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涵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郑州中学“培养世界的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我们开发并实 施了适合高中生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的校本课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通过课程实施,学生较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儒家思想 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脉络,加深了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我们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涵养 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探索出了高中校本课程课堂实施的一般途径。
[ 关键词 ] 校本课程,儒家思想,核心素养
课程是学校得以发展、学生得以成长的源头活水,什 么样的课程滋养什么样的生命。新课程方案将课程类别调 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总学分不 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适当增加选修 课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这就要求我们 在保证国家课程开足开好的前提下,发挥学校课程建设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 程。为此,我们创建了三级立体课程体系,即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实践应用型课程。其中,基础型课程即国家 课程,而拓展型课程和实践应用型课程属于校本课程范畴。 拓展型课程主要为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完善学生的认 知结构、提高学生选择学习的能力,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学 习途径;实践应用型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提出、探究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 合作与发展意识。校本课程“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是我 校课程体系中的拓展型课程。
校本课程的概念,最早于 1973 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 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由菲吕马克和麦克 米伦提出,主要指学校内部的教职员对课程的计划、设计 和实施。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强势复兴,基础教育对 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日渐加深。“学校应通过完善和优化课 程体系,丰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创新各类课 程的实施样态,形成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如何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审视校 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如何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的育人目 标结合起来,如何让校本课程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 挥其应有的价值,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学习儒家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 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 年 9 月,习 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 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立德树人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 根本要求。
要使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必须明确立德 树人的时代内涵。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冯建军在 《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施路径》一文中明确表示,“树 人”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的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立德” 包括构筑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 全球观念和生态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中华 传统美德,是“立德”的重要内容。学校进行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教育,最根本的是把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日 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渗透进教育教学,把具有强大感召力的 “文化密码”传承给一代又一代。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小学教 育中大力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有益养 分和时代价值。
儒家思想诞生于中华民族早期文明形成时期,并逐渐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用良好的规范去影响人,用社会责 任感去规劝人,注重人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让道德内 化成自身需要,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浇花浇根, 育人育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 引导和栽培。但是,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在育人方面的 急功近利,包含儒家思想在内的道德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存 在较为严重的缺失现象。同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多 元文化也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了巨大冲击。但优秀品德 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获得的。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具有道德教育的年龄优势。我们根 据中学生认知规律、个性发展需求,探索可操作的道德养 成途径。
校本课程“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精心设计符合学生 认知能力的探究性问题,学生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 中探讨问题,课后完成研究性作业,系统了解了春秋、汉、 隋唐、宋、明、明末清初、民国等七个时期儒家思想产生 或发展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影响、基本特点及相 关时期的继承发展关系。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对儒家思想 的精神内核(仁爱思想、民本思想、道德意识、和谐意识、 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实践意识、积极入世和与时俱进观 念等) 和现代价值(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和谐、 有利于关注民生、有利于培养积极人生态度等) 有了较为 深刻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总 之,通过课程开设,达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程目标。
二、研习儒家文化,实现“培养世界的中国人”的育 人目标
学校的育人目标,决定着学校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方 向,回答了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郑州中学建校二十五年来,始终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把 学校办成一所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型学校。学校摒弃单纯 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和行为,实践多元智能理论,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关 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唤醒学生追求自我成长的生命意识, 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智能特点及个性特长的教育方式,让 每一个走进郑州中学的学生的才华都得以发现,让每一个 学生的潜能都得以开发和发展。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引领下, 郑州中学立足于民族文化,把视界投向国际前沿,响亮地 提出了“培养世界的中国人”的育人目标。
“世界的中国人”包括民族根基、国际情怀、智慧卓 越、身心健康四大板块,涵盖了爱国、担当、明理、仁爱, 思考、包容、合作、服务,善学、创造、探究、实践,乐 观、坚忍、强健、和谐等优良品质。我们所理解的“世界 的中国人”,要有国际视野,要有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意 识,要有综合全面的知识基础和学术研究能力,要有理性 的批判精神和开放的国际胸襟,要能走向未来。应该是富 有爱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多元 文化意识,具有综合全面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探究能力。同 时,“世界的中国人”要有民族情怀,要有一颗“中国心”, 对祖国有深深的依恋,对中华文化有真挚的热爱,有着强 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复兴的责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 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 5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 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作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 的力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传承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我 校将培养“世界的中国人”作为育人目标,体现了对世界 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感情。培养世界的中 国人,需要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感情。儒家思想作 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校本课程,让 学生充分了解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 发展历程,从而深刻理解儒家思想所 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和时代 价值,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继承中国 传统文化的朴素感情,是培养具有深 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世界的中国人” 的必然选择,是落实我校“培养世界 的中国人”的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创新课堂模式,涵养历史学 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 版 2020 年修订)》的一个突出特点 是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何为核心素 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 员会委员成尚荣认为:“中国学生发 展核心素养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 人的根本宗旨,探索、建构具有中国 特色的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中国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应深植于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如何利用校 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将核心素养落到实 处?这是我们课程实施要解决的重大 问题。课堂教学要在帮助学生真正学 习与培养创造力方面发挥核心引领作 用,这就需要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深 度变革。为此,我们进一步完善并创 新了我校“问题探究,训练拓展”主 导课堂模式。该模式通过教学路径的 设置、教学方式的改革和课堂评价的 创新,实现课堂问题化、问题探究 化,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校 本课程“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在课 堂教学中紧扣以下两大关键要素,从 而将学科核心素养的涵养落到实处:
一是教师开具“处方”。教师是 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促进者和维持 者。教师给学生开具具体学习处方, 包括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引 导学生解决“我要去哪里”“如何去 那里”“怎么知道自己已经到了那 里”。这是课堂学习三大核心问题。 首先,学历案展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白要去哪里。我们的学习目标, 紧紧围绕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设 置。如在学习宋代儒家思想时,我们 设置的学习目标为:归纳宋代理学兴 起的历史背景,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 意识辩证统一的原理,学会将唯物史 观应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之中;通 过学习宋代理学家主要思想主张,挖 掘其思想的当代价值,增强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 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涵养家 国情怀。其次,在一系列围绕目标设 置的引导性问题和合作探究活动中, 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那里。同时,通过 课堂展示和教师评价,让学生明白自 己是否已经到了那里。教师通过开具 处方,采用各种有利于深度学习的教 学策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学生深度学习。仅仅关注知 识和方法的学习是浅层次学习,指向 核心素养的学习必须是深度学习。所 谓深度学习,即学生高投入、高认 知、个性化的主动学习。以学历案 为路径,通过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 方式,逐渐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 想时,我们从“历史背景”“思想主 张”“历史影响”“基本特点”四个角 度,精选史料,让学生选取其中一个 角度,并阅读相关史料,进行深入探 究,得出结论,并进行课堂分享。同 时,本节课我们设置了一个名师访谈 的课下活动——选择春秋战国时期的 一位思想家,拟定几个问题,找一位 历史或语文老师进行访谈,撰写访谈 录”。要完成这些任务,学生必须进 行探究、体验等个性化深度学习。这 种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核心知 识、形成关键能力、塑造高阶思维, 最后使学科素养得以提升。
21 世纪是教育改革的世纪,在 这日新月异的时代,直面学生的个性 差异,满足学生自主发展和终身发展 需求,成为普通高中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我们的课程应该既符合国家的 教育政策,又能契合学校的育人目 标,更重要的是能涵养学生学科核心 素养,满足学生的特色发展和长远 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 文澜 . 中国 通史 简 编 [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
[2] 张艳 . 用适合儿童的方式激活 传统文化 [J]. 人民教育,2019(21).
[3] 陆士桢 . 立德树人的内涵和方 法 [J]. 人民教育,2019(01).
[4] 冯建军 . 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 与实施路径 [J]. 人民教育, 2019(18).
[5] 人民教育编辑部 .2018 中国基 础教育年度报告 [J]. 人民教育,2019 (02) .
[6] 房公堂 . 儒家教育思想提升 我们的德育实效 [J]. 人民教育,2018 (22) .
[7] 郭秀艳 .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活”在当下 [J]. 人民教育,2019(10) .
[8] 成尚荣 .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 达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9] 陈来 . 现代儒家哲学研究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4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