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22 13:46:3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有效提升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文章以河西学院为例,首先分析了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 学现状,然后提出了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策略,包括将思政教育纳入教学,使“知识传授”和“价值 引领”有机统一;使不同学科相互衔接,实现教学资源最大化共享;多渠道提高教学水平,加大实验室建设 力度;等等。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实验教学,思政教育

  作为当代生物科学最前沿的学科,医学生物化学 被视为医学类院校的核心基础课程 。其中,实验教学 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提 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至关重要。为了适 应新形势下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河西学院(以 下简称“我校”)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从实验室建 设、项目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考核体系、思政教 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基 于此,本文拟以我校为例,通过分析医学生物化学实 验教学现状,进而对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加以论述。

\

 

  一、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当前,受传统教育观念及教学模式的影响,医学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以下五个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协同教育意识薄弱,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欠缺

  在高校教育新思潮的引领下,医学思政教育越来 越受到重视 。目前,由于传统“重学术、轻思政”思想观 念的束缚,在我校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背景下,不管 是授课教师的备课,还是学生的学习,都紧紧围绕专 业课开展,这使得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没有形成协同 效应 。再加上学生人文素养存在差异、思政教育内容 和形式空洞、社会一些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导致学生 在学习和认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惑和迷茫[1]。另外, 我校传统的医学生物化学实验项目单一、分散,没有 和其他新兴学科交叉融合, 缺乏综合性与创新性,教 学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也不能 反映现代医学教育的思想。

  (二)仪器设备陈旧,实验方法单一

  医学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本应是知识更新 快、技术发展迅速的一门学科,但是我校医学生物化 学实验设备种类单一、质量不达标、数量不足,经费短 缺,影响了实验项目的选用和开展。例如,对于微量液 体的精确量取,生化实验室因为没有移液器,学生便 只能使用吸量管,这种不规范的操作条件,使得实验 结果与预期目标存在很大偏差 。再则,实验设备种类 少,也致使实验方法单一,如淀粉酶、血糖、血脂、尿素 氮、胆红素测定都依赖于分光光度法的显色反应来判 断其浓度,这与目前最新的医学技术脱节,没有做到 与时俱进 。以上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 性,使其产生倦怠心理。

  (三)学科特色不明显,专业区分度不高

  定性和定量的验证性项目是传统医学生物化学 实验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生化实验基本技术、蛋白 质的分离与性质、酶的性质等,且这些实验涉及物质 的分离、提取和纯化、含量测定、性质的验证等方面。 我校早期医学所有专业开展如表 1 所示的相同实验 项目,学科特色不明显,专业区分度不高,不能很好 地体现医学领域不同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 不利于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会渐渐丧 失对该门课的兴趣,产生消极心理 。如药学专业的学 生不仅要掌握药物的结构、药物分析方法、药物作用 机理等相关知识,还要理解药物机理、生命体的物质 组成、结构特点和代谢变化规律[3],因此,药学专业生 物化学实验内容不能粗略地照搬传统的医学生物化 学实验内容。

  (四)教学方法死板单调,师生互动欠缺

  我校传统的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缺乏灵活多 样的教学方法,大都以教师讲授理论、注意事项并进 行演示操作,学生按部就班效仿的模式为主,这种以 教师指导为主的授课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 养 。另外,由于传统思想观念中教师权威对学生思想 和心理的束缚,学生存在“害怕问”“懒得问”等心理, 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后可能没 有及时向教师反馈,从而影响了后续实验的开展和最 终的实验结果,这些都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

 

  (五)评价机制不完善,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课程设置上, 我校医学生物化学实验往往穿 插在理论课程中,授课学时少(8~10 学时),且实验成 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少(15%~20%) 。同时,缺 乏激励机制和过程性评价,成绩评定不完善,主要或 完全依赖考勤和实验报告, 致使学生实验参与度不 高,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做实验”,而绝大多数学生 只是在“看实验”。这样一来,学生理论储备有余、动 手能力不足,大都存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 问题。

  二、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一)将思政教育纳入教学,使“知识传授”和“价 值引领”有机统一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 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 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 。在“救死扶伤、解除病痛、防 病治病、康复保健”使命的驱使下[5],医学生除了要有 精湛的技术,还要有崇高的品德 。在医学生教育中开 展思政教育,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淀、科学思维 的塑造、理性精神的培养[6]。我校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 学中,教研室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探讨课程思政的切 入点,分享典型思政教育案例,交流经验,并解决思政 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 同时,各教师也综合应用 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引导学生挖掘生动案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与医学相关的人文、伦理、 医患关系、社会热点等[7]。例如,在实验导论中,教师向 学生强调了实验课的 4 项基本要求: ①尊重原始数 据,不能因为结果不理想而篡改实验数据,弄虚作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②若实验失败,应该查找 并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习 惯;③实验小组内要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培养学生的 团队意识;④实验过程中应认真观察,培养学生严谨 细致的态度 。又如,在全血 DNA 的提取、扩增和电泳 实验教学中,教师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原 理之后,总结了钟南山等科学工作者锲而不舍、严谨 求实、爱国奉献的精神,以此让学生懂得科技造福人 类的道理,并增强其学好科技的使命感。

  (二)使不同学科相互衔接,实现教学资源最大化 共享

  近年来,医学、药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 领域飞速发展,医学生物化学作为现代基础医学教育 中的必修课,其理论和技术已经渗透到上述领域的诸 多学科和专业,并发展成为多学科交叉、多技术综合、 多领域应用的一门前沿学科和带头学科[8] 。我校医学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教学改革后增加了多个综合型 实验项目,如“全血 DNA 的纯化、扩增与琼脂糖凝胶 电泳”,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结合;“离 子交换柱层析法分离氨基酸”,将药学、生物学、生物 化学结合 。与此同时,多个大型实验仪器也在同一个 实验中应用,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综合性实 验强调多门学科理论知识的协调交叉和实验技术的 融合,为我校本科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项目和大赛等 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自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实施一年以来,我校生化教研室教师指导完成大学生 创新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 2 项、省级项目 3 项,大学 生科技创新项目校级 3 项,且获得第七届全国大学生 基础医学实验创新实验设计大赛暨实验设计论坛分 赛区(西部赛区) 优秀成果奖一次。

  (三)多渠道提高教学水平,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

  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 针对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 学,我校生化教研室教师积极备课,针对督导意见、学 生评教进行讨论,参加各种教学竞赛,并组织网络在线 培训。截至目前,教研室所有教师均已进修访学归来, 吸取了其他院校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方面的宝贵经 验。学院领导也高度重视实验建设,结合专家的指导意 见, 多次投入大量经费用于购置实验仪器, 如电泳装置、凝胶成像系统、微量分光光度计、酶标仪、超速离心 机、组织破碎仪、PCR 仪、电解质分析仪、微量元素测定 仪等。以上设备可用于蛋白质电泳、氨基酸分离、核酸 电泳、核酸的纯化与扩增、血液生化指标(如血糖、血 脂、酶、血清电解质等) 的检测等实验,这不仅实现了最 新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同时还保障了 医学各专业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四)调整实验内容,优化实验体系

  实验是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 、训练实验操作技能 、激发 科研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校临 床医学院、医学院和护理学院每年有临床、护理、药 学 、检验 、影像 、口腔 、中医 7 个专业开展医学生物 化学实验教学 。 为了突出不同专业的学科特色,调 整实验内容、优化实验体系迫在眉睫。2016 年,我校 邀请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系专家进行医学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指导,专 家在学科建设 、课程设置 、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出 了建设性意见。

  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和各学科特点,统筹各相关课 程联系,参考专家的建议,对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将 原本包含在理论中的医学生物化学实验适当增加学 时或单独开课,并对实验项目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如我校药学专业医学生物化学实验的学时由原来的 16 学时调整为 32 学时,增加了结构物质的分离提纯、药 用物质的成分提取分析的实验内容 。在授课前,教师 给学生发送视频,介绍课程体系、涉及的实验技术、生 化实验的重要性等, 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续紧接着是验证型实验和综 合型实验,最终期望可以构建包含导论、基础、综合、 探究四个梯度的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新模式[9] 。调整 后的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除了增加了课时,还丰富 了实验内容,突出了学科特点,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有 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校药学专业医学生 物化学实验项目在调整前后的对比如表 2 所示。

\

 

  考虑到理论知识可以为实验的开展提供依据,所 以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指导意义,让学生更好地理 解理论内容,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将实验教学安 排在相应的理论教学之后。例如,在“蛋白质的结构与 功能”理论教学之后可安排蛋白质定性定量实验教 学;在“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结构分析”理论内容讲 完后,立即安排开展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氨基酸的 分离等相关实验项目;在“酶”相关理论教学之后可安 排“米氏常数的测定”实验教学;在“物质代谢”理论教 学之后安排“血糖血脂的测定”实验教学,这种调整做 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同步结合。

  (五)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多元化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集多种教学 手段为一体的教学方法[10] 。后疫情时代,实践教学的线 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近年来, 我校在创新教学方法上做了很多尝试, 如 PBL 教学、 CBL 教学、翻转课堂、思维导图、“PAD+雨课堂”等。实 践证明, 混合式教学方法在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具有明显优势,其中王贞香老师设计的“PAD+雨课堂” 就是很好的案例[11]。“PAD+雨课堂”混合教学实施流程 如图 1 所示。在该教学模式中,实现了对分课堂教师的 精讲留白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雨课堂将“线上+线 下”高度衔接,两者的结合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还 弥补了自身的缺陷。通过满意度问卷调查和学生考试 成绩分析,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满意,认为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12]。

\

 

  (六)重置考核体系,实施全方位综合性评价

\

 

  为了有效反馈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 问题,我校及时监控和调整教学,发挥教学评价的激 励功能,促进学生自我能动性的发挥。多元化、动态化 的评价机制既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 、改进教学管理 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13] 。我校医学生物化学实验 教学评价包括三个环节:课前预习、实验操作、课后总 结 。课前,教师提前给学生发送录制的实验视频及预 习课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并书写预习 报告,同时抽调部分学生帮助教师准备实验,如配制 试剂、调试仪器、分发实验材料等,对于参与实验准备 的学生可以在考核中酌情加分给予鼓励 。课中,教师 进行答疑解惑,并对重难点和薄弱点等进行讲解和强 调 。主要从学生所提问题的质量、实验操作、实验习 惯、综合能力、思政教育等方面进行评价 。课后,从实 验台面的整理、实验报告书写、课后反思(易错点) 、实 验小结(本实验的优缺点、改进建议) 等方面进行评 价。在我校药学专业实施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评价 机制后,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方面都起到了积极 的促进作用。教师不再以实验报告和考勤这种片面因 素评价学生,而是通过细心观察、分析学生的行为,判 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素养、责任感、团 队协作意识等,并对其给出个体化的评分[14];教师亦能 够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反思,选取有针对性 的问题与形式,量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不足,并提 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15]。 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应用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倦怠情 绪,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优化、自主学 习能力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加强、创新思维能力 的提升等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我校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为理 想的效果 。实践证明,此次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 革,教师和学生实现了“双赢”,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加强。但因为我校各医学专 业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学时有限 (药学专业最多 为 32 学时,临床、影像、检验专业为 16 学时,其余均为 8 学时),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使教学最大限 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是今后教学改革探究的重点。另 外,虽然前期授课中教师录制了医学生物化学实验项目的教学视频,对教学资源进行了补充,但无论在数 量还是在质量上, 基本都停留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与 建设高质量实验体系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今后该 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周杰 , 吕明 , 刘艳 , 等 . 从学习者角度进行网络实验教学改革初 探[J].生命的化学,2020.40(11):2085-2094.

  [2] 吴霙斐.“课程思政”助推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J].延安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21.35(1):27-30.

  [3] 刘越,周宜君,孙洪波,等.提高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水平 的研究[J].化学教育,2014.35(2):37-40.

  [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 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 日报,2016- 12-09(1).

  [5]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 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6] 蒋永新,董坚,孙雯,等.“三全育人”背景下医学生实践教学阶段 思政教育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15):34-36.

  [7] 许良, 陈珊珊,吴补领,等.儿童口腔医学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案 例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20(15):36-38.

  [8] 陈川,殷嫦嫦,张义平,等. 以科研思维为导向的基础医学综合性 实验设计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9.36(5):127- 129.

  [9] 高劲松,粪灿,李像院,等.《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实验教学 改革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11):54-55.

  [10] 何俊峰,王文英,马平,等.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在诊断学教 学中的运用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11):915-917.

  [11] 王贞香,王丽,赵秀丽,等.“PAD+雨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在护理 专业生物化学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21(10):93-97.

  [12] 姜丽萍,李春艳,王莺燕,等.多元化临床诊断学教学模式及形成 性评价体系的构建[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5):179 - 181.

  [13] 王一倩,粪青. 医学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 养的探索[J].科教论坛,2021(3):67-68.

  [14] 杨柏艳,李欣.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多元主体形成性评价体系的 构建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155- 157.

  [15] 卜小丽,王艳红,李惠菊,等.“社区护理学”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 构建[J].护理学报,2022.29(2):7- 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345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