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从缺失之殇: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疏离;解决之策:文化回应高职行业英语教学的解答; 融入之路: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中文化素养的融入路径三个方面对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中文化素养的融入进 行了探究。
关键词:文化素养,行业英语教学,高职
教育的教化功能不仅体现在知识的科学性上,也 体现在功能的文化性上。《劝学》有言,“生而同声,长 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明确指出了教育教化与育人的 作用[1]。近代著名思想家马一浮先生也曾说过,内化为 思想认识,外化于行为言论[2]。然而在科学主义知识论 的长期影响下,现代课程知识注重的是对客观世界的 表征,忽视了对文化性的理解,使知识教学日渐演变 成一种知识传递[3] 。长期以来,为满足社会对毕业生 “学以致用”的实用主义需求,很多职业院校在人才培 养理念上重“制器”、轻“育人”,在教学过程中重“技 能”教育、轻“人文”教育[4],导致学生在思想认识层面 出现“碎片化”“去中心化”“虚无化”等特点[5],在行为言 论层面上缺乏基本的社会知识和文化体验。
作为专门用途英语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 形式,行业英语紧密围绕学生未来工作的典型情景开 展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人文精 神等素养 。然而对于高职教育来说,随着生源日益多 元化和大众化, 注册入学制逐渐取代考试入学制,学 生总体的英语水平和文化素养逐步弱化 。因此,在高 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发展要求下,相关教育者有必要 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探讨行业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素 养的可行路径,为学生成长赋能增效。
一、缺失之殇: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疏离
文化疏离是一种文化内核迷失和遮蔽的状态,指 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对课程知识的实用价值和 工具价值过度崇拜,未能有效关照课程知识在文化语 境中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高职行业英语主要是围绕 培养“素养、管理、创新”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而开展 教学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把教学重心放在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操练上,疏于挖掘语 言背后蕴含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由此导致文化疏 离的产生,具体表现为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定式、文化 漠视和文化装饰三种状态。
(一)教学观念的文化定式
文化定式也被称为“模式固见”,是指某一群体成 员对其他群体产生一套固定的或先入为主的信念和 观点[6] 。每个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成长经历都存在差 异, 如果教师按照过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文化背景 “对号入座”,就会导致教学过程中文化定式的产生[7]。
当前,随着高职入学门槛不断下移,生源分布日 益多元化,行业英语教学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 。具体 表现如下:一是在教学实践上,“词汇—短语—段落— 篇章”的线性教学方式往往不能与学生既有学业水平 和成长经历产生共情与互动,导致学生对行业英语学 习产生“成就感低下”和“无能为力”的心理投射;二是 在教学理念上,教师往往以“缺失模式”的文化定式看 待高职学生,认为他们的既有学业水平低下,无法满 足开展行业英语听、说、读、写等教学活动的能力要 求。面对学生,教师提出的首要问题是“学生缺什么知 识”,再根据缺失的内容进行补充。这种单向发展的思 维方式,容易导致教师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风格的失 衡,最终影响行业英语的教学效果 。因此,如何打破行 业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定式,实现学生既有知识、能力 水平和文化资源与课程资源的整合和互动,是行业英 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文化漠视
一般而言,知识不仅是文化的要素,还是文化的 产物 。课程知识的文化属性不是人为附加的外在形式, 而是课程知识文化适应性选择与重构的结果,具 体表现为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世界的内在互动。
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到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 高职行业英语教学过程逐渐成为专业英语知识传递 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成为衡 量学生学业水平高低的标准。作为课程知识传递的主 导者,教师根据知识的重要程度和实用程度对课程知 识进行分解、浓缩和传递,而对于课程知识中蕴含的 文化元素却往往视而不见,导致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 理解脱离了现实生活世界和个体精神世界 。另一方 面,受高职学生英语学业水平和课时数的影响,教师 往往把行业英语教学重心放在学生专业词汇积累、专 业文献阅读和工艺流程描述等方面,忽视了行业英语 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三)教学方式的文化装饰
按照文化的内在逻辑和层次划分,文化可分为物 质文化元素和精神文化元素两个层面。教师可将文化 元素作为教学资源融入教学活动,赋予学生不同的学 习体验和文化感悟 。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对文 化的认知往往不够深刻,仅停留在物化展示和文化现 象讲解等初始阶段,这导致教学过程中存在文化装饰 的问题。
在高职行业英语教学过程中, 文化装饰具体表 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环节中文化渗透的脱 节 。例如,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经常把文化元素 展示作为课堂知识导入的材料,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并开展课堂互动, 但随后的教学环节又回归到传 统的语言知识讲解和练习上, 导致文化元素依然游 离于课程知识体系之外, 无法摆脱课程知识产生的 传统路径依赖 。二是教学过程中文化渗透不够深刻。 部分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识, 能够将文化元 素融入教学活动, 但他们更多地停留在物质文化元 素展示层面, 忽视了文化元素背后负载的精神文化 内涵,更有甚者,把行业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元素简单 地理解为英语国家的文化, 忽视了课程知识与本土 文化的互动与共生。
二、解决之策:文化回应高职行业英语教学的解答
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语言、文化、习俗异于西方 主流文化语境,进而引起国外学者对不同于主流文化 的其他文化日渐式微的担忧。一些学者提出了文化回 应教学的理念,旨在通过对原生文化的挖掘、内嵌、体 验和生成,实现课堂与文化的共生与融合 。有学者指出,可通过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中融入文化,提高学生 的学业水平和情感表达 。盖伊将这一理念进一步细 化, 鼓励在课堂中融入不同地区学生的本土文化、先 验经验、思维结构和学习风格,使课堂教学与文化更 具有相关性,以提高其学习的有效性[8]。对于我国高职 行业英语而言,文化回应教学充分认识到多元文化对 课堂教学的内涵价值和工具价值,并明确了教学实施 的三个标准,具体如下。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业成就感
让学生体验学业成就感,是文化回应教学的首要 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 育”,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可。为 实现“鱼跃龙门”的人生目标,学生废寝忘食、埋头苦 读,把考入理想的大学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 。然而这 种以单一的文化价值观为导向的教学,往往会忽略学 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业成就感 。更有甚者,可能使部分 学生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产生挫败感和焦虑感 。 因 此,实施文化回应教学时,高职行业英语教师先要关注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在教学实施和评价中聚焦各 个利益相关体的文化诉求,并进行积极回应。
(二)培养学生维持本土文化尊严的能力
维护学生本土文化的尊严,是文化回应教学的价 值追求 。在我国,大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已不再局限 于少数民族,而是扩展到对来自不同阶层、地域、家庭 背景群体的关注[9] 。据教育部统计,我国职业院校 7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农村,一线新增从业人员 70% 以上是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教育已成为阻断贫困代 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10] 。然而当满怀憧憬地进入职 业院校后,部分农村学生往往因为本土文化与城市文 化存在较大差异,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具体表现 为外在的向往和内在的自卑 。一方面,丰富多彩的城 市生活和校园文化与乡村生活形成巨大反差,导致他 们对本土文化产生了怀疑与厌弃;另一方面,他们的 先验知识无法有效地与教学内容进行连接,以致对自 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一定的挫败感,甚至是自卑感 。基 于此,文化回应教学在承认任何文化形态都具有合理 性和正当性的基础上, 提出要把个体的先验知识、人 生经历 、文化背景作为促使其学业进步的桥梁和资 源 。因而高职行业英语教师在实施文化回应教学的过 程中,要具备文化关怀与文化共情的意识,把教学与 学生的文化、社区、家庭有机结合,培养他们维护本土 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三)促使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文化反思
培养学生文化反思的能力, 是文化回应教学的 内在动力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47 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0 年 3 月,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 26.9%。 在网络音视频和网络文学 APP 上, 学生的使用时长 达到周上网时长的 50%。只要轻点鼠标,大学生就可 获得想要的信息和文化体验[11] 。大学生中流行“遇事 不决问百度”,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信息获取 的效率, 但是也弱化了大学生进行批判性文化反思 的能力 。当文化经历与所处的环境发生较大落差时, 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思想的无所适从和言行举止的网 络化等特征 。对此,文化回应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在 接触不同文化的情况下, 不断增强他们进行批判性 文化反思的能力。
三、融入之路: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中文化素养的 融入路径
就高职行业英语教学而言,单纯以语言知识传授 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已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和创新 。因此,通过以典型工作场景为知识载体,实现 内容、活动、环境的三维联动,搭建如图 1 所示的语言 知识体系、语言操练体系、文化融入体系、素养养成体 系协同育人的“三维四体系”机制,可实现行业英语教 学与文化素养的深度融合。
其中,内容、活动、环境的三维联动要求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要对接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 为学生创 造团队协作信念、本土文化自知、精益实训能力的培 育环境,体现行业英语职业性、实践性和工具性这三 大属性 。而语言知识体系、语言操练体系、文化融入 体系 、素养养成体系的协同育人则是要求教师基于 三大属性开发、设计课程资源和教学活动,以典型的工作场景为内容载体搭建语言知识学习和口语操练 体系, 并在教学实践中融入文化元素和职业素养元 素,以促进课程知识的意义生成和学生知识的迁移 与创新。
(一)教学观念的回应:发挥教师的“桥梁”作用, 创造合力育人的环境
高职行业英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维护本土文化 的能力,不仅要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载体,而且要落 实到教学实践中的各个环节 。在教学目标上,教师要 明白行业英语教学不单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教 学,而是要通过教学实现目的语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 合;在教学实践上,教师要有兼容并蓄的文化包容能 力,能正确回应学生的文化困惑和价值追求。
首先,教师要做好顶层设计,创造课堂、教师和朋 辈合力育人的环境。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课堂不仅 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 同时也是实现环境育人 落地的关键 。基于此,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多元文化经 验,实现课程知识与本土文化的互动和共生。即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课程知识蕴含的文化元素, 也要 主动关照学生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和关联性, 鼓励其对 本土文化进行分享、对话和挖掘,从而营造合作学习的 良好氛围。
其次,教师可搭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激发同伴 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个体的学习离不开特定的文化 背景,故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本土文化、知识水平和学 习风格, 构建认知能力和文化背景相近的学习共同 体,并保证成员获得必要的情感支架、语言支架和文 化支架 。同时,教师要保证成员间英语水平的梯度化, 因为梯度化的语言水平可有效降低个体英语学习的 焦虑,并在潜移默化间促进个体在同伴学习中超越已 有的语用能力。
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多模态媒介,提升对话交 流的有效性 。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多模态媒介 逐步成为大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结合 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习惯, 采用恰当的信息技术 手段增强课程文化的趣味性和时代性 。例如,教师可 以利用喀秋莎和万彩动画大师等软件, 把课程前置 学习任务和文化知识重难点做成微课, 增强课程知 识呈现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利用学习通及 FIF 口语 训练平台,把听力和口语练习设置为任务点,供学生 反复训练和模仿, 从而动态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 学习困惑。
(二)教学内容的回应:挖掘教学中的文化元素,丰 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第一,高职行业英语教师要跨越学科间的知识 “藩篱”,增强学科间文化元素普遍联系的意识 。例 如,笔者在食品行业英语教学中,根据食品生产与 检验产业链的工作岗位要求, 设置了产品推介 、工 艺介绍、食品描述、安全标准介绍、平台营销及售后 服务六大教学模块 。其中,在介绍食品工艺开发时, 涉及巴氏消毒(pasteurize) 、鼠李糖 (rhamnose) 、山梨 酸钾(potassium sorbate) 、柠檬酸(citric acid) 等专业 词汇 。如果教师仅把教学重心放在词汇意思的讲解 上,忽视了词汇蕴含的文化意义,就容易导致学生受 到先验知识的影响, 产生巴氏消毒是姓巴的人发明 的, 鼠李糖跟老鼠有关等一系列困惑和误解 。事实 上,巴氏消毒法是以法国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的名 字命名, 经过反复试验后发明的一种杀灭牛奶中病 菌的消毒方法,体现了科学发现路径“实践—理论— 实践”的偶然性、长期性和科学性;而鼠李糖是在鼠 李属植物中发现的,“鼠李”一词早在汉朝的《神农本 草经》卷三中就有记载[12],这体现了传统中医源远流 长的历史和药食同源的理念。
第二,高职行业英语教师要把本土文化嵌入教 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事实上,由于食品 行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食品行业英语教学也必 然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 。由于来自不同地域,学生的 本土文化往往蕴含着不同的生活智慧和体验, 这就 为食品行业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例如,在讲 解食品跨境电商营销内容时, 笔者以螺蛳粉海外销 售为例,要求学生分组撰写产品的五点描述 。其中, 在进行螺蛳粉感官描述内容撰写时, 学生通过对比 螺蛳粉与家乡的特色小吃,总结出螺蛳粉鲜、酸、爽、 辣的卖点 。而螺蛳粉的海外热销除了风味独特的卖 点,由于它的内袋的干粉袋、配料包、汤制品和油料 包没有肉制品,还具有可长期保存的卖点 。如此,教 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本土文化元素进行正确的引导和 加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深化了学生 对本土文化的认知。
(三)教学方式的回应:构建隐性课堂,增强学生 文化反思能力
高职行业英语教师要采用启发式和渗透式的方 法开展教学, 避免课程知识的线性传递和正面说教。 在隐性课堂中融入文化素养,实际上是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对课程知识的文化元素进行挖掘、重构和 内嵌,让学生在课堂参与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体验文化 并生成意义。
由于生活空间和文化身份的差异, 高职院校的学 生拥有独特的学习特点。例如,对课程知识理解的广度 与深度不足,但具有较强的动手实操能力。因此,行业英 语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形式多样、内容实 用、突出操作性的课堂活动,以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价 值的认同感 。另外,教师要摒弃“分数至上”的理念,通 过学习档案、学习日记、课堂观察、作品展示、任务执 行、网络学习资源分享等方式,评价学生教学任务的完 成情况,从而使学生在课程知识与文化元素的良性互 动中,不自觉地实现课程知识和文化元素的内化和融合。
四、结语
在高职行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文化回应教 学的视角出发, 主动关注学生已有的多元文化经验,自觉地把课程知识与学生本土文化进行融合,可最大 限度地保证学生获取知识的顺畅度,也可以有效解决 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课程知识与学生先 验知识错位等问题,同时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综合素质 的提升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改进途径。
参考文献:
[1] 肖瑛.从形式到实质:社会学研究的“更进一步”[J]. 中国社会科学 评价,2022(1):4-17.157.
[2] 刘梦溪.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马一浮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 社,1996:43
[3] 张金运,张立昌.基于文化素养养成的课程知识理解:课程知识的 文化性及其实现[J]. 中国教育学刊,2017(1):50.
[4] 周小枚.工科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回归[J]. 当代 教育论坛,2020(6):71-76.
[5] 张翼,崔华华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文化困境与文化进 路[J].学术论坛,2017(1):165.
[6] 田甜,蔡荣寿,董雨.试论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负面影响与克服[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102.
[7] 范捷平.论“Stereotype”的意蕴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J].外语 与外语教学,2003(10):28.
[8] GENEVA G.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10:212.
[9] 周钧,黄嘉莉,王雪薇.培养文化回应型教师:理念与实践教师教 育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9(6):13-20.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 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③: 介绍“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EB/OL].(2020-12-08) [2022-02-19].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2735/.
[11] 第 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EB/OL]. (2021-02-03)[2022-02-19].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 923423079314.htm.
[12] 王德群.六探《神农本草经》药性[J]. 院西学院学报,2019.35(4): 104-1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3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