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学生数学 “量感”的培养路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08 14:18:2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 小学生的数学学 习 更加理论化 , 在观察物体时 , 往往只看它 的颜色 、体积等特性 , 而 对 物 体 重 量 的 本 质 性 知 识 缺 少 了 解 , 特 别 是 单 位 比 较 小 的 “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 “量感”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 教师要拓宽教学设计思路 , 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对“克”这种重量单位有清晰的认知 , 培养学生的量感 ,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克的认识”为例 , 探究 小学生的量感培养 。

  量感 , 指的是对于量的感受 , 也就是对物体大小 、多少 、轻重 、厚薄等的感性认识 。培养量感是 一个长 期 的 、需 要 反 复 体 验 , 以 及 不 断 矫 正 的 过 程 , 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量感训练 , 培 养他们的量感思维 , 将小学生从经验直观感知升华 到抽象直观感知 , 加强其思考能力 。

\

  一 、情境入学 , 形成量感认知

  “量”的概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 但是学生平时 不会注意到 , 教师在教学时 , 可以生活情境为切入 口 , 从学生熟悉的地方着手 , 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 象化 , 学生对于量的理解便有了依托 , 学习起来更 加快速 , 最终可以形成量感的初步认知 。

  例如 , 切入教学时 , 教师首先可以假设一个情境 , 所有 的 学 生 都 在 菜 市 场 进 行 交 易 , 一 共 设 置 四个摊位 , 都售卖同样克数的鸡蛋 、青菜和盐 。 每 个小组都选出两人作为摊主 , 在不考虑三样商品其 他价值的情况下 , 只用眼睛观察 , 根据商品的重量 自行决定售卖商品的价格 , 然后请同学买菜 。 身边 只有规定的钱 , 且摊主不知道买家携带多少钱 , 买 家也不知道摊主的定价是多少 , 学生都不知道商品 的重量是一样的 , 要根据自己的估量来定价 。 活动 开始后 , 各个小组的学生经过讨论后都已经为商品定好了价格 , 这时就有学生上去询价 。在规定每个买家只有 5 元的情况下 , 有的同学什么也买 不 到 ,有的同学能买到青菜却买不到其他商品 , 而有的同学能买到两样商品 , 结果大相径庭 。教师这时候就对学生提问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 会 把自 己的想法告 诉 教 师 , 认 为 这 三 样 商 品 重 量 不 一样 , 青菜应该是最轻的 , 鸡蛋数量少 , 也应该比盐轻 , 所以盐的价格大于其他商品 。不同小组对三样商品重量的估计不一样 , 定价有差异 。 随后教师让学生用手掂量这三样东西的重量 , 并说一说现在觉得哪样最重 。在体验的过程中 , 学生会发现三样东西其实差不多重 , 无法分辨到底哪个最重 。此时教师告诉学生这三样东西 一 样重 , 然后拿出 一 个 秤 ,让学生自己动 手 称 一 称 , 称 完 以 后 再 用 手 掂 量 商品 , 再次感受它们的重量 。最 后 , 教 师 告 诉 学 生 :“判断商品的重量不 能 只 看 它 的 数 量 的 多 与 少 , 也要考虑其自身的重量 。 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多留心物品的量 , 对平常事物的量要有概念 , 如一个鸡蛋约是 50 克 , 这样 , 我们才能对数学中的‘量’有 基 本的感觉 。”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 如果只是将知识停留在课本中 , 学生很难在学习的时候产生共鸣 , 只能凭空想象 , 而如果创造现实情境 , 联系生活实际 , 利用生活资源 , 更容易使学生融会贯通 , 对于“量”也会 形成基本的认知 , 有助于量感的培养 。

  二 、差异对比 , 加强量感探究

  教师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 , 为了让学生对 区别不大的量进行区分 , 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差异对 比的方法 , 在了解新事物时 , 将其与自己认知中熟 悉的量进行对比 , 辨析与之相同的量与不同的 量 , 这样对于相似 的 量 , 学 生 在 学 习的 时 候 便 有 了 依 据 , 学习效率会更高 , 而对于有区别的量 , 学生也 可以在差别对立中迅速记忆 , 使得他们对量有更深 层次的理解 。

  例如 , 教师首先拿出两种质量差不多但是体积 大小差别很大的物品 , 如一本数学书和一盒 250毫 升的牛奶 , 对学生进行提问 : “你们觉得哪样物 品 的重量更 大 呢?”学 生 通 过 对 书 本 和 牛 奶 体 积 的 对 比 , 根据自己的感官直观判断 , 肯定会回答是数学 书更重 。此时 , 教师可以把数学书和牛奶分别放到 秤上称 , 显示的结果却是两样东西差不多重 , 都是 250克左右 。结果与自己的认知不符 , 学生就会有 疑问 , 产生探究的欲望 , 教师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再 一次感受书本与牛奶的重量差异 , 感受一下“克”这 个抽象概念 。为了进一 步加深学生的印象 , 教师可 以再次进行类比 ,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鸡蛋 , 问学生 是否知道一个鸡蛋多少克 。 因为鸡蛋的重量是经常 提及的量 , 学生会立马回答出一个鸡蛋约是 50克 , 教师趁机提问 : “同学们告诉我 , 一 本数学书或 者 一盒牛奶的重量大约是几个鸡蛋的重量?”学生很快 回答出 相 当 于 5 个 鸡 蛋 , 如 此 一 来 , 学 生 就 会 对 “克”这个数学量有 更 具 体 的 感 受 。 除 了 重 量 一 样 、 体积不一样的 物 品 外 , 教 师 也 可 以 换 一 种 对 比 方 法 , 即将体积相同 , 重量不一样的物品放在一起比 较 。无论是哪一种方法 , 学生都能在颠覆他们认知 的对比中对“克”实现从模糊定义到熟悉认知 。差异 对比法让学生能够学习到事物的特征 , 如泡沫板与 纸板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 , 前者要轻 , 说明泡沫这 种材质本身的特性是重量轻 。学生不明白这种特性 是物体的密度有差异 , 但在他们心中埋下了种 子 ,等到以后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 , 他们会及时地记 忆并透彻地理解 , 这是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 是对 知识不断升华的铺垫 , 这些都会锻炼学生对量的敏 锐感知 。对于量的感知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 在 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克服各种刻板印象 , 重新 建立认知体系 。教师通过差异比较的方法 , 引导学 生辨析各种量 , 让他们在不断的探究中打破认知的 屏障 , 从而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 对于概念的理解 更加透彻 , 这是 量 感 在 形 成 的 基 础 上 不 断 成 熟 的 表现 。

  三 、问题引导 , 培养量感思维

  在对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之后 , 教师要适 时地培养学生系统的量感思维 , 让学生遇到问题时 能够即时反应 、敏锐感知 , 这是熟练运用的基础条 件 。教师可以选择用问题引导的方式 , 通过由浅入 深的问题带领 学 生 们 体 验 思 考 的 过 程 , 走 进 量 的 世界 。

  例如 , 教师可以先设计三个核心问题 , 然后围 绕问题展开教学 。 问题一 : 为什么要引用“克”这个 计量单位? 问题二 : 1 克大概是多少 , 你们会描述 吗? 问题三 : 适合用“克”作为计量单位的物品有哪 些? 这三个问题从有意识地运用量的必要性到理解 量的含义最后到运用量 , 能够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 程 , 锻炼学生思维的流畅度 。对于第一个问题 , 学 生会想到运用这个单位是为了更方便地计量重量小 的物品 , 所以在遇到小质量的物品时 , 他们就会想 到用“克”来表示 , 与之后其他单位的学习进行很好 的区分 。对于第二个问题 , 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向 学生展示一粒黄豆或者是两枚 1分硬币的重量 , 大 约是 1 克 , 然后让同学们亲自感受一下 , 使得学生 心里有大概的认知 。对于最后一个问题 , 学生可能 会回答具体的物品 , 如橡皮擦等较轻的物品 , 此时 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分类 , 统计出身边常见 的以“克”为计量单位的物品 , 这样学生在遇到相关 的数学问题时 能 够 快 速 反 应 。 围 绕 这 三 个 核 心 问 题 , 教师还可以加以延伸 , 让学生自主探究 , 不断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 力 。 如 问 : “我 们 知 道‘克’是 来计量较轻的物体的 , 但是对于稍微重 一 点的物 体 , 在使用这个单位时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自行讨论 时很快就会发现 , 在计量较重的物体时 , 用“克”作 为计量单位会显得繁琐 , 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有 另一种计量单位可以表示这些较重物体的重量 , 激 发他们不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在核心问题的引导 下 , 学生了解了“克”的基本用法 , 明白了其用 处 , 在衍生问题的引导下 , 学生对这个单位的有限用处 也有了认识 , 为后续其他量的学习做了铺垫 。若是 在课堂上一 味地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 , 学生被动接 受 , 反而会适得其反 , 没有 自 己独立的 思 维 过 程 , 这对量感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而教师以问题贯穿 课堂 , 层层深入 , 以学生为主体 , 让他们有思考的 空间 , 则有助于他们形成一个明显的分辨方式 , 从 而促进量感思维的进一 步形成 , 也为下一 步的学习 服务 , 进一 步培养学生对量的感知 。

  四 、实践操作 , 强化量感运用

  陶行知先生在实践体验中 , 认为“行是知之始 , 知是行之成”, 也就是要 让 学 生 在 亲 历 知 识 形 成 的 过程中 , 在实践操作中 , 既要知其然 , 又要知其所 以然 。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 知识的习得才更加和 谐 、 自然 。基于此 , 为了强化量感运用 , 教师可以 让学生们自己实践操作 , 最大程度感知量感 , 在真 实的体验中真正获得量感 。

  例如 ,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理论知识 , 对于这 个概念有了很多了解 , 现在教师要设计实践活动来 锻炼他们的运用能力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 组 , 首先准备一些橡皮泥 , 每次规定克数 , 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经验拿出其中的一部分 。 哪个小组拿出 的橡皮泥与规 定 克 数 的 差 距 越 小 , 哪个 小 组 就 获 胜 。这个实践操作考验的是对“克”的精准把握 , 可 以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 。活动开始后 , 教师首先要 求学生捏出 50克橡皮泥 , 为了减小难 度 , 让 学 生 有更好的体验 , 教师可以先拿出一个类似重量的物 品 , 如一个鸡蛋 , 让他们先用手掂量一下 , 确定大 概是多 重 , 然 后 再 捏 出 来 。 为 了 提 高 活 动 的 趣 味性 ,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规定克数的橡皮泥捏出各种形状 , 这样既可以强化他们对量的精准把握 , 又可以锻炼他们对抽象物体的想象能力 。在日常课程中 , 教师可以带一些物品到课堂中 , 请学生自己测量重量 , 在不断的反复中巩固对量的记忆 。 除了课堂操作 , 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后任务 , 让学生多对物品进行测量 , 如各种水果 、文具等 。 当然 , 在课后测量中 , 学生可能会遇到不同的重量单位 , 如生活中的人们更倾向于用“斤”和“两”这两个概念来表示物品的重量 , 学生在不断地积累中也会学到这两个概念与“克”的 关 系 , 全 方 位 的 感 知 量 的 概 念 。 最后 , 在自己动手测量后 , 教师可以验 收 活 动 效 果 ,在多媒体上随机展示不同的物品 , 让学生估测 一 下它们分别重多少克 , 强化运用 , 加深印象 。量感并不是一种概念 , 而是学生对量的一种真实感觉 , 这种感觉依靠看和想象是很难实现的 , 必须有真实的体验和操作才能培养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 一标准 。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 , 必须让学生亲 自动手 , 这样才会改变头脑中的固有观念 , 获得更多认识 。在亲 自 测 量 的 过 程 中 , 学 生 也 会 沉 浸 到 学 习中 , 这样不仅可 以 使 学 生 有 效 感 悟 计 量 单 位 的 本质 , 强化量感的运用 , 更能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

\

  总而言之 , 培养学生的量 感 不 是 一 蹴 而 就 的 ,需要教师优化教学 , 运用各种教学策略 , 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渗透量的运用 , 从而让学生不断熟 悉 量 ,不断完善量的思维 , 才真正培养了量感 。量感的培养 , 有利于学生夯实数学基础 , 培养数学思维 , 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 这是当前数学教育的重中 之 重 ,更是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的重要路径 。

  参考文献

  [1] 王超. 促进“生活 量 感”向“数 学 量 感”提 升[J] . 小 学 数学教育 , 2022(24) : 19- 20. 37.
  [2] 刘艳梅. 量感 : 在量 与 量 的 体 悟 中 自 然 生 长— 以“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为例[J] . 小学数学教育 , 2022(23) :21- 22. 26.
  [3] 费 岭 峰. “量 感”的 意 义 、 内 涵 解 读 及 其 教 学 要 点 思考[J] . 小学数学教师 , 2022(10) : 14- 17. 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899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