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立足核心素养让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更有意义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11 16:22: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学习物 理所必备的能力与品格, 成为新时代的热门教育话题。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章指出,教师要明确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善于通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核心素养为基本导向, 实 现对学生技能、方法和情感价值的培养。

  关键词: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物理观念,物理实验

  引 言

  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物理观念、科学思维、 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 1] ,但 不同情境下, 这些不同的方面能够相互作用, 相互渗透。

  在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时,教师可以设法加入实验探 究,这不仅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还打破了培养 学生单一核心素养培养的僵局。教师在明确核心素养 内涵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进行审视,分析现阶段教 学存在的问题,并以核心素养的落实打破物理课堂对 学生的束缚, 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大胆假设、 认真推理、构建模型,都有助于学生应用专业物理思 维思考问题,灵活解决问题。

\

 
  一、把握物理本质,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就现阶段的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来说,其基本 是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展开。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 物理学科的教育本质是育人, 在此基础上, 读懂学生, 了 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发 展。因为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课程,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亲身经历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 定理的产生,这会为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与责任意识 的形成奠定基础 [2]。与此同时, 学生学习物理知识, 探 索物理规律的本质,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态度,这也 是科学素质与品质的体现。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后, 可 能会遗忘,但科学的态度会伴随学生一生。从这一点 出发, 教师要紧紧把握物理教育的本质, 利用物理史、学生实验、课后习题等,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例如,“曲线运动”与学生之前所学的匀速运动或 匀加速运动不同,是一种变速运动,学生在理解概念 时需要借助物理实验现象的辅助。因此,教师在教学 之初,就可以播放视频, 让学生看到不同的曲线运动, 并 询问学生:“这和我们之前学过的直线运动一样吗?”学 生认真观察视频中不同时刻物体的速度与方向变化, 能 够意识到物体在某点的瞬时速度和方向都会发生改变。 这时,教师可以用教具给学生演示物理实验,让学生 观察曲线运动在运动时所有的合外力与初速度是否在 同一条直线上,学生也可以模仿教师的演示实验利用 学具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经过教师形象化的展示与学 生的探究,学生能够从直线运动中类比出曲线运动的 条件,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与分析归纳能力,以实事 求是的实验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形成探究物理问题 时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素养。

  二、调整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物理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 堂上给学生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明确的学 习目标引领下不断学习知识,锻炼思维能力。为了强 化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理性思维,教 师在教学中要把发展学生的物理观念、培养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深入解读物理知识间的内在联 系,减少学生在理解上的困难。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减少对知识的记忆,使学生完成从机械记忆到灵活应用的转变。这是学生形成完整物理知识框架的 基础,也是学生物理观念形成、物理思维形成的重要 体现 [3]。

  以“重力与弹力”为例,教师在教学之初可以通 过重力的实例引出重力的分析,鼓励学生分析重力的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并进一步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实 验分析重力的大小与方向。在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之 后,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 学生运用物理思维去解决问题,让学生观察并写下重 力 G 和质量 m 之间的关系。从理解、分析概念,到应 用概念去分析物理实验现象,在现象中总结重力和质 量的关系, 学生需要不断经历思考、提出假设并验证, 教 师的恰当指导能让学生的学习从具象到抽象,加深学 生对重力的理解。

  三、采取分层教学,开发学生不同潜力

  物理教学要启发学生,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不 同的渠道,而不是禁锢学生的思维,这体现了《普通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的“不 同的学生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的理念。教师在教学 时不能禁锢教学思维,要明确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主 参与物理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创造条件。教 师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锻炼学生的物理思维方式, 目 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更多学习方法。但学生之间存在差 异,如兴趣、认知情况、学习能力等。分层教学的方 法可以实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分层任务设计。教师 根据学生学习兴趣或认知情况,设计针对性较强的课 堂,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还能开发学生多方 面的潜力。教师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对知 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自 由,能使学生在愉悦氛围的带动下建立学习信心,深 入学习物理知识。

  例如,在讲解机械能守恒的习题时,教师将其与 圆周运动进行了结合,在课堂上给学生设计了两个不 同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为基础题,另一个为变式训 练题目。题目一:将圆球用绳子悬挂起来, 摆长为p,最 大偏角为 θ,在忽略阻力的情况下,求圆球运动到最低 位置时的速度。学生在解决基础问题时可以根据物理 公式建立模型,在分析和探究中得出答案。教师也要 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 印象。题目二:把一根长为 L 的绳子的一端固定在 O 点,在绳子的另一端终点系圆球 A,在 O 点的下方有 一个钉子 B,当圆球由水平位置静止释放后, 圆球运动 到最低点时绳子碰到钉子,此时,圆球开始以钉子为圆心做圆周运动, 绳子最高能经过 O、B 之间的连线, 求 该钉子 B 点的位置。题目进行了变式后,能够突破物 理问题的表面,让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认识到问题的本 质,并采取正确的解决方法。设计这样的基础问题和 变式训练题,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即使暂 时不能解决变式问题,也能在解决基础问题的过程中 获得学习自信。这为学生不断接近并触碰物理问题的 本质奠定了基础,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不断开发 学生的潜力。

  四、构建物理模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物理学科的知识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具备一 定的推理能力与探究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 学生思考的过程、整合信息的过程、类比分析的过程, 把 学生具象的思维抽象化,让学生从分析事物的表象入 手,分析事物的本质,这对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构建 物理知识网有重要作用 [4]。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 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在遇到实际问题后要指导学生从中抽象出本质的具体方法,顺利构建物理模型。在建 立物理模型之后,学生可以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推 理方法。

  以牛顿第二定律为例,其题目中出现不同木块质量、水平恒力、匀加速运动等因素,要求学生求其中 一个木块对相邻木块的作用力大小,看起来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是,在抓住本质后,学生就可以把整体 当作研究对象,而不是将其分成一个一个小木块去求 力,这样解决问题不仅省时省力,还能保证正确率。 然而,这需要学生根据题目灵活构建牛顿第二定律的 模型,非常考查学生的分析与推理能力。教师在教学 中可以通过分析解题过程,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并 给出具体的引导,让学生在脱离教师的“脚手架”之 后仍旧可以独立思考问题、构建物理模型,并通过严 谨的推理过程解决问题。

  以高中阶段学生比较常见的弹簧问题为例,其中 的弹簧模型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在题目“以自由落体 下降的圆球在一段时间后,触碰到了弹簧,且持续下 降直至将弹簧压到最短,求圆球在触碰弹簧时的加速 度,以及将弹簧压缩至最短的加速度”的解答中,学 生需要先构建弹簧模型。在圆球接触到弹簧时,很多 学生能够得出此时的加速度。教师可根据学生所说 的“加速度方向 向下,加速度 a 的大小等于 g”, 引 导学生继续完善模型。根据简谐振动的对称性,教师 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弹簧被圆球压缩至最 短时,它的加速度大小有变化吗?请注意,此时圆球的加速度不等于 0.”在教师的提示与引导中,学生 即使需要反复分析,也能够在推理中给出科学严谨的 证据,这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认真的科学态 度,还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五、分析实验现象,锻炼学生探究能力

  物理教学中的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都会出 现与实验结果不符的实验现象,如验证滑动摩擦定律 时滑动摩擦力与外界施加的压力没有形成平衡力等, 这 些异常的实验现象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教师在教学中 不能把异常的实验现象略过,而是要在正确的引导和 分析中,增强学生对物理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物理 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尚未认识或认 识不全面的事物,分析和探究实验现象,让学生根据 实验现实,反推之前的实验假设、实验过程,并根据 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实验现象,为在实验探究中得 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向心力”时,教师通过小球被细 线拉着做水平匀速圆周运动的实验现象,组织学生分 析小球的受力情况,并指出这是最常见的向心力问 题。教师可从这个实验现象出发,让学生分析这个现 象中的向心力来源。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通过模仿 的方式,利用手边的学具做类似的圆周运动,让学生 观察实验现象。随后,教师出示木块随着圆桶绕轴线 做圆周运动的实验。和小球不一样,木块是和圆桶侧 壁贴在一起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时给出 提示, 让学生在分析向心力来源时注意观察实验细节。 不同的实验现象中有不同的物体,学生在观察和分析 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已经了解了向心力的特点:向心 力可以是某一个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还可以 是某一个力的分力。

  六、经历实验探究,增强学生实践水平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提出了 明确要求,而学生获得实验探究能力,具备独立设计 实验、提出假设、完成实验的能力,则需要具体的实 验活动。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适时的实验教 学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的已有知识有应用 的舞台,动手操作经验获得积累。重要的是,实验过 程注重科学性与严谨性,实验难免会出现错误或呈现 出有偏差的数据,这些都是学生在探索和尝试中宝贵 的经验。在组织实验教学时,教师要从课本出发,从 学生感兴趣的实验类型出发,以明确的目的性开展实 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独立参与实验,以生生合作或 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经历物理学家似的探索过程。这既 可以考查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能力,发散学生的思 维,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让学生意识到 物理学习有具体的实验过程佐证,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例如,在探究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教学 中,教师设计了有趣的实验,以吸引学生动手参与实 验。同时,本节课需要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 过程,利用对比实验,深化对平抛运动特点和规律的 认识。在趣味实验的带动下,学生都情不自禁地投入 实验探索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实验要求, 让 学生根据实验要求以及课本中的实验过程,设计对比 实验方案。同时,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 在 实验探究中根据学生的操作给出表扬,或适时提出疑 问,让学生在思考与分析中调整实验方案,在探究中得出平抛运动的条件,进而得出正确结论。

\

 
  结 语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 基础知识,分析物理概念,并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的 培养,紧紧把握物理本质,从育人的视角出发,培养 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形成正 确的科学态度。同时, 在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创新, 重 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在调整教学方式后,把 发展学生物理观念、培养学生物理思维作为学生学习 能力提升的衡量指标,采取分层教学,激发学生的潜 力,开发学生不同方面的潜能,并在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探究中, 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机会, 使其在质疑、 推理、分析的过程中发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威.通过高中物理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2(12):86-88.

  [2] 黄东成.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J].课堂 内外(高中教研),2021(5):87.

  [3] 李加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物理教学[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0(3):185.

  [4] 吴细珍 .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J].文理导航,2021(8):40-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920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