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深度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的学科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以保障能够加强后续学科教育的成果,实现更高层次的能力 培养。教师在对初中生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将深度学习纳入整体的知识理解范畴内,以保证学生可以形成知识体系,落实全新 的理解要求。在新课标教学体系下,语文教学改革中心是教师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简要阐述了单元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现状,分析了基于现实问题的单元视域语文教学应对思路,对围绕单元的初中语文问题化学习的实践路径进行深入探究。
“前辈谓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 番觉悟,一番长进。”由此可见,问 题是人成长的重要角色,合适的问题 能够引起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思考 与探索。教师开展单元视域下的问题 化学习实践,可以立足部编版初中语 文教材本身,借助教材知识的系统性、 连贯性,搭建单元学习架构,以单元 为整体设计问题链。问题链内,各问 题环环相扣、逐渐递进,让学生在问 题的驱动之下明确学习目标、逐渐深 入学习,逐渐掌握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与难点内容,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 理解深度,不断拓展学生思维。
一、单元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现状
根据教师开展单元视域问题化学 习实践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教 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充 分发挥出单元视域问题化学习的有效 性。
第一,教师思维僵化。当前语文 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部编版教材作 为资料,教材具有较强系统性,可以 满足教师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然而 一些教师很难快速从原本教材的“孤立篇章”思维中脱离出来,没有意识 到部编版教材的单元整体教学优势, 仍旧以单篇课文为教学重心,导致单 元教学设计流于形式,没有将单元内 的多篇课文真正连接起来,未能使学 生从单元角度入手学习语文知识。
第二,单元视域下教学设计重难 点不清晰。根据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 活动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对教学 重难点的把握不够到位,单元教学活 动中涉及重难点的内容较多,不够精 炼,导致单元教学的重难点把握成为 空中楼阁,没有对学生起到引导、启 发等作用,也很难帮助学生高效学习 重难点内容。实际过程中,教师对重 难点把握不够精炼,首当其冲体现在 单元教学目标的设定方面,一些教师 在设计单元目标时,为了“强调重点 内容、难点内容”,会反复在目标中提 及“掌握……部分内容”,引起学生对 学习方向的混淆,导致部分学生认为 “本节课的学习就是学习‘……’部分 内容”,从而忽视了其他部分内容的 重要性。一些教师对重点、难点知识 的把握不够精确,将大量内容均列为 “重难点内容”,设计了较多的教学目 标,引起学生的混乱,增加学生的学 习压力,不利于学生掌握“真正的重点与难点”。由此可见,教师无法精准 把握重难点内容,导致教学目标设计不 够明确,无法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
第三,缺乏对不同学习水平层级 的关注。在目前的单元视域问题化学 习活动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停留 在提炼单元重点内容层面,没有将单 元整体知识点融入教学设计中,导致 问题化学习活动与单元整体内容相脱 离,无法起到引导学生从单元整体获 取知识、形成语文知识理解的效用。 教师设计问题化学习实践活动,存在 “单线性”,一味地推进学习环节,忽 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设计符合 不同学习水平层级学生需求的多样化 活动,导致“单元整体设计仅有骨架, 而无血肉,不够丰满”。
二、基于现实问题的单元视域语 文教学应对思路
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转变教学 思维。从教师的职业角度来说,思维 固化也是教师对原版教材的使用习惯 性思维,是教师长久教学的“遗留问 题”。在学校中,年长的教师容易存在 更明显的“轻理论、重实践”的情况, 缺乏对问题化学习模式、单元教学等 先进教学理论的掌握与理解,缺乏对教材编制理论的理解。因此,建议 依托国家教育部、市区教育局,组织 教师集体培训与备课,开展“讲—— 练——评”有机融合的课堂模式,从 而转变教师思维,让教师在讲课、练 习、听评课等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目前 存在的教学不足,有意识地改善当前 教学问题,主动探索问题化学习模式、 单元式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 师真正掌握单元教学的核心所在,在 单元视域下的问题化学习实践中形成 基于单元整体的思维链条,达到“以 备促教,以研促学”的目的。
第二,关注年轻教师思想,夯实 教师职业理想。根据上述的教学问题 来看,除了部分年长教师存在“缺乏 对教学理论的理解”从而引发课堂教 学实施的问题,还存在部分年轻教师 过于重视教学理论,忽视教学实践重 要性,导致出现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不 明确、对重难点知识把握不足等情况。 对于年轻教师在单元视域下问题化学 习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 “以老带新”的方式,以具有多年经 验、理论储备丰富的年长教师,带领 年轻教师共同开展单元整体的问题化 学习备课,促使年轻教师逐步形成完 善的单元教学整体设计理念。在优秀 年长教师的带领下耳濡目染,年轻教 师不断深入理解教学目标设定、教学 活动设计的重要性,更认真开展教学 设计,从而设计出环环相扣、互为促进 的问题链,更高效地展开问题化学习 实践活动。
第三,明确教学重心,清晰区分 教学设计主次。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 的“目标设定不清晰”“对重难点问 题把握不精准”等情况,主要是由于 部分教师“既想要全面,又想要重难 点”,导致教师设计重难点目标时不断 拓展“重难点知识边界”,最终造成课 堂活动中重难点知识设计较多,学生 无法确定学习方向的情况。在单元整 体教学中,各篇课文之间既存在内在 联系,又有共同的主题;但是由于作 者不同,其文章风格、写作方式、历史背景等可能存在差异,最终呈现出 来的各篇课文的重难点必然不能够完 全相同。但是部分教师既想要开展单 元教学,又想要全部呈现每篇课文的 重难点部分,导致单元视域下问题化 学习活动中,学习内容主次不清晰, 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这种 情况,建议教师要紧紧把握单元整体 视角,提取单元中各篇课文的共性特 征,提取单元内的通用信息,形成以 单元为基础的、统一的重难点知识构 架,并且将各篇课文问题串联起来。 这样就可以形成本单元的重难点核心, 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帮 助学生真正突破重点。
第四,丰富学习活动梯度,兼顾 不同能力水平学生需求。根据上述问 题来看,部分教师在单元视域的问题 化学习实践中,仅以单元主题为线索, 设计不同环节的问题,驱动学生学习。 但是这种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只是让学生在“主题线索”中推进学 习环节,忽视了班级不同能力水平学 生的需求差异,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 果。基于此,建议教师将班级学生细 化分为不同学习梯度层级,包括:A 级——基础知识积累与学习、B 级—— 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的概括、C 级—— 词句段作用与课文思路梳理、D 级—— 文章情感与写作评价等。通过设计不 同学习层级,形成相应的问题、学习 活动,搭建兼顾不同能力层级学生需 求、循序渐进推进学习深度的单元整 体问题链。
三、围绕单元的初中语文问题化 学习的实践路径
为了更好地落实单元视域下的 问题化学习实践,教师不仅要不断提 升自身能力与素养,提高单元整体问 题化学习活动的备课水平,调整课堂 教学活动的层级设定,还需要把握课 堂教学的具体实施环节,将上述思想 一一落实于课堂问题化学习实践中。 将问题化学习与单元整体教学深度融 合,形成层层递进、高效科学的课堂教学活动。
(一)把握单元主题,提出“问题 式学习目标”
单元视域下的问题化学习实践, 教师要提出能够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 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晰自己的学习 方向,更有效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 根据统编版语文教学中的单元内容, 可以看出单元的编制是按照“双线” 的形式展开的,同时融合了语文要素 与人文主题,并且每一单元中的各篇 课文主题相同,存在共同性。在实际 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单元主题切入,研 究不同课文之间的相同之处,同时对 各篇课文的语言特征、写作手法进行 研究,以“求同比异”的方法,平衡单 元主题下各篇课文的共性与个性,确 定单元整体教学的目标。之后,将目 标转化为问题,作为问题链的第一环; 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问题 之后明确本次单元问题化学习的目标, 进一步为学生之后的自主探索指明方 向,同时引起学生的探究欲,促使学 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之后的问题探索中。
以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 单元》为例,本单元课文包括:《中 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 繁华》,这些课文均属于景物描写文 章,描写的是我国名胜古迹、特色建 筑物。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们需 要掌握说明文的描写方法,理解景物 描写的特征描写方法、描写顺序,并 且掌握简单撰写说明文的方法。这就 是本次单元视域问题化学习的教学目 标。教师将这些目标转化为问题,向 学生发问:1. 你们知道什么是说明文 吗? 2.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与说明文是 什么关系? 3. 你是如何看出这种关系 的?还有哪些文章特征可以看出这些 关系? 4. 几篇课文的文章结构、描写 顺序是什么?这几篇课文之间存在哪 些共同点?
结合课时重点问题,设置教学目 标。在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侧重于 学生的课程积累,从学科角度入手, 可以解决以往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联系性问题。考验教师的能力以及水准, 将课时比作一条河流,便可以得知知 识点流向何方。观察知识点的渗透情 况,调节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任何一个学科问题都可以衍生出 2 ~ 4 道问题,在学生学习时,预估学生可 能出现的学习障碍,了解学生的学习 起点,才可以实现问题分析。如课前 可以提前询问学生,和不同类型的学 生进行交流,明确学生想法。教师让 学生在预习后将不懂之处进行记录, 完成分类概括,有针对性地实现课堂 内容的调节,让学生能够发挥出主体 思维,对现有的问题进行整理。
通过提出这些问题,将学生的思 维引导向“说明文”“景物描写”等方 向,让学生在一开始学习时明确本单元 的学习目标,从而能够带着这些疑问 参与到之后的问题探索、知识学习中, 奠定单元视域下问题化学习的基础。
(二)关注单元学习重难点,凸显 “问题链”的指向性
重难点知识是单元视域下问题化 学习实践的重要构成,也是教师开展 教学实践的关键所在。在单元视域的 问题化学习实践中,教师要从单元整体 角度入手,把握住本单元学习的重难 点,并且将重难点作为“问题链”设 计的依据之一,要让学生通过对“问 题链”的探索理解重点、难点知识。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师的 帮助下,学生在学习时便能够对出现 的知识误区进行改进,冷静分析问题 出现的源头,并将问题进行发散性思 考,得出改进建议。在问题初始化阶 段,学生思维渗透性较差,因此很难 直接提炼出有价值感或层次较深的问 题。教师发挥指导性作用,抛砖引玉, 指导学生做好知识分析,让学生成长 为解答问题的高手。在提问时,还可 以浓缩教师对于课程目标、任务等把 握情况,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核心问题的确定上,了解何为核心 问题,与其他普通问题相比有什么区 别?教师进行自我剖析,一旦对核心 问题精准掌握后,便可以结合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表现制定核心问题。
在第五单元教学中,各篇课文教 学重难点中的共性在于:“从说明对 象、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角度把握 说明文的特征”“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 法”。因此,教师设计单元学习活动 时,要让学生通过对比、思考探索问 题的本质,做到触类旁通。比如,在 《中国石拱桥》与《苏州园林》这两篇 课文中,教师可以分别提出文章的某 个段落,将这两个段落衔接起来,同 时呈现给学生,设计问题链:1. 文章 一共描写了几个景物? 2. 这两个景物 的描写手法与角度是否一样? 3. 作者 是怎样描写大范围景物的?是怎样描 写小范围景物的? 4. 描写景色,大部 分会以细节刻画为主,这两段文章也 是吗?如果不是,为什么呢? 5. 对比 以景抒情的文章,这两段文章有何特 点? 6. 若让你描写学校景物,你会按 照哪个顺序开始呢?
通过这样的方式搭建问题链,突 出强调问题链的指向性,让学生在问 题化学习活动中逐渐掌握本单元中 “说明文的描写顺序”,理解说明文与 普通景物描写文的不同,形成对这一 文体的深刻理解。
(三)细化问题链层次,驱动学生 探索单元内容
根据上述“问题”及“应对思路” 来看,要想充分发挥单元视域问题化 学习实践的效用,教师就要正确看待 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在现有问题链 的基础上细化“问题分支”,丰富问题 链的难度层次,以此满足班级学生的 多样化需求,让学生在问题链的驱动下 更有效、深入地探索本单元知识内容。
在教师设计的第五单元的问题链 基础上,教师可以对问题 3-6 进行细 化,细分不同难度层次, 比如: 问题 3.在现有问题基础上,进一步提出: (1)根据文章内容举例说明;(2)对 比大小范围景物描写的不同,提取文 章中的景物描写关键词;(3)根据文 章示例,分别撰写 150 字左右的大范 围景物与小范围景物描写,验证你的想法。可以看出,这三个问题设置的 难度是从低到高的,教师通过这样细 分问题链的难度层次,深化问题链的 纵向深度,促使其与问题链的横向问 题相连接,进一步满足班级学生的学 习需求。
四、结语
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 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能 力,正确理解问题化学习活动。只有 这样,才能够从语文教学出发,把握 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能够引发学 生不断思考的问题,驱动学生积极主 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落实单元视域 下的问题化学习实践目标。
参考文献:
[1] 靳秀 明 . 统编版初 中语 文单 元整体教学策略述要 [J]. 青海教育 , 2022(Z1):59-60.
[2] 陈晟 . 基于主题化视角的初中 语文单元教学研究 [J].教师 ,2022(01): 27-29.
[3] 罗君 . 初中语文问题化教学策 略初探 [J]. 湖南教育 (D 版 ),2021(10): 24-25.
[4] 许燕春 . 初中语文问题导学式 教学的有效开展 [J]. 福建教育 ,2021 (32):46-48.
[5] 杨尹芳 . 突出生本教育思想 , 优化初中语文问题链设计 [J]. 散文百 家 ( 新语文活页 ),2020(09):133.
[6] 周明华 . 初中语文“问题链” 教学设计方案分析[J].教师博览 ,2020. 10(15):19-20.
[7] 陈琼 . 巧用素材优化教学—— 关于语文单元整体化教学的思考 [J]. 语文天地 ,2020(14):7-8.
[8] 李奇 . 初中语文问题驱动式教 学策略探究 [J]. 智力 ,2020(13):93-94.
[9] 王永进 . 问题化学习,从关注 有效的教到关注有效的学 [J]. 读与写 ( 教育教学刊 ),2019.16(10):7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0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