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31 10:29: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在阐述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 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设计的意义,然后说明了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接着分析了 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瓶颈,最后论述了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下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课程体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 新一 阶段职业教 育改革要打造“纵向贯通、横向拓宽”的现代职业教 育体系,其中高职本科贯通(以下简称“高本贯通”) 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 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对当前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 。从 2012 年开 始, 我国大部分省份都开展了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培 养模式试点工作,且江苏、福建、上海等已经开始探 索高本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预示着职业教育层 次贯通培养已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趋势[1]。 为了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打造现代职业教 育体系的“立交桥”,推动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相衔 接的高本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实践就成为必然[2]。基 于此, 本文拟探索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检 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技能劳动队伍呈现出“钻石型 结构”,如德国的技术工人中,初级工仅占 15%,中级工 占 50%,高级工占到 35%,甚至更高。2021 年 1 月至 12 月,笔者开展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重点 调研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基本情 况。在被调查的 1 148 名医学检验技术人员中,专科以 上学历占 43.03% (494/1 148), 中专学历占 54.09% (621/1 148),无学历人员占 2.87%(33/1 148);副高以 上职称占 3.92%(45/1 148),主管技师占 22.39%(257/1 148),检验师占 38.59%(443/1 148),检验士占 27.70% (318/1 148),无职称占 7.40%(85/1 148) 。调查结果显 示, 尽管许多大中型医院的检验科室都已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 但在县级和县级以 下的医院,中专学历及初级、中级职称的检验人员占有 比较大的比例,急需“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 型医学检验人才。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医学检验行业发生了巨 大变化, 从最初的手工操作发展到全自动操作,从 细胞学水平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水平 。各种新仪器和 试剂大量涌现,极大丰富和促进了医学检验理论和 技术的发展 。医学检验的迅速发展促使医学检验工 作的内容、方式及人员结构和管理工作各方面都发 生了显著的变化,医学检验行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这对一线应用性技术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

  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创新,已成 为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趋势 。 比如,福建卫 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结合自身办学优 势及高职教育的应用型特色, 与福建医科大学联合 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人才 。该模式目前能较有效地解 决我院毕业生与应用型本科无缝接轨的问题 。笔者 认为,为保障高本贯通专业试点工作顺利实施,需要 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包括培养目标 、课程设 置、教材选用、职业能力、师资力量,其中最核心的是 如何设计一体化课程体系, 即如何基于学生职业生 涯发展与迁移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目标,依据“逐级递 进、螺旋上升”的思路,构建“纵向贯通、横向拓宽”的 一体化课程体系, 设置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实质的高 本课程衔接体系[3] 。如此,才能培养出满足医院需求 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设计的意义

  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下,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设计的意义在于以职业教育规律性认识与 特征为引领,有机衔接高职、本科教育,推进产业面 向、专业设置、课程标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服务 社会等重点领域和核心环节的一体化设计, 构建多 层次一体化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以便 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 与技术支撑。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本贯通分段培养模式下课 程体系的设计是依据“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思路, 构建“纵向贯通、横向拓宽”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具体 来说,要创新高本一体化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 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实训课的设置,覆盖人才培养全链 条,这样既能衔接高职阶段的教学内容,又能达到优 化本科阶段教学内容的目的 。另外,在课程衔接或贯 通的过程中,要以系统化的设计理念整合合作双方的 现有资源,并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实现课 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标准等要素的螺旋递进,构建 梯次分明的课程衔接体系,使每个教育阶段既独立完 整,还能彼此关联、逐层递进,以便帮助学生直接迈向 本科教育的领域,同时让学生获得能够胜任岗位任务 的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最终找到合适的岗位。

  此外,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教务处要牵头制 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本贯通教学保障体系, 在招 生安排、学籍管理、课程考核方法、实践考核方法、毕 业证书的获得标准、学位的获得标准、学生档案工作 等方面做统一的安排部署, 同时以高本贯通教学一 体化为切入点,采取多方位的监督指导,并运用信息 化手段进行日常信息汇集及定期情况汇报, 从而方 便快捷地获取专业贯通试点的运行信息 。这样有助 于及时总结经验,进行分类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提 供解决方案[4]。

  三、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贯通分段培养不是普通的 升学教育,其重点体现在“贯通”二字上,同时人才培 养目标是使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能够 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要求相一致的职业技术能 力 。其中,知识目标不以掌握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为 标准,而是注重对技术技能的传授;能力目标不以提升学术发展能力为标准,而是注重对规范操作和创新 创业能力的训练;素质目标更注重对人文素质、自学 能力、沟通能力等的塑造,以便真正培养出高层次应 用型人才,从而满足基层卫生机构对高层次应用型人 才的需求[5]。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 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而不是高职教育定位的“高技能 型人才”,更不是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理论研究型 人才”。换言之,高本贯通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应是具 有在临床一 线从事标本检测、质量控制 、审核结果 、 仪器维护和保养大数据管理等工作岗位的复合型 高级技术人才[6]。

  据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设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 程体系时应依据“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思路,创新 设置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核心课 模块和专业实践课模块 。 同时,课程体系设计要按照 临床实验室真实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 果,贯穿高职专科、本科阶段,实现“纵向贯通”;在高 职和本科不同阶段中,依据真实的工作任务设置等级 不同的学习任务模块,将课程有机融合,最终实现“横 向拓宽”。

  四、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设计的瓶颈

  (一)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教学脱节

  以往,高职院校只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 致学生普遍存在逻辑思维薄弱的问题,且课程设置的 关联逻辑性也较弱 。而本科院校注重知识的连贯性, 但在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上较少思考与专业教学和 专业特点的结合点是什么,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形象 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较好的优点,更没有在学科 体系下按照一定逻辑设计公共基础课程科目,使得课 程的设置游离于思政教育和专业基础之外。对于医学 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在 进入本科阶段后学习比较吃力,对此,教师必须加以 重视,优化公共基础课程体系设计。

  (二)接 口课程内容重复或相似

  接口课程是指高职和本科阶段医学检验技术专 业均需讲授的课程,只是高职阶段讲授内容简单,本 科阶段讲授内容复杂,但仍存在一定的重复或相似, 导致浪费了一定的教学资源, 同时造成高职学生进 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后,出现目标对接度不高、临床 胜任力不强的尴尬局面 。因此,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衔接是本文研究的着 力点[7]。

  (三)未设置新工科交叉课程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涉及医学与工学等多个交叉 学科,如医学、机械、光电、电子等,还包括仪器、试剂 耗材等的研发、生产、销售、维护和维修多项技术,但 现有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通常比较侧重临床检验检 测,并未开设相关工科领域专业课程,这样就难以满 足新医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需要[8]。

  (四)一体化教材有待开发

  目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职阶段学生选用职业 教育教材,本科阶段学生选用本科类通用教材,而高 本贯通培养模式对应的一体化教材则较为匮乏,这就 急需相关教育者结合医学检验技术学科特点,以及高 职和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通力合 作,共同编写深度贯通、高度融合的高本贯通一体化 教材,从而推进高本贯通人才培养进程。

  概括来说,高本贯通课程体系衔接的实质是职业 能力发展阶段的接续,且职业能力的发展不是简单的 知识学习与积累过程,而是从胜任简单工作到复杂工 作综合能力的发展过程 。换言之,职业能力发展与知 识学习具有渐近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因此在高本贯通 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具 有渐进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五、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设计的创新思路

  高本贯通的高职和本科两个阶段, 是相互独立 又相互衔接的统一体, 因此设计的课程体系不能是 两个培养阶段课程的简单叠加, 或者认为高职阶段 是本科阶段的预科,设计的课程体系完全割裂、相互 分离[9] 。笔者对福建省医疗机构和医疗器械公司的抽 样调查显示, 随着医疗机制改革及第三方医学检验 市场的扩大,医学检验趋于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 程度越来越高,检验仪器和检验项目不断推陈出新, 与医学检验相关的体外诊断试剂生产 、销售和技术 服务等企业快速发展 。同时,医学检验正在逐步转变 观念,从单一项目检测向整体分析过渡,从辅助疾病 诊断向健康早期预警过渡 。故本文拟从简单到复杂 对医学检验工作任务进行梳理, 并对工作岗位进行 分析, 以便在调研基础上重构医学检验的工作岗位 能力(常规检测能力、质量控制能力、临床分析解释 能力、维护和技术支持能力、网络运行和维护能力、决策和管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之后根据这些 工作岗位能力的需求,重新梳理对应的规范和标准, 以便作为分段培养中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 进而为 设计相应的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课程体系奠定基 础 。笔者认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要实现从 低到高能力层次的衔接, 以便构建以工作岗位能力 为实质的高本贯通课程体系 。即高职阶段课程由“通 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课 程”四大模块组成,使学生具备常规检测、质量控制 等能力素质;本科阶段由“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 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三大模块组成,使毕业的学生 具备信息处理、组织管理、技术革新和职业规划等能 力素质。

  (一)高职阶段通识教育课程模块的设计

  高职阶段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以培养健全之人为 目标, 旨在使学生具备作为一个人应拥有的基本知 识、道德、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该模块的特色课程 是“大学英语”“医学检验英语”“高等数学”“信息 技术”“医学检验导论”等 。其中,“大学英语”课程应 以英语应用能力实践为目标进行课程改革, 从而加 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同时,为适应大型进口医疗 设备的操作和技术支持, 可增设医疗器械专业英语 术语等内容, 以便有效提升高本贯通项目课程教与 学的实用性[10]。“高等数学”课程是表达量变和质变关 系的工具,应用数学期望模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 为学生开展科研及后期临床实践提供精确的数据或 可靠的指导,并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本 科阶段的科研和实践奠定基础[11]。“医学检验导论”课 程开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工作内容,建立初步的职业认同感,并促使学生对将来从事 的职业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12]。

  (二)高职阶段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设计

  高职阶段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注重使学生掌握医 学相关基础知识及医学检验必备的化学知识,培养学 生的基础知识运用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操作能力,以 便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并提高学生的职业 适应能力和再就业能力 。该模块的特色课程是“医学 检验技术导论”“细胞生物学”“无机化学”“有机化 学”“分析化学”等[13]。

  (三)高职阶段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的设计

  高职阶段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注重使学生熟悉并 掌握医学检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和规范工作流程,使学生具备熟练操作相关仪器设备的能力,并具 有生物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 。该模块的特色课程是 “临床检验基础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微生物 检验技术”“免疫检验技术”“血液学检验技术”“病 理学技术”等。

  (四)高职阶段实践课程模块的设计

  高职阶段实践课程模块包括医学检验常规检验 项目和质量控制实训。这两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对临 床标本进行常规检验、微生物检验、免疫检验、生物化 学检验、血液学检验的能力及其质量控制能力 。经过 这一阶段的学习与实践,学生的职业能力要基本达到 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专业人员水平,从而提升学生未来 的就业水平。

  (五)本科阶段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的设计

  本科阶段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注重使学生既具备 从事常规临床检验的能力,又具备进行临床解释与分 析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与临床医生沟通的能力 。该 模块的特色课程是能提升学生临床分析解释能力、决 策和管理能力的相关课程,如“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临床免疫学与检验”“临床生 物化学与检验”“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等。

  (六)本科阶段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的设计

  当前, 互联网对医学检验产生了深远影响,而 利用“互联网+ 医学检验”平台,建立医学检验质量 安全大数据和监管技术平台,能够实时有效地监控 医学检验质量及重要安全指标 。本科阶段专业拓展 课程模块注重培养能够适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 新一代技术革命,且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医 学检验领域前沿问题的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 。该模 块的特色课程是基于维护和技术支持能力、网络运 行和维护能力、科研创新能力需求的课程,如“检验 仪器学”“医疗器械管理与法规”“临床检验方法性 能评价”“医学科研方法学”“人工智能概论”“创 业基础”等。

\

 

  (七)本科阶段专业实践课程模块的设计

  本科阶段实践课程模块包括医学检验常规检验 项目检测和临床意义分析实训两个部分 。一般来说, 要通过定期组织临床培训, 邀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 的教师带教,并让学生参与病例讨论,从而使学生将 医学检验知识与临床一线工作相结合, 最终提升学 生的临床沟通能力 。该模块还新增了病理技术、输血 技术等实训项目,新增了病理科、医院感染科、血液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的见习,以便将学生 培养成能分析和解释,能与临床医生沟通,能在医疗 器械、实验室信息系统等相关机构从事研发、维护和 技术支持等相关工作的医疗检验技术工程师方向的 复合型人才[14]。

  六、结语

  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本贯通项目,高职和本 科院校有着相同的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 。 因此,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要按照职业岗位需求,依据能力层 次导向, 设置高本贯通课程建设和分段培养体系,即 高职阶段要确保达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本科 阶段则要深化必要的课程内容衔接,以便充分发挥不 同教育阶段的优势,使高职阶段与本科阶段人才培养 目标“双实现”。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职业 教育多样性选择的背景下,高本贯通分段培养模式是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途径,故本文对高 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进行了探索,以期能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志选.现代职教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 陕西广 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17):71-75.

  [2] 刘健 , 罗强 , 粪森 . 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培养衔接的实践探 索[J].教育评论,2021(12):1-9.

  [3] 周灌中,宋士福.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探析[J]. 职教论坛,2015(15):29-31.

  [4] 崔玲玲,赵文平. 中高本职教课程衔接体系构建探析:基于对职业 能力发展阶段的分析[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20(20):14- 18.

  [5] 徐国庆.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 根本需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1- 10.

  [6] 吴娜.“3+4”中职—本科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职业技 术教育,2016(32):94-97.

  [7] 王超,朱振,朱超,等.能动专业高本贯通“3+2”分段培养模式下的 课程衔接体系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9.12(39):85-88.

  [8] 钱吉奎,李从峰.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衔接问题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7(5):53-57.

  [9] 朱军,张文忠.基于能力层次结构理论的职业教育中高本贯通教 学衔接研究[J].职教论坛,2020(8):56-58.

  [10] 钟铃.“3+2”高本贯通英语课程衔接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32):25-28.

  [11] 赵珍.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J]. 中国 继续医学教育,2015.7(2):19-20.

  [12] 孙莉.基于“3+2”专本一体化培养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J].襄阳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4(20):33-36.103.

  [13] 张松峰,梁建梅, 田华.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GPS 课程体系的 构建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9):88-89.

  [14] 梁松鹤,徐明辉,张欣颖,等. 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教学 改革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7.6(19):452-45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397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