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为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 、责任观与道德观 , 教师 可以引用 一 些典型的教学案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 并借助现有的辅助教学工具 , 为学 生模拟和创设 一 些真实的教学情境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 给学生提供更 多接触法律常识的机会 。 这些新颖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 不仅增强 了 学生的法治意识 , 而 且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 , 教师需着力培养学生的 法治意识 , 再将法治意识外化为守法 、用法行为 。
一 、 引用典型案例 , 树立法治观念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选取了一些经典的教学案例 , 其本 身 具 有 局 限 性 , 难 以 拓 宽 学 生 的 知 识 视 野 。 因此 , 在实践教学中 , 教师应当突破教材内容 的限制 , 通过参 考 一 些 具 有 权 威 性 与 代 表 性 的 案 例 , 开展 教 学 活 动 , 这 样 既 可 以 丰 富 课 堂 教 学 内 容 , 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与价值观 。在 引用教学案例时 , 教师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 第 一 , 适用性原则 。 即选取的案例应当与本节课所讲 授的内容相关联 , 如果脱离教学大纲内容而随意选 择一些没有教育意义与参考价值的案例 , 课堂教学 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第二 , 易懂性原则 。 即选取的 案例应当简明 易 懂 , 并 且 充 分 考 虑 学 生 的 接 受 能 力 。在案例当中 , 尽量不要出现一些复杂难懂的法 律知识 , 这样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 共 鸣 。 第 三 , 据实性原则 。 即案例所展现的内容应当与现实生活 息息相关 , 而不能选择一些与学生的生活 、学习没 有任何关联的案例 。

以“预防犯罪”这一章节内容为例 。在讲授本节 课的相关知识点时 , 为了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 使学生清醒地 意 识 到 犯 罪 对 家 人 乃 至 社 会 构 成 的 危害 , 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发生在现实生活当中的真实案例 。如小李 、小王 、小张是同班同学 , 三个人均是某中学的在校学生 。小李和小王因为抄作业的琐事而 发 生 纠 纷 , 于 是 , 小 王 和 小 张 经 过 “秘 密 商议”, 决定购买刀具报复小李 。两个人买完刀 具 之后 , 私下与小张约定好了谈话见面的时间和 地 点 ,当小李到达约定地点之后 , 小王和小张不容 分 说 ,使用购买的刀 具 直 接 刺 向 小 李 , 由 于 小 李 躲 闪 不及 , 尖刀直接刺在了小李的小腹位置 , 使其失血过多而死亡 。究其根源在于小王和小张平时在班级里是最要好的“哥们”, 他们受到“黑社会”影视剧的影响 , 做事从不计较后果 , 进而引发悲剧 。考虑到两个人均属于未成年人 , 但是犯罪动机明确 , 性质极其恶劣 , 社会影响极坏 , 最终 , 两个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 10 年与有期徒刑 7年 。这一案例播出后 , 教师可以通过征集学生感想与意见的方法 ,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 比如学生甲认为 : “只 是 因 为 一 件 小 事 而 毁 了 三 个 家 庭 ,心理可以看出 , 平时缺少与身边人的沟通 , 如果遇 事能够多与他人商量 , 并且能够权衡利弊 , 巧妙地 化解矛盾和冲突 , 那么 , 此类事件的发生概率也会 明显下降 。”通过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 , 不仅理清了 案例的来龙去脉 , 并且 , 对冲动犯罪所产生的恶劣 后果也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 因此 , 教师在播放 教学案例过程 中 , 应 当 正 确 引 导 学 生 对 案 例 的 每 一个细节认真观看与分析 , 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分 享给大家 。这种清晰而直观的教学方法 , 一方面能 激发和带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 使学生快速进入到 学习状态 。另一方面学生能被案例当中的真人真事 所触动 , 脑海中的法治意识也将逐步形成 。
二 、模拟真实情境 , 增强法治意识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 , 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 与真实体验 , 才 能 懂 得 哪 些 行 为 属 于 违 法 犯 罪 行 为 , 哪些行为属于守法行为 。基于此 , 教师在讲授 相关的章节内容时 , 可以预留出 10~15分钟的学 生预演时间 , 并利用模拟真实情境的方法 , 为学生 创设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 。为帮助学生获取最佳的 体验效果 , 在构建真实情境之前 , 教师首先确定模 拟和预演的主题 , 然后 , 将学生划分为 4~6个合 作小组 。 在 预 演 主 题 确 定 以 后 , 学 生 以 小 组 为 单 位 , 分别对预演内容进行分析 、探讨 , 最后将探讨 结果以舞台剧 的 形 式 呈 现 出 来 。 在 确 定 预 演 主 题 时 , 教师应当设置多个备选主题 , 让各小组可以根 据小组成员的个人能力 , 选择适合自己的主题 , 这 样既可以取得良好的预演效果 , 也能够在表演过程 中真正受到启发和教育 。
以“法不可违”的章节内容为例 。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帮助学生识别和判断出哪些行为属于违法行 为 , 使学生在 日 常生活中能够做 一 个 知 法 、懂 法 、 守法的合格公民 。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 , 教师可 以确定三个预演主题 。第 一 个主题是 14岁的初 中 生于某经常与其他班级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一起 , 没 钱了就去勒索他人的钱财 , 如果对方不情愿 , 便会 大打出手 , 以至于多名学生被打成轻伤 。第二个主 题是中学生小王去超市购物 , 为了得到更多自己喜欢的小食品 , 居然将小食品偷藏在自己的怀里 , 直 到超市调取 了 当 天 的 监 控 录 像 才 发 现 了 小 王 的 行 为 。第三个主题是中学生小李利用网络渠道大肆渲 染疫情的可怕 , 造成了部分民众的恐慌 , 社会的正 常秩序也受到严重影响 。 当这三个主题确定 之 后 , 各小组可以分别选择一个情境进行表演 。在表演过 程中 , 其他小组成员应当对整个表演过程作出公正 客观的评价 , 然后 , 利用简短的语言来陈述这三种 行为是否触犯和违反了法律 。如第一个主题中的主 人公于某已经构成了敲诈勒索罪 。第二个主题中的 主人公小王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 法》, 可以处以 5 日 以上 10 日 以下的拘留 。第三个 主题中的主人公小李散布谣言的行为扰乱了公共秩 序 , 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可 以处以 5 日 以下的拘留处分 。
通过这种模拟真实情境的方法 , 学生能够亲身 体验和感受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全过程 , 在这种情 况下 , 学生脑海中对哪些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将 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 因此 , 这种方法在培养和增 强学生法治意 识 方 面 能 够 产 生 以 下 积 极 影 响 : 第 一 , 学生 亲 力 亲 为 , 可 以 快 速 融 入 真 实 的 角 色 当 中 。在诠释和演绎角色时 , 学生对每一个违法犯罪 行为的初衷 、动机 、过程以及造成的不良影响 , 都 会清晰地记录下来 , 一旦在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类似 的问题 , 学生的 眼 前 能 够 立 刻 浮 现 出 这 些 违 法 行 为 , 进而可以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第二 , 在 表演过程中 , 每一位学生都是舞台上的主角 , 这不 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舞台表演经验 , 更重要的是能够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所表演的角色进行 分析和探究 , 这也是对各种犯罪行为的认知 过 程 , 久而久之 , 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将得到大幅 提 升 。 第三 , 当情境模拟结束以后 , 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想 法分享出来 , 这一分享过程也是学生分辨违法犯罪 行为的过程 , 当学生意识到违法犯罪的危害 性 时 , 必然会主动远离犯罪 。
三 、利用实践活动 , 普及法律常识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 仅仅这种冲动的作法不可取 。在日常生活当中 , 我们要时时克制 自 己 , 遇事冷静 。如果遇到难题 , 应当及时请教老师和 家 长 , 这 样 才 能 避 免 此 类 事 件 的 发生。”学生乙则认为 : “从小王和小张的犯罪动 机 与凭借理论灌输的方法收效甚微, 只有经过社会实践 活动的历练, 学生才能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 并逐 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与法治意识 。 因此, 教师应当 秉持一种“走出去”的思想, 让学生走出课堂, 去体 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接触生活当中形形色色的 群体 。为了达到这一 目的,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业 余休息时间, 为学生设置专项的法治实践活动 。在 过程中, 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参与心态 、参 与 过 程 、 活动完成情况进行跟踪与监督, 要求学生针对活动 的具体流程与实践过程, 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 点 。 这种方法能直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让学生对 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另外, 通过 不断地磨炼和 考 验, 学 生 能 够 亲 身 感 受 到 身 边 的 一些法律常识, 一旦脑海中的法律知识累积到 一 定 程度之后, 学生的普法意识也将慢慢形成, 这对正 确法治观的建立将起到助推的作用 。
以“责任与角色同在”的章节内容为例 。本节课 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 自我价值, 并学会对自己负责 、对集体负责 、对国家和社会负 责 。为完成这一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特殊 的节 日 , 开展与法治宣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 每年的 12月 4 日为全国法制宣传 日 , 在这 一 节 日 到来之 前, 教 师 可 以 组 织 学 生 来 到 街 头 巷 尾 、公 园 、广场等人流密集的区域, 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 的法律常识, 向过往的行人宣传相关的法律知 识 。 如果学生个人难以确定宣传的具体内容, 教师可以 事先给学生做出正确引导与提示 。如涉及个人权益 的法律条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涉及人们 日常生活 的法律条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 共和国老年人权 益 保 障 法》《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妇 女 权益保障法》《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未 成 年 人 保 护 法》, 涉及人们 日 常 出 行 的 法 律 条 文 有《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道路 交 通 安 全 法》, 涉 及 食 品 安 全 的 法 律 条 文 有《中华人民共 和 国 食 品 卫 生 法》, 涉 及 居 民 住 房 权益的法 律 有《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城 市 房 地 产 管 理 法》等 。 学 生 可 以 利 用 业 余 时 间 对 这 些 法 律 条 文 的大致内容进行 温 习, 尤 其 对 百 姓 关 注 度 较 高 的条款内 容, 应 当 牢 记 在 心 中 , 然 后 通 过 口 头 宣传 、传单宣传 、案例 宣 传 等 方 式, 向 大 众 予 以 认真仔细地讲解 。
通过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能接触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 在与人们进行沟通和交谈过 程 中,不仅可以从对 方 的 身 上 借 鉴 一 些 社 会 经 验, 学 到一些生活常识, 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无偿传授给对方, 进 一 步 增 强 自 信 心, 树 立 自 豪 感 与 荣 耀感 。 因此,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 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 、融入社会生活的机会, 这样才能加快学生心智成熟的速度 。另外, 在开展实践活动时, 教师应当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是实践活动的性质属于公益性的无偿服务, 学生作为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应当扮演好“服务大众”的角色, 并叮嘱学生时刻以大局为重, 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或者口角 。二是为了进一 步增强活动效果, 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 学生应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 并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书面材料, 之后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 。这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感触与印象, 也能增强个人的法治意识, 使其认识到正确法治观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四 、结语
通过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策略的分析可以 看 出, 学 生 如 果 具 备 强 烈 的 法 治 意识 ,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坚定个人的理想信仰, 使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 、理性判断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另一方面能够端正学生的个人行为与态度,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 、道德观与价值观, 进而成为知法 、懂法 、守法的好学生 。
参考文献
[1] 唐秀 芹 . 新 时 代 初 中 学 生 道 德 与 法 治 意 识 培 育 创 新 研究[J] .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1(23) : 67-69.
[2] 胡峻 . 中小学法治教 育 评 价 体 系 研 究[J] . 现 代 中 小 学教育 , 2020. 36(5) : 22-24.
[3] 周尚 芬 . 注 重 中 小 学 生 法 治 教 育 与 道 德 教 育 有 机 融合[J] . 中国教育学刊, 2019(S2) : 106-10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9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