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地方高师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文章以韶关学院为例,从一任务、两目标、三联动、四结合四个方面论述了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课程思政,地理科学专业,地方高师院校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以及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2018 年,习近平总 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 本任务”[1] 。2020 年,教育部下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 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 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培养什 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 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面向 新的时代、新的征程,高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课程思 政建设, 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 骨气、底气,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高 校地理科学专业较为特殊,其内容横跨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学科知识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 。特别是在中 小学,地理科虽然作为副科,但在学生探索自然、保护 环境 、认识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 的。概言之,地理学科课程思政内容丰富,具有广阔的 发展前景。将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与思想 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对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培养人 才方面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地方 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教师 对课程思政建设不重视、思政能力不足、思政资源挖 掘不够充分等问题 。随着国家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 很多学者对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较多建设性的策略,取得了较为 丰硕的研究成果[2-6]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文章以部关 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针对地方高师院校地理 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1+2+3+4”的建设理 念,即“一任务、两目标、三联动、四结合”,以期为其他 同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一任务
一任务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什么 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与 其他专业一样, 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 中要始终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 全过程,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 念和宗旨;将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地理学科专业知识 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不能割裂开来;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丰富育人内涵、 完善育人体系 、创新育人渠道、提升育人能力、改善 育人环境、提升育人质量,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
二、两目标
两目标即“双百目标”:第一,100%的专业教师参 与课程思政建设;第二,100%的专业课程(必修课程、 限选课程、任选课程;理论课程、实验实训课程) 参与 课程思政建设 。结合国家、广东省及我院相关文件精 神的要求,我院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地 理科学专业教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专业课程(如自 然地理学课程、人文地理学课程、区域地理学课程、 地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等) 蕴含的思想政 治教育元素, 自觉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 过程和各环节, 将地理学科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 育有机融合,推动地理科学专业每位教师、每门课都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让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 深入地理科学专业每一位教师心中 、深入每一门专 业课程之中,形成“专业课程特点明显 、教师教学风格独特、师生成果特色突出”的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 政建设格局,使地理科学专业所有专任教师、所有专 业课程都能坚持课程思政建设理念, 在教学中融入 思政教育元素和内容。“双百目标”主要通过以下措 施达成:建立科学的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必 修+选修; 理论+实践; 地理专业知识+师范教育知 识), 在人才培养方案及各课程标准中体现课程思 政;挖掘富有特色的地理学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设 计及课程教学内容中体现课程思政; 选择合适的课 程思政教学方法,如教师讲授、外出参观考察 、视频 播放、小组合作讨论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课程 思政;采用课程作业、案例分析、结课考试等形式,在 课程考核中体现课程思政 。在“双百目标”的基础上, 还可继续深入探讨每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课程 思政建设问题。
三、三联动
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需要学校、院 (系) 、专业教师的共同参与,多管齐下,方能奏效,方 能真正体现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三联动即建立“学 校— 院(系) —教师”三级联动机制,共同推进地理科 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一)学校层面
学校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统筹与协调者。学校要做 好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宣传、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出台课程思政建设措 施、设立课程思政建设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筹集课程 思政建设经费 、组织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等形式和活 动,全面指导和推进二级学院(系) 及教师个人进行课 程思政建设。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 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促进思想政 治教育和学科知识教育有效融合,充分发挥课堂在高 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使各类课程均能深 入挖掘和有效发挥育人功能,进而提高学校整体思想 政治工作水平,我院制定了《韶关学院课程思政建设 实施方案》,设立了“思政学院”“思政专业”“思政课 程”等不同类型的课程思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同时每学年都会举行全校性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大 赛,有课程类,也有章节类、案例类 。上述举措充分调 动了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使其认识 到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政课程的任务,亦是专业课程的目标,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应同向同行,进而有效促 进全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院(系)层面
院(系) 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实施者 。 院(系) 应根据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结合学院各专业实 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将课程 思政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细处 。我院旅游与地理学院 是学校课程思政学院,结合“广东省党建工作标杆院 系”培育创建工作,学院书记、院长亲自抓课程思政 建设工作,对各专业课程、专业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课 程思政建设任务 。具体而言,要求全院每位专业教师 在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进度、课程教学中都要 体现思政教学, 使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深入每一位专 任教师心中,推动每门课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 田”。每个学期末,各专业课程任课教师需将本学期 包含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档案材料交给学院档案管 理员,并装订成册,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及评优评先、 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教师个人层面
专业教师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者 。 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如教师可以结合地球概论课程中的“天体运动”“四 季更替”“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唯 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和静止”观; 可以结合中国地理课程中的“中国的疆域”“中国的 经济发展”“中国在世界的地位”等内容对学生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结合人文地理学课程中的“人口 增长”“人地关系”等内容,联系当下中国的“人口政 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碳排放、碳达峰、碳 中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宏观发展策略,对学生进 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养成关心国家大事、关心身边 事的良好习惯 。当然,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 教育元素远不只这些,作为课任教师,要自觉将思想 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将地理学 科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深入融合,要 深入钻研课程专业知识, 充分挖掘所教专业课程中 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 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以“春风化雨 、 润物无声”的形式,不着痕迹地融入学生心中 。基于 此,学生既能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又能形 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地理科学专 业学生应具有的家国情怀。
四、四结合
地方高师院校具有地方性、区域性及师范性等基本特征,故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要突出地方高师院 校的特征 。四结合即在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 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专业知识讲思政、结合师 范培养讲思政、结合时事热点讲思政、结合区域特色 讲思政。
(一)结合专业知识讲思政
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主要可分为 自然地理学 课程(如地球概论、地质学、地貌学、水文与水资源学 、 气候与气象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等) 、人文地 理学课程(如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 、 旅游地理学等) 、区域地理学课程(如中国地理、世界 地理、乡土地理、区域分析与规划等) 、地理信息课程 (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 及中学地 理教学法课程(如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说课与 备课、教育、教育研习、教育实习等) 等课程体系。但不 管哪类课程体系,其专业课程中都蕴藏着丰富的课程 思政元素,教师在备课、授课的过程中要进行充分挖 掘 。如自然地理课程中的“太阳的东升西落”“雷电风 雨”“地震火山”“沧海桑田”“四季更替”“气候变迁” “河流侵蚀与沉积、堆积”等都是自然界发生的正常现 象,绝非所谓的神灵作用,这些无不体现了辩证唯物 主义观;人文地理课程体系中的“人地关系”“农业(三 农问题) ”“乡村振兴”“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文化 地理(自信) ”“民俗(传统节日) ”等都是非常好的课 程思政教育素材, 将这些素材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可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的理念,以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 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由我做起的习惯;区域地理课程 体系中的“中国的疆域”“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 工业发展成就”“国之重器”“中国的国际地位”等是 非常好的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的素 材;地理信息课程中的“北斗导航卫星”“5G 技术”等 知识内容是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文化自 信”不可多得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概言之,专业 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思政元素的重 要作用,并将其融入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的 过程;以“思政定方向”、以“专业提能力”,培养“又专 又红”的地理科学专业合格人才。
(二)结合师范培养讲思政
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 标是职前“中学地理教师”,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是初中或高中地理教师。“师者,所以传道受 业解惑也。”教师对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比其他职业 更高, 所以更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师范生培养 过程中的渗透力和穿透力,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引导 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 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学高为师,身正为 范”,师范类教育(地理科学专业)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礼仪、相关教师法律法规 等方面课程的开设;要在传授地理专业知识的过程 中,融入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地理科 学专业师范教育,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从 而促进其职业伦理道德的形成 。在地理学科知识与 教学能力、班主任管理等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 “有理想信念 、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学识 、有仁爱之 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为学生定标定杆,并将新闻 媒体报道的典型人物事迹,如张桂梅、黄大年等的事 迹作为正面教材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促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真正做到立德 树人,从而提升学生的师德水准 。教育实践活动在课 程思政教育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7],教育实习、教育 见习 、教育研习等教育实践环节是学生进一步了解 初高中学校教育发展状况的最佳途径 。通过观摩中 学教学 、专业岗位实践及参与学校教研活动和教学 比赛、了解班主任管理工作等,学生可以加深对职业 精神和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识[8],进而促进师范生对 “师德”的认识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同时,在野 外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要求学生以“师德”标 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 在外出实习中注意自 身形象,如举止文明、不乱扔垃圾、爱护花草树木等。
(三)结合时事热点讲思政
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是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 学的重要特点[9-10],地理学关注国家、区域大事,关注 国家、区域发展,家国情怀是地理学人重要的品质特 征[11] 。在地理科学专业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 和利用时事热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 的民族认同感、国家认同感,提升学生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自信 。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先分析当节人 文地理学的内容,捕捉其中的思政元素,如爱国精神、 集体精神、社会道德等,然后立足教材寻找与之相关 的时事热点案例,并在课上通过多媒体配以口述的方 式向学生呈现出来,再设计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从而 让学生在学习人文地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得到价值引领 。 比如,在讲政治地理时,教师可联系新冠肺炎疫 情这一时事热点,选取案例进行教学 。课堂上,教师 可播放疫情期间我国疫情防控工作的相关图片,并 讲述:“2020 年暴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 我们始终坚 持人民生命第一 、人民健康安全第一的疫情防控政 策,全国上下凝成一股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遗 余力地与新冠肺炎疫情作斗争, 国内疫情基本得到 控制,充分保障了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充分体现 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之后 提问学生“你们对此有何感悟”,以此引发学生思考, 使其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认识到中国共 产党是伟大而正确的政党 。同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过程中的逆行者值得每一位国人尊重, 他们是民族 的自豪、国家的骄傲,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充分诠释了 “强国有我,请祖国放心”的豪情壮志,如此,学生在 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责 任和担当意识。
(四)结合区域特点讲思政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点, 地理学重视对区域 的研究。各地区都有一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教 育教学资源,这也是地方高师院校所特有的优势。地理 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充分结合当地思政资源,将 其内化于学生心中,使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 家国情怀。具体实施过程中,地理科学专业教师可充分 结合当地资源特色,为学生讲解相关的思政内容,即先 讲述当地地理区域优势,以及其带动的生产、建设、管 理、服务等方向的发展内容,然后借由相关的发展史或 典型的人物、事迹,让学生受到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 德、道德修养、职业素养等思政内容的熏陶,从而接受 正向的价值引导,并予以吸收内化。
例如,韶关地区拥有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韶关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 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和国家生 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里有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的 命名地—丹霞山;孙中山先生曾两度率国民革命军 在韶关誓师北伐; 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 千里长征曾在韶关留下足迹,毛泽东、朱德、邓小平、 彭德怀、陈毅等革命家都在韶关战斗过 。韶关拥有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 处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47 处,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 14 项;我国生产的首批成制式飞机在韶关完成 组装,广东省首台电风扇、首台洗衣机、首台台式电脑都诞生在这里;1964 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 所使用的铀材料 70%是在韶关开采、冶炼的 。在讲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经济地理专业知识时,教师可 以将这些内容作为思政素材向学生呈现,以此实施课 程思政教学 。同时,在地理科学专业实践实习过程中, 教师也可选择有代表意义的红色资源点,如红军长征 粤北纪念馆、翁源下庄铀矿科普教育基地等,组织学 生参观,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感受韶 关工矿精神,引导其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家 乡建设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在“1+2+3+4”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引导 下,在国家、广东省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在学校及 学院的支持下, 经过近年来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 革,我院地理科学专业已初步形成了“专业教师人人 讲思政、专业课程门门有思政、专业课堂处处显思政、 专业实习时时谈思政”的课程思政建设格局 。专业教 师在课程思政建设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教学 大赛中收获颇丰;学生在教育实习、师范生教学技能 竞赛中亦会融入思政元素,突显思政理念,教学改革 效果明显 。在接下来的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 中,我院教师将继续秉承“1+2+3+4”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实现深入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 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 11(1).
[2] 胡珊珊,李秦.地理师范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探索与实践:以水文学 课程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2(6):93-96.
[3] 彭俊芳,李春莹,袁书琪.地理课程思政任务要求与存在问题分 析:兼论对高师地理专业思政建设的要求[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 础教育版),2022.23(1):69-74.
[4] 杨震,赵志根,王世航,等.论地质地理野外实习课程思政育人元 素的挖掘与融入[J]. 中国地质教育,2021.30(4):100- 105.
[5] 周立旻,郑祥民, 陈圆圆 .探索基于认证模式的高校课程思政设 计:以地理学类专业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2021(4):2.28-33.
[6] 李权国,张弢,文力,等.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与德育价 值研究[J]. 中国地质教育,2020.29(1):54-56.
[7] 谢枝文,李凤全.行走在“田野”的课程思政模式与路径探索:以浙 江师范大学地理学科为例[J].地理教学,2021(3):4-5.24.
[8] 王海静.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地理 教学,2021(13):23-25.
[9] 李捷 .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时事热点教学探索:以“山火”为 例[J].地理教学,2021(13):48-50.
[10] 齐玉娟 .地理教学要善于结合生活[J]. 中国教育学刊,2021(7): 106.
[11] 朱鹤健.地理学思维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4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