷取具有共性的要素。
(二)提炼生活要素
通过提炼共性要素,指导幼儿展开绘画,如“房子”“大树”“汽车”三个生活要素,引导幼儿思维从具象向抽象转化,便于美术表达。如房子抽象为正方形、三角形,汽车抽象成长方形、圆形,通过简单的引导阐明美术实践形式,避免幼儿在美术表现时无从下手。
(三)超越生活经验
鼓励幼儿展开想象、关联、联想等思维活动,将画面表现得更加丰富。如大树在房子的前面,上面有一只唱歌的小鸟;汽车在大树下面,旁边站着一只小猫……幼儿添加的次要元素越多,整个画面的层次感、立体性就越强,也意味着他们的美术表现能力越强。
三、组织艺术赏析活动,培养幼儿审美判断素养
直观上,审美判断素养属于艺术批评概念范畴,需要借助一些典型的美术作品、现象、理念、材料及创作方式等,引导美术学习者将体验、感受、意见、观点等描述出来。基于此,幼儿园美术教育过程中,应该将审美判断作为一项专门、独立的活动,通过组织幼儿展开艺术赏析活动,达到拓展视野、吸收养分、参考借鉴、自我提升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以可爱的动物为主题的艺术赏析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抓住重点,密切围绕着动物这一美术形象展开,利用“互联网+美术”平台收集大量资源,包括猫、狗、兔子、老虎等动物照片,以及插画、漫画、油画等形式的动物形象,重点展现出可爱的一面。另一方面,联合语言领域的教学内容,让幼儿做到“脑口合一”,即能够将大脑里想到的内容流畅、完整地表达出来,如“小猫为什么可爱”“小狗哪里可爱”“可爱的动物有哪些共同特点”以上案例中,基于问题串方式启发幼儿,引领他们边看边想、边想边说,不仅可以增强幼儿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了感知、描述、分析、评价的能力。同时,艺术赏析活动不要局限在幼儿园内,有条件可组织幼儿走进美术馆、博物馆,或走进田野、接触大自然,以此拓展艺术赏析活动空间、对象。
四、创设童话故事语境,培养幼儿创意实践素养
创意实践素养是指在美术观察、美术实践、美术赏析等活动中获取灵感,运用创意思维、创意方法创造美术作品的能力。显而易见,创意实践活动非常适合幼儿群体,因为他们涉世未深、知识较少,所以不会受现实维度种种规则、原理、逻辑等的约束,想象力更加天马行空,表现出的内容更加不可思议。基于此,幼儿园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童话故事语境,利用多种美术教育实践途径,让幼儿更便捷地表现出自己的创意内容。
例如,在以龟兔赛跑为主题的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创设童话故事语境,消除幼儿对兔子、乌龟、跑道等真实事件的印象,用童话故事思维描述美术对象。童话故事是不强调现实逻辑的,可以存在各种“不合理”的设定,如乌龟可以穿上运动鞋像人一样奔跑,兔子可以长出翅膀像鸟儿一样越过山岗,这样的童话故事设定旨在激活幼儿的想象力。具体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一)构建完整的童话故事框架
向幼儿隐匿故事的结果,让龟兔赛跑故事发展过程更加神秘,为创意的生成保留最大空间。一些幼儿可能根据龟兔赛跑原型故事,将兔子在中途睡觉的设定,改编为跑步作弊的情节,中途开上汽车,而乌龟仍然在后面奋力追赶。
(二)丰富美术教育实践形式
美术包含了多种样态,绘画只是其中一种,泥塑、贴纸、树叶画等都是可行途径。幼儿园美术教师提供的工具、素材越多,越有利于幼儿表现出自己的创意,如利用剪纸贴出一幅画面,或利用叶子的固有形状,“画”出兔子、乌龟的形象。
(三)让美术创作与故事结合
让幼儿基于自己创作的创意作品,描述自己是如何构思整个故事的,增强美术语言的表现力。
五、通过文化理念渗透,培养幼儿文化理解素养
文化理解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核心素养的最高层次,也是实施难度最大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指从文化角度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美术理念等。尽管文化理解素养的培育难度很大,它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价值却很大,揭示了美术与文化的关系,是引导幼儿认识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中传承、弘扬传统优秀美术文化的手段。此外,围绕着文化理解素养构建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模式,还是塑造幼儿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举措。
例如,在幼儿园大班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设置端午节主题,让幼儿围绕着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展开美术观察、美术赏析、美术创作等活动,于潜移默化中关联“屈原”“粽子”“龙舟”“传统节气”“‘非遗’文化”等要素。具体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一)创设传统文化认知情境
在“端午节”主题美术实践活动开始前,幼儿园美术教师要先介绍端午节,包括节日的由来、主要活动、目的和意义、历史传承价值等,帮助幼儿树立一个基本的观念,即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让幼儿明白端午节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二)设计传统文化美术主题
引导幼儿构思端午节主题下要画什么,如粽子、龙舟、舞狮等,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定义端午节绘画主题,这代表了他们文化理解的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相关情况,方便下一步的引导与指导工作。
(三)注重传统文化呈现丰富
这取决于文化理念的渗透方式,如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大量过端午节的情境、端午节的食物等,幼儿可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景物、静物的绘画上。如果教师重点展现屈原的故事,则幼儿可能将绘画内容表现为屈原与粽子。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为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提供了依据与框架,可以提升幼儿园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促进美术教育从教学主导向幼儿主体转变。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可以有效打破固有的美术知识、美术技巧、美术任务藩篱,赋予幼儿更多的启发性与创造性启迪,对美育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美术教育对象未覆盖全体幼儿、教育活动细节不足、“互联网+美术”教学手段应用简单等,这些问题期望在后续研究中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诸韫.润泽美的心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引下的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J].幸福家庭,2021(5):115-116.
[2]曲亚静,刘腾龙.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国内研究动态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9(6):30-35.
[3]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J].美术观察,2017(4):5-7.
[4]徐清.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儿童绘画心理探究[J].教育艺术,2022(6):65.
[5]杨阳.浅论幼儿园音乐教育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21(31):177-178.
[6]王婕.幼儿园美术教育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1(27):179-180.
[7]陆琴芳.谈幼儿园绘画活动中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J].才智,2020(13):1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1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