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借助教学设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出适切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引领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 为例,简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以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学习兴趣,深度学习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一 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小学数 学课堂教学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构 建教学模式,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 实例中创设适切的教学情境,不仅能 够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促进学 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能够使得知识更 加容易被学生接受,保证学生主动地 探究思考;还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 的学习氛围中,刺激认知冲突积极思 维,提高学习效率,达成满意的教学 效果。就此,笔者对如何创设适切的 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达成深度学习做如 下分析。
一、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创设适切 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 索欲的有效途径,宝贵的探索欲能够 驱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凭借学习 动力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 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例如,在教授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教师 出示一幅班级平面情境图,问:“这是 什么地方?”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 么?学生看到了自己每天学习的教室 场景图,里面有课桌的桌面、黑板面、 讲桌面、国旗表面都是长方形,开关盒面、广播盒表面、椅子面都是正方 形。课堂中创设学生身边的情境,利 用这些物体展开教学,能够使得知识 变得更加直观,促进学生对学习产生 兴趣,同时能够刺激学生产生认知冲 突,提高学生思维水平,为本节课学 习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起步知识提 供了良好的认知情境,也为学习计算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奠定了认知 基础。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 “生活即教育。”生活也是情境教育的 来源,是教育永葆活力的关键。课堂 中应用生活情境教学渗透数学知识, 帮助学生提升认知水平感受数学学习 的无穷奥妙。例如,小学数学三年级 上册教材中有“平移和旋转”的内容, 教学中教师结合生活实例,出示小朋 友在游乐场玩碰碰车、太空梭、旋转 木马、高空摩天轮视频,让学生用手 势或肢体动作来表演它们的运动方式, 接着再给它们分分类,在这样的生活 情境中认识平移和旋转。最后播放一 位本班级学生从早晨起床到上学过程 中所做的动作剪辑:里面包含打开衣 橱取衣服、拧开水龙头取水刷牙洗脸、 抽开消毒柜抽屉取碗、乘坐电梯下楼、 坐汽车时司机手握方向盘、车轮前行等画面。让学生说出从中你看到了哪 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本节课两次借 助生活情境融入教学,以形象具体的 场景展开教学,帮助学生辨析认知的 同时强化感知。又如教授三年级数学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一课时, 教师出示数学书、铅笔盒、课桌图 片,引导学生观察,再让学生亲自动 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感受数学 书的封面、铅笔盒盖的面、课桌的桌 面。本节课教师由学生身边的实物情 境进入面积概念的学习,弄清面积概 念的本质。再通过比较课本的封面大 还是课桌面大,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 列比较大小的问题,借助身边的实物 情境学习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提高 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 思维能力。对于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的 小学生来说,想要激发其从内在产生 主动学习的动力,创设适切的情境是 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的途径。创设适 切的情境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迁移 日常生活构建教学模式,让知识更容 易被学生接受。教师设计适合本节课 教学的情境片段,使学生在动手实践 中体验知识的逐步形成,引领着学生积极探究,深度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悄 然发生。
二、培养实践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 的实践探索能力,课堂教学中融入适 切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想要激发小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可 以在数学课堂中运用有趣的情境教学。 适切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浓 厚的探索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其 中,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将知识 与情境相结合,使学习更加轻松愉悦, 更容易进入深度学习的佳境。例如, 在六年级上册“图形的变化”一课的 教学中,教师以一张本学期班级秋游 同学集体照作为本节课教学的情境导 入,全体学生看到这张集体照片,顿 时备感亲切,立刻产生了探索兴趣。 教师借用这张照片分别进行放大或缩 小,让学生仔细观察其中的变化,并 通过动手测量图形变化前后的对应边 长,认识边长的比 2∶1.学习图形的 变化知识。再通过画一画图形的放大 与缩小,促进学生深度观察、对比、 思考、交流,巩固对“图形的变化” 知识的掌握。本节课中创设适切的教 学情境,相比传统、机械地传授知识, 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能让学生更 加直观形象地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的 比例关系。在学生真实生活的经验基 础上,引发内在的思维动力,掌握了 图形的变化本质,促进学生进入深度 的思考和探究。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只能进 行简单的具体形象思维,还不能掌握 抽象逻辑思维,这时候适切的情境可 以帮助小学生进行抽象逻辑思考,将 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更容易引领 学生进行深度探索学习,探索数学的 无穷奥秘,感受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例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24 时记时 法”一课时。教师首先播放一段同学 们喜欢的动画片视频剪辑,接着出示 一张中央少儿频道的节目预报海报, 上面很详细地安排了各个节目的预报 时间和节目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少 儿节目入手找到自己喜欢看的节目的播放时间,然后读出我喜欢的什么节 目在何时播放。例如,(生 1)“我喜 欢看的《金色童年》在 8∶10 播放”。 (生 2)“8∶40 播放我喜欢看的《儿童 英语》。(生 3)我喜欢看的《动画城》 在 9∶15 播放。”在学生说到下午播放 的节目时,教师可以引导:“这里的 13∶00 是什么时间?”生:“我知道是 下午 1 时。”师:“17∶00 呢?”生:“是 下午 5 时。”这时让学生说一说普通计 时法和 24 时记时法的区别。接着教师 出示班级的课程表和时间表,问:“上 午 10 时你们上哪一门课程? ”生:“在 上音乐课。”师:“下午 3 时你们上哪 一门课程?”生:“在上体育课。”师: “7∶00 你们在干什么?”生:“我在吃 早饭,然后准备去上学。”师:“21 时 也就是晚上 9 时同学们在做什么?” 生:“上床休息。”这里列举了学生熟 悉的电视节目单,列举了学生每日上 课的课程表和时间表,使课堂教学充 满了生活气息,使学生明白了数学存 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促进学生 发现问题,快速进入深度学习,获得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帮助 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观念,提升 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的数 学素养。
三、促进深度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将适切的教学情境融入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中,就是将复杂的数学知识 简易化、实际化,让学生体会到最直 观的感受。教师要善于研究教材,根 据教材的特点将生活素材与教学联系 起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 化、掌握、化繁为简,让学生不再害 怕学习数学,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进 而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去研究、去 探索,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提高学 习效率。例如,在教授三年级上册 “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出示同 学们秋游时带的食物的照片进行情境 导入,有的同学带了苹果,教师可以 问:“3 位小朋友平均分 3 个苹果,每个人可以分得几个苹果?把 4 瓶矿泉 水平均分成两份,每个人可以分得几 瓶水?”秋游是每位学生都很感兴趣 的研学活动,通过平均分食物的情境, 唤醒学生平均分的知识经验,为认识 几分之一的分数含义做认知铺垫。接 着指着照片上的蛋糕问:“一块蛋糕 两个人分,想一想:怎样分才公平 ?”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上来切一 切,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就是把一 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半个, 半个就是 1/2 个,从而帮助学生初步 认识分数 1/2.学生体会到:分数与 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源于实际生 活。通过一张小明的生日情境图“将 一个蛋糕分给小明的 4 位好朋友吃, 你会怎样分”,让学生明白平均分的核 心概念本质,即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 1/4 ;接着出示:“将一块蛋糕分给 小明的 6 位好朋友吃,你会怎样分?” 在认识 1/2、1/4 的基础上,通过情 境比较份数不同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 性, 进 一 步 认 识 1/6、1/8、1/10. 再出示:“将一块蛋糕分给若干名小朋 友吃,你会怎样分?”学生很容易明 白需要把这块蛋糕平均分成若干份, 每人分得若干分之一。这样的情境教 学帮助学生认识了很多分数,理解了 分数的意义。丰富多彩的的生活情境 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有利 于拓展学生的认知,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积极参加课堂互动擦出思维的火 花,有助于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有人说:数学就是符号之间的运 算。符号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枯燥的, 是缺乏兴趣的。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 学最重要的就是提供能够引领学生主 动学习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认 识“千克和克”单位时,教师可以出 示真实的生活情境——超市、菜场的 蔬菜、水果、零食的包装和台秤上面 的刻度让学生认识 g 和 kg。通过用手 掂、用秤称的方法感知千克(kg)和 克(g)的实际轻重,利用生活情境帮 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
接着让学生猜一猜:1 千克鸡蛋大 (约有几个 ?1 个西瓜大约 重多少千克? 再让学生动手用台秤称一 称,证实谁的猜想更精确些。学生通 过实际的操作、观察、比较,对 1 千克 的实际重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将适 切的情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 带着浓厚的探索兴趣,积极参与其中, 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同时将各门知 识相融合,使学习更加全面高效。
苏教版数学教材中部分单元的后 面会经常安排一些学生“动手做”的 活动环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具体 的实验和操作帮助学生创设问题的情 境,感知知识的内在结构,体验知识 在不同情境中的运用,促进学生对知 识的深度理解。同时在不同问题情境 中学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中对知识进行深度剖析,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在课堂上 的学习效率。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大环境下,人 们对教育的期待越来越多,要求也越 来越高。如何创设适切的情境引领学 生进行深度学习,笔者总结主要有以 下几个途径:①生活情境展现;②实 物情境演示;③图画情境演绎;④演 绎情境体会;⑤语言描述。作为一线 教师的我们任重而道远,应努力探索 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为高效教学方 法的深远发展做出自己长久的努力。
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如何 有效地创设课堂情境,营造良好学习 氛围,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 心,实现效率和能力的“双增”,是 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需要教师更加认真地研究教材,熟悉学 生的兴趣,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广泛、深入地运用适切的教学情境, 锻炼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度, 帮助学生有效学习,为促进学生深度 学习的长足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何祥荣 .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 生活情境的开展 [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05) .
[2] 郭元祥.生活与教育一回归生 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 [M].武汉:华 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6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