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文体意识。不同文体有不同特点,紧扣文体特点,选用不同方式,是培养学生文体意识的关键。本文将 以散文类文体文本为例,阐述其特点,并据此介绍不同的阅读教学策略,如品意境,抓散文之“神”;入语境,品散文之美等,助 力学生发展文体意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体意识,散文类文体,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阐明 了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同时依据总目 标,结合不同学段、文章分类、文体 特点等,设定分目标。例如:第一学 段,阅读通俗易懂的童话故事,诵读 朗朗上口的儿童歌谣;第二学段,诵 读古诗文,感受其特点,掌握诵读要 领,体会内容及情感;第三学段,诵 读、想象文本画面,简单描述特定场 景,结合画面与意象,积极想象,感 受思想情感。虽然分目标中没有明文 规定培养学生文体意识,但却在字里 行间渗透文体意识。此外,新课标在 写作能力方面,针对不同文体提出了 不同写作要求。
由此可见,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 文体意识。文体意识是学生在阅读文 本的过程中,对不同文体所产生的一 种敏感度和文体自觉思想。文体不光 包含文章体裁,还包含作者风格和语 体。众所周知,不同文体有不同特点, 如散文类文章,用生动的语言建构优 美的场景,渗透浓浓深情。培养学生 文体意识,可以使学生把握不同文体 的特点,自选相应阅读方法,积极阅 读,深入感知文本内容,增强阅读效果。所以,在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时,教师要以不同文体的文本特点为 基础,立足文本内容,有针对性地选 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走进文 本,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体特点, 积累阅读经验,发展文体意识,提高 阅读水平。以散文类文体为例,教师 需把握其特点,以语言、意境、情感 为抓手,应用多样策略引导学生阅读。
一、品意境,抓散文之“神”
众所周知,散文具有“形散神聚” 的特点。“神”是散文的核心内容。无 论阅读何种散文,都要抓住其“神”, 继而理清文本脉络,找准情感线索。 散文意境是“神”的承载。所以,在 实施散文类文体阅读教学时,教师以 意境为基础,引导学生品味,逐步抓 住散文之“神”。
(一)识得文眼,由“形”到“神”
文眼是散文的高度概括,是全篇 旨趣所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同 时,文眼是建构意境的重要工具,是 学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的切入点。对 此,教师应研读文本,抓住文眼,并 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品味、感受, 抓住“神”,建立深刻感知。
比如,《我们奇妙的世界》的“文 眼”是“奇妙”。作者围绕“奇妙”二 字,从天空和大地奇妙的颜色和形状 等方面描写出世界的奇妙。文本脉络 清晰,结构完整,如行云流水般,便 于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基于此, 在实施阅读教学时,教师以“奇妙” 为入手点,引导学生们梳理文本,探 究作者从哪些方面描述了大自然的奇 妙。在学生探究之际,教师鼓励他们 在脑海中想象具体画面,同时利用电 子白板呈现图片、视频等,促使他们走 进具体场景中,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奇 妙,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叹与赞美。
(二)抓住线索,把握立意
线索是散文的重要构成,起着 “凝神聚意”的作用。把握散文的线 索,不但可以使学生们了解作者的写 作思路,还可以使其透过文本表象, 把握立意,由此感受“神聚”精髓,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理解文本 内容,增强散文阅读效果。所以,在 阅读课堂上,教师应采用适宜方式引 导学生抓住线索,把握立意。
比如,叶圣陶先生在《记金华双 龙洞》这篇散文中,按照游览顺序, 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游览顺序正是这篇文章的线索所在。 学生了解游览顺序,可以在整体建构 文本结构的同时,感受文本语言的简 洁质朴,体味大自然的美好。由此, 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批注阅读 任务,引导他们边阅读边思考,找准 每一段的关键信息,确定作者的所到 之处,并绘制思维导图,展现作者的 游览顺序,由此抓住文本线索,了解 文本内容,顺其自然地感受大自然之 美,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入语境,品味散文之美
语言美、场景美和情感美是散文 的三大特点。其中,语言是建构场景、 表达情感的工具。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是使其感受散文场景、品味散文情感 的必由之路,也是学生受到散文美熏 陶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实施散文阅读 教学时,教师要以语言为基础,引导学 生进入语境,细细品味散文之美。
(一)诵读,品味语言美
新课标提出诵读涵咏要求。诵读 是学生感知语言内涵、品味语言之美 的方式之一。散文语言具有音韵美、 节奏美。在阅读课堂上,教师以散文 语言为立足点,引导学生诵读,从不 同角度品味语言美,了解散文特点, 感受散文魅力。
老舍先生在《草原》中利用优美 的语言描述了草原美景。在描述的过 程中,文章使用了多样语句,如直抒 胸臆的语句、精笔细描的语句。这些 语句展现了大草原之美,凸显了散文 之美。教师在课堂上,选择极具美感 的语句,如“草原宛如一幅中国画; 羊群走在哪里……白色的大花”,引导 学生反复诵读。在学生诵读之际,教 师提出要求:“请大家边诵读,边想 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脑海中的 画面。”在此要求的驱动下,学生们积 极想象,将文字转化为具体场景,“直 观”感受大草原的美。同时,学生通 过诵读和表述想象,还感受到了作者 的一番用心,借助或激昂婉转或舒缓起伏的语言,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二)想象,体验场景美
场景是散文的亮点所在,也是学 生感受散文多样美的载体。作者往往 应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优美的场景, 寄托积极的情感。体验场景,不但可 以使学生们结合具体画面,理解文字 语言内容,还可以使学生感知作者蕴 含其中的情感,由此加深对散文内容 的理解。想象是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 为具体场景的手段。在散文阅读课堂 上,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陶金鸿在《秋天的雨》这篇散文 中,紧扣秋天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 从秋天的到来写到秋天的缤纷色彩、 丰收景象等,展现了积极美感的秋季 场景。如“橙红色是果树给的……去 摘”,不光写出了秋天的色彩,还描绘 出了丰收场景,更寄托了作者喜迎丰 收的喜悦之情。立足于此,教师先引 导学生诵读,接着想象。在学生想象 后,教师鼓励小组成员合作,用直观 动作或生动语言展现场景。其中一个 小组应用扮演法,化身为“橘子”“柿 子”等,做出你挤我碰的动作,“直 观”展现出丰收场景。此时,大部分 学生切实地体验、感受了场景之美, 同时还品味了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有利于建构良好的情感认知,建构积 极情感。
(三)细读,体会情感美
散文最打动人的地方当属细腻的 情感。场景是情感的承载,是学生品 味情感的基础。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创 设场景,寄托了浓浓深情。语言是学 生体验场景、品味情感的入手点。细 读文本是学生品味语言、体验场景、 品味情感的有力方式。所以,在阅读 课堂上,教师可以语言为基础,引导 学生细读文本,咀嚼文字,想象场景, 品味情感,由此增强文本认知,体会 情感美。
《乡下人家》中有这样一句话: “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这句话虽短小,但用词传神,如“攀”“爬”。其中,“攀”描绘出了瓜藤奋 力生长的画面,展现出一幅努力向上 的动态画面,呈现出瓜藤勃勃的生命 力;“爬”则描绘出瓜藤向上生长的画 面,展现出一幅静态画面,呈现出瓜 藤的坚持不懈。一“攀”一“爬”,不 但营造了动态、静态相结合的美景, 还展现了瓜藤的美好品质。此外,还 创设出祥和宁静的乡村生活,显示出 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鉴 于此,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以 “攀”“爬”为细读点,引导学生们诵 读文本,想象画面。在读想结合时, 学生们积极思维, 自然而然地将具体 文字转化为美丽画面, 自主地受到场 景美的熏陶。结合学生的想象情况, 教师引导他们探究瓜藤的特点,以及 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在教师的引导 下,学生们继续想象画面,借助“攀” “爬”二字感受瓜藤的生命力,欣赏乡 村生活的美好。此时,无须教师引导, 学生们顺其自然地体味到作者寄托其 中的情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
(四)仿写,展现多样美
仿写是读写结合的具体体现。在 不断阅读散文的过程中,学生从不同 方面感受了散文之美,同时储备了语 言素材,为进行仿写提供了便利。尤 其,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迁移 阅读所得,灵活组织语言,展现多样 美,由此增强对美的感知。因此,在 阅读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感知散文 之美的情况,组织仿写活动。
如在《四季之美》课堂上,教师 以第一自然段为范例,引导学生诵读、 想象,感受春季之美,体会作者对大 自然的热爱之情。立足学生感知情况, 教师鼓励他们回顾生活,迁移生活经 验,联想春天之美。之后,教师引导 他们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用优美的 语言展现春天之美。在仿写的过程中, 不少学生联系自己的联想内容,确定 不同时段的不同美景,继而组织语言, 展现春天的美。在规定时间结束后, 教师鼓励学生毛遂自荐,读出仿写内容,与学生共享春天之美。如此做法, 不仅使学生们体会到了散文动静结合 的表现手法,还使他们学会表达美、 歌颂美,有利于增强审美水平。
三、悟心境,感受散文之真
散文是以“我”为中心的叙事活 动,寄托着“我”的情思。“自我”是 散文的最大特点之一。在创作散文之 际,作者往往以自己的人生境遇为基 础,展现“自我”真实的精神世界。 新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品味真实情 感,建构积极情感。由此,在实施散 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以散文中的真 实情感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心 境,感受散文之真。
(一)知人论世,把握“真我”
对语文教育教学方面颇有研究的 专家王荣生曾言:“散文抒写了真实的 人与事,离开被写的人、事和写作的 人,是无法理解散文的。”散文中的 人、事以及作者是学生理解散文的关 键所在。尤其,作者在塑造人、叙述 事时,往往融入自己的真情,实现被 写的人、事以及自己的深度融合。阅 读教学讲求知人论世。知人论世便于 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切实体会作者寄 托在人、事上的情感。在实施散文阅 读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知人论世, 把握“真我”,深刻体会情感。
以《匆匆》为例,这篇散文创作 于 1922 年 3 月,正值五四运动落潮 期。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却惨 遭军阀政府和封建旧势力的镇压。朱 自清先生作为知识分子,感受到国破 家亡的危机,感知着时代的脉搏,想 要寻求新生。但此时,他的内心深处 产生了迷茫,不知道自己乃至中国的 出路在何方。他虽然迷茫,却不甘心 沉沦,始终不懈探索,期盼实现人生 理想。在此之际,他发出了一连串的 质问,表达自己内心不平的低诉。朱 自清是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 是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缩影。从朱自 清先生的身上可以窥探到其他知识分子的内心,了解知识分子们救亡图存 的决心。为了使学生们能深刻地感受 作者寄托于文本的情感,教师可以引 导他们课前搜集文本的创作背景以及 作者的生平经历。在课堂上,教师根 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展现搜集内容, 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在讲 到“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为什么 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时,教师鼓 励学生描述文本创作背景。在学生描 述之际,教师认真倾听,把握关键信 息,如“迷茫”“无奈”等,就此进行 点拨,使学生从“徘徊”中感受作者 的迷茫、无奈,从一句句反问中感受 作者的不甘从而使学生了解作者发出 的呐喊及其意图。如此做法,不但使 学生丰富知识储备,还使学生深入文 本,切实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 写作意图,有效把握“真我”。
(二)互文比读,品析情韵
新课标提倡群文阅读,要求教师 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不同篇章,把握 篇章特点,建构篇章认知,锻炼阅读 能力。比较是学生阅读文本的方式之 一。已有实践证明,通过进行比较阅 读,学生可以发现文本之间的差异, 建构文本认知,同时锻炼思维能力, 增强阅读水平。虽然散文内容不同, 但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有相似之处。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可以透过文本差 异,品味到作者情感,实现从异到同, 深入品味散文中的意蕴,切实感受作 者的真情。
以《桂花雨》为例,作者在这篇 文章中,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我” 童年时在家乡摇桂花的情景,展现了 对家乡以及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不 少作家以童年生活为主题,书写散文, 描绘童年生活,寄托真实情感。群文 阅读可以使学生借助诸多相同主题的 散文,细细品味,探寻共同之处,走 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聆听作者内心的 声音,由此建构积极情感。在课堂上, 教师为学生呈现相关散文,如《红纱 灯》《水是故乡甜》《家乡味》等。在呈现文本后,教师引导学生与小组成 员合作,协同阅读,探寻不同作者的 童年生活场景,感受不同的童年乐趣。 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建立 思维导图,用直观的框架一一展示不 同的童年生活场景。之后,教师引导 学生合作审视思维导图,对比不同的 童年生活,分析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了解到作者们 不同的童年生活,深入对比、体会相 同的思想情感——对童年生活以及家 乡的怀念,如此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 解,建构积极情感。
(三)关注表达,把握实质
散文之所以优美,其主要原因是 以作者“用心观察”为基础,以“真 挚情感”为灵魂,以“优美的表达” 为工具。而且,“优美的表达”承载了 作者的“用心观察”和“真挚情感”。 感受“优美表达”,便于学生体会作者 的“用心观察”和“真实情感”,由此 把握散文实质,增强对散文的认知, 尤其体会到散文的特点。对此,在引 导学生阅读散文时,教师应关注优美 表达,引导学生把握实质。
泰戈尔在《花的学校》中大量使 用拟人手法,用“一群一群”“突然” “跑”“跳舞”等词汇,展现了花儿开 得多、快、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探 寻拟人手法,学生不但可以了解作者 的“优美表达”,还可以体会到作者眼 中的花儿是什么样子的,感知到作者 蕴含在花儿身上的美好情感。于是,在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们进行批注阅 读,圈画使用了拟人手法的语句,并用 直观的动作展现花儿的动作,体会花 儿的“状态”,由此感受作者的真实情 感。
综上所述,把握文体特点,有针 对性地应用不同策略引导学生阅读, 不但可以使学生有效理解文本内容, 还可以使学生们感知文体特点,形成 文体意识,增强阅读水平。鉴于此, 在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 以新课标为指导,以文体特点为抓手,以文 本内容为基础,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 教学策略,促使学生感知文本特点, 理解文本内容,形成文体意识,提高 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姚海燕 . 文体意识视野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评《小学语 文文体教学大观》[J]. 语文建设 ,2022 (10):82.
[2] 汪廉洁 .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体 意识 的渗透 [J]. 天津教育 ,2021(05): 183-184.
[3] 徐建德 . 文体意识下小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研究 [J]. 考试与评价 ,2020(10):13.
[4] 童明星 . 基于文体意识的小学 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J]. 学苑教育 ,2020 (09):38.
[5] 唐琪.基于文体意识的小学语文 教学设计研究 [D] . 南京师范大学,20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6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