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地方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27 11:44: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基于研究背景,首先分析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然后论述了地方院校医学检验技术 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包括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学生综 合素质培养;持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拓展优化教学内容;等等。

  关键词:创新人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地方院校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基础、临床、检 验等相关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 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积极的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的职 业素质、辩证的思维能力和终身的学习信念,能适应 医院、血液中心、疾控中心、检验检疫等医学实验室、 医药院校、生物医药科研机构及企业工作需要和适应 未来挑战的新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 。我国医学检 验高等教育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目前,有百余 所院校开设了医学检验普通本科及高职本科专业[2]。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密切关系着医疗卫 生事业的高水平发展, 是人民身体健康的精准保障。 2012 年,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五年制 医学检验专业被调整为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颁 发理学学位,这一决策从根本上改变了该专业的人才 培养目标和内涵,使其更加注重技术属性的培养[3],且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对 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要进行加强。随着我国医疗卫 生事业和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 能力的医学检验技术专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 来,我国的医学检验技术快速发展,自动化检测已在 全国各型医院的临床检验部门开展, 检测项目丰富, 方便快捷,准确率高,能为临床检测及疾病诊断提供 可靠依据 。因此,医学检验技术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的 作用越来越重要,是我国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 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逐渐向创新型模 式转变,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 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4-5] 。如何培养新型应 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医学院校 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 这既是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一流专业建设的需要。

\

 
  一、研究背景

  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形式与国家、地区医疗 卫生事业的水平紧密相关,也是人民医疗卫生需求满 意度的保障 。随着智能医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生 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入医学教育模式,医学检验 技术产业飞速发展, 针对疾病的诊疗水平更为精准, 如血液病、遗传性疾病、肿瘤、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 病及病原生物感染等有关疾病都需要通过实验检查 才能做出最终诊断, 也可以说, 一个医院检验中心 (科) 的技术水平能体现一个医院的诊疗水平 。因此, 在现代医疗中,临床检验工作是举足轻重的。基于此, 本文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存在的 主要问题出发,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 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持续更新教学理念, 不断拓展优化教学内容等举措, 以期培养出德才兼备,适应学科发展、社会需求多元 化和工作岗位变化需求的具有新型服务理念的高素 质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课程体系与现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特色人才 的实际需要仍有一定的差距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当前快速发展和多学科广 泛交叉渗透的学科之一,对此,建立符合当前时代需 求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对医学教育改 革和发展至关重要 。 目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课 程体系设置中界限明显,这虽然较充分地体现了知识 的系统性, 但却导致部分教学内容存在较多重叠,同 时这也意味着在实用性和课程衔接上仍然有完善的空间;通识教育课程比重大,而检验相关课程学时有 限,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学习,不能紧跟学科快 速发展的步伐,造成临床一线对专业人才实际工作需 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脱节;同时课程设置没有 充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没有充分挖掘本校 人才培养等各方面优势,没有充分提炼形成专业特色 优势,内涵式发展不够明显。

  (二)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 队伍需加强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一 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 专业, 该专业不但对任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要 求,而且更注重教师的临床实践技能水平 。然而该专 业的师资建设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师资队伍中, 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教师数量偏少,其往往理论水 平较高,但缺乏行业背景和工程背景,实践操作经验 不足,导致“双师双能型”教师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 的知识储备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同时也存在部分外聘 教师因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欠佳,不能达到预期 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

  (三)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 培养特色不明显

  医学检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一些高新技术已在 实践中广泛应用,然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 仍然较为缓慢 。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多数 专业课程仍采用传统课堂讲授的模式, 即教师讲解、 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 学生通过听课被动地接纳知 识, 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 用;且教学环节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 不高,课堂教学仍面临着传统教学的单一性与新的时 代教学多元化形式之间的矛盾; 学生很少提出问题, 缺乏对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 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等方面。

  (四)现有教学资源相对滞后,与医学检验技术专 业人才培养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高 等院校、各类学科专业都逐步实现了教育信息化,教学 资源丰富而多样,但地区之间、院校之间、专业之间仍 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医 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使用的教学设备远 落后于检验技术的发展,难以支撑实践教学体系的改 革;二是因主、客观等条件限制,MOOC、微课、试题库 等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仍较滞后,不能适应新的时代大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需求。

  (五)校内实验室建设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 养发展实际需要有差距

  医学检验是一 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当 前,检验科常规使用的是全自动实验仪器,但由于仪 器价格昂贵,使用及维护成本高,学校往往难以购置, 致使校内检验仪器设备更新滞后, 实验内容受限,实 验项目多以传统经典、验证性实验为主,限制了学生 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了人才培养 质量 。 目前,医学检验中心(实验室) 的管理模式是以 标准化、现代化及全面质量保证为基础的,同时要求 检验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包括标准化的手工操 作流程、精密仪器设备的熟练驾驭能力、现代化实验 室的高效管理水平,而这些要求是目前很多高校医学 检验实验室管理人员无法达到的。

\

 
  三、地方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 系建设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院校要定期对在校学生、毕业生、教师、用人 单位、同类高校开展调研活动,并依据调研结果对人 才培养方案进行动态调整 。同时,要注重模式创新,实 现特色发展,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科的发展,以 及社会需求多元化和就业岗位变化对人才的需求[6], 探究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安排、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 等,进而持续优化医检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切实 深化“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7],培养适 应“新医科”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遵从“巩固基础知识、重视实践技能、加强能力培 养、提升素质教育”的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先进 理念,以岗位胜任力的培养为基础构建集知识、素质 和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同时密切追踪学科专业 的前沿领域,对接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的需要,形成通 识教育、专业教育及个性化发展三部分构成的课程体 系 。该体系为学生“应用技术”“交叉复合”“职业技 能”等多样化发展途径服务,能培养理论扎实、综合素 质好、操作能力强,且具有创新竞争力的新型实用性 医学检验人才,是具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特色且适宜 专业长足发展的课程体系 。 同时,要依据人才培养目 标,适当增设与本专业相关、有特色的选修课,这能满 足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深入认知和探索的需求,且能 为未来的创新科研发展服务 。当然,如何完善课程体系是一项复杂且持久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师生和用 人单位共同参与和努力, 如此才能使课程设置更科 学、更系统、更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三)持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拓展优化教学内容

  应针对国家医学检验行业的变化和需求,适时增 加学科前沿的相关知识,不断充实完善教学内容;围 绕医学检验工作环节使课程衔接序列化进行,且课程 内容的设计要充分结合临床检验技师考纲要求,提升 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医学检验+信息科学、医 学检验+人工智能、医学检验+互联网等行业前沿科技 的运用;增加 SARS、COVID-19 等新发传染病的早期 监测 、预警和应对机制的研究进展, 增加床旁检验 (POCT) 技术、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及大数据分 析预警技术的最新发展研究;重视分子生物学诊断学 检验实践操作培训,深化学生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 并增强其防疫能力;设计集理论知识、检验能力、综合 素质于一体的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熟练技能、提升素养,完成“教+学+做”一体化、整体化 建设,适应现代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四)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促进“双师型”教师队 伍建设

  一是不断研究专业发展需求,抓住学校发展建设 的新机遇,采用柔性的引进和用人机制,切实加强师 资队伍建设;二是加大现有教师培养力度,根据需要 定期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定期安排教 师下临床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三是与附属医 院和教学医院的检验科密切协作,且学校要在教学过 程中邀请检验行业专家参与, 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理 论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8] 。学校专任教师与医检 行业专家共同授课,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一方面弥补 了专任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兼职 教师的理论水平。

  (五)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为使“互联网+”概念深入教师内心,应鼓励教师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积极搭建 MOOC、微课、SPOC 课程体系。在广泛调研社会需求及学生发展需要的前 提下,要运用超星学习平台,建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相关课程人才培养的信息化资源库 。基于此,教师要 精选教学动画、图片、微课、MOOC 等,让学生有效运 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主化随时、随地学习,不受时 间、空间限制,促进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增强;通 过及时推送与专业发展相关的新技术、新变化,密切联系临床发展需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 识面,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手段, 多途径、全方位尽早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力 争做到学校教学内容与临床需求的“零距离”。

  (六)加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持续提 高学生实践操作水平

  积极谋划,按照省级、国家级医学检验实验教学 示范中心标准,建设临床检验模拟实训中心,并持续 加强软硬件建设。重视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践 技能的培养,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临床模拟 实训,积极、科学地提高实践课课时的比例,缩减验证 性实验的比例,尽量增加临床标本或模拟标本的检测 内容,通过监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挖掘学生 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相关体制、机制,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强化专业与岗位的对 接,将学校教学过程和医院临床检验工作过程紧密结 合,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同时通过与医院、中心血 站、企业等在人才培养、项目 申报、项目研究等方面的 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还应辅以假期社会 实践、技能培训、社团活动等实践活动平台建设,使其 相互补充,进而引导学生在社会中锻炼,促进学生素 养的全面提升和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七)构建多元化创新平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升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行业对全 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强化对学生科研意识、科研 能力的培养。高水平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不仅体现在 高水平的本科教学上,也体现在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培 养上 。故应通过开设科研设计与论文指导、文献检索 等课程,带领学生参加“挑战杯”“创新创业”“互联 网+”项目、专业技能竞赛项目及教师科研项目和学术 讲座等方式[9],活跃学生的学术思想、开阔学生的学术 视野,并构建多元化的科研能力培养平台,充分营造 创新性教育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逐步 培养其科研能力 。即可以安排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引 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推进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形成系统化、多层次的教学模式,以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0]。

  (八)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 融合,这里所说的“产教融合”,是指高等院校要根据 所开设的专业,积极开办相关的产业,并把产业和校内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使之相互促进,进而让高等院 校成为既可以进行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又能 积极为社会提供专业科技服务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 成学校与企业共赢、互促的办学模式[11]。医学检验技术 作为一门强调实践性的学科[12],一定要坚持需求导向, 注重应用研究,依托学校科研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等 实践平台,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 推广新技术应用,为企业创造效益,培养适应地方社 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应用型专业人才,提升学生 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13],从而实 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协同发展。

  (九)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要关注“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14]。 高校要改进终结性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 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以践行地方大学的特色育人 使命[15] 。通过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使学生的考核方式 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相适应,并进行相应完善,将 以往的终结性评价改为包括平时测验、理论考核、实 践考核、论文答辩及毕业综合考核等方面的形成性 评价[16],既考核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建立了临检技能多方位、多形 式和多元化实验考核方式,能体现学习能力、创新能 力、应用能力、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方面的培 养,突出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进而推动学生全面 发展。

  (十)重视学生评价反债作用,以评促教,教学相长

  教育教学是教师持续学习的重要过程和有效途 径,教学相长是教育工作者从人才培养过程中总结的 成功经验 。学校相关部门要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收 集该专业学生对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评教 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特别是要召开实习生返校后,即将毕业离校时的学生 座谈会,征求他们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整个课程体 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意见和建 议[17-18]。通常,这些建议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 能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持续完善。

  总之,医学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如何 更好地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和我国医疗 卫生服务需求,适应医务工作者岗位能力需求[19]。衡量 一个医疗卫生机构整体水平的高低时,一条很重要的 标准就是这个机构的检验中心(检验科) 检测项目有 哪些、检测的水平如何,以及所应用的技术手段先进

  与否。另外,随着现代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检测项目 的持续拓展,检验中心(检验科) 的收入在医疗卫生机 构总体收入中比例也越来越高 。 因此,随着该专业在 现代医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越来越高,高等 医学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做好适应社会经济和现 代医学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琳,张志强,辛华,等.“互联网+”背景下医学检验融合式教学改 革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1.48(6):232.239.

  [2] 胡淼,顾欢,曹便利,等.高等教育新常态下翻转课堂与微课在实 践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20.41(2):512-513.

  [3] 冯倩,宋军营,任伟宏,等.检验医学教育教学的发展与改革[J]. 中 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3):159- 160.

  [4] 陈丽华, 陈辉,宋明胜,等.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 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4):24-25.

  [5] 杨瑞霞,宋为娟.新形势下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 思考[J].安徽医药,2020.24(2):418-420.

  [6] 黄泽智,赵晋英,黄作良,等.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 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 .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17(4):90-96.

  [7] 胡淼,李妍,李家磊,等.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3):63-64.

  [8] 刘芳,秦紫馨,龚绍峰,等.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 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1.42(3):99- 101.

  [9] 阮心明,应航,许健,等.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检验技术专 业人才培养模型构建初探[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0.30(23):2939- 2941.

  [10] 朱杰华,石彬,陈莉,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科研 思维培养实践[J].大学教育,2018(3):95-97.

  [11] 产教融合[EB/OL].(2021-07-27)[2022-04-18].https://baike.so.com/ doc/29648863-31187294.html.

  [12] 倪洁, 白玉,陈文雨,等.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医学检验技术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42 (18):2293-2296.

  [13] 张红,代敏,林琳,等.省属本科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一流专业建设 的思考[J]. 中国医药导报,2021.18(4):53-56.80.

  [14] 孙健.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的走向[J].上 海教育评估研究,2021.10(6):27-31.52.

  [15] 褚美芬,徐峥,杨珺,等.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 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7.27(21):3176-3177. 3180.

  [16] 于海川,李平法,王凡平,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科研创新人才培 养模式实施效果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20.22(9):688-691.

  [17] 贺琦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 实践[J].文渊(中学版),2020(6):790.

  [18] 汤正华,谢金楼.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高 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23- 128.

  [19] 李岩,巩晓芸.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 究与实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9):277-27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677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