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是关键,其承担着对幼儿激 发兴趣、引导探索、树立信心等诸多作用。基于此,本文结合作者长期教学积累的经验和对较大范围文献资料的综合研习,幼儿 园区域活动问题,重点从材料投放、总体原则以及指导策略等角度进行梳理研究,抛砖引玉,以期和广大幼儿教师共同探讨提高。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思考
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先进 的幼教经验得以不断引进,“区域活 动”“材料投放”便是其中的代表。区 域活动效果的好坏,包括幼儿对活动 能否产生兴趣,动手、动脑能力的培 养,集体合作的锻炼是否到位等,与 材料的科学投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 此,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 需要科学设计,促使幼儿发挥自身能 力,并在实践中与材料互动,进而促 使区域活动发挥应有作用。
一、材料投放问题
(一)缺乏动态性
在活动过程中,材料的定期更新 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及提升活动效果 的关键,是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 技巧。调查显示,因为投放工作从设 计、预备到投放需要耗费较多的精力, 教师往往无法及时更新材料,导致活 动效果不够显著。因为活动中不能及 时更换材料,使得材料较为陈旧,逐 渐对幼儿失去吸引力。不仅如此,幼 儿因为没有接触新的材料,其活动技 能、思维能力都无法稳步提升,进而 无法发挥区域活动的作用。因此,较 多陈旧材料的充斥,无法体现动态性, 使得幼儿对材料无感,幼儿的活动兴趣也无法充分激发。
(二)缺乏探索性
在探索材料时,幼儿教师较易步 入误区,将探索等同于动手操作,导 致幼儿在活动中反复操作材料,这样 无法有效开发幼儿的智力并打开其思 维,缺乏与材料互动,也无法体现活 动的探索性。部分材料因为太过陈旧 或者超过幼儿认识水平,幼儿对其无 兴趣或者无法操作,无法实现探索, 不仅无法将主动性、想象力激发出来, 也无法将创造力激发出来。幼儿逐步 具备探索性思维后,其区域活动兴趣 会自然提升,区域活动自然会发挥更 好的教学作用。
(三)缺乏目的性
部分幼儿教师对集体教育、活动 区教育区分不够细致,认为活动区教 育与集体教育的评价环节一致,材料 投放不仅没有考虑幼儿的基本情况, 也没有考虑教育要求,而是直接按照 教师的想法,忽略了幼儿的学习要求。 幼儿教师忽略幼儿个体差异,为幼儿 投放相同的材料,没有进行分层教育, 因材施教。在材料投放方面,幼儿教 师缺乏科学方法,更加关注目标评价, 往往容易忽视过程评价,使得教师对 活动缺乏把控力。
二、材料投放总体原则
(一)坚持有的放矢投放材料
为了对阶段性培养目标予以确 认,幼儿教师应对幼儿的年龄及活动 特点进行考虑,对材料进行合理投放。 在投放时,合理选择、投放材料,使 其符合幼儿的学习需求,进而促进幼 儿发展。比如在小班幼儿中投放卡通 图画,让幼儿将其贴在衣服上,对幼 儿的肌肉进行锻炼,不仅使得幼儿动 手能力有所提升,也使得幼儿交流能 力有所提升。再比如活动主题是画桃 子和椰子,活动区可以提供纸和笔, 让幼儿画出桃子和椰子;活动区还可 以挂着桃子和椰子的图片,让幼儿边 看边画。另外,还可以放置一些名家 画作,激发幼儿绘画梦想,使其借助 名画,时刻激励自己,立志成为著名 画家。如此一来,坚持有的放矢投放 材料,促使区域活动发挥出更好的教 育作用。
(二)充分体现材料的游戏价值
在游戏活动中,为了充分体现材 料的游戏价值,要充分认识材料。比 如在活动中,投入积木材料,对应锻 炼幼儿的合作能力;投入画笔和纸张, 对应绘画能力;投入跳绳,对应体育 能力;投入舞蹈工具,对应舞蹈能力 等等。通过投入类似教育项目,促使幼儿拥有不同能力,并达成不同的活 动目的。游戏既能培养幼儿具备交际 能力,也能使其拥有情感体验,这些 有别于集体活动,两者可以更好优势 互补。幼儿教师投放材料,目的就是 完成教学目标,但要分清是否需要结 构化设计。总之,教师应让幼儿对材 料有所控制,而不是让材料约束幼儿。
(三)适应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幼儿 的身心特点出发,为其投放合适的材 料,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既要难 易结合,也要异同结合,才能使得材 料在活动中发挥最大价值。根据幼儿 的个体差异,为幼儿提供量身定做的 材料,方便不同能力的幼儿使用,也 方便教师指导,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 教育理念,促使幼儿提升综合能力。 比如在美工区投放材料,可以投放油 画笔、宣纸、铅笔以及橡皮等等,不 同能力的幼儿可以自行选择绘画材料, 方便幼儿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适的 绘画材料。总之,小班活动区材料不 仅要种类多,还要方便取换。大班活 动区的材料不仅可以提升动手能力, 还可以提升建构能力。在投放材料时, 既要选择不同类型,也要重视质量, 满足幼儿对活动的探索需求。
(四)活动材料应拥有探索性
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新的活动材 料,可能使其拥有新的创造力,也是 现代社会需要的能力。探索就是为了 促使幼儿在活动中激发灵感,使得幼 儿拥有创造能力。而半成品既能为幼 儿提供更多操作机会,也能为幼儿提 供更多创造机会。与成品进行对比, 半成品可为幼儿提供更多探索机会。 与原材料进行对比,半成品可激发幼 儿更有信心完成任务,适合那些初次 参与活动的幼儿。因此,幼儿教师应 提供较大比例的半成品,使活动更加 具有探索性。如果教师为幼儿提供一 个塑料挖掘机,让幼儿操作开关,探 索性较弱。而提供挖掘机的组成材料, 让幼儿自主组装,这样探索性就比较 强。因为在组装挖掘机时,幼儿必须 研究、试验挖掘机的各个部件,在失 败与尝试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得以提升。
三、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教师指 导策略
(一)以幼儿的需求为出发点
在活动中投放材料时,幼儿教师 既不能忽视幼儿原有的发展水平,也 要重视幼儿潜在的发展水平;既要重 视幼儿的共同要求,也要熟悉幼儿的 不同要求。材料不仅影响幼儿的自主 性,也影响幼儿的求知欲。科学区中 有放大镜、塑料漏斗、试管等;生活 区中有擀面杖、塑料锅碗等;计算区 中有数字模型、计算器以及尺子等。 充分考虑材料对幼儿要具有吸引力, 才能充分激发其运用的兴趣。即使材 料丰富多彩,如果没有定时更换,也 很难持久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应 结合观察得出的结果,既要改善区域 的位置,也要调整区域的材料,使得 幼儿的兴趣、需求得到满足。比如部 分幼儿对环保服装比较感兴趣,教师 可以引导他们利用落叶或者枯草编制 环保服装,自己来制作环保衣服,然 后进行时装走秀,最后评价出谁最有 创意,这既需要教师详细观察幼儿, 也需要教师正确解读幼儿。当幼儿熟 悉这些材料时,幼儿与材料之间产生 有趣生动的情感,教学环境等同于生 活情境,不仅可以再次唤醒幼儿的求 知欲,也可以重新提升其积极性。
(二)为幼儿提供实际操作机会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让幼儿多 动手、思考,使其学会自主操作,并 在活动中将创新意识发挥出来,借助 各式各样的材料,探索各种未知,形 成切实可行的思想方法,进而促使幼 儿在探索活动中拥有探索精神。因此,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研究探 索性活动,并将幼儿所需不同类型的 材料投入活动中。所谓不同类型的材 料,不是重视数量,而应重视不同类 型,比如硬币有一角、五角、一元等; 而不同材料,可以组成各种形式,通 过展示不同组合方法,促使不同材料 发挥使用效果,不仅可以促使幼儿表 现更加个性化,也激励幼儿表现更有 创造性。借助各式各样的材料,探索 各种抽象的知识,形成切实可行的思想方法,进而促使幼儿探索精神的 生成。
(三)教师正确指导区域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循序渐进 了解幼儿的探索过程,对幼儿的言谈 举止和行为表现都要做到熟知,学会 利用合适的时间点,对幼儿进行指导。 比如在活动过程中,幼儿搭建城堡出 错了,但是没有发现错误,还在继续 搭建,教师发现错误了,可以提醒幼 儿查看图纸,这样幼儿就能及时发现 错误,并改正城堡的建造方向,进而 顺利完成任务。再比如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原有的活动目 标,采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任务。搭建 城堡时,不仅可以从前门搭到后墙, 也可以从后墙搭到前门,促使幼儿学 会使用不同方法,进而对搭建城堡产 生兴趣。同样的游戏采用不同的方法, 可以促使游戏变得新颖、有趣,更加 具备吸引力。教师合适的指导,不仅 可以激发幼儿的经验和思维,也可以 促使自身科学和客观指导经验的丰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区域活动 中,材料投放应科学设计。教师作为 材料投放的主导者,应根据幼儿的不 同特点,结合活动主题,对材料投放 进行调整,促使材料投放更加符合活 动主题或者幼儿的发展需求。材料投 放关系到区域活动是否进展顺利以及 效果是否显著,进而促使区域活动更 具吸引力、探索性,并为幼儿教学提 供帮助,促使幼儿在提升动手能力的 同时提升思维能力,并在实践活动中 具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
[1] 蔡雅 丽 . 幼 儿园 区域活 动中 材料投放和教师指导策略 [J]. 天津教 育 ,2022.(28) :144-146.
[2] 吴振 东 . 幼 儿园 区域活 动中 活动材料提供问题例谈 [J]. 福建教 育 ,2022.(25) :37-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6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