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 培养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21 12:12:4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文章首先阐述了迁移能力与问题解决的关系,然后分析了学生迁移能 力的影响因素,最后论述了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培养策略。

  在学习美术知识时, 学生经常要把以前学过的 构图知识、创作经验及美术技能等应用到新的知识 学习中,这就叫作知识迁移。知识迁移能让学生在解 决问题的时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够更有效地解 决美术学习中的相关问题。对于小学美术来说,其教 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美术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而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重 视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学生如果掌握了知识本质的 学习过程,会应用旧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深度的加工, 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就会迁移出更多解决问题 的变式, 真正实现利用知识迁移来解决美术问题[1]。 下面本文拟通过分析迁移能力与问题解决的关系及 影响学生迁移能力的因素, 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 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加以论述。

\

  一、迁移能力与问题解决的关系

  迁移能力是学生解决问题必备的能力, 在平时 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能更好地 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服务 。 问题解决是指学生运用知 识概念 、技能等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各项困惑 。 比 如,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需要将以前学过 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应用上, 以解决美术表现中 出现的造型、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的问题[2] 。聚焦 问题解决中迁移能力的培养, 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 学习能力 。由于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新知识 的传授依赖于旧知识的掌握 。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的过程就是迁移现象产生的过程, 教师传授知识的 过程也是迁移现象产生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进行 迁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更好地梳理 所学的知识,理解它们之间的纵深关系,掌握知识的框架,学会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拓展,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各种不同的问题, 对新知识和新技能 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进而找到更好的问题解决方 案 。概言之,迁移能力的培养是为了解决学习中的问 题,两者相辅相成。

  二、学生迁移能力的影响因素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影响其迁移能力的因素 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本身的学习 能力,另一种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策略 。其实也就是主 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对迁移的影响。主观因素主要就是 学生本身智力水平的高低、基础知识的掌握扎实与否 等;客观因素主要是学校教育教学情境及教师的教育 教学方法、手段是否先进等 。具体如下。

  第一,学生旧知识掌握不扎实,就会影响到新知 识的应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与技能的准确性和稳定 性都会直接影响到其面对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对已 有旧知识提取的速度及应用的快慢和准确性,从而影 响到解决新问题时需要的知识迁移的过程 。 比如,在 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主体与背景”一课 时,如果掌握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后面 的单元教学中进行主题创作的时候就会相对简单,即 懂得应用“主体在画面占主要位置而且要比较大,背 景只是为了衬托主体的氛围,为了主体服务”的原理, 这样学生就能解决创作中构图大小的问题。

  第二,学生的学习思维模式固定,缺乏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还需要打破他们的固定思维,让 他们学会举一反三,具体可从逆向思维、创新思维、分 析思维、辐射思维等方面进行培养。新知识、新技能的 不断获得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扩充和丰富,这就是 我们常说的举一 反三、触类旁通,这个过程也属于广义的学习迁移。

  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法传统、陈旧。教师的教学方 法是外因,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教师没有利用课 堂教学情境充分启发学生,没有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 理念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或者教师自己 的知识迁移能力不强,则无法实现学生迁移能力的培 养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深度 学习,把核心素养的渗透贯彻到底[3] 。教师要拒绝“满 堂说”的课堂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个 性,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 学生的迁移能力。

  三、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迁移能 力培养策略

  小学美术教学中, 经常会开展优秀名家作品欣赏 及主题创作和手工设计制作教学, 如果学生美术基础 知识掌握扎实,就能利用以前学过的构图、色彩、创作 背景等知识来欣赏作品, 并能及时将欣赏知识迁移到 美术创作和作品设计中,解决创作难等问题。除了学科 知识的互相迁移应用, 其他知识也能很好地应用到美 术教学中,如语文的诗词、数学的线条几何知识也能很 好地迁移到美术主题创作中。具体落实到教师的教学 手段和方法中,需要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讲究一定的方 法,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以达到 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教学效益。

  (一)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正迁移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和学生的问答过程中实现 的,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 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此物推及彼物, 以此类 推,掌握学习的方法,这就是孔子主张的启发式教学 法。近代的教育家蔡元培和陶行知先生强调在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基础,采取不同的提问 方法,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从而提高教 学效果 。美术知识的迁移应用过程中,要防止学生的 迁移产生反作用,就要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实现学生 对知识的正迁移。正迁移是指源知识对目标知识起到 放大、促进的作用 。原来的知识在新知识的基础上会 有更深一步的发展,如线条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版画 和国画的技法有更好的掌握 。放大线条的变化和组 合, 应用其特征在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上进行表现,可 丰富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使其 更好地解决创作中碰到的线条问题 。 比如,在教学人 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风景写生”一课时,教师可 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要求学生说说自己以前学过的透视知识有哪些 。学生回答:“近高远低、近大远小 等。”接着教师追问:“后面的东西看得到吗? ”学生表 示:“被前面的挡住了。”教师继续追问:“这种方法叫 什么? ”学生回答:“遮挡,也是表现风景透视关系的一 种。”教学中教师变换不同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 “跟踪问”(如“写生的线条如何表现”“线条疏密怎么 处理”),其关键点在“深度”二字,它不同于一般的课 堂提问,而是对上一个问题的补充和深化,或者是对 下一个阶段内容的渗透、引导和迁移,可引导学生进行 旧知识的迁移应用。通过提问让学生把线条的粗细、疏 密等知识点应用到漫画、图案的学习中,可提高问题的 有效性、针对性,能更好地让学生针对问题展开知识的 正迁移,同时通过有效的正迁移,可让学生对教学内容 进行延伸和拓展。

  (二)重视技能知识内部的联系,解决技法迁移 问题

  美术技能知识有很多,小学阶段学习的都是基本 的美术基础知识。构图、透视、色彩等知识之间有一定 的联系性。美术技法知识迁移是指在旧的美术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新旧之间的联系是指新旧知识点 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 。比如,针对色彩知识,可探讨各 种颜色之间色相的关系, 在色环上指出它们的异同, 做到横向联系、融会贯通,这样可避免学生陷入机械 学习 。同时,学习活动中存在的共同要素越多,迁移的 可能性就越大 。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 生自主地观察事物,并分析异同 。学生在绘画中观察 比较自然和具体的对象后,就有了素材,接着就可基 于自身体验进行创作 。 比如,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 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习美术色彩知识,教师要结合教材 进行不同单元的教学设计,像“色彩的冷与暖”这一单 元, 可先让学生感受和学习色彩的冷暖艺术表现形 式, 接着再让学生了解并结合画家的感受进行调色, 即先了解色彩,如蓝、绿、紫这些冷色系容易让人想到 大海和天空,同时对红、橙、黄这些暖色也进行更深的 理解,之后再进行具体创作 。这样让学生从感知到创 作,就是由知到行的过程 。之后学生可在理解知识的 基础上进行“调色板”一课的学习 。概言之,教师在教 学这两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 递进的关系,要让学生在理解色彩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再进行色彩的创作。

  据上所述,教师要依据“简单— 复杂”的模式来 构建知识体系, 让学生发现美术知识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 这是学生主动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4]。 小学阶段美术教学任务主要如下:认识各种型体、色 彩、肌理、空间等美术语言,在造型活动中,能体现一 定的比例关系,初步运用构图知识,理解简单的透视 规律,领悟和欣赏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用图像和立 体造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师应通过 六个学年的美术知识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的基础 知识,这样在掌握基本的美术创作技巧后,学生就能 一步步地在以前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 且能 把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应用上。

  (三)变换思维角度,拓展知识迁移广度

  针对美术作品的创新来说,一般只要从不同的思 维角度去联想, 就可以得到跟别人不一样的创作思 路 。因此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方向、途径观察、思考 和分析图像,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小学美术创 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迁移,突破思维定 式,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教师可采用横向 联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物体,这样学生 便能更好地运用美术语言(比例、构图、色彩等),即以 平面或立体语言表达创作思想。在对学生进行启发教 学的时候,教师要善于从多角度举例,从不同的位置 引导学生观察及展示各种不同的教学范图,而在此基 础上,学生能运用已经积累的旧知识解决当前遇到的 创作问题。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脚印 的联想”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脚印的时候可 以让学生把脚印横看、竖看、倒着看,从三个角度观察 不同的脚印会产生哪些联想, 让学生变换思维的角 度,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以充分启发学生思维,如图 1 所示。通过不断强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多维思 考方式,这样其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就会自然地从不同 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对旧知识进行迁移 并创新形成新知识,更好地解决美术创作问题。
\

  概括来说,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 学生自主地观察事物,分析异同 。学生在绘画中通过 观察比较具体对象,就有了素材,接着基于自身体验 进行创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横向联系,可以使那 些表面上不同而实际上代表相同意义的概念得以明 确[5] 。同时美术创作活动中存在的共同要素越多,迁移 的可能性就越大。故美术教学中学生多角度思维的变 换有利于对课堂知识的迁移应用,还有利于课后生活 经验的延伸,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 高,从而提升解决美术问题的成效。

  (四)采用情境学习模式,促进知识迁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 学生的知识不是由教 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利用必 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6] 。因此,小 学美术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比较异同,将 知识融会贯通,从而促使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 反 三 。在教学中,问题发生的情境是问题的重要部分 , 故教师应将需要解决的问题置于特定的故事情境 中,以便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知识并解决问题 。情境学 习理论强调了教学嵌入真实和 日常生活中的重要 性 。学习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而通过合作和社 会交互,学生可在情境中建构知识 。 比如,人教版一 年级上册的美术课“下雨了”一课属于“造型·表现” 学习领域,本课教材选取了生活中下雨的自然现象 , 充满生活情趣 。教材中不仅展示了一些有关下雨时 的场景,还穿插了韩羽创作的《听雨图》。 基于此,在 进行情境创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聆听雨声或观看 下雨时学校放学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 验雨景 。雨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意 味着难以言喻的快乐, 如不论是穿着小雨靴在雨中 踩水,还是放学后拿着小雨伞在雨中玩闹,都是很有 意思的事情 。 因此,本课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 激发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基于此,教师可通过多 媒体展现下雨的真实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下雨的情 境,进而观察和学习雨的美术表现形式 。 同样,在美 术课中, 教师教学也可以由熟悉情境迁移到新颖情 境,如在“儿歌变画”教学中,教师可先播放学生喜 欢的《小毛驴》或《小燕子》,并让学生站起来跟着儿 歌律动, 创设一种跟平时美术课不一样的情境,让 学生更有新鲜感 。通过创设情境,教师可基于问题 的场景,让学生体验、感受,接着再利用先前学习过的美术语言如点 、线 、面 、线条及色彩的表现形式, 从多个视角解决美术创作问题,最终推进美术知识 的应用与迁移。

  (五)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深度迁移

  美术是人类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社会 生活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在社会生活中到处都能发现 它的影子[7]。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由于美术主要的作 用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因此在学科教学 中到处都能看到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基于核 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为前 提,在增强学生学习意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深度理 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对各学科 知识进行迁移的方式,达到上述目的 。迁移解决的是 知识向学生个体经验转化的问题,即将所学的知识转 化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同样,迁移与应用需要学生 具有各方面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深度学习中,迁移 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而不只是对学习结果的检验方 式,通过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可把其他学科知识如语 文、数学、科学等迁移到美术学习中,同时也可以把美 术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的新知识学习中,以此拓展迁 移的深度 。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很多节课会涉及 科学知识,如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的“影子的游戏” “会游的玩具”“会转的玩具”“风筝的魅力”等,都有 融合科学知识。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美术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注 意引导学生回忆涉及的相关知识 。 比如,在人教版四 年级下册“会游的玩具”授课中,教师可提出“为什么 船能向前游动? ”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因为船有浮力,它们靠人划动船桨,向前游动”。之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学习过的 浮力相关知识,再把相关的浮力知识迁移到解决会游 的玩具上,思考怎么选择材料、应用什么方法让玩具 浮起来 。具体而言,教师可让学生探究实践如何让吸 管船在没有人力作用的条件下在水里游 。对此,学生 可利用皮筋的弹性,把皮筋转几圈,利用皮筋产生的 弹力使玩具向前游动。随后教师可通过进一步的探究 活动,引导学生回忆科学相关知识,以解决“会游的玩 具”动力装置设计问题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可运用 人力、风力、弹力、电力等科学知识使玩具游动起来的 结论,从而更好地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除了科学, 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也是紧密联系 的,只有掌握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美术问题[8] 。 比如,语文的诗词描述、语言表达及词 汇描述,都能解决美术课堂的作品欣赏评述方面的问 题,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 。同样,数学中 的几何、投影、透视等知识,也能很好地迁移到美术的 创作中,用来解决美术创作中的形体塑造、明暗关系 等问题[9] 。物体的造型都是由点构成线、由线构成面, 最后由面决定几何体的形态。而点、线、面这三种元素 是美术基本的造型语言[10] 。学生在用素描描绘物体的 体积与空间时,需要对数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这样 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理解力与创作能力,同时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将会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并在 思想上认识到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拓展知识迁 移的深度,建立学科之间的关系网,这样能提高学生 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等,为其美术素养 的形成奠定基础。

\

  总之,在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学生会 碰到各种各样的创作新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通过 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其使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 题 。即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整合, 针对学习上碰到的新问题进行拆解、研讨、创新,再创 作出新的作品 。具体来说,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深度学 习理念,通过改变问题的提问方式及创设情境,让学 生通过感知体验美术作品,利用语言描述和表达传递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并掌握美术的语言利用形 式,最后创作出新的作品,解决艺术创作难题 。此外, 教师还可通过美术作品的展示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 学习能力的迁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乔纳森.学会解决问题:支持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设计手册[M]. 刘名卓,金慧,陈惟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3] 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4] 金雅,郑玉明.美育与当代儿童发展[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 社,2017.
  [5] 余文森.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5.
  [6] 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7] 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 胡知凡.全球视野下的中小学美术教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2015.
  [9] 蒋声,蒋文蓓.数学与美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10]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 标准解读(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986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