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19 10:32: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策略,包括实施线上线下渐进式混合教学模式、实施毕业设计全过程动态评价、选题需注意教师专长与学生兴趣结合、校企合作联合指导、调整毕业设计的写作时间、加强学风建设六个方面。

  关键词:毕业设计;新工科;本科生

  新工科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旨在融合多学科的特点,多举措全面提升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1]。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在大学期间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能将其在大学期间所学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从而系统化和综合化地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忙于找工作、考研复试、公务员备考等种种原因使得学生不愿意在毕业设计上投入过多时间精力,而指导教师顾虑毕业季的各种事务,也缺少对毕业生的监管,最终导致目前毕业设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当前,高等教育开始步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阶段[2]。线上教学虽然缓解了特殊时期高校教学的紧要难题,但新工科建设的不确定性亟待相关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进行紧急调整,以全新的视角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改革契机。基于此,针对新工科背景下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提升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措施进行初步探讨,从教学效果、学生评价、全过程考核等多方面进行总结,形成了线上教学和线下实践渐进式混合教学模式,最后提出了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一、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适应新工科背景的教学模式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最后的一个教学环节,是检验本科生对专业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的有效方式。但是在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分离,且未能突显新工科理念,不利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若在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一直沿用这种不适应新工科背景的教学模式,一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易使学生普遍面临科学理论与工程应用实际脱节的困境,工程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提升,最终无法适应新工科的要求。以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为例,毕业实习具体细分为城市轨道工程、桥梁工程和建筑工程等三个方向,采取企业专家线上讲座和本专业教师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效果并不明显,鉴于此,在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探究设计能适应新工科背景的教学模式是当前的首要工作。

  (二)选题观念陈旧、脱离实际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的培养目的和知识考核的现实价值,而实质上,选题时,对题目的可行性、新颖性、时效性等均有一定的要求[3]。院系及指导教师划定的毕业设计选题范围过于狭窄,选题要求过于教条,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兴趣及就业单位的岗位匹配。这导致学生只能就极个别方向进行选题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局限在认知范畴以内的知识体系,无法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且缺乏创造性实践思维能力,选题定题往往十分被动。在对选题不感兴趣的前提下,学生很难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投入足够的热情,同时所学知识并未与工程实践进行很好的衔接,个人能力也未得到全面提升,相应地,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也就不高。在新工科背景下,由于师生之间缺乏面对面的沟通,指导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反馈对选题做出即时调整,这将会加剧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问题。

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策略论文

  (三)指导教师缺乏引导

  指导教师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但随着高校连续扩招,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造成教师资源尤其是教学水平高的中老年教师资源稀缺,从而影响了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质量。部分指导教师对于学生在开展毕业设计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不能给予及时全面的解答,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不愿意请教指导教师,从而使指导教师逐渐在学生心

  目中失去了威信。还有部分指导教师由于自身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行政事务等工作繁忙,并没有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毕业设计进行有效指导。另外,许多指导教师将精力主要投入在科研课题或国内外进修上,在思想上轻视了本科生毕业设计,导致自身指导意识不足,再加上大量新教师缺乏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和能力,最终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4]。在新工科背景下,师生之间的面对面沟通仍然严重不足,即指导教师缺乏引导是导致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差

  毕业生由于就业、考研复试、公务员备考等压力的困扰而无法静下心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导致前期大量的时间都被浪费,只能在临近中期检查或正式答辩前几周,突击完成毕业设计的所有计算和制图工作,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导致毕业设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与双一流高校相比,普通院校或一般专业的学生还存在对本专业和个人前途没有信心,在毕业设计开展过程中自我认同感较低,容易将毕业设计效果不理想归因于学校硬件水平、指导教师个人能力、专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问题。此外,学生并未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总想着依赖指导教师或借鉴他人的毕业设计成果。在新工科背景下,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线下监管力度仍然不足,这对学生的独立自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差,这是导致毕业设计质量偏低的直接原因。

  (五)毕业设计全过程监管不够

  毕业设计全过程监管是保证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质量的有效措施。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并未结合新工科的要求,在毕业设计环节设置监管机制,以致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的工作进度与质量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具体表现为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监管要求不明确、监管主体职责不清晰、监管内容较混乱等;同时,部分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对学生也缺乏监督和管理,全凭自己的感觉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指导,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安排进度不了解、未能把控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的参与度等。概言之,不论是学校还是指导教师,作为毕业设计环节的主要推动者,其对毕业设计环节的全过程监管不到位,必然会影响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

  二、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策略

  针对前文提到的新工程背景下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对策。

  (一)实施线上线下渐进式混合教学模式

  以指导教师为教学引导者、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线上线下渐进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最终能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解决方案[5]。具体来说,要从教学形式、教学体验、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全过程进行多方位调整。在教学策略方面,继续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引导者、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循序渐进的模式,以便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式地指导学生进行选题、完成开题报告、拟定毕业设计方案等;在教学形式上,采取线上教学(腾讯会议、雨课堂、企业微信、钉钉、QQ直播等)与线下面对面互动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并在实际教学环节,设置线下课堂和虚拟课堂相互融合、互相补充的互助环节,让教师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去辅导每一位学生,使学生能够制订出详细的毕业设计计划;在教学技术层面,采用传统线下理论教学、课程录播、网络直播等多元化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针对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提出的设计方案、研究方法、实施步骤等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设性的意见。线上线下渐进式混合教学模式并非要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式,而是针对新工科背景,将传统线下渐进式教学课堂上的面对面互动教学优势与当前线上网络课程教学的技术多元化优点相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渐进式教学中教师的总体设计、引导、监管等作用,这样能够充分帮助教师在各个阶段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质量[6]。同时,线上线下渐进式混合教学模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毕业设计指导的个性化需求,强化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策略论文

  (二)实施毕业设计全过程动态评价

  从传统的以结果导向为主的阶段性静态评价向全过程动态评价转变,对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价值[7-8]。对本科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公布、开题报告(含任务书)、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全过程的质量标准、实践安排、工作流程、工作内容等提出明确的规定和实施细则,以此作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的依据和标准,然后围绕选题、资料收集、调研论证、开题、设计、设计完成、答辩这七个毕业设计阶段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一级指标和观察点,并赋予不同的分值,接着采用专家评定结合集体评价的方式对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逐项给分,最后得到分级评价结果,据此可以判定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在选题阶段,观察并评定学生的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程度、选题的应用性等,并将不适合自己选题方向的学生及时劝退。此外,每位指导教师所带毕业设计学生数量应控制在8~10人。

  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后,学生应大量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等。在此环节,指导教师要重点观察并评定学生拟定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创新性等,从而判定学生对于新课题的分析和论证能力。

  在毕业设计开展阶段,指导教师应加强考勤管理,并定期检查学生的设计任务完成情况。指导教师应将日常考勤、学生表现和进度检查等作为平时成绩评判依据。指导教师应不定期收集学生的毕业设计草稿进行批阅,阶段批阅和进度检查能有效杜绝学生之间互相抄袭的现象,改变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懒散作风[9]。实施学校、学院、专业室的三级中期检查制度,通过检查学生的设计进度、阶段成果、后期规划等内容,可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中期检查对于态度不认真的学生和指导不力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监督。

  毕业答辩是整个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任务完成质量的重要举措。学校(学院)应建立专门的毕业答辩委员会,按学科或专业方向划分若干答辩小组,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答辩环节,建立健全严格的分批次答辩、暂缓答辩和再答辩的制度,确保所有学生的毕业设计都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进而为社会输送优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校应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一整套本科生毕业设计评价体系,并在文件中设置惩罚性规定,使学生明白答辩不过关会导致无法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不能为了保证学生毕业率而降低毕业答辩环节的要求。此外,也应控制本科生毕业设计的优秀比例,以树立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威信,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整体教学质量。

  (三)选题需注意教师专长与学生兴趣结合

  毕业设计选题应围绕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并充分结合指导教师的专业特长和学生个人兴趣,既要利于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方法的综合运用,又要利于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笔者所在的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在第7学期末的时候,教研室组织全体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双选会,由各位指导教师逐个上台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和专长,然后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自由选择指导教师。在完成毕业设计双向选择后,学生结合指导教师下发的指导文件完成开题报告和任务书。通常,指导教师上报的毕业设计选题方向来源于平时教学实践的积累,更加符合学生的知识范围,当然更优选的题目是将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相衔接的题目。此外,鼓励学生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开展毕业设计选题,如此既能保证学生选题的理论价值,又能增强指导教师对课题的指导力度。指导教师鼓励学生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寻找课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体现毕业设计选题的实践性,使学生通过开展毕业设计提前接受社会的检验和锻炼,进而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指导教师应在毕业设计开展之前,认真钻研选题范围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各个选题下的设计内容和计算方法等,如此才能在指导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专业素质过硬的指导教师也能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使学生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10]。与此同时,学生也应该端正态度,建立自信心,变被动为主动,认真完成毕业设计。

  (四)校企合作联合指导

  工科专业的本科生培养应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强校企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其中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选题定题、毕业设计理论、格式规范、毕业答辩等管理工作,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实地调研及实践问题的指导,以此取得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双重效果[11-12]。以笔者所在的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我国的土木建筑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层出不穷,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应紧跟国家重大项目需求和企业发展方向,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将土木工程新技术应用到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中。“双师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还能促进指导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其通过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出更符合实际需求的指导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五)调整毕业设计的写作时间

  当前,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耗时14~16周,与学生找工作、研究生复试等时间冲突,导致学生在开展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缺少充分的准备和良好的写作环境。由于学生大多是仓促完成毕业设计的选题定题、文献调研和材料收集等工作,院系、指导教师出于对就业率、学生前途的考虑,往往采取宽松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对此,各高校可将毕业设计安排在4个学期内实施,自大三上学期至大四上学期分三个阶段完成毕业专题的制作,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安心利用在校时间开展文献调研工作,用心构思毕业设计的整体方案,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企业实地调研活动,同时指导教师也有较充足的时间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针对各个环节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引导。如此能更好地解决学生就业、考研复试等与毕业设计时间存在冲突的问题,也有利于教务部门跟踪毕业设计各环节的进度,并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突发问题。指导教师通过提前介入毕业设计,可以提前与学生沟通毕业设计的方向、选题,并根据选题方向提前部署前期调研、写作时间,为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提供时间保障。

  (六)加强学风建设

  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风教育,积极倡导科学严谨、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优良学风,可使学生正确理解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对于探索意识培养、工程意识强化、科研技能基本训练、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等培养目标的作用。具体来说,高校可建立建设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毕业设计诚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风建设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严肃处理毕业设计抄袭、作假等不良行为,对具有作假行为的学生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对已经获得学位的学生,学校应依法撤销其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此外,学校应建立毕业设计工作评奖评优制度。评奖评优是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动力源泉,故通过制定毕业设计工作评估机制方案,对表现突出的指导教师和学生给予奖励,可加强正面激励,强化示范作用。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能有效衡量出人才培养的效果如何。本文基于教学实践总结了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初步探讨了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方法和措施。此外,笔者认为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应继续加强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利用多种途径巩固教育改革成效,进一步强化对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重点关注新工科背景下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进而为社会输送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文明,刘雪东,陆怡.新工科背景下沉浸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23):94-96.

  [2]杨斌.充分释放“抗疫红利”推进教育改革创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41(3):1-5.

  [3]陈春生,谢常.对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21(1):58-59.

  [4]王涵,肖巧玲.基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教育评论,2017(7):107-109.

  [5]赵丽萍,姜涛.后疫情时代高校渐进式混合教学改革构建[J].包装工程,2021,42(S1):246-251.

  [6]曾敏,唐闻捷,王贤川.基于“互联网+”构建新型互动混合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7(5):47-52.

  [7]王洪欣,胡国兵.基于CIPP的本科毕业设计动态评价研究:模型、指标体系及方案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5):44-50.

  [8]苑萍,张炜丽,张泽,等.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0):98-99.

  [9]汤燕群,王昭辉.基于加强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8):150-151.

  [10]孙敏,张玉国,杨庆民.采用“放风筝法”解决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相关问题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8):191-192.

  [11]许彧青,靳紫月,高文涵.产学研结合的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过程化考核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0,6(8):173-174.

  [12]蒋连接,朱方之,孙焱焱.土木工程专业混凝土框架结构毕业设计的改革措施[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2):164-1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969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