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探究大学生压力和压力信念与躯体化、抑郁及焦虑的关系,文章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压力信念量 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9 项简易患者健康问卷、焦虑自评量表及大学生压力量表在秋季学期结束时对164 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统计分析大学生压力来源、压力大小及压力信念、躯体化、抑郁和焦虑的评分,结 果显示,大学生压力大小和压力信念尤其是消极压力信念对其躯体化得分、抑郁得分和焦虑得分均有正向作 用,即压力大小和消极压力信念是躯体化、焦虑和抑郁的危险因素,这提示在疏导大学生压力的时候,需要关 注大学生对待压力的态度,积极引导他们有效地控制压力,从而降低压力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压力,压力信念,躯体化,焦虑,抑郁
世界卫生组织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方案(2020 年—2030 年)》中将心理健康描述为人类健康的基础。 心理健康问题是导致残疾的首要原因,也是世界范 围内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1]。具体来说,抑郁、焦 虑、压力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需要及时进 行干预治疗[2] 。 同时,抑郁、焦虑、压力也与躯体化症 状密切相关 。躯体化症状是指患者主诉有反复出现 但医学检测却呈现阴性的身体症状, 这种疾病通常 与心理因素相关[3] 。西班牙一项针对 1 074 名大学生 进行横断面研究的结果显示:大学生有中度抑郁症状 的比例为 18.4%、有焦虑症状的比例为 23.6%、有压 力症状的比例为 34.5%[4] 。有调查显示,中国东部青 少年躯体化倾向总阳性率为 12.1%,回归分析显示焦 虑和抑郁得分与青少年躯体化倾向显著相关[5]。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校的 关注和重视。刚成年的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晚期向成 人早期过渡的关键阶段,面临着生活和心理的诸多变 化,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此前的一项研究发现:综合 性大学本科生中有 11.8%的人有重度或中度躯体化 症状;严重焦虑症状者占调查总体的 7.8%;严重抑郁 症状者占比为 23.3%。 由于大学生的特殊性,伴随社 会要求附加条件的增多,不论是就业、考研还是留学 的压力都在不断增加,故每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在 校大学生数量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因此本研究希望 进一步探究压力和压力信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 况的影响,尤其是消极压力信念与躯体化和焦虑抑郁 症状之间的关系。
心理压力是指由刺激应激引起的心理和生理的 综合性变化[6]。慢性心理压力会导致焦虑、抑郁情绪的 体验,这说明焦虑和抑郁之间也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 拉弟顿(Laferton) 等[7]提出的“压力信念(Beliefs About Stress) ”是指人们关于压力对其健康造成影响(如积极 或消极) 的感知,以及能否掌握压力带来的影响 。它包 含三种信念:积极压力信念,认为压力对健康和思维 起促进作用;消极压力信念,认为压力对健康和工作 表现是不利的;压力可控信念,个体是否能有效地控 制压力 。压力信念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最先由凯 勒(Keller) 等[8]在健康调查中进行考察 。有研究表明, 消极压力信念可能与各种医学上无法解释的疾病有 关[9] 。同时,认为“压力会对健康造成消极影响”和报告 高度压力的群体,死亡风险会增加到 43.0%;那些认为 “压力对健康没有影响或很少影响”的群体,即使同样 报告了高度压力,其死亡风险却并不会增加。
为了测量不同人对待压力的态度,拉弟顿(Laferton) 等在 2018 共同编制了压力信念量表 (BASS),并在 当地大学生中进行测试 。该量表在国外大学生群体中 获得了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的指标,并被许多国外学者 采用[10]。此前的研究发现,压力信念是决定压力反应的 一个独特并有效的可变因素,它会影响压力下人们的 健康和表现 。压力信念不同于其他影响压力的变量 (如个体当前所处环境下的压力数量和大小, 以及如 何面对压力的方式等), 是指个体对压力本身的一种 属性和预期[11] 。具有积极压力信念的个体在面对压力 时会表现出更灵活的生理反应,更倾向于积极地应对压力,对健康和表现都持乐观态度;而持有消极压力 信念会对个体的健康和表现产生消极的影响。相关研 究结果还表明,积极压力信念让压力知觉处于较低的 水平,而此时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减少,可以预测更高 水平的工作表现和生活满意度[12] 。消极压力信念也是 学业压力下躯体症状变化的有效预测因素,并能预测 6~8 周后的考试周感知到压力水平的增加 。消极压力 信念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导致抑郁焦虑的感 受和身体不适的症状[13]。
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大学本科生压力和压力信 念(尤其是消极压力信念) 对躯体化、焦虑与抑郁相关 症状的相关性及其贡献。此次研究选择在压力较大时 (考试周) 测量被试的压力、压力信念、焦虑、抑郁和躯 体化得分,首先分析压力来源;然后进一步分析压力 大小及不同压力信念与躯体化、焦虑及抑郁的关系;最 后分析焦虑、抑郁得分和躯体化得分的相关性。
本研究希望通过分析,能够明确大学生压力的主 要来源;探究压力大小和压力信念对焦虑、抑郁和躯 体化的影响,尤其是消极压力信念对焦虑、抑郁和躯 体化影响的大小,同时考察压力信念在压力大小与躯 体化、抑郁和焦虑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 。同时,期望借 由本项目的研究结果为大学生的心理干预提供指导 和参考信息。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面向在校大学本科生,选择在被试压力 较大的秋季期末考试的 2 周内发放问卷 。共发放调 查问卷 172 份,剔除无效问卷 8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 95.35%),最终得到有效问卷 164 份;其中男性 58 名 (35.37%),女性 106 名(64.63%);年龄为 18~22 岁,平 均年龄为 19.42±1.07 岁。
(二)调查方法
1. 一般情况问卷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一般情况 问卷包括大学生被试的性别、年龄、年级基本信息和 压力来源等个人信息。
2.压力信念量表(BASS) 。压力信念量表(BASS) 共 15 项,包含三个维度:消极压力信念(8 项) 、积极压力 信念(4 项) 、可控压力信念(3 项) 。采用 1~4 分四级评 分法,即从“1=完全不同意”到“4=完全同意”,得分越 高,表示该信念越强 。分别计算三个维度的得分可以 发现,其中每个维度得分均与该信念呈正相关 。该量 表在国内大学生被试群体中的信度和效度已经得到证实[14],其在本研究中的克朗巴哈系数 (Cronbach’s alpha) 为 0.80.
3.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8) 。躯体化症状自评 量表(SSS-8)共 8 项[15],采用 0~4 分五级评分法,量表总 分用以评价症状负担。负担程度每上升一个等级,患者 就医频率增加 53%。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本研 究中的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alpha)为 0.80.
4.9 项简易患者健康问卷(PHQ-9) 。9 项简易患 者健康问卷(PHQ-9) 共 9 项[16],采用 0~3 分四级评分 法,总分越高代表抑郁症状越严重 。该问卷用于筛查 和评估抑郁症状,为美国重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在 北美广泛使用。PHQ-9 已经被翻译为中文,且在中国 成年人及青少年人群中的信度和效度已经到证实[17]。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也推荐使用该问 卷 。其在本研究中的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al- pha) 为 0.89.
5. 焦虑 自评量表(SAS) 。焦虑自评量表(SAS) 共 20 项[18],正向评分 15 题,反向评分 5 题 。采用 1~4 级 评分,总分越高代表焦虑症状越严重 。该问卷用于评 估焦虑个体的主观感受,是衡量焦虑症状轻重程度及 制定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 。于 1971 年由郑氏(Zung) 编制, 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 标准分的分界值为 50 分,且内部一致性良好[19]。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朗巴哈 系数(Cronbach’s alpha) 为 0.83.
6.大学生压力量表 。大学生压力量表共 30 项,包 含三个分量表:学习烦恼、个人烦恼、消极生活事件。 采用 0~3 分四级评分法,理论分数范围是 0~90 分,总 分越高代表压力越大。该量表及其分量表信度效度可 靠[20],在本研究中的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alpha) 为 0.96.
(三)统计分析方法
接受调查的大学生通过网上问卷星平台在线填 写调查问卷 。通过软件设置每道测试题均为必填内 容,同一被试只能填写一次 。问卷中不涉及隐私内容, 对所有问卷涉及的内容都将遵循保密原则。
采用 SPSS 22.0 软件和 Excel 进行统计学分析,通 过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来检测大学 生压力来源、压力大小及压力信念和躯体化、焦虑和 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
二、结果
(一)一般资料描述
164 名学生中有 120 人(73.17%) 躯体化评分在 4分及以上,平均评分为 6.02±3.74 分;其中有 56 人 (46.67%) 处于轻度躯体化水平、54 人(45.00%) 处于 中度躯体化水平、7 人 (5.83%) 处于中重度躯体化水 平、3 人(2.50%) 处于重度躯体化水平。
164 名学生中有 116 人(70.73%) 抑郁评分在 5 分 及以上,平均评分为 7.43±5.05 分;其中有 67 人(57.76%) 处于轻度抑郁水平、35 人(30.17%) 处于中度抑郁水 平、12 人(10.34%) 处于中重度抑郁水平、2 人(1.72%) 处于重度抑郁水平。
164 名学生中有 36 人(21.95%) 焦虑评分大于标 准评分 50 分,平均评分为 43.48±10.16 分;其中有 25 人(69.44%) 处于轻度焦虑水平、7 人(19.44%) 处于中 度焦虑水平、4 人(11.11%) 处于重度焦虑水平。
结果显示,抑郁、焦虑症状往往伴随躯体化症状 同时出现。但部分出现躯体化症状的学生并没有表现 出明显的精神心理问题,故针对这类学生应该及时关 注并缓解其心理压力。
(二)压力来源分析
分析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最主要的压力来 源是自身因素(44.4%) 和学校压力(37.8%);其次是社 会因素(10.8%) 与家庭因素(7.0%) 。
(三)压力及压力信念与躯体化症状的回归分析
如表 1 所示,躯体化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压 力大小和消极压力信念对躯体化症状影响显著(P≤ 0.001),且消极压力信念(β=0.41) 的影响大于压力大 小(β=0.26) 。这说明消极压力信念对躯体化的影响大 于压力本身的影响 。VIF<5 意味着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问题。
(四)压力及压力信念与抑郁评分的回归分析
如表 2 所示,抑郁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压力大小和消极压力信念对抑郁症状影响显著(P≤0.001),消极压力信念(β=0.51) 的影响大于压力大小 (β=0.27) 的影响 。这说明消极压力信念对抑郁的影响 大于压力本身。
(五)压力及压力信念与焦虑评分的回归分析
如表 3 所示,焦虑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压力大小和消极压力信念对焦虑症状影响显著(P≤ 0.001),消极压力信念(β=0.45) 的影响大于压力大小 (β=0. 14) 的影响 。这说明消极压力信念对焦虑的影响 大于压力本身的影响。
(六)抑郁、焦虑和躯体化评分的相关分析
如表 4 所示,抑郁、焦虑和躯体化评分的相关分 析结果显示,躯体化和抑郁(r=0.73.P<0.01) 、焦虑(r= 0.66.P<0.01) 之间显著正相关 。这说明抑郁和焦虑的 心理状态会导致躯体化症状加重。这与前人研究结果 一致, 证明患者的躯体化症状并非由器质性病变导 致,而是由抑郁和焦虑的心理状态造成的不适体验。
(七)压力与躯体化、抑郁和焦虑症状:中介效应 的检验
如图 1、图 2、图 3 所示,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本研 究涉及的所有变量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满足中介效应检验的前提条件 。以躯体化评分、抑郁评分、焦虑 评分为因变量,以压力大小为自变量,以消极压力信 念为中介变量进行分析。显著性检验采用偏差校正的 Bootstrap 法,有放回地重复取样 1 000 次,如果 a 和 b显著,且 c’不显著,为完全中介;如果 a 和 b 显著,且 c’显著,且 a、b 与c’同号,则为部分中介作用。
通过进行回归分析可发现,所有回归方程均显著。 因此,消极压力信念在压力与躯体化评分之间起部分 中介作用。各回归方程回归系数值分别为 c=0.09**,a= 0.14**,b=0.30**,c’=0.05**,具体如图 1 所示 。消极压力 信念的效应占比为 45.50%, 即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 45.50%,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消极压力信念在压力与抑郁评分之间起部分中 介作用, 回归方程回归系数值分别为:c=0. 14**,a= 0.14**,b=0.50**,c’=0.07**,具体如图 2 所示 。消极压力 信念的效应占比为 50.20%, 即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 50.20%,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如图 3 所示, 回归方程回归系数值分别为:c= 0.21**,a1=0.14**,b1=0.88**,c’=0.08*,消极压力信念的效 应占比为 100.00%,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但可控压力 信念的回归系数 c=0.21**,a2 =-0.01**,b1 =-0.93**,c’=0.08*,即中介作用不显著。
三、讨论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自身因素和学校因素都是大 学生主要的压力来源。处于学校大环境下的学生难免 会受到当下所处环境的影响,且在期末考试来临时, 他们更多考虑的是当前需要迫切完成的任务,即以取 得不错的成绩或通过考试为首要任务,以此提高学习 成绩,同时这也是提高自我实现和自尊的表现,尤其 是当学习压力增大时,可能会使其对其他影响不大的 事情的关注度降低,从而使其更加专注于自身的学习。 压力源指的是所有可以被个体感觉到并产生正向或 负向影响的压力反应事件或内外环境的刺激[21] 。有研 究者提出学业压力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 学生对所有学习活动的主观感受和心理需求等;另一 种是外在的,是外界可能高出自身应对能力的客观因 素[22] 。同时,也有研究发现,由于大学生内部因素和外部各类压力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23]。 压力的产生是不可控的,未来或许可以从压力信念的 角度入手降低压力对个体的负面作用,从而进一步分 析压力来源与压力信念之间是否有联系 。另外,也可 通过个人能掌握的方式,如回避压力源,从而减小压 力对个体造成的消极影响。压力信念可能会影响个体 对压力情境信息的解读方式,进而影响个体对压力的 行为反应和身体健康状况[24]。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大学 生主要压力的来源是学业压力,大学课程多、种类繁、 难度大,对自主学习要求增加,这些变化对大学新生 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 同时,部分学生缺乏专业兴趣和 专业认同感,这也使得其学业压力较大。
本研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发现,大学生压力大小 和压力信念尤其是消极压力信念对其躯体化得分、抑 郁得分和焦虑得分均有正向作用。即压力的大小和消 极压力信念是躯体化、焦虑和抑郁的危险因素 。 同时 研究还发现在回归分析中, 消极压力信念对躯体化、 抑郁和焦虑的影响远远大于压力大小本身的影响。事 实上, 当代大学生的压力往往是由时代大环境造成 的,大都难以直接改善 。但是压力信念可以通过对认 知的调整和训练来改善,本研究结果提示,可以通过 认知训练和心理疏导来改善大学生的压力知觉和压 力信念,即改善消极压力信念并将其转变为可控压力 信念和积极压力信念 。研究发现,消极压力信念对人 们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源情感反应有调节作用[25]。 另外,在焦虑回归分析中发现,可控压力信念起到显 著的负向作用,也就是说,可控压力信念是焦虑的保 护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压力和消极信念是躯体化、抑 郁和焦虑的危险因素 。相关分析发现,抑郁和焦虑与 躯体化症状有密切的相关性,提示压力和消极信念会 造成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抑郁、焦虑和躯体化有相互 作用和影响。本研究考察压力信念在压力对躯体化症 状、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影响中是否起中介作用, 结果显示,消极压力信念在压力与躯体化评分之间起 部分中介作用;在压力与抑郁评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 用;在压力和焦虑评分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同时, 可控压力信念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因此,研究结果提 示,改善消极压力信念可能是扭转不良心理、改善躯 体化症状的关键 。克拉姆(Crum) 等[26]发现不同的压力 信念会影响个体处理压力的行为方式及心理体验。消 极压力信念者对压力产生的作用持悲观态度,他们认为压力会损害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他们最主要 的动机是避免压力或尽量管理压力,以避免压力造成 的负面影响。这种对压力的恐惧和逃避策略不仅会导 致更糟糕的认知和情感结果,也更容易让个体感到抑 郁和恐惧。相反,克拉姆(Crum) 等认为,积极压力信念 者相信压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工作效率。他们将 压力看作挑战或契机,其动机是接受并利用压力来改 善自己 。他们倾向于采取积极的行动满足自己的需 求,并在紧张的环境中实现自我实现和价值目标 。因 此积极压力信念者不会逃避压力, 甚至会渴望压力, 这也是他们不会轻易患上抑郁症的原因。相关研究表 明, 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策略可能有助于减少抑郁、 焦虑和压力等负面情绪的发生[27] 。与积极或消极压力 信念不同,压力可控信念并不是对压力有关后果的看 法,而是对应对压力有效性的评估或控制 。具有高压 力可控信念的人在压力管理方面有更强的效能感,因 此他们会在压力情况下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和策略应 对压力,所以他们通常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28]。从 人格角度进行分析可发现,消极压力信念与神经质呈 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尽责性、宜人性、外倾性、开放性 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9] 。压力信念这一概念在国内外都 是相对新颖的概念,本研究发现压力信念的影响大于 压力本身的影响 。因此,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即对压 力的看法与态度可减少抑郁与焦虑的发生率 。另外, 也有前人的研究显示,压力信念对青少年改善生活困 扰事件的看法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减少他们在遇到挫 折时产生的冲动[30] 。这些研究结果可为临床实践提供 新思路,即可从改变患者对待压力的认知态度入手进 行干预治疗 。对大学生而言,不论是通过自主转变自 身看法,还是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改变对待压力的 认知,将消极的态度转变为积极态度,都可以激发他 们的学习动力和潜力,使其保持正确的对待生活和学 习的态度及行为模式。
本研究的被试群体是来自多所大学的本科生,不 能完全代表当代的大学生。而且研究样本中年轻女性 占多数,费舍尔(Fischer) 等认为因为女性更敏感,更 容易受到影响(医学上无法解释的疾病) 。但本研究发 现性别差异不显著,对研究结果影响不大 。因此或许 未来可以在扩大样本量后,再研究不同年龄层次和不 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压力信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之,本文对 164 名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发现:压 力大小和压力信念(尤其消极压力信念) 对躯体化得分、抑郁得分和焦虑得分有正向作用;且消极压力信 念对躯体化、抑郁和焦虑的影响远远大于压力大小本 身的影响。消极压力信念在压力与躯体化评分之间起 部分中介作用;在压力与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起完全 中介作用 。此次研究提示,教师可以通过认知训练和 心理引导改善大学生对认知压力的信念,增强学生的 可控压力信念和积极压力信念,尤其需要改善其消极 压力信念 。具体而言,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对待压力 的态度,进而从认知层面入手,细化训练的措施并改 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 同时 鼓励学生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压力,转变消极的态度 和处理方式,以达到改善消极压力信念、扭转不良的 心理和躯体化症状的目的 。 已有研究证明,消极的应 对方式是使压力造成负面后果的因素之一[31] 。所以从 改变大学生对待压力的态度和应对方式入手,可以在 一定程度上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 ROBERTS N L S,MOUNTJOY-VENNING W C,ANJOMSHOA M, et al.GBD 2017 Disease and Injury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Collab- orators . Global,regional,and national incidence,prevalence,and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for 354 diseases and injuries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1990-2017: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J].Lancet,2018.392(10159):1789-1858.
[2] TEH C K,NGO C W,ZULKIFLI R A B,et al.Depression,anxiety and stress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a cross sectional study [J].Ope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5.5(4):260-268.
[3] 崔阳阳,梁怀彬,朱千,等.结合局部一致性和低频振幅探究躯体 症状障碍患者大脑自发性活动的改变[J].波谱学杂志,2022.39(1): 64-71.
[4] ARBUÉS E R,CABALLERO V G,LÓPEZJ M G,et al.The preva- lence of depression,anxiety and stress and their associated factors in college students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0.17(19):77-84.
[5] CHENG Q,XU Y,XIE L,et al.Prevalence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factors of somatization tendencies in eastern Chinese adolescents:a multicenter observational study[J].Cad Saúde Pública,2019.35(1):106 -121.
[6] 刘祖平.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大脑结构的关系:神经质和外向性的 中介作用[D].重庆:西南大学,2017.
[7] LAFERTON J,STENZEL N M,FISCHER S.The Beliefs About Stress Scale(BASS):development,reliability,and validit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2016.25(1):72-83.
[8] KELLER A,LITZELMAN K,WISK L E,et al.Does the perception that stress affects health matter?The association with health and mor- tality[J].Health Psycholog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Division of Health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12.31(5):677-684.
[9] RING A,DOWRICK C,HUMPHRIS G.Psychological dissection of unexplained physical symptoms! [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14.328 (7447):1057.
[10] FISCHER S,NATER U M,LAFERTON J.Negative stress beliefs predict somatic symptoms in students under academic stress[J].Interna- 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16.23(6):1-6.
[11] 钟华华,毛晨,徐春.大学生大五人格与压力信念关系研究[J].西 部素质教育,2021.7(23):94-96.
[12] CRUM A J,SALOVEY P,ACHOR S.Rethinking stress:the role of mindsets in determining the stress respons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2013.104(4):716.
[13] 袁立新,吴妮妮,梁叶丽,等.压力信念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压力 知觉的中介作用[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41(4):97-103.
[14] 潘登,马诗浩,王优,等.压力信念量表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信 效度检验[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4):722-725.730.
[15] 陈然,张岚.躯体症状障碍 B 标准量表(中文版)在西部综合医院 门诊患者中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20.53(5):419- 425.
[16] 胡星辰,张迎黎,梁炜,等.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在青 少年中应用的信效度检验[J]. 四川精神卫生,2014.27(4):357-360.
[17] 廖力维,方乐,许晶晶,等.抑郁症患者躯体化症状与抑郁症状的 关联研究[J].预防医学,2019.31(3):284-288.
[18] 王征宇,迟玉芬 .焦虑自评量表(SAS)[J].上海精神医学,1984(2): 73-74.
[19] 张明园,何燕玲.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 社,1998.
[20] 李虹,梅锦荣.大学生压力量表的编制[J].应用心理学,2002.8(1): 27-32.
[21] 张军良.大学生社会支持、控制感在压力源:压力反应中作用的 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22] 徐嘉骏,曹静芳,崔立中,等. 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的初步编制[J]. 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68-69.
[23] 贾俊飞.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与心理干预对策研究[J].平顶山 学院学报,2021.36(6):119-123.
[24] KILBY C J,SHERMAN K A,WUTHRICH V M.A scoping review of stress beliefs:literature integration,measurement issues,and theoreti- cal concerns[J].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20.54(8):595-610.
[25] LAFERTON J A C,SUSANNE F,EBERT D D,et al.The effects of stress beliefs on daily affective stress responses[J].Annals of Behav- ioral Medicine:a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020.54(4):258-267.
[26] CRUM A J,AKINOLA M,MARTIN A,et al.The role of stress mindset in shaping cognitive,emotional,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challenging and threatening stress[J].Anxiety Stress & Coping,2017.30 (4):1-17.
[27] 王浩,司明玉,苏小游,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初期中国大学 生心理健康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基于多中心的横断面调查[J]. 中 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22.44(1):30-39.
[28] 李松,冉光明,张瑣,等. 中国背景下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元 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35(6):759-768.
[29] 赵宇晗,余林.人格特质与认知能力的关系及其年龄差异[J].心 理科学进展,2014.22(12):1924-1934.
[30] PARK D,YU A,METZ S E,et al.Beliefs about stress attenuate the relation among adverse life events,perceived distress,and self-control[J]. Child Development,2018.89(6):2059-2069.
[31] 沈友田,胡笑羽, 叶宝娟.压力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机制:领悟社 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探新,2018.38(3):267-2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4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