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在提倡发展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力、审美鉴赏力、思维发展 力和文化理解力。高中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 体现立德树人, 贯彻核心素养, 具有读写融合、聚焦板块、独立统一、 人文主题等特点。新教材新特点,要有新教法。巧妙把新教材的诸多特点运用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探索两者 结合、互相促进的策略,可以更好地发挥语文教材铸魂培元的作用。
关键词: 核心素养,统编语文教材,作文教学,有效结合
引 言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 修订)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出台及语文学科 核心素养的普及,语文教学愈发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 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 化传承与理解等能力。高中统编语文教材将核心素养 贯穿始终,具有读写融合、聚焦板块、独立统一、人 文主题等特点。教师巧妙利用教材的主题板块特点, 利 用教材具有情景的思辨性阅读体系及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更好地发挥语文教材铸魂培元的作用,提高 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 1]。
一、高中统编语文教材的定位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包含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 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能力,它是《课程标准》的宗旨性概念,统领了整个 课标。新教材的编定, 也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依归。
高中统编语文教材是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 》和《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立德 树人为根本目标,以《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学科核 心素养为依归,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担任总 主编,由国内著名专家和学者、语文教研人员和一线 教师,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写人员一同编写。 它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意在构建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综合性、实践性语文教学体 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
二、高中统编语文教材的八大特点
(一)坚持立德树人,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教育
在新教材中,各类板块主题内容涵盖中华传统文 化、劳动教育、革命文化、民族团结、青年担当等, 坚 持立德树人,为作文教学提供了丰富且专项集中的素 材库。
(二)体现课标精神,落实课标要求,强化核心 素养培养
新教材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立足点,设置了 若干任务群,灵活设计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 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活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培 养学生基本的语言表现力和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因 此,教师巧妙把教材任务群和作文教学融合,步步推 进,有利于作文教学的深入。
(三)创新教材体系设计,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 务群双线组织单元
统编教材以新时代高中生应具有的“理想信念”“文 化自信”“责任担当”为隐形的精神主线,在单元编排 和内容选择上注重人文主题,这恰好发挥了教师对青 少年思想情感的导向作用。在作文教学中,这种导向 作用更明显,能把教材的精神主线和作文教学的情感 导向融合,对语文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重视整合与实践,创新单元内部组织
统编教材打破了文体限制,以主题、内容或写法 聚合,有明显的整合性质。这就更便于作文教学中的 主题训练,使作文教学具有模块性和系统性。
(五)以任务为核心,突出真实情境下的语文自 主实践活动
新教材各单元的核心任务都是在语文情境基础上 落实人文主题,学生的作文写作也越来越倾向具体情 境下的创作。教材本身、教案编写、教学过程实施及 课堂生成,都牵涉了作者、教师或学生在具体情境下 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用好具有情境的语文教材, 可 以更好地辅助作文教学。
(六) 以读书为本, 重视课文的经典性和时代性, 提升选文品质
新教材的编写力求回归“读书”本质,专治读书 少的问题,且选择的课文都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性,文 质兼美,弥补了学生作文材料积累中单薄且不经典的 缺陷。
(七)读写高度融合,让书面表达落到实处
高度融合的读写活动,更有利于开展日常写作训 练。在读写融合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把握人文主题 的精神主线还是挑选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无论是核 心素养的培养、单元整合的创新还是情境下的自主实 践,都有利于让书面表达训练落到实处。
(八)重视语言实践,以不同形式强化语言建构 与运用能力
统编教材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内容和要求融入了 各个单元。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表达 中有意识地、持续地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感,学会表达。
总体而言,统编教材设计处处渗透读写融合,有 利于多层次多角度开展作文教学活动。教师巧妙运用 教材,对作文教学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三、利用高中统编语文教材开展作文教学的三大策略
(一)巧用板块主题内容,建立作文素材库
统编教材的板块主题内容明显,有利于学生直接 建立相应主题的典型素材库。统编必修教材共展示了
16 个主题,笔者概括如表 1:
表1以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为例, 该单元涵盖了《喜 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 平》《心有一团火, 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以 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芣苢》《诗经 · 周南》共 6 篇文章。本单元有人物通讯、新闻评论、诗歌等不同 题材,时间纵横古今,但将“劳动光荣”作为单元编排主线,书写了具有代表性的劳动者,包括袁隆平、 张秉贵、钟扬及古代具有质朴品质、勤劳勇敢的普通 劳动人民。此外,本单元渗透了劳动崇高的观念和劳 动的价值意义,对此,教师可让学生结合新时代的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重点训练“劳动教育”主题 片段写作,让学生要用上第二单元的教材内容 [4]。
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典型素材,进行相关内容的群 文拓展阅读,书写出以下文段:埋头田间三十年,你将根系深深扎入土地;坚忍 探索无上限,你用奉献饥饿的寒夜。从青丝到白发苍 颜,从无名到功勋满肩, 你仍是乡亲们口中的“泥腿子” 院士,只是早已无饿殍遍野。稻花香里说丰年,禾下 乘凉梦万千。千古风流袁隆平, 喜看今朝, 已换了人间。
以上片段的训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建构力、审美 创造力及中华文化传承能力。同时,教师还可利用扩 展的相关群文阅读,让学生丰富同一主题的素材库。 例如,在教授“劳动光荣”单元时,教师可让学生积累“大 国工匠”中的文本素材。在统编必修教材中,16 个单 元都可以进行相应的群文阅读及片段或整文训练,丰 富的教材内容能为学生创造丰富的专题素材库。
(二)巧用具体情境下的单元体系创新,学习构 思作文的逻辑关系
统编教材的编排重视读写融合, 围绕《课程标准》 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也进行了单元设计。在作文 教学中,这些单元设计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 思维有重要作用。
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围绕“学习之道”编排 了六篇课文,前四篇以议论为主,思辨性强,后两篇 兼有议论和记叙两种表达方式,其中也有引发学生思 考的思辨性内容。在前四课《劝学》《师说》《反对党 八股》《拿来主义》授课过程中,教师必定会围绕课文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写作方式,此类分析实际与作文 教学中的学习议论文写作方式不谋而合。教师也必定 会解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让学生把此类论证方法运 用到作文写作中。教师把教材分析和作文教学有效融 合,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模仿及训练,可以增强学生 的作文构思能力,培养学生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 [5]。
《劝学》教学重点即掌握文本的总分结构及巧妙 的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通过《师说》学 习,学生更容易掌握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学习对比论 证及纵比、横比、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当课文讲 授完毕,教师可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指导学生构 思作文写作,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正反对比论证、引 用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进行片段训练, 并给予点评。 在《反对党八股(节选) 》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针 对文中一段话的逻辑关系仔细分析,如课文中的第二 段,原文如下: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 言之无物。(小 论点)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 容, 真是“懒婆娘的裹脚, 又长又臭”。(引用名言或俗 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 呢?(设问论证,句式灵活)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 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 里还肯看下去呢?……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 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 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正 面举例)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 得有几万字。(反面举例) 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 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 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 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 是必须停止的。(小结)
通过分析可见,段落结构是在小论点后,引用俗 语进行论点解说,随后采用设问、正反对比的举例论 证, 最后进行小结。一个段落构思完整, 思路严谨, 方 式多样,句式灵活,是作文教学中的典型范例,教师 要会用、活用、化用。
(三)巧用文质兼美课文,培养学生写作的语言 表达能力
统编教材不乏文质兼美的课文,这些文本极具典 范性和时代性。教师要巧妙利用课堂上师生共同欣赏 品鉴美文的过程, 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感悟力, 使 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鉴赏语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 言表达能力 [6]。
例如,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以“自然情怀”为主线,是必修教材中唯一的专题散文单元,属于学习 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和写作联系紧密。教 师可带领学生领略祖国山川,欣赏自然风光,可以引 导学生积累文人引发的有关人生思考等素材, 学习“形 散神不散”的写作特点, 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习语言表达的手法,提高语言表现力。
无论是郁达夫描写的“清、静、悲凉”的北国的 秋,还是朱自清描绘的“月色下的荷塘”“荷塘里的月 色”,抑或是史铁生描写的那个古老的地坛,文人情景 交融的笔调既营造了优美的意境,又隐含了个人的性情。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作, 写写月色下的校园, 校园里的春光,校园古亭里的故事,抑或是校园某一角 落的清净与喧嚣。这样的课上限时片段模仿小练笔, 能 促使学生主动积极模仿与思考。
四、融会贯通、多管齐下,促进作文教学系列化
无论是利用教材的主题板块、具体情境下的思辨性阅读,还是运用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来提高学生 的日常写作能力,都需要教师自我学习,理解新教材 的特点和编排目的,并融会贯通地使用。教师可根据 教材单元的内容,向学生系列化地传授诗歌创作、评 点文字、新闻短论、访谈记录、议论文、抒情散文的 写作方法,让学生系列化地进行文种训练。如针对议 论文进行主题撰写、议论文结构章法、议论文论证方法、 议论文语言表达等专题写作。教师把这些大大小小的写作任务融入教学过程,既能巩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 理解, 又能使学生多积累、多练笔, 最终学有所得, 学有所成。
结 语
2022 年 10 月,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在第十 届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上 与参会人员进行交流时提到,使用新教材,不能形式 主义,不能一刀切。办学条件好的学校,改革步子可 以大一点,条件差的,也可以分步实施,创造条件去 改,能改一寸是一寸。任何教材的使用都需要创造性 地结合学情、校情。教材是材料,核心是素养,目标 是育人。教师只有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透彻研 究教材,改变教学模式,才能更创造性地用好、用活 教材,完成语文培根铸魂任务,真正培养具有语文学 科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运明.多管齐下 循序渐进:浅谈高中作文的写作训练[J].成功密码:综合版,2018(2):37-39.
[2] 温儒敏 .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 ·教材 ·教法,2016(11):3-11.
[3] 陈陵 .单元整合的备课思路[J] .江西教育,2018(1):65-66.
[4] 丁幻,何顺利.部编语文教材使用心得[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5X):25-26.
[5] 陈云钏 . 引源头活水构建阅读新体系:初中语文 “部编本”教材使用策略初探[J] .华人时刊 ·校长版,2021(6):62-63.
[6] 温儒敏,王本华 .教师教学用书[M] .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20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9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