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语法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但当前的学生语法掌握情况令人忧虑。语法对于阅读教学,考场解题以及作文写作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重视语法教学,并积极采用一定的技巧,让初高中学生掌握好基本语法知识,以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策略
一、现状调查让人忧
2015至2017年,我们对本校高中三个年级学生的语法掌握情况作了随机抽样调查研究,发现高一到高三年级,学生语法掌握情况不良。具体来说,在认知层面上,九成以上的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法对于解题的重要性很大。在知识能力层面上,近九成学生在上高一前没有上过初中语法知识,近三成学生对于所有的语法一窍不通,近五成的学生文言语法,特别是句式掌握较差,汉语语法的掌握情况也影响了英语语法的掌握。如近三成的学生反映,英语中的从句等结构弄不清楚。
语法掌握差,提升语文就成为了空中楼阁。学生会因为词性不懂,对联难对;句子成分不明,语病一头雾水,文言句式难以判断,复句类型不清;段落层次难明,阅读文本大意难以把握,文本解答困难重重。因此,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对于文本阅读、题型解答以及作文语言和段落结构的提升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追根溯源寻症结
其实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就对于语法教学的必要性有过多次争论。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统一了教学体系。1984年制定了《中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20世纪90年代,上海《语文学习》曾展开淡化语法的讨论。1991年北京市成立了“中学语法教学研究”课题组,1994年拟出《中学语法教学实施意见》。2001年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课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虽明确语法知识的地位,但也明确不作为考试内容。2003年发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列出了语法及修辞要点,但在阅读要求的第一点中明确提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1]。而正是这句“语法不作为考试内容”成为许多语文教师淡化甚至漠视语法教学的理由。许多初中毕业生,不懂词性和短语类型,不会划分句子成分,不理解复句结构,给初高中语文教学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三、明确概念知意义
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有两个含义,一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包括词法和句法的构成变化和分类规律;二指语法学,是探索并描写语法结构的科学,是语法学者对客观存在的语法体系的认识和说明。语文属于语言学科,学习语文自然离不开学习相关语法,让学生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认知,无论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组织和表达能力,还是培养语文的综合素养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任何抛弃语法教学,而大谈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行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想要语文教学清如许,唯有源头学语法。
四、语法解题妙处多
(一)构词方法巧解词
词法的构成特点有合成式、偏正式、补充式、主谓式和动宾式等,掌握了构词的基本规律,对于解释词语意思有很大的帮助。高中必修二中有个单元知识训练在介绍“推断词语的大意的技巧”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这无情的江水吞噬了多少无辜的生命”中的吞噬的“噬”如何解释。如果学生明白词的构成有关知识,知道它是由两个并列意义相近的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在熟知“吞”的意义的基础上猜测语素“噬”的意义。这不仅现代词语的解释有帮助,对于文言文的实词解释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利用成分明句意
语法知识对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对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就阅读来说,对有的语句和语段的分析理解借助语法手段要方便快捷得多。如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这段话初看很长,如果从语法角度加以分析,可见它却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马克思发现规律。根据“即”和事实后的冒号可知,从“人们”到文段结束都作为规律的补充宾语。至于“正像……一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介宾短语充当状语,作用通过比较引出主体对象——马克思[2]。由此可见,语法好的学生,对于较为复杂的句子分析,可以利用语法分析单句。同理,也可以通过多层复句的关系分析较为复杂的段落。
(三)利用结构明层意
汉语由语素构成词,由词构成句子,由句子构成段落,段落再形成文章。在掌握词、短语和句子语法的基础上,再掌握复句间的关系,就更好地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如《呐喊》自序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多重复句,第一层是因果关系,于是前表原因,后表结果,原因中又包括转折和因果关系,“因为”后的语句说明前面不能抹杀的原因,并与“不能抹杀”对我的确信有所否定。学生如果较为熟练地掌握多重复句的分析,就更容易地把握层意间的关系,进而明白段落大意。 阅读段落的层意把握清晰自然对于学生写作的段落构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的段落构成更有逻辑性,特别是议论段落的写作更为严密而有层次。
五、语法提升途径多
(一)利用教材学语法
2016部编教材,语法终于有了合理的位置。如七年级下课文后面时常穿插着语法。如七年级(上)第一课副词、第二课介词、第三课连词、第十一课叹词和拟声词、第十三、十四课助词、第十七课并列短语、第十九课偏正短语、第二十课主谓短语、第二十一课动宾短语、第二十三课补充短语等。语法如此前移,对于师生来说,至少从思想认识上,引起重视。教师如果在备课时,将语法融合在文本的赏析和课后作业设计中,就能一箭双雕。
(二)中英互助学语法
中文与英文都属于语言学范畴,都有各自的语法规则,但在许多方面有着共性或相似点。从现实中看,学生掌握的英语语法比中文语法好,在汉语语法的学习中,师生可以利用英文语法现象来帮助学习汉语语法。例如在区别“跟”这个兼有介词和连词两种词性的词时,我们可以利用英文的with和and两个单词造句来加以理解:I and you go to school.(我和你去学校)I go to school with you.(我跟着你去学校)在学习文言文倒装句式时,可以利用英语的表达习惯,了解汉语的状语后置句式,如We are playing basketball on the playground.英语中的状语常放后,文言文中同理,“青,取之于蓝”,翻译成现代汉语,即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同理,汉语语法学好了,对于英语语法学习也大有裨益。
(三)利用技巧学语法
从多年的语法教学实践中,我个人总结了一些语法学习的方法。如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方法,利用“很”加以修饰,可以用“很”修饰的词是形容词,否则是副词。又如可以利用典型的例句记住文言句式,“何陋之有”和“唯利是图”这是宾语前置句式,“马之千里者”这是定语后置,“甚矣,女之不惠”这是主谓倒装。
(四)解题实践学语法
对于语法的学习,自然离不开解题实践。如在现代文阅读中,可利用“这、其、此、这样”等代词分析上下文的结构和语意关系,利用“很”“还”“也”等副词感知程度,利用形容词分析主体的情感或情状的特点。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题型更是词性分析能力的充分应用。文言文翻译题需要运用词性判断活用情况、断句题型需要运用词性以及主谓短语的特征判断句子的完整性。语言题中的对联、语病、仿写、长短句的互改题都需要词性、短语结构以及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作文写作中,段落构成、句意和层意的逻辑关系需要运用复句的分析。由此可见,语法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不可估量。
总之,语法不考,不等于不教,貌似无用,实则大用。语法作为语言学习的基础性工具,犹如语言大厦的基石,绝对不可弱化甚至荒废。语法更需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急需强化。
参考文献:
[1]陈志毅,姚小林.语法教学刍议[J].消费导刊,2007(10):178.
[2]邓木辉.从教学衔接看中学语法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2000(12):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