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以商洛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首先阐述了“信号与系统”一流课程建设的关键,然后 论述了“信号与系统”一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最后说明了“信号与系统”一流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一流课程,信号与系统课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为了有效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本科教育内涵 式发展,2019 年教育部决定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 计划 2.0.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1] 。为推进一 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卓越拔尖人才培 养能力,全国各类部属和省属高校都制定实施了一流 专业与一流课程建设方案,形成了高校建设“金课”, 淘汰“水课”,打造一流课程的浪潮[2-4] 。一流课程建设 内涵包括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课程资源建设与优 化、针对课程特点进行系统化的教学改革(包括教学 方法和考核方式) 、完整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和教学 质量可持续改进措施等。
商洛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陕西省一所省属 地方高校,以“立足商洛,面向地方,服务基层,培养应 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2020 年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 技术专业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课程是人才培 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将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 量,因此一流课程建设是一流专业建设的关键。下面 笔者拟以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对“信 号与系统”一流课程建设加以探索。
一、“信号与系统”一流课程建设的关键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学院针对电子信息科学与 技术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学习内容包括信号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及系统 的数学建模和基本特点;确定性信号通过 LTI 系统传 输与处理的基本分析方法,如连续系统与离散系统的 时域分析、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连续系统的复频域 分析和离散系统的 Z 域分析等,旨在使学生掌握各种 分析方法的联系及区别,初步具备应用信号与系统的 观点和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未来从事 信号处理类相关工作做好理论铺垫。
从 2016 年开始进行课程建设至今,“信号与系 统”课程团队成员(共 5 名教师) 总结和概括出一流课 程建设的关键是更新教学理念、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资源、建立多元化的 评价机制等,基于此,持续改进, 可打造一流课程[5] 。笔 者现具体加以说明。①教学理念: 秉持以产出为导向, 正向设计,反向实施,持续改进的理念;课程讲授中应 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塑造、 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目标;②教学目标:设置基础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注重课程高 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增加研究性和综合性内容) ; ③教学手段:强调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创新教 学方法,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解决 好“教与学”模式创新的问题;④教学资源:建设在线 开放课程,持续改进优化,并增加师生线上互动交流, 有效延长学习链条;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将德育元 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⑤评 价机制:突出和完善过程性评价制度,以激发学生动 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
二、“信号与系统”一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信号与系统”一 流课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师团队建设和 课程内涵建设。教师团队是课程建设的主体,故要秉 持“教育者要先受教育”的观念,将“金课”的“两性一 度”标准作为课程建设的总目标,促进教师业务水平 与执教能力的同步提升。 同时,要充分发挥理论教学 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实验、实践等第二课堂 的育人功能,实现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突出课程的工程实践应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 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建设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以突出课程内涵建设,具体如图 1 所示。
(一) 教师团队建设
团队成员需要革新教学理念,树立以产出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通过参加各类教 学竞赛,包括青教赛、课堂创新比赛、课程思政比赛及 各类专业课程协会组织的比赛,不断锤炼扎实的基本功 底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并营 造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注重日常的教研活动,通过听 课、评课、辩论、汇报等形式,碰撞教学火花,总结整理优秀方法和案例,以达到思辨明晰的效果。
(二) 课程内涵建设
为了落实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突出课程实践应用,教师应建立符合学生实际和认知特点的线 上课程资源, 积极开展混合式教学, 将“课前+课中+课 后”有机融合,将优秀的项目案例纳入课程教学,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建立课程思政资源案例库, 并使其与专业知识巧妙融合,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双向双行、有机融合的目的。
三、“信号与系统”一流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
“信号与系统”一流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建设。进行在线 开放课程资源的建设与优化,以便于课前教师资源推 送和课后学生复习巩固。②“混合式+项目式”教学的 实践。课程建设中主要利用“自建线上课程资源+课堂 教学”的形式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拓展课 堂宽度和深度;为了巩固课程中的抽象理论知识,应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课题为手段,实施项目式 教学,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 神。③系统化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课程团队深入挖 掘“信号与系统”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具体 知识内容讲授,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 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建设
“信号与系统”课程讲授学时从 72 学时压缩至 54 学时,又削减为现在的 48 学时,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 内完成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并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 学理念,是课程团队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课程团队 于 2019 年 12 月在学银在线平台上线“信号与系统” 在线开放课程,以辅助线下课程教学,有效节约了课 堂教学时间。“信号与系统”在线开放课程内容如表 1 所示,以知识点微课形式再现了课程内容。通过课前 发布预习知识点任务、项目教学任务等,学生可提前 了解课程内容;课中辅助项目式教学、现场发布测试等,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课后通过师生互动、习题测验 等形式巩固知识内容,答疑解惑,并利用碎片化的时 间,化零为整,拓展教学深度和广度,有效提高了教学 质量。
(二)“混合式 + 项目式”教学的实践
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 趣,延长学习链条,“信号与系统”课程结合学银在线 自建的在线开放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 由于该 课程理论性较强,公式原理复杂难懂,且电子信息类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实践应用型专业人才,要求 课程目标要突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开 展项目式教学恰逢其时。教师通过整合项目资源,锻 炼学生的项目实践开发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可实现 从“课堂”到“企业”的无缝衔接。
1. 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教学团队充分利用自建的 “信号与系统”在线开放课程,结合手机学习通 APP, 于课前解锁并分配任务至每一位学生账号中,包括知 识点预习及需要查阅的项目资料、阅读的文献材料 等,学生只有完成任务才能获得相关成绩。课堂中, 教师讲解主要知识点,并对难点内容进行强调,同时 借助学习通 APP 现场推送测试练习, 以便及时了解学 情,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进度;安排项目式 教学的内容,并让学生分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展 示,同时引导学生提问,最后通过教师点评、生生互 评等形式,深挖项目内涵。课后,在学生完成测试题 后,教师通过问卷星收集整理学生学习中的疑惑,或 者借助学习通师生互动板块留言回帖等形式,了解学 生学习效果,收集课后反馈信息,并持续改进,从而 不断优化线上课程资源,具体实现过程如图 2 所示。
2.项目式教学的实践 。 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为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重在培 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应用能力,故项目式的教学方 式非常符合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可 以项目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整合专业知识能力,形成专题模块化教学,并选择合适的项目案例,开展教学活动, 同时借助优质的线上课程教学资源夯实基础知识,配 合各类教师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及各类校企合作 项目等支持项目式教学的顺利开展,可使学生将理论 知识应用到项目任务完成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巩固 相关知识,这符合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第一,合适的项目教学案例资源整理。教学团队 成员通过分析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项目案例,案例 主要来源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电子类学科竞 赛课题、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企业 的项目资源、立项的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同时 与相关企业工程师商讨选择合适的项目内容,从而发 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模拟真实项目案例[6]。
第二,项目教学开展过程。课前教师发布相关项 目,要求小组分工协作查阅资料;课中以翻转课堂形 式进行小组汇报展示,引导学生分析项目内容,明晰 项目思路,从而形成课程的项目实施方案,并进行论 证答辩,最后通过师生点评的形式,不断优化项目内容;课后形成项目总结报告,要求学生通过学习通线 上提交,并进行答疑解惑。
第三,项目教学评价机制。为了持续巩固项目教学 成果,“信号与系统”项目式教学共安排 4 次,每次占 25 分,一次项目成绩=现场汇报(40%) +现场答辩(20%) + 项目报告(40%)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 热情,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三) 系统化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
高校人才培养实施者中 80%是专业教师,课程 的 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 80%是专业学 习,且经长期调查可以发现,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 己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7-8],可见,专业 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故而要深入梳理 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 值理念,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 学。一流课程建设内涵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担当专业课程育人的使命。课程讲授 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科学 思维方法,具备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培养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大 国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另 外,教师还要注重爱国教育,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 优秀传统文化,在艰苦奋斗中锤炼个人意志品质。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团队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建立了课程思政案例库,目前已经整理完成 50 个教学 案例,其中原创案例有 32 个,育人主题有 8 个,如表 2 所示。主题主要包括科学家精神; 家国情怀、民族自信心;工匠精神、创新思维;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价值塑 造;个人品质塑造;科学发展观;团队精神。教师要巧 妙将这 8 大育人主题中的德育元素与专业理论相结 合,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专业 知识和工程理论的创新提供可持续的内在驱动力。 “信号与系统”课程思政案例库将知识传授、能力提高 与素质提升相融合,有助于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三者的有机融合[9] 。 以知识点为思政融合的 基本点,通过对课程各章节内容的分析,挖掘与知识 点相关的历史事件、经典案例、知名人物、人文知识等 内容,将此作为思政讲解的课程要素,可使课程思政 切入自然,做到“盐溶于水”、春风化雨、滴水穿石[10]。
四、结语
自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信号与系统” 课程被评选为省级一流课程以来,课程教学团队成员 主要从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和课程内涵建设两大核心 内容下了功夫。教师团队建设主要包括教师教学理念 的革新、教学技能和水平的提升;通过各类教学竞赛 实现“以赛促教”,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以教研活动为 平台碰撞教学思路火花,进行头脑风暴,形成“高效、 先进、务实”的教学思路,为实现课程“两性一度”标准 奠定坚实的基础。课程内涵建设主要包括在线开放课 程资源的建设、“混合式+项目式”教学的实践、系统化 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以在线开放课程为开展混合式 教学的线上资源,将各类优秀的项目素材融入课程教 学,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通过开展“混 合式+项目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 教学理念,可以实现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在课堂教学中将课程思政 内容与专业知识巧妙融合,可体现专业课程育人的主 战场、主阵地作用,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有机融合,实现专业课程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公报,2020(5):57-62.
[2] 闫长斌,时刚,张素磊,等.“双一流”和“双万计划”背景下学科、专 业、课程协同建设:动因、策略与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9.42 (3):35-43.
[3] 杨祥,王强,高建.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金课、一流课程及 课程教材的认识和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2020(8):4-5.
[4] 邓忠波.大学课程中“水课”现象审视与“金课”建设进路[J]. 中国 电化教育,2020(4):68-74.
[5] 张红伟,蒋明霞,兰利琼.一流课程建设的要义:思想性与学术性[J]. 中国大学教学,2020(12):36-41.
[6] 李亚文,吴晓云.“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式教学在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中的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21.41(3):94-98.
[7] 韩宪洲. 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2018(23):4-6.
[8] 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 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30-134.
[9] 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125-128.
[10] 刘承功.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 思想理论教 育,2018(6):62-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1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