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以往的语文教学大多只注重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应试能力,很少有教师基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高中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应用相脱节,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将生活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生活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本文以《祝福》一课为例,探讨生活化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生活化 高中语文 应用
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应该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教学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获得提升。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高中语文应该走生活化的道路,将生活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延伸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让学生在能够学好语文的同时用好语文。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
《祝福》是一篇发人深省的短篇小说,作者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教育家鲁迅先生。在该短篇小说中,鲁迅先生将人物、情节、环境三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让整篇小说更加真实。
在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给予学生课文内容生活化的体验,为生活化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是回忆生活,《祝福》这篇短篇小说的开头就对祝福这一习俗进行了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风俗习惯?在过年时节大家各自都有什么禁忌或者需要做的事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大家平时所见的乞讨者都是什么形象?自己是否留意过乞讨者的眼神?现实生活中的乞讨者和文中的祥林嫂具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祝福》这一文章的开头进行重新描写,发布一个学习任务: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怎样表达《祝福》这一习俗?通过这一任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编排成剧本,开展表演,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祝福》这篇短篇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其中包含众多剧情片段,教师可以针对某几个情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表演一下。例如,文中祥林嫂向周围人倾诉这一部分的内容,一名同学扮演祥林嫂,另外几名同学扮演其他角色。在表演之后让全班同学评价扮演者的表演过程,是否符合原著内容?其动作神态以及表演的情感是否具有感染力?等等。通过对其表演的评价,能够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扮演祥林嫂的学生在面对其他人的不屑时,也会将自己代入祥林嫂的角色,对祥林嫂所遭遇的痛苦有更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最后,教师还需要让文中的人物形象符号化。除了祥林嫂,鲁迅先生还写过其他角色。比如阿Q,我们在生活中时常会听到某个人具有阿Q精神,这其实指的是这个人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具有极强的自我安慰精神。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如果现在我们听到某人成为了祥林嫂,那么这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在学生思考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想一想祥林嫂身上具有什么特点?之后学生经过总结得出祥林嫂虽然命运悲惨,但同时也在不断地诉苦的人物特征,这样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就被符号化。学生想到祥林嫂时,就会想到“命运悲惨,诉苦不休”这一特点,而这一形象也会被学生牢牢记住。
二、理清人物关系感受人物情感
在小说中,人物关系是文本的重要基础,清晰的人物关系能够帮助读者和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故事的内涵本质。如果学生依旧以旁观者的视角来阅读《祝福》这一篇文章,那么在浏览故事的心态下,学生很难真正用心体会到人物的情感。作为读者,学生只有真正将人物关系纳入意识思考范围内,才能够对人物关系有深刻的理解,并增强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也应该以理清人物关系为重点,而这也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重要前提。
阅读《祝福》这篇短篇小说时,大多数学生都是以旁观者的视角来浏览故事内容,以读者的立场去解读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而针对文中对祥林嫂的悲剧描写,比如“手脚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针对这一状态,很多学生无法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那种真正的感受,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后,虽然知道祥林嫂是因为第二任丈夫风寒去世、自己的孩子还被狼衔去才非常悲痛产生这一状态,但学生仅出于作为人的本能对祥林嫂这一角色产生肤浅的怜悯和同情。而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也没有将人物关系真正纳入自己的思考范围内。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对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你爱你的爸爸妈妈吗?在日常生活中,你从哪些事件中可以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你的爱以及爸爸妈妈之间的爱呢?那你们想一想祥林嫂和她儿子之间的感情。她儿子死了,她会是什么感觉?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能够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来感受那清晰强烈的情感冲击,深刻体会到祥林嫂这一人物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继续提问,那么文中的祥林嫂和他的第二任丈夫以及孩子之间是否也像大家与自己的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呢?文中这些角色都具有血缘与姻缘属性,那么大家是否可以想象到那种悲惨命运带来的情感冲击?
当学生给予肯定答复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帮助学生理清人物关系,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感受祥林嫂所遭遇的悲惨命运,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刻解读文本人物关系之下的人物情感,有效提升生活化教学的效果。
三、生活化探究发挥主体地位
教师在开展生活化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对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思维方式,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和融会贯通,有效提升生活化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语文教学经验,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从多角度思考《祝福》这篇课文,教师需要在正确的方向上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探究,合理开展探究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虽然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会开展向学生提问的环节,但是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之后,教师需要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提问环节,运用启发性问题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避免以往单一,呆板式的思考方式。
在《祝福》这篇文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在祥林嫂走向悲剧的过程中,无论是她的婆婆还是贺老六的家人都曾经给予了祥林嫂较为安定的生活,但为什么到最后祥林嫂还是处于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这个问题,通过合作探讨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变成合作课堂。
同时要想解读文学作品,就需要读者紧靠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生活化探究的方式,才能够准确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一部好的作品,每次读完都会有新的理解和感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挖掘《祝福》这篇小说中的现实意义,使作品能够活在当下,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其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促进生活化教学的开展。
通过整篇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之后,学生明白了,祥林嫂的死是因为传统封建礼教所导致的。而在过去,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受到了封建势力的压迫。而在现代社会,女性的地位有了极大的提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被歧视的现象大大减少。然而,祥林嫂的悲剧是否还会发生?是否还有女性会抱着“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心态?祥林嫂的死真的完全是因为外界原因所导致的吗?如今《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仍然在生活中存在。教师需要结合现实生活,明确告诉学生,要想避免祥林嫂的悲剧上演,人不仅要在经济上得到独立,更需要在精神上得到独立。这样才不会在遇到困难和变故的时候,只能像《祝福》中的祥林嫂一样到处跟别人哭诉“我真傻,真的……”
四、整体文本分析升华文章主题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共情感知的方法,让学生详细解读祥林嫂与四叔一家以及鲁镇上所有人之间的关系。比如雇佣与被雇佣,当事人与外人的关系。然后深入文本,在分析完文本内容之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跳出文本之外,对文本进行整体看待,结合生活实际,升华阅读情感和文章主题。如果说深入文本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是开启学生生活与知识之间联系的钥匙,那么跳出文章之外,则是将学生的情感升华为含有情感的理性的重要过程,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在详细解读《祝福》这篇文章之后,绝大部分学生对祥林嫂的遭遇产生了共情,有的人为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感到伤心,有的人则为鲁镇人们的麻木感到愤怒。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们走出文本,以理性的情感去思考和分析导致祥林嫂产生如此悲剧的命运,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在针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中,需要在文中所给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除了祥林嫂的第二任丈夫以及儿子的去世给予祥林嫂心理极大的打击,当时农村地区男尊女卑以及童养媳等一系列封建陋习也是导致祥林嫂发生悲惨命运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鲁镇人们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无情,对祖宗祭祀的过分重视和捐门槛等封建宗教思想等,如此种种,虽然不是导致祥林嫂遭遇悲惨命运的直接因素,但却是助长祥林嫂悲惨命运的重要原因。在跳出文本之后,学生们从原本的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理解,升华到了时代历史层面上的对封建礼教思想的痛恨,教师可以结合《祝福》这篇文章,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当前所处的时代,对女性被压迫以及封建陋习进行思考研究,升华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五、让高中语文教学回到生活中
文中祥林嫂的儿子阿毛被狼吃掉之后,祥林嫂备受打击,在鲁镇中,她逢人便诉说自己的痛苦,刚开始人们还会露出怜悯同情的神色,但久而久之,大家便不再关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留意文中这样几个字眼“特意”“满足的去了”,等等,让学生思考,大家听到祥林嫂的诉苦之后有什么反应?通过对这几个关键词进行分析之后,学生对这些看客产生了厌恶的情绪。这些看客根本没有关心或者同情祥林嫂,而是以此为乐,利用别人的痛苦来填补自己精神上的空虚。针对文中这一情节,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并提出问题,在《祝福》这篇文章中当人们已经厌烦了祥林嫂的喋喋不休时,是否有一个人真正对其表现出了关心?是否有人曾经真心想要帮助过他?答案是没有。当一个人感受到痛苦和绝望的时候,想要找人倾诉的时候,如果有人能够真正愿意静下心来倾听对方的感受,关心一下祥林嫂,或许她就不会走上绝路。
最后教师可以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很多时候我们一个冷漠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温暖话语,都可能对其他人造成极大的影响。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祝福》这篇文章之后,避免在生活中成为冷漠的看客,去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去做别人生活中的那一束光。经过这次总结,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形成了感知生命、关心他人的思想品质。
六、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模式,人们生活中存在很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资源,同时生活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落脚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走生活化道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来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习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化教学符合高中语文教学规律和特点,通过结合《祝福》这篇课文案例,本文对引入生活元素、厘清人物关系、生活化探究、整体文本解读以及走进生活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了生活化教学的应用方式,来提升生活化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白雪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浅析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方法[J].考试周刊,2019(63):1.
[2]金颖慧.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9(03):12.
[3]曹加明.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向深处漫溯——基于文本资源的语用性开发视角管窥《祝福》[J].读写月报,2020(06):32-37.
[4]陈雁.高中语文阅读课目标达成的问题化浅说——以鲁迅《祝福》的教学为例[J].课外语文,2016(21):108.
[5]张金保.生活化:让语文学习真发生在课堂上[J].中学语文,2020(06):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0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