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拓宽宪法教育之维,增强学生法治意识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10 13:55: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拓宽宪法教育之维,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的必然性,然后分析了拓宽宪法教育之维,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的局限性,最后提出了拓宽宪法教育之维,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法治意识;宪法教育;宪法认同

  目前,学校宪法教育存在教育理念有待更新、教育内容有待完善、教育方式有待转变等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创新宪法教育体系,拓宽宪法教育的维度,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最终实现宪法教育的接续发展。

  一、拓宽宪法教育之维,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的必然性

  (一)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宪法精神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通过规范国家公权力的运行,以此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宪法是公民之间达成的共识,是社会各利益主体相互妥协后签订的契约,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稳定器”。公民能自觉遵守宪法、积极维护宪法、虔诚信仰宪法的原因,主要是其对宪法高度认同。培育公民的宪法精神和宪法思维,对坚定公民宪法信仰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一种意识、一种精神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宪法教育必将成为培育公民宪法精神的重要途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接班人,其宪法精神的培养关乎法治建设的未来。学生是法治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也是宪法教育的重要对象,因此宪法教育需要担负起培育学生宪法精神的重要使命[1]。

  (二)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权利意识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制约国家权力、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宪章,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尊重是贯穿整部宪法的指导精神。法治教育中融入宪法教学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了解自身拥有的基本权利,并运用于实际生活。我国宪法经历了几次修改,其中“八二宪法”的修改完善是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有益探索,这次修改将宪法第二章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置于“国家机构”之前,以此突出表明了国家权力来源于公民权利的让渡与授予,彰显了我国宪法发扬人权精神的理念。“零四宪法修正案”出现了人权的概念,从基本权利体系衍生为人权架构,标志着我国人权理念的发展。借助宪法教育,学生在学习宪法有关条文时,能用心体悟宪法赋予公民的自由,并在此过程中深化对国家的认同,进而将其转化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精神理念。当然,权利与义务是相伴相生的,在培养学生权利观念的同时,教师也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义务观,让学生清楚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概言之,引导学生积极履行相应的宪法义务是宪法教育的目标之一。

  (三)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精神

  宪法的序言部分娓娓道出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华民族一路走来,承载了许多,中国的崛起、强盛,离不开一代代革命先辈的奋斗与牺牲。学生翻看、学习宪法序言的过程,是重温中华民族历史华章的重要过程,也是筑牢学生爱国精神的必要过程。宪法序言中的另一大亮点是我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代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挑战,我国公民需要团结一心,一同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力量。学生在接受宪法教育时,一方面能够筑牢爱国精神,另一方面能够培育兼容并包的开放胸怀及明辨是非的能力。除了宪法的序言部分,“宪法宣誓制度”“国旗、国徽的规定”“爱国统一战线”“国家根本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等内容都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指明前进的道路,其规定的各项内容与我国宪法的诸多内容相互照应,这表明宪法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

\

  二、拓宽宪法教育之维,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的局限性

  (一)宪法教学理念固守于形式化教学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各所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文化课程教育,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校在这种功利化、机械化的教育目标驱使下往往只重视学生智育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知识的掌握,而并不关心法治教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自然也就忽视了作为法治教学一部分的宪法教育。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法治课堂课时安排少,在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教学过程更是趋于形式化、表面化。与此同时,宪法作为舶来品,在近代传入中国时就错失了与我国传统文化土壤对接的时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凝聚社会共识的主流价值观,“礼”发挥着与西方宪法相同的功能。然而在将宪法引入中国时,其却与“礼”形成对立,由此阻碍了我国的法治进程。在此背景下,教师难以将宪法与中国传统的“礼”治相结合进行统一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宪法的难度[3]。拓宽宪法教育之维需要改变单一的教育目标,因为教育不仅需要传授知识,也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教师应该提升德治教育、伦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改革功利、浮躁的教学方式,以指导宪法教育的全过程,同时调整成绩决定一切的教育评价体系,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

  (二)宪法教学内容停留于知识性教学

  学生宪法意识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中,初级阶段为宪法知识层;学生通过对宪法知识的消化、理解,形成个人的宪法理论体系,此时其宪法意识便发展到宪法理论层[4];紧接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将宪法理论付诸实际,不断感知与体会宪法精神,由此生发出对宪法的崇敬与信仰之情,此时宪法意识便上升到最高层次,即宪法信仰层。不同层次的宪法意识往往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宪法认同,对于处于宪法知识层与宪法理论层的学生而言,其仅将宪法视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将宪法的价值定位于工具价值;对于拥有宪法信仰的学生来说,其宪法认同已经从工具性认同上升到价值性认同。宪法教学承载着促使学生形成宪法信仰的使命,肩负着指引学生深入领会宪法本质精神的任务。反观当下教学,法治教育教师的授课内容多停留于对宪法规范与相关概念的浅层教学,并未深入讲授宪法彰显的人权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最终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宪法的抽象概念,将宪法视为远离生活实际的艺术品,将宪法束之高阁[5]。

  (三)宪法教学方式局限于传统式教学

  为使宪法教育达到预期目标,法治课堂仍然是教学的主阵地,这种课堂教学多局限于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不仅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实现宪法教学的根本目标。传统的宪法教学方式专业性不高,法治教育的教师大多并非专业教师,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法治课堂仍存在许多急需改善之处。同时,目前的法治教学未与实践有效结合,大部分学校的法治课堂多为知识教育,缺少实践教学的设置,即使一些学校有安排法治教育实践,但往往流于形式,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为此,法治教师应当创新宪法授课的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授宪法知识,将法治课堂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掌握宪法知识,在轻松愉悦中形塑宪法精神。

  三、拓宽宪法教育之维,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的创新路径

  学生通过宪法学习明确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对宪法抽象的规范与精神能有更深入的认识。宪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教师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作为法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促使学生尊重宪法、运用宪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凝聚全社会宪法共识。

  (一)注重课堂教学,使法治课堂更显张力

  1.案例式教学:讲述宪法事例。教师在授课中可以通过讲述真实发生的宪法事例,使宪法教学从抽象的原理变得更加具体。如教师可讲授以下最具代表性的案例——齐玉苓案,在这起案件中,被告致使原告的姓名权、受教育权及其他相关权益被侵犯。在采用这一案例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基本案情与诉讼情况,然后抛出“我国法院适用宪法的条件是什么?齐玉苓案中是否适用了宪法?”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案例探讨,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法理分析,为学生普及宪法知识,让学生认识宪法对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从而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6]。

  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相关宪法知识,如可播放纪录片《美国工厂》,并且在播放结束后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永恒的话题,即劳资关系的冲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这种权利自由对劳动者来说应是平等的,相应地,工会对劳动者的合理保护是必要的,是每个劳动者在面对强大的资方时需要借助的有力保障,但是过分追求劳动权益反过来会伤害劳动者自己。工会的过度保护会使工人很难被管理,生产效率不高,甚至付出更大的代价,由此引发思考:“就效率和劳工保护来说,两者是否是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无论是案例讲授,还是纪录片的播放,一方面可以提升法治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的目光聚焦于学习宪法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抛出极具代表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可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深化对宪法知识的认识[7]。

  2.情景化教学:演绎宪法故事。在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表演宪法故事,让学生主动参与宪法教学,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使抽象的宪法条文变得生动有趣。具体可以选取短小易懂的故事进行编排和表演,即从学生感兴趣的电影、电视剧、真实事件等入手,通过简化故事情节、提炼故事主线等方式进行编排,确保剧本中的情景内容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与宪法内容关联紧密。实施时,教师需通过“根据故事分配角色—搭建情景背景—角色演练—指导与点评”这些环节来组织学生演绎宪法故事。在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时,教师应要求其置身角色所处环境,充分了解所扮演角色的心理特点,体验角色活动的内涵,从而思考角色的行为与当节课宪法内容的相关性,进而深化理解。例如,教师通过简化《我不是药神》这一电影中的剧情编排了故事剧本,并组织学生对该剧本进行了演绎,使学生在角色体验中认识到了生命健康权与专利保护权的重要性,进而让学生理解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生命健康权是公民首要的、最根本的人身权利,同时了解到200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且我国《民法通则》第98条就规定了“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另外也借此让学生思考了如何做到生命保障权利与专利保护权利的协调。当然,教师也可以让红色经典故事走进课堂,让学生学红色党史、诵红色诗词、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观红色影视、弘扬红色精神,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民族历史,感受优秀革命英雄情怀,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革命精神,并借此与宪法序言相关内容配合学习。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通过朗诵家书、故事串烧、表演小话剧、红歌连唱及做小游戏等多种形式讲授红色经典故事,以此丰富宪法教学内容[8]。

  3.生活化教学:运用宪法知识。宪法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宪法无处不在,以此拉近宪法与学生的距离。长期以来,宪法教育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学生缺乏学习宪法的兴趣,普遍觉得宪法离其生活遥不可及。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下教师在教学宪法时的“打开方式”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对学习宪法的兴趣?法门之一就是将宪法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宪法的总纲,还是公民权利义务章节,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厘清规则与规矩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规则意识:触犯规矩往往仅遭受道德上的谴责,然而一旦逾越法律的规定,则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由此让学生杜绝逾越法律的行为。

\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宪法问题,此类问题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还能加强学生对宪法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在经过学生的许可下,教师是否能查阅学生的书包呢?”邀请几位学生回答后,教师公布正确答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7条的规定,即便是在学生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无权搜查、查阅学生的书包。因为宪法只赋予了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公民进行搜查的权力,而其他任何人包括教师在内都无权搜身、搜包。”接着教师继续提问:“教师是否可以让违反纪律的学生面壁思过一天?”大部分学生下意识觉得教师有处罚违反纪律学生的权力,因此其对此道题的回答可能会偏离正确答案。此时教师可以指出学生的错误认识,强调宪法规定了公民具有人身自由的权利,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剥夺公民的基本权利。最后教师还可提问:“小宋是六年级的一名学生,无心学习,想辍学工作,小宋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的规定呢?”让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行解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的规定,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公民受教育也是公民的义务。六年级的小宋仍然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其必须履行公民的义务,即接受义务教育,这不仅是小宋的权利,也是小宋必须履行的义务。任何人都不能剥夺小宋接受教育的权利,小宋也必须积极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同时,受教育作为权利与义务复合的规范,不同于依法纳税、服兵役等强制性义务,当符合宪法规定的条件时,公民必须履行强制性义务。而除了公民要履行义务,政府也应当履行积极的作为义务,国家提供完善的教育服务是公民履行受教育义务的前提。因此,父母无权要求学生辍学回家。”由此,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宪法关于受教育的规定,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利[9]。

  (二)结合时代元素,使宪法课堂更具活力

  国外学校法治课程设置不仅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匹配不同的教学课程,同时还通过视频、游戏、角色扮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法治课堂的知识,使本身枯燥单一的法治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基于此,除了借鉴国外学校运用视频、网络平台、VR技术等方式教学,我国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教学需要开拓新的教育模式。如可以搭建新型互联网教学平台,采用互联网教学方式,通过图片、视频、宣传片等方式生动展现宪法知识,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亲和力,实现新型的智慧教育模式。另外,教师可以借助量化分析方式精准施教,如可以利用普法教育测评系统对学生的宪法认知、法治价值观、法治行为进行量化分析,得出精准数据,以便增强宪法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法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三)丰富课外活动,使宪法精神更添光彩

  1.参观宪法教育基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宪法教育基地,深入挖掘当地的宪法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授宪法知识。以浙江省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馆”等。教师可以在学生参观场馆之前为其分配需要了解的任务,并让学生在参观当天分别对其了解的部分进行现场讲演,其他学生则进行讨论及互评。实地参观的方式解决了宪法教学局限于课堂的困境,是法治课堂改革的重要创新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前往宪法教学基地进行学习,可以促使其增强宪法意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领略宪法的智慧,体悟宪法的本质精神,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亲身体验宪法的无穷魅力。

  2.开展模拟政协活动。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模拟政协活动,具体包括学生模拟政协提案、提案辩论展示等,使学生了解政协的组织形式,体验政协的议事规则,并通过提案编撰、辩论探讨等环节,全面了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模拟政协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能丰富宪法教学实践活动,为宪法教学开辟了新的空间和阵地。

  3.组织宪法宣传活动。组织开展宪法宣传活动,可以使宪法教学深入校园的每个角落。除了在宣传栏展示宪法海报等方式宣传宪法知识,教师还可以举办以“我们身边的宪法”为主题的短视频大赛,让学生自主拍摄身边的宪法故事,并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宪法知识的理解与体悟,这是创新宪法宣传活动的有益尝试。在宪法宣传日当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周边社区进行宪法知识宣传、讲解,让学生向居民传授宪法知识,以此加深自己对宪法的理解,进而实现对宪法的高度认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成立一支青年讲师团,并组织宣讲小分队深入各班进行宣讲,展开互动,同时积极利用青年讲师团资源,精心制作融媒体产品,组织开展网上宣讲活动,打造立体式宣讲平台,运用“网言网语”和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准确生动地开展宣讲,需要注意的是,宣讲主题要紧紧围绕宪法知识。教师要精心做好讲师队伍遴选培养和宣讲内容把关工作,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围绕学生思想认知规律,探索更加有效的宣讲方式和载体,提升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既要注重讲师队伍质量,又要重视宣讲活动实效,避免唯人数、唯场次、唯场面,以及只见部署、不见动作,只建队伍、不见宣讲的问题,并且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机制,在讲师遴选、队伍管理、组织宣讲、效果评估等方面形成工作闭环,真正做到对各类青年群体广泛覆盖、取得实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要引导学生勇敢走出书本、走出象牙塔、走出狭窄的空间,将宪法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在实践中深化对宪法知识的理解,从而生发出对宪法的信仰。

  (四)加强校外合作,使宪法教育更加专业

  宪法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宪法教学的专业程度。首先,可以邀请人大代表到学校向学生分享参与民主管理的过程,使学生体会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以此激发学生主人翁精神,积极引导学生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其次,可以邀请有经验的法官、检察官到学校指导教学,并加强教师与法官、检察官的合作,使其参与学校的教学研究,在沟通交流中完善宪法教学。最后,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律师到学校定期给学生授课,增强法治课堂的专业性[10]。

  四、结语

  宪法精神在我国生根发芽,不仅需要借鉴和学习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观念,还需要与中国土壤进行对接,由此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价值,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集聚发展的内生力量。当前,学校宪法教育还需不断完善。首先,宪法教学需要有回归课堂的初心,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增添教学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宪法知识。其次,结合时代元素,更新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富有时代活力的智慧课堂。最后,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宪法知识,将宪法知识内化于心,并付诸于行。概言之,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宪法教育作为培育学生宪法精神的关键一环,需要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结合时代的新使命,进一步实现体系化、科学化,以此为社会培育一批信仰宪法、拥护宪法的新青年,实现强国梦。

  参考文献:
 
  [1]付子堂,葛天博.深化教育改革必须树立遵从宪法意识[J].中国高等教育,2018(8):11-13.

  [2]刘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宪法之维[J].中国教育学刊,2020(9):82-86.

  [3]范进学.论宪法信仰[J].法学论坛,2020,35(6):5-15.

  [4]罗树庚.宪法教育首先要破除固有观念[J].人民教育,2018(10):37-38.

  [5]樊庆红.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4):18-21.

  [6]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法治进校园精品教程[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8.

  [7]陈美兰.中小学思政课宪法认同教育:成效、问题及改进[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2):32-36.

  [8]范新兰,吴又存.初中法治教育专册教学建议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35):29-32.

  [9]刘广登,王琦.基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视角的大学生宪法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4):62-63.

  [10]郭利娜.打造“走心”的宪法教育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35):43-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617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