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多重背景下“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梳理了多重 背景下“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基本思路, 接着提出了多重背景下“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融入思 政教育的有效措施,最后说明了多重背景下“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具体成效。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 《纲要》) 明确指出了高校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 战略举措, 并强调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课 程思政是高校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拓 展传统教书育人内涵、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全面推进高水平课程建设,且有利 于在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能力和塑造学生正确的三 观, 以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同时,课程思政正好 契合我国最近几年贯彻实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世 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举措: 以产出为导向, 提高育人质量。作为工科食品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食 品微生物学”课程主要研究微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营养与生长、生理代谢、遗传与变 异、生态与分类,以及微生物与食品加工、食品安全等 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采用“三 段式”教学(初级阶段记忆性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等 内容放在线上学习,中级阶段讨论、分析、评价、实践 等内容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高级阶段能激发学 生创造性的教学内容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提 升教学质量,有利于实现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即培养具有自主和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能发现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 型的优秀食品类人才。“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是一门理 论性和实践性都极强的专业课,与人类日常生活、生产 关系非常密切,其涵盖的许多基本知识、研究应用都 具有良好的育人价值与潜力,是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 教学的良好载体。因此,在当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世 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多重背景下,“食品微生 物学”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对高校培养高素质食 品工程类专业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多重背景下“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融入思政教 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重要性
《纲要》指出,在高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 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价值塑造是第一要 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 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举措不仅影响甚至决定着接 班人问题,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更影响 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把思政教育融入“食 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在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基础 上,注重启发式、协作式和探究式教学,这种在专业课 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既可于传授知 识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专业自信心,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等。 《纲要》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关文件及《统筹推进世 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总体育人理 念一致: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教育质量提升、内涵延伸 的根本,而课程的建设和创新又是保证本科教育质量 的关键,同时也是专业发展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内 容和要素。另外,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能进一 步升华传统教书育人理念,拓展专业教育的深度和广 度,使专业教育更加鲜活生动, 这是当今多重背景下完 善大学课程体系及教学环节的必然要求。高校只有抓 好课程思政建设这一环节,才能培育出符合国家需求 且有国际竞争力的各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必要性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当 前,高校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两张皮”的现象,未能很好地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出课程育人的功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解决 这一问题,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构 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食品 微生物学”课程是食品类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 程由于承担了引导学生奠定食品专业相关基础知识 的功能,所以被安排在专业课开课之前的第二学年下 学期开设。在这个学期开设“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并 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建立专业信心和 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大地助推高校全 方位培养人才,从而充分发挥高校专业教育和思政教 育合力育人的功能。因此,在工程教育认证、一流学科 建设背景下,将思政教育融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 能促进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综合素养能力培养和世 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要求的大学教育质量提升, 也正好契合新工科技术融合背景下的食品类学科工 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2]。
二、多重背景下“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融入思政教 育的基本思路
思政教育融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时必须坚持 政治思维原则、政治定力和政治底线,树立创新的教 育教学理念, 同时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宣传[3] 。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三段式”教学创新是一改传统 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智慧教学(各种相关 的线上平台) 将传授专业知识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相 结合。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三段式”教学创新改革 的基础上融入思政教育,可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和立德 树人的有机融合。这样,“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 内容和教学方法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充实,能使大学本 科教育的价值输送体系更加完善,从而展现符合国家 教育方针的育人理念。因此,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将思 政教育融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三段式”创新教学 中的各个环节(如修订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方法 等) ,拓展该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此外,抓住课堂 建设这一“主战场”,充分挖掘、提炼“食品微生物学” 课程教学中(课程本身、授课教师、听课学生) 隐含的 思政元素(如精神内涵和思想价值) ,并把该课程教学 中隐含的思政元素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双一流建 设中的素质教育及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目标结合起来, 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 学中,有利于达到全方位培养人才的教学总目标。在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三段式”创新教学模式中,教师 通过多个线上平台(智慧校园、超星、课程中心、学习通及图书馆各种线上数据库) 和多种教学方式(如混 合式教学及慕课、翻转课堂等互动教学形式) ,营造轻 松、平等、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 精神。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 加入院系教师所在课题组进行相关的课题研究,参加 学校和院系组织的相关学术报告,进而激发学生学思 结合、知行统一,使其树立专业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从而全面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质量[4]。此外,还要不断探 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其他思政元素及该课程其 他的思政教育模式或方法,以期持续推进“食品微生 物学”课程创新,并使之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双一 流建设要求的综合素养教育目标相融合。
三、多重背景下“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融入思政教 育的有效措施
思政教育融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需从多方面 着手,首先要创新育人理念,其次要从学校和院系两 个层面大力宣传思政教育,从“主力军”教师、“主战 场”课堂、“主渠道”教学、“生力军”学生四个方面挖掘 思政元素,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和 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打造课程思政“金课”,形成如图 1 所示的多环节协同思政育人模式, 培育满足国家需 求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创新教学理念,构建思政育人格局
根据“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三段式”教学模式创 新设计,教学团队充分借助和利用各种线上教学平台 及技术,修订教学内容,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 方法,从而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思政教育。另 外,学校层面做到党政双管齐下,做好顶层设计和做 到总体部署,系统谋划,分层推进。 同时,各二级学院 积极配合学校政策和安排,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贯彻 执行学校层面的政策,并随时跟踪和掌握各专业课程 授课教师与学生的思想动态,鼓励以身示范、模范带头,并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和实施课程思政 建设,以求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 深度融合。
(二) 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宣传力度,营造健康向上 的育人氛围
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 “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专业课程教学 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贯彻落实需要做好宣传和普及工 作[5]。第一,学校本着资源共享原则定期举行思政教育 培训。另外,院系积极配合学校定期开展有关课程思 政建设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让教学团队内部成员互 相听课、互相评课,探讨和研究“食品微生物学”课程 蕴含的思政元素及其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及时发现 和解决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而深化专业课程 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整体层面的认识,最终找到思政 教育的有效举措与方法,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实 施。第二,在学校层面和院系相关制度的保障基础上, 专业课程教师、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共享育人平台, 打造“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育人团队,期间,专业 课程教师与学院思政教育工作者经常以教学团队研 讨会的形式,开展集体讨论、备课,将思政教育润物细 无声般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期有效提高 大学育人效果[6]。第三,建立和完善“食品微生物学”课 程教学团队育人考评与激励机制,重视对专业课教师 和思政工作者的同等奖励,从而激励专业课教师与思 政教育工作者相互配合与协调。另外,学校和院系要 将思政教育工作纳入年底绩效工作量计算、年度考 核、评优评奖、职级晋升、职称评定,并予以适当的政 策倾斜和奖励[7],从而激发思政工作者的积极性。
(三) 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明确教师 的责任(守渠种田)
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仅需要各门专业课 程授课教师的协同配合,还需要专业课程授课教师明 确自身责任,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一亩地, 在学思践悟中育人育己。授课教师在挖掘专业课程中 的思政元素时,必须明确地认识到思政教育不能弱化 甚至代替专业课程内容,更不能偏离党的教育方针。首 先,深度挖掘“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政元 素,并明确该课程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8]。从教学内容 中挖掘思政元素,如纵观微生物发展史,早在 4 000 年 前,我国劳动人民虽说并不知道微生物的存在,但凭借 自己的智慧,利用微生物进行生产实践劳动,包括发面、酿酒、制醋、制酱、沤肥、治病等,为微生物学的发 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微生物学家汤飞凡通过反复 实验分离纯化出沙眼病原体,后被誉为“衣原体之 父”,为微生物学近代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教 学内容的传授有助于学生塑造专业自信心、民族自豪 感、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当然,还有很多知识点(微生物于食品安全、微生物于 医药、农业、环保等) 中都蕴含着思政元素。从教学方 式中也能挖掘思政元素,以培养学生大公无私的奉献 精神及职业责任、团队协作意识等。比如,教师可通过 学生熟悉的具体案例或实例引出即将讲授的知识点, 而非直接讲原理;注意知识点传授时背景资料的介 绍;注重与学生互动,而非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注 意规范课堂次序,助推学生学习好习惯养成;课堂上 注意授课时的言谈举止,真诚对待学生,做到以行导 人,以情感人;等等。其次,挖掘教师这一“主力军”蕴 含的思政元素,如教师优秀的学术素养、人格魅力、师 德师风等,让学生“亲其身”“信其道”。最后,挖掘学生 学习行为中的思政元素,并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巧妙融合,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产生共鸣。此外,还要注重营造良好的线上线下教学 氛围(如友善、文明、民主、自由、平等、公正) [9]。
(四) 打造课程思政“金课”,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首先,教学团队梳理“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三段 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深入挖掘该课 程、授课教师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地、润物细 无声地融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其次,由于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要鼓励专 业课程教师参加“新时代教育与课程建设”和“课程思 政与教育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做到立德(个人政治素 质过硬,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品格高尚) 、明理(理解思 政内涵的德育要素,懂得做人做事) 、获技(善于挖掘 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育人功能,会基于课程 思政进行教学新设计) ,全面提升专业课程教师的素 质和能力,以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见效。另外,需经 常总结“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思政建设的经验, 逐步优化和完善该课程的思政建设,打造专业课程思 政“金课”。最后,院系应积极配合学校层面的相关教 学管理部门,建立健全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质量评价 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并出台一些相应的配套奖励政 策来持续改进和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如将课程思政建 设的评价结果与教师的教学评价挂钩,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给予大力支持和表彰,并将其纳入年底绩 效工资考核、评奖评优,以有效激发教师立德树人的 积极性。
四、多重背景下“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融入思政教 育的具体成效
思政教育融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实践和运 行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程中融入 的思政元素的获知情况,学生的获知情况主要又体现 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上[10]。“食品微生物 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后实施效果如何,主要看校 内循环的课程教学过程及校外循环的毕业持续发展 两个阶段的反馈情况。如图 2、图 3 所示,人才培养评 价运行机制和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指标可以用来 考核和评估校内课程教学过程及毕业持续发展两个 阶段的情况。第一,在校内循环的课程教学阶段,学校 层面和院系首先应着重评估“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 学团队及教师选用的教学内容和组织的教学活动是 否科学合理,以及传递的专业内容和采取的思政教育 方式是否能够协同育人、是否有效;然后调查学生对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满意度 和获知程度,评估和考查学生在该课程学习过程中是 否有效获取了专业知识及是否通过“食品微生物学” 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第 二,在校外循环的毕业后持续发展阶段,通过定期邀 请专家、校友座谈、走访用人单位或问卷调查等方式, 重点调查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是否达到了协同 育人的效果。课程教学过程及毕业持续发展两个阶段 的反馈建议可用于此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改 进中,在不断的“反馈—继续完善—反馈—继续完善” 的循环过程中优化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以期 达到大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契合当 下国家教育方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双一流”建设 的育人目标。
五、结语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我国教育部提出的教育 方针,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建设和教学,于专业知 识传授中立德树人,正好契合当下我国贯彻实施的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的举措,目的在于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但是高校课 程思政建设在贯彻执行中(设计、实施、评价等) 需要 持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 为导向,牢牢抓住“主力军”教师、“主战场”课堂、“主 渠道”教学,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牢固占 据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以构建高校全方位育人大 格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 OL].(2020-05-28)[2021-07-21].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 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郜彦彦,林丽萍,舒梅,等.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 索和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1):277-279.
[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 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 报,2016- 12-09(1).
[4] 李红波.生化分生课堂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 2019(33):69-71.
[5] 赵刚.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思考[J].学科 与课程建设,2016(6):61-65.
[6] 洪岩, 陈淑贤.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途径探 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86-88.
[7] 李发国,尹付成,岳慧君.“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思政教育设计与 实践[J].教学实践研究,2018(28):194- 196.
[8] 阎春兰,裴国凤,程国军,等.微生物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 用[J].微生物学杂志,2022.42(1):123- 128.
[9] 张亮亮,胡青平,冯彩平,等.高校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 西部素质教育,2022.8(7):5-8.
[10]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 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1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