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大别山红色 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的价值,最后论述了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的 路径。
湖北省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大别山红色文化作 为湖北省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精华,其蕴含的“大别 山精神”更是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视,具有独特的 育人价值。将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思政课教 学,能够增进学生对大别山革命历史的认知,对大别 山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 时,能够增强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促 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运 用的必要性
(一)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点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 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 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深刻认识马克思 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 烂的真理光芒”[2]。2022 年 1 月 1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 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还强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 ‘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3]。红色 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产物,而大别山红色文化 作为一种先进文化,更是经过自身特殊性形成的人文 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大别山红 色文化包含的大别山革命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 本质内涵相契合。对此,高中思政课与大别山红色文化 资源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推进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实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思政课这一传播主渠道,因为高中生不仅仅是思政课教育的对象,更是马克思主 义理论传播的主体。概言之,在高中思政课上运用大别 山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教育日常化,可有效推进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二) 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大别山红色文化作为一种 优秀革命传统先进文化,高中思政课若能将其转化为 课程资源,进一步挖掘和利用生活化的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资源,可以极大地优化思政课程资源结构体系。一 方面,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的 文化资源,不仅具有红色革命根据地、革命先烈陵园、 红色景区、革命旧址、文物遗迹、历史文化博物馆等有 形的文化遗产,更具有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 勇当先锋等无形的精神遗产。这些资源可以极大地丰 富思政课程资源。在应试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 大部分教师会选择在网上下载“统一课件”作为思政教 学内容,他们认为这样更“高效”。但这些与学生生活实 际相脱离的教学内容会让学生无法感同身受,无法进 行“知识内化”和“行为外化”。而大别山红色文化就诞 生于大别山地区,学生日常生活中常有接触,如革命先 烈的感人事迹,红色作品,红歌红舞、黄梅戏等,都是带 有丰富感官体验的文化资产,能够提供多种教育载体, 有助于教师创新教学形式。另一方面,教师还能通过 “第二课堂”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 园、历史文化博物馆、革命旧址等,使理论知识与实践 教学相结合,从而拓展思政教育内容的宽度与深度,让 学生贴近生活,充分感受大别山红色文化的魅力。
(三) 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 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大别山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 化自信的本质特色,是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之一。随 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 不断扩大,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辨析能力还不足的新 一代高中生对外界文化缺乏思考和认知,易受外来文 化的冲击。具体而言, 他们生活在当下安逸的环境中, 未经历残酷的革命战争时期,不能深刻理解幸福生活 的来之不易,容易忽视、遗忘党和国家的红色历史,进 而无法产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对此,教师 要充分开发利用大别山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把大别 山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 比如,教师可 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历史图片、红色电影、 革命影视资料、红色典型等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学生 深刻理解大别山红色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其对中华民 族的积极意义,从而增强高中生对于养育他们的土地 的热爱之情,同时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荣誉感,进而引导学生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
(四) 创新文化表现形式的有效途径
教育是传播、丰富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中 思政课本身就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而高中思政 课与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结合也是一种文化创新。将大 别山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中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够 给高中生洒上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春雨,让红色基因植 根于学生的心灵,进而使其感悟红色精神,还能通过 这一重要途径使大别山红色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提 升传统文化价值,丰富文化内涵。比如,在针对高中生 尤其是特长艺术生开展思政教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 在艺术创作中融入大别山红色文化元素,并将融入大 别山红色元素后的文化作品课通过影片制作、绘画展 览、摄影艺术作品赏析、舞台呈现、歌曲演奏等多种艺 术形式进行传播,同时在该过程中进行文化创新。大 别山红色文化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入,丰富了课程资 源,而融入了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思政课教学又为文化 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有效的途径,其培养的 对象更将成为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的主体。概言之, 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实现 了“文化利用”与“文化创造”的良性循环。
二、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运 用的价值
(一) 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可信度和亲和力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政课堂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与学生实际 存在距离感。这样一来,高中思政课堂教学的可信度 和亲和力就大大削弱了。高中生的思想觉悟趋于成 熟,故教师应借助通俗化、形象化的大别山红色文化 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大别山红 色文化与思政课堂的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 的思政理论知识,还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从而使思 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大别山红色 文化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有红色艺术、红色故事、红 色影视、红色文学、红色博物馆等,这些内容贴近学生 的日常生活,学生对其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熟知感, 故教师将其运用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既能点燃学生 的学习兴趣,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最终能够有效 提升课堂教学的可信度和亲和力。
(二) 有利于高中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将 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 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4]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 精神的核心。只有用爱国主义来团结和凝聚每个人的 力量,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对于中 小学生而言,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集体意识,但其 所处的环境还较为封闭和单一,有些思想特别是爱国 主义这类抽象的意识形态还有赖于学校和教师的引 导与培育。大别山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 大别山 红色资源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其中最突 出的体现是矢志拼搏的爱国主义精神,书写的是一首 首饱含血泪的爱国主义诗篇。大别山地区的每一位英 雄都曾为国家为人民负重前行,如吴焕先、周维炯、许 继慎等革命骨干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他们对国家的 情感。因此,教师在高中思政课中恰当有效地运用大 别山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可以激发高中生对中国 共产党人的敬仰之情,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他们学习 这种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唤起他们投入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 有利于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 修订)》基本原则中指出:“培养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 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 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 当前正处于世界多极 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尚 未形成独立思辨能力的高中生易受各种腐朽、错误思 潮的冲击与影响,对此,高中思政课教师需要在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方面下功夫,不应只把理论知识的学 习作为第一要务。大别山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 厚,凭借内在的独特性和外在的崇高性,与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度契合,其中所包含的英雄事 迹、正面典型、精神示范、行为标杆等都可成为学生正 确人生导向的鲜活素材,故将其引入教学,可强化高 中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例如,教师可将许世友同志 一生忠诚、三跪慈母的事迹;吴焕先公而忘私、国而忘 家的精神;许继慎忧国忧民、奋起报国的远大志向等 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进行教学,给学生以情感的 冲击与震撼,在无形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引 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 远大理想。
(四) 有利于高中生传承和弘扬大别山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视察时曾多次肯定红色文 化的历史意义,并在 2019 年 9 月于河南考察调研时 强调,“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 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 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6],这充分地肯定了大别山精 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地位。无数革命 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 结奋进、勇当先锋”的大别山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 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别山精神的时代 价值在于始终不渝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 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必须坚守的 信念;站位高远、视野广阔、胸怀全局,是需要继续发 扬的风格。大别山精神不仅是革命年代的精神支柱, 更是未来新征程的精神动力。对此,教师应将大别山 红色文化资源以各种创新形式融入高中思政课,让 学生知道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带领他们认识与了 解大别山精神,从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守护并开发大别山文化资源宝库,引导学生争做“大 别山精神”的优秀传承者。
三、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运 用的路径
(一) 学生层面
1.注重自我教育。学生不仅是思政教育的对象, 还 是学习的主体。尤其是高中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 在许多教育活动中已能够独立发挥主体作用。高中生 要积极转变“唯分数论”的学习观念,注重对自己的道 德教育,争做品德高尚、富有教育的文明高中生,不以 术而以德,不以谋而以道,不以权而以礼。 比如,积极 响应和参与思政课教师指导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在红色文化活动中寻找大别山红色印记,加深自己对 英雄事迹的理解;积极配合与推进以红色教育为主题 的校本课程开发,增强自己探索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欲 望与动力;积极接受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内 容,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2.积极主动学习。2020 年 9 月 16 日,习近平总书记 在湖南考察时曾对同学们强调:“你们今天是小树苗, 将来要长成参天大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 在你们身上实现。希望同学们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好 好学习知识和本领,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 因此,学生要把红色 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而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叮嘱与希望。传承红色 基因,发扬红色精神,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高 中生责无旁贷。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日 常生活中,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加强对大别山红色 文化的了解,主动接受红色文化渗透,自觉增强传承 红色基因的使命感。二是在思政课堂上,积极向教师 和同学分享自己挖掘、积累的大别山红色文化信息,将 其作为生成性资源的补充和激活思政课堂的力量。三 是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做大别山红色 文化的传播者与践行者。一方面,充分利用当下先进 的方式与技术对大别山红色文化进行传播与弘扬,学 会结合时政新闻、社会热点实现红色文化的丰富与发 展。另一方面,在思想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 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行动上,经常到红 色教育基地、革命教育场所参观,进行学习与感悟,并 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二) 教师层面
1. 提升对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认识,提高课程 资源整合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 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 如此,要保证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思政课的 质量,教师必须加强对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与 研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查找相关红色文献、 典籍,对资源中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进行整理、分类, 并将其纳入自身的文化资源库,为日后的课堂教学案 例选取、课程设计夯实基础。同时,教师可利用寒暑假 的时间走访一些革命老前辈,寻找第一手资料并进行 记录, 同时持辩证的观点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鉴别; 积极参加红色文化专家举办的讲座和有关红色文化 的专题培训、研讨活动等,深化对教材与红色资源内在联系的系统把握。
2.创新教学方式,打造红色课堂。受传统教学模式 的影响,目前思政课堂教学并未基于红色文化教育活 动进行创新。教师作为在校园中陪伴学生最多的指引 者,要把打造红色课堂,形成“红色铸魂”教育特色视 为自身的重要使命之一。教师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多 样化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内容 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 能力,还能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弘 扬大别山红色文化。因此,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 教师 除了要根据思政课主题深刻挖掘、整合“红色故事”, 积极引入大别山红色文化蕴含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内 容,还要采用互动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多样化 的教学方式,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感知、体验、感 悟等课堂活动, 提升课堂活跃度。与此同时,教师还可 以通过学习软件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拓展红色课堂的 维度,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成效。
(三) 学校层面
1. 开展红色文化知识培训活动,培养高素质的思 政课教师队伍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师是教育教学 活动的主要执行者,是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 思维与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 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各级党 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 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9] 。实现 红色文化进校园,离不开政治过硬、治学严谨、结构科 学、技能精湛的高水平思政教师团队。因此,学校要切 实做好思政教师培训工作,促进教师更新课程理念与 知识结构,实现专业成长,使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将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中思政课堂。 比如,学校可邀 请大别山红色文化领域的专家在校内开展红色文化 培训活动或举办红色专题讲座、组织教师观摩其他学 校的红色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参观 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
2.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红色实践活动。红色文化不 仅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更是思政课的“活教 材”。基于此,一方面,学校应设置大别山红色文化资 源教育研究中心,对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整 理,然后基于资源类别开发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思政 校本课程[10] 。之后再通过组织专家听课团队和思政教 师进行听课、研课,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写校本教材, 以便将相应的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开发的思政校本课程教学中去。另一方面,学校应依托大别山 红色文化资源,按照思政课教学的需求,开展丰富的 校园红色实践活动。具体来讲,就是依据思政课的单 元主题,依托具有物质形态的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 (包括大别山地区的红色文化纪念馆、名人故居、英烈 遗址等) ,组织知识竞答、辩论赛、红色经典诵读、写作 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要求学生在体验 后进行反思与总结,从而真正让红色文化入心入脑。
四、结语
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有利 于提升课堂教学的可信度和亲和力,有利于帮助高中 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利于传承 和弘扬大别山精神。基于此,笔者从将大别山红色文 化资源运用于高中思政课教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学 生、教师和学校三方面的运用路径,以期提升高中思 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 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 10-18)[2022-12-03].https://www.12371.cn/2017/10/27/ARTI1509103- 656574313.shtml.
[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刻认 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大众化[EB/OL].(2017-09-30)[2022-10-02].http://www.gov.cn/ xinwen/2017-09/29/content_5228629.htm.
[3]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 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继续把党史总结学 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EB/ OL].(2022-01-11)[2022-10-02]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leaders/2022-01/11/c_1128253361.htm?articleId=492736.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 (2019-11-13)[2022-10-02].http://www.jyb.cn/rmtzgjyb/201911/t2019- 1113_274127.html.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6] 习近平: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一脉相承, 永远震撼人心[EB/ OL]. (2022 -10 -26) [2022 -10 -02].http://china.chinadaily.com.cn/a/20 - 2211/02/WS63621fbca310817f312f4265.html.
[7] 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谱 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EB/OL].(2020-09-18)[2022- 10-02].https://politics.gmw.cn/2020-09/18/content_34201424.htm.
[8]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 19(1).
[9]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 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 10(2).
[10] 池涛.扎根乡土开发红色教育资源[J]. 四川教育,2019(21):44-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1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