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24 11:47: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双减”政策的颁布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要求,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脱出来,避免不必要的作业和课后补习占用学生的 休息时间,压榨学生的精力,阻碍学生的正常成长发展。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同样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不能忽略学生在阅读 中的感悟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对传统的授课方式做出改变,让课堂从死板枯燥变为生动开放。

  [ 关键词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双减”政策

  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难 点,在阅读课上,教师必须善于根据 学生的特性调整教学方法,因势利导, 注重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与训练,这 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引发 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获 得积极的、正向的体验,而不是把阅 读当成一种负担,把语文学习当成压 力。教师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学 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

\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 课堂的能力培养方向

  (一)认读能力

  认读即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 中出现的字词能够认清、读准。更要 理解生字在文段中的含义。这是由于 汉字本身具有深厚的内涵,同一个生 字或是生词可能具有多重意思,因此 对生字词的理解必须结合具体的文段 内容。这也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如果学生不能灵活理解 文段中所表达的思想主题,结合上下 文理解生字词的特定含义,那么在阅 读时就会出现理解错误。认读能力的 提升伴随着学生对生字词的积累,另 外学生对文本的分析能力也能对认读 能力有所帮助,是语文自主阅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

  (二)理解能力

  阅读和理解是一体的,良好的阅 读能力离不开准确的理解能力。学生 不仅仅要能完整阅读下去,把握文段 的字面意思,更要能够在阅读中加以 思考,领会文段中蕴藏的深意,即理 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这样的阅读才是 深度的阅读。经过如此思考之后,学 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理解文学作品 中和作者寄托于文学作品中的思想。 比如,阅读理解遵循“字不离词,词 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原 则,必须立足于文本,提高对文本整 体的把控能力。

  (三)感受能力

  感受能力常常体现于学生对阅读 材料的情感倾向。教师可以鼓励学生 对阅读进行分享,和他人交流自己的 阅读感受,在表达中训练感知能力, 也在表达中积累阅读的动力。教师还 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为阅 读材料中的主人公撰写人物小传,从 角色的视角重新解构作品本身,在这 个过程中学生也能同不同角色产生共 情,在揣摩人物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 的理解,使自己的感知力更加敏锐。

  此外,记忆能力在阅读中也十分重要。学生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提 升自己的记忆能力,比如,教师可以 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在纸 质书上做标记,或是用便利贴随时记 录自己对情节的思考,还可以将长篇 故事中的出场人物根据其人物关系制 作成思维导图,以便阅读时随时查阅。 久而久之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能在不断 的锻炼中得以提升。

  二、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 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鼓励 课后阅读作业

  语文阅读分为两个部分,即课内 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由于有教 师的引导,学生能够从中学习良好的 阅读方法与技巧,通过课堂学习提升 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善 于利用课堂阅读的机会,帮助学生养 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阅 读的能力,获得多方面能力,增强学 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课外阅读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延 伸,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能力提升也 是推动语文课内教学的重要助力。教 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整理书 单,让学生从书单中选择感兴趣的内 容,进行自主阅读。

  例如,在学习《纳米技术就在我 们身边时》,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 了科普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也从中 学习到了有关纳米技术的知识,引发 了兴趣。教师可以将一些优秀的科普 书籍和充满奇思妙想的优质科幻小说 都整理出来,让学生从中自由挑选自 己最感兴趣的一本,接着在班级中组 织“共读会”,学生各自阅读自己选好 的书目,定期在班级中进行阅读进度 和阅读感悟的交流,学生在“共读”的 过程中,不仅能够敦促自己主动阅读, 按时完成阅读任务,还能在分享交流中 感受阅读的乐趣,获得多元的知识。一 方面,学生要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 分享,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做到 用心思考,有所反思;另一方面,学 生在聆听其他同学发言的过程中,也 能产生阅读的兴趣,学习其他同学在 阅读中的思考和发现。这样的“共读” 作业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 阅读学习热情

  小学的教材中有大量的精美插 画,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注意 利用好这些插画,让学生在欣赏美丽 的插画的同时,不知不觉对课文产生 更深的理解和认知。

\

 

  例如,在学习《大青树下的小 学》一课时,在正式学习课文前,教 师可以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段歌 词:“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 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 华,爱我中华。”教师先问问学生知 不知道这是哪首歌的歌词,让会唱的 学生一起唱,接着播放音乐《爱我中 华》,让学生一起跟着音乐唱一唱,引 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兴趣,活跃课 堂气氛。接着导入本堂课的学习,让 学生在课文中了解不同民族小学的情 境。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各个 民族的风情民俗,教师还可以展示一 些关于少数民族服饰的图片,让学生 进一步加深认识,对课文内容更有画 面感,接着还可以展示一些与各个民族风俗民情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 了解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文化 与个性,感受各民族人民对生活的 热爱。

  (三)重视课堂阅读体验,引导 学生理解感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教 学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 能力培养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每个学 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长,不同学生 在阅读同一则材料时,其思考的角度、 感悟往往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正是 阅读对每个学生的特别之处,学生能 够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不可复制的 阅读体验,并从中获益。在阅读过程 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阅读的任务, 共同对文本进行分析、交流,教师引 导学生思考,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想 法,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能够形成良 好的互动,共同推动阅读课程的有序 开展。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有意识 地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在 思考中敢于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思考离开了阅读,那么就好比无源之 水,但阅读如果离开了思考,那么学 生前进的脚步就会失去方向。教师要 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完整体验,让学 生在阅读中自然产生感悟,从感悟中 才能发现问题,从而对问题进行思考, 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果阅读课上, 只有教师在单方面地讲解课文,那么 学生毫无疑问将缺少许多学习的经验, 在阅读中也很难受到启发,又何从提 升能力呢?因而,教师必须避免这种 误区,合理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三首》一 课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先向学 生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习 过哪些与春天有关的古诗吗?”学生 自主发言,教师鼓励学生举手回答: “让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背一背这些古 诗,好不好?”教师请两到三位学生 起立背诵与春天有关的古诗,如《咏 柳》《春晓》等。教师继续引导:“这 些古诗里描写了许多春天的风景,那么,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 的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教师 在黑板上板书古诗题目,并继续发问: “同学们先观察古诗的标题,从标题 中,同学们能够猜到哪些关于古诗的 内容?大家开动脑筋,发挥想象。比 如,诗人可能住在什么地方?”学生 自主思考并回答,说出自己对古诗主 题和诗人创作时的情况的想法,教师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加以点拨,但主 要是让学生自主思考,而不能直接揭 晓答案。等学生基本分析完毕后,教 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这首古诗, 结合注释,体会古诗的内容,读完后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写了 什么内容,描写了哪些关于春天的景 物,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的。教师可以 提醒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及时做好标记, 记录自己在阅读时的所想所感。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阅读课 堂,教师必须重视对阅读技巧与方法 的训练,让学生自己尝试阅读,教师 应该在学生的自主阅读中给予指导, 而不能完全代替学生去完成阅读过程, 忽略学生能力与思维的培养过程。教 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让学 生拥有自主阅读的时间,同时也获得 思考的空间,这样才能让课堂更加有 效,让学生在阅读课上真正有所收益, 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

  [1] 徐 国 荣 . “ 不 为 ” 到“ 有 为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 试题命制刍议 [J]. 小学语文教师, 2021(12):42-46.

  [2] 高枫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 路径探寻 [J]. 语文教学通讯 ·D 刊 ( 学 术刊 ),2022(02):10-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358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