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爱国主义教育质量,促进其全面发展,文章以运城学院为例, 首先 分析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现状,然后提出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1]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 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2],是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 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 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 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3] 。 自 21 世纪初加入 WTO 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日益频 繁,但各种西方思想传入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愈显重 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爱国主 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4]。网络的发展,为爱国主义 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5]。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教育技 术的发展,利用网络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高校来说,新形势下 如何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非常现实且紧迫的政治 意义。基于此,本文拟以运城学院(以下简称“我校”) 为例,通过分析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现状,探究问题的 本质,从而提出具体有效的对策。
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爱国主义教育现状,我校成立“爱 国主义教育研究小组”。研究小组基于 TQC 提出了高 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三全五维”机理研究图,如图 1 所示。研究小组从“教育过程”角度出发,全面、系统、 客观、理性地评价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力争从 中发现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以便采取措施,提升爱国 主义教育实效。
研究小组以“人员、制度、内容、方法、环境”五大 方面为主线制作调查问卷,对 1 129 名本校学生进行 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校近 5 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取 得了较好效果,如爱国主义教育参与人员较多、相关 制度相对完善、内容载体相对多样、方式方法逐步探索、环境氛围逐步得到优化等。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时,我校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 教育主体自主教育意识差,教育团队构建体 系性弱
学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自主教育意识差,被动参与较多。另外,学校教育团队体系性构建不足, 不能真正落实“全员育人”。
调查研究表明,对于“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 动、讲座等) ,您会? ”这一问题,不积极主动参加的学 生已超过 30%,如图 2 所示。对于“一般是什么人对您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学生 朋辈教育明显不够, 被动接受教育较多。另外,学校各 部门间没有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经常出现“有事无 人做”和“有事反复做”的现象。
(二) 教育机制适宜环境性弱,教育制度适时完善 性弱
爱国主义教育机制、教育制度老旧,创新不及时, 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适宜环境变化能力需提升。
调查研究表明,对于“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是否有 相关规章制度系统规划?”这一问题,22.76%的学生表 示“不清楚,应该有”,76.35%的学生则持肯定的态度, 如图 3 所示。
座谈中学生表示低年级接受爱国主义教 育渠道相对较多,高年级相对较少。而且目前学校爱 国主义教育机制较死板,教育制度相对老旧,不能满 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如学校明确规定了完成爱国主义 教育课程学习时间、渠道、方式载体及考核方案等。但 针对需要线上上课等情况,如何利用网络进行爱国主 义教育,学校则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及配套载体,导 致错过了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时机。
(三) 教育内容体现地方性弱,教育载体与时俱进 性弱
一方面,利用地方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充实教育内 容的能力还需加强;另一方面,不能充分利用各种案 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调查研究表明,多数学生对航天英雄杨利伟表示 敬佩,但只有少部分学生去过运城市航天公园,而对运 城市英雄公园、夏县堆云洞等了解学生的更是甚少[6]。
对于“您认为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中有哪些问题迫在眉 睫? ”这一问题,41. 10%的学生认为是“未能将爱国教 育与社会实践无缝衔接 ,无法生动直观地感受 ”, 18.60%的学生认为是“教材内容枯燥乏味,一成不变”, 如图 4 所示。在“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课程, 您认为最需 要在什么方面进行改善?”这一问题中,38.80%的学生 认为需要“走出课
堂, 走访革命老区, 看望烈士后代”。
(四)教育方式多样性弱,教育方法创新性弱
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相对传统,教育方法过于守 旧,急需改进。
调查研究表明,4.25%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通过 网络对自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图 5 所示。75.00% 的学生认为“观看纪录片和最新的专家讲座节目、阅 读文章、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实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 基地”等渠道教育效果非常好。网络座谈中,学生表示 学校可以通过更多创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如可以播放 爱国主义影片和纪录片、举办红歌比赛等,充分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受教育”到“我要受 教育”。
(五) 教育环境体系性弱, 教育氛围感染性弱
我校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体系性不强,教育氛围不够浓烈,感染力不强。
调查研究表明,对于“你认为目前学校爱国主义 教育氛围如何”这一问题,表示“还可以、一般、没感 觉”的学生占 40.48%,如图 6 所示。通过座谈了解到 低年级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相对较多,活动形式多样, 但高年级相对较少。另外,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系列之 间沟通不够,不成体系现象明显。此外,学校爱国主义 教育氛围明显不够,主要体现在多种线下爱国主义教 育活动不能进行,线上教育方式较少。概言之,学校爱 国主义教育“软”“硬”环境系统性差, 最终导致教育氛 围不够浓厚。
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对策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实际, 研究小组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认为我校爱国主义教育 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 强化学生自主教育意识,创新教育组织,做好 “全员育人”组织保障
首先,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 主体的自主教育意识。学校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让学 生学会思考,拥有独立思维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交叉分析表明,一方面,积极参加各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的学生中,83.20%的学生认为学校目前爱国主义教育 效果良好;另一方面,“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 傲”的学生中,76.28%的学生认为学校目前爱国主义 教育效果良好。这为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教育意识打 下了较好的组织基础。其次,构建系统的“全员育人” 爱国主义教育组织体系。一是要在充分发挥学校党政 干部和共青团干部的政治优势,思想政治理论课、哲 学社会科学课及军事理论课教师的理论优势,辅导 员、班主任及心理咨询教师的身份优势的基础上,整 合三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7];二是要加大专业课、就业 指导、安全教育、劳动教育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力度, 形成以专业课教师为主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三是 要创新朋辈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四是要引进社会力 量,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概言之,学校要打造以学 生为主体,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课教师、学长学姐 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教育组织体系,为实现“全员育 人”打好人员基础。
(二) 逐步完善教育制度,创新教育机制,做好“三 全育人”制度保障
社会的发展对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提出 了新的要求。学校应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环境要求,适时创新教育机制,逐步完善教 育制度,包括加强爱国主义课程设置顶层设计、系统 规划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三全育人”机制。结合 现实情况,学校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各类社会实践 无缝衔接,真正实现“爱国教育不断线”。正如习近平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那样, 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 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 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8] 。基于此,笔者建议 学校在不同阶段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教育和考核方 式,严格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培养培训制度,鼓励教育 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实施教育。另外,政 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教育政策,引导学校通过设置扁平 化的教育组织机构,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和监督机制, 督促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概言之,要为实现“三全育 人”建立制度基础。
(三) 逐步完善教育载体,创新教育内容,实现“三 全育人”内容保障
学校应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现状,重新整合和设置教育内容,突出国家和地方爱国主义教育特色。在传统 教育载体和内容的基础上,学校要适时更新教育素材, 把学生身边能看到、听到的真实案例应用于教育之中。 现实且鲜活的案例无一不让人热血沸腾,让学生深刻 感受到英雄就在身边。通过结合时事,可充分激发学生 的爱国主义情感。另外,学校可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打 造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如可以借鉴“学习强国”或 “三晋先锋”的形式。红色资源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的重要资源[9] 。学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录制当地红色资 源宣传片、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阅读红色书籍等,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中 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互联网+”有利于促进学生 学习模式的转变和学习资源的丰富[10] 。创新教育内容, 丰富教育载体,可为实现“三全育人”打下内容基础。
(四) 逐步完善教育方式,创新教育方法,实现“三 全育人”方法保障
学校要结合“全员育人”爱国主义教育组织构建、 教育内容载体完善、教育方式方法创新,建构“全方位 育人”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体系。首先,完善教育方式。 学校要增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突出教学实践,实现 线上线下相结合。学校可结合主要历史节点通过网格 开展更多的相关活动,如“爱国主义知识竞赛和辩论 赛”“我唱红歌”“爱国主义影片播放月”“爱国主义 系列讲座”“参观红色旅游景区”“我家乡的红色教育 基地”“行三晋大地,学山西党史”“读爱国主义书籍” 等。其次,创新教育方法。学校可结合教育内容的创 新,立足混合式课堂,采取实践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 方法,对不方便实地教学的环节可采用网络 VR 视频 开展实践教学,也可通过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 “爱我国防”全国大学生主题演讲大赛、全国兵棋推演 大赛等,让学生在相关培训、备赛过程中接受爱国主 义教育。概言之,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开展爱国 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参与教育的兴趣,可为实现“三全 育人”打下方法基础。
(五) 逐步营造教育氛围,创新教育环境,实现“三 全育人”环境保障
学校要结合“全过程育人”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 构建,创新教育环境,营造教育氛围,实现“全方位育 人”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体系构建。首先,创新教育“硬” 环境。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借鉴爱国主义教育 基地建设模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方式,建设校园爱国主义教育“硬”环境,并组织学生结 合党史教育等平台采集录制系列校园爱国主义短视 频教育片,实施学生爱国主义自我教育。其次,创新教 育“软”环境。学校可充分利用网络,加强网络宣传, 借 鉴“学习强国”“三晋先锋”等,通过校园新媒体平台创 新爱国主义教育“软”环境,并结合本校素质拓展规 定,完善考核方式,加大教育力度,鼓励学生充分利用 碎片时间自主学习,真正让学生实现“要我受教育”到 “我要受教育”的转变。“软”“硬”教育环境两方面结 合,可最大限度营造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充分激 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为实 现“三全育人”打下环境基础。
三、结语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 务,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实现的。在立德树人作为教育 根本任务的战略背景下,学校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 务院有关精神,全面实施“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建设 工作。学校要适时通过网络创新教育方式、渠道载体 等,把爱国主义教育全面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力 争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为利用网络开 展爱国主义教育形成组织、制度、内容、方法、环境育 人长效机制,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爱国主义教育[EB/OL].(2019-11-16)[2022-08-20].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650300406654323337&wfr=spider&for=pc.
[2] 赵柳.新时期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析[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0(6):64-66.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 (2019-11-12)[2022-08-2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 7/moe_1778/201911/t20191113_407983.html.
[4] 郝晓文.网络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21.
[5] 翁洁仪. 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策研究[J].科学 咨询,2020(1):16- 17.
[6] 刘艳芳, 弓锵,张波.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实证研究[J].运 城学院学报,2020(1):83-87.
[7] 王蕊,何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整合的内在逻辑[J].高校 辅导员,2019(1):38-41.
[8] 习近平.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2014.
[9] 程云鹏.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J].湖北开 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0):121- 122.
[10] 龙飞.近年来学术界关于红色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教育 现代化,2016.3(27):261-26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