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初中历史问题链教学初探——以统编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27 11:26: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本文以初中统编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为例,浅析基于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初中历史问题链教学。依据课程标准要 求,阶段特征或专题线索,教材课题和内容进行挖掘提炼教学立意。确立教学立意,是问题链设置的前提。教学目标,是问题链 的设置的重要依据。配合问题链的推进, 离不开史料。史料问题的设置, 凸显历史解释素养。问题链教学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 定的效果。

  [ 关键词 ] 问题链教学,初中历史解释素养,策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提出唯物史 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其 中将历史解释定义为“是指以史料为 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 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历史新 课程的实施强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驱 动,力促有效教学。问题链教学是问 题驱动教学的典型方式,是指“教师 在研究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事先设计 一系列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按照需 要的顺序联系起来构成一条或几条问 题链,课堂教学要通过解决这些问题 而逐层深入教学内容,直到实现教学 目标”。在我校《提高中学生历史解释 素养的策略研究》的课题驱动下,通 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 问题链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整节课中保持精力的高度集 中方面,效果非常突出,是培养学生 历史解释素养的比较有效的策略。本 文以初中统编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交》一课为例,浅析基于历史解释素 养培养的初中历史问题链教学。

\

 

  一、依据教学立意,科学设计问 题链

  明确教学立意,科学设计“问题 链”,是问题链教学促进历史解释素 养有效落实的重要前提。何为教学立 意?聂幼犁老师认为:“教学立意系指 预设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核心概念。”

  首先,确立教学立意,是问题链 设置的前提。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的 灵魂,统摄着整个教学内容。

  问题链是一系列被细化的问题或 者线索,但若无一个统摄全局的“灵 魂”则会失之松散,而这个“灵魂” 便是一节课的教学立意。教学立意的 确立的一般依据:一是依据课程标准 要求进行挖掘。二是依据阶段特征或 专题线索进行挖掘。三是依据教材课 题和内容进行研读提炼。

  如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这 节课中,根据课标先梳理本专题的教 学内容: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 贯穿新中国外交的始终。中国独立自 主的和平外交原则,在不同时期有不 同的策略。新中国外交分为三个阶段: 建国初期(1949 年—1955 年);20 世 纪 70 年代;改革开放新时期。接着 研读教材内容,本课的课题和子目为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 作”,其立意为按照时序,展现 1949 年— 1955 年新中国外交原则、策略和 取得的外交成就。三个问题的内在联 系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我国的 外交基本原则,为实现独立自主的和 平外交,建国初期的外交策略经历了 由“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 出的发展,逐渐打破美国的孤立封锁。 依据课标要求、专题线索和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立意是: 新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打破美国的孤立 封锁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的?

  其次,教学目标,是问题链设置 的重要依据。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确 定教学目标。当确定了引领整节课的 教学立意后,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立 意分解成为一条存在前后逻辑关系的 问题链。问题链不同于普通的问题, 是教师将一系列的问题通过一定的内 在逻辑,有顺序、有层次地展现给学 生。本节课的问题链设计如下:

  1. 新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 的外交政策?

  —— 解决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和 平外交政策的原因

  2. 如果你是新中国的一名外交官, 你觉得我国的对外交往该何去何从?

  —— 解决建国初期为实现独立自 主而采取的外交策略:一边倒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能成 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 解决为实现独立自主和平外 交而采取的外交基石: 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

  4. “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能 化解危机?

  ——是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原则 下扭转外交危局的外交方法和智慧

  5. 近代和建国初期,同样国力弱 小, 为什么新中国能在外交上取得辉 煌成就?

  —— 感受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魅力,感受领导人的外交智慧

  这 5 个问题体现了课本知识点之 间的关联以及思维逻辑关系,从而把 这些知识整合、凝练、升华成一个完 整的知识体系,组成问题链。这 5 个问 题基本勾勒出建国初期,新中国是如 何一步步打破美国的外交封锁,走向 世界舞台的教学立意。在这 5 个问题的 探究中,很好地解释了建国初期外交 原则和策略实施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二、依据学生认知水平,选择 适合初中学生的历史解释策略,实施 “问题链”教学

  初中生处于一个充满独立性和依 赖性、成熟型与幼稚性、自觉性与盲 目性、开放性与闭锁性、稳定性与可 塑性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这一时 期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发展,具备初 步的探究能力,但其思维仍然主要以 情感体验、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模式。 笔者认为在选择历史解释的策略时既 要尊重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又 要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为 高中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下面结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加以说明。

  (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建立疑问的逻辑背景。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先提出一 些学生现有的知识、习惯和方法不能 马上解决的问题,在学生已有知识和 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然后 再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 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 维去解决问题。”从历史解释角度来看, 教师恰当创设问题情境,尤其是在对 比中创设问题情景,和创造具有冲突 性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初中学生的 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 史上的人和事。以第 5 个问题为例,近 代和建国初期,同样国力弱小,为什 么新中国能在外交上取得辉煌成就。 中国近代屈辱外交一再证明“弱国无 外交”,弱国在国际上得不到平等对待。 然而新中国初期,国力依然弱小,却 走出了这一“怪圈”,取得了辉煌成就。 这是为什么呢?面对类似的内外部环 境,两个不同时代的外交出现了两种 不同的局面,因而,在解答此问题时, 便可以通过对比,制造冲突,引导学 生深入思考取得成就的原因。在冲突 中构建问题情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还能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入 思考,使其形成深刻的历史认识。

  (二)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解读 史料,凸显历史解释素养

  为配合问题链的推进,精选符合 学生认知水平的多元史料。史料问题 的设置,要凸显历史解释素养的分层 水平。笔者在解决第 4 个问题“求同 存异”的方针为什么能化解危机这一 问题时,就是通过解读周恩来在万隆 会议中的讲话,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 来实现历史解释素养的达成的。

  材料:“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 而不是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立 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 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 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 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 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 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 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 互相同情和支持, 而不是互相疑虑和 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 存在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 但这并不妨碍我求同和团结。我们的 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 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 中间的主要问题。”

\

 

  —1955 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

  笔者设计了以下 4 个问题。

  问题 1. 依据材料回答,周恩来化 解危机的方法是什么? “同”指什么? “异”指什么?

  问题 2. 依据材料回答,“求同存 异”方针为什么能化解危机呢?

  问题 3. 结合所学,分析周恩来为 什么能提出这样的化解危机的方法?

  问题 4.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 答,“求同存异”方针是怎样一种解决 问题的智慧?

  这是在本节课的大问题链中套 的小问题链。小问题链的实施是为了 更加有效的落实大问题链。笔者通过 第 1 问引导学生关注史料信息,了解 “求同存异”的方针,这是指向“复 述已知的历史解释”的问题设计。通 过第 2 问引导学生继续关注史料信 息,分析采取“求同存异”方针的原 因,这是指向“分析已知的历史解释” 的问题设计。第 3 问,还是解决采取 “求同存异”方针的原因,但已经是运 用已有知识进行历史解释。学生就会 联系 1953 年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找出二者内在逻辑联系, 形成对“求同存异”方针的新的认知和解释。这是指向“做出自己的解释” 的问题设计。第 4 问指向本问题的主 题,“求同存异”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原则下的扭转外交危局的外交方法和 智慧。这也是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解释,实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在问 题引领下,学生能够对“求同存异” 的内容进行复述,能分析“求同存异” 提出的背景,能够分析“求同存异” 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在逻辑, 也能充分感受到“求同存异”的价值。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的设计,不断提 高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

  三、结语

  通过实践,在教学中采用问题链 教学的方式,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 在探究学习中,学生的思考力被激活, 他们能够提出疑问和自己的见解,在 提高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方面所起到的 作用非常明显。在实施问题链教学的 尝试中,笔者意识到:问题链设置和 史料研习环节,一定要寻找一个能够 引领全局的教学立意或核心问题,并 探索问题间的逻辑关系,并且每一段 史料解读的最后一问一定要回扣主题。 否则,极容易造成整个课堂的松散、 学生的疲惫,更达不到立德树人的目 标。总之,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离不开教师对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 探索,而问题链教学是历史解释素养 有效落实的途径之一。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加强“历史问题 链教学”的策略研究,为推动历史解 释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落实 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胡永 萍主编 . 学校 心理健康 教育 [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

  [2] 邓惠红 . 浅谈历史教学中创造 问题情境的方法 [J]. 基础教育研究, 2010(0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371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