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关系问题思考与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7 11:37: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关系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探析,包括概念界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含 义;问题源起: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关系方面的误区;关系澄明:正确认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在逻 辑和本质联系;目标指向:精准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 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围绕“课程育人”作出了一 系列重 要指示,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 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 效应”[1],“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挖掘其 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实现 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 。这为正确认识和厘清课程思 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发挥和融合每门课程的育人作 用,提供了根本遵循。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深度契合、完美融 合,最终达到“同向同行”,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 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做好高校思 想政治工作、实现“三全育人”的现实需要,是推进教学 改革、助力学科发展、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必要支撑, 也是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野 、丰富育人成果的重 要途径。

  因此,准确认识和理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含义, 精准把握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和实践价值,下面本文将以此为论点进行详细论述。

\

 

  一、概念界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含义

  (一)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出现于 2014 年之后, 源于上海 市相关高校对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探索,如复旦大学、上 海大学等高校先后推出了一批“中国系列”品牌通识课 程,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开展了课 程思政建设试点工作,形成了“上海经验”“上海模式”。 此后,各地高校也都进行了有益尝试,如北京联合大学 全校 15 个二级学院全部参与并制定了课程思政实施 细则,其中有 70 个专业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 纲,全校近一半的专任教师参与了课程思政教学,建设 了 27 个示范课堂;福建工程学院和福建省科协农村科普中心联合启动了“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复合式公开 课;南开大学打造了“中国发展”课程思政典范;等等[3]。 教育部专门制定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 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 校人才培养质量”,明确了建设内容、教学体系、课程分 类、师资建设、政策激励、质量评价、组织保障等具体部 署[4],为进一步深化高校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设和改革 创新指明了方向。

  关于课程思政的概念,学术界比较认同且引用较多 的是高宗毅、宗爱东[5] 的表述,即“课程思政并不是要增 开一 门或几门课程,也不是简单地增设几项活动,而是 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 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 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 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育人格局”。

  (二)思政课程

  思政课程是指各高校在本科、专科、硕士及博士层 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 以四年制本科为例,课程设 置为“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 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2018 年 4 月,教育部印发的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进 一步明确了思政课程的任务和定位,即“思想政治理论 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 任务, 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 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 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 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6]。

  二、问题源起: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关系方面的误区

  课程思政提出的时间尚短,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操作仍处于探索阶段 。因而,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与 思政课程的认识还不到位,进而在理解和把握二者关系 方面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包含论

  有观点认为,课程思政覆盖学科种类广、涵盖课程 门类多,特别是“思政”一词,就能够表明其包含了所有 思政课程 。因此,两者之间是一种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这种认识逻辑实际上是简单地从数量关系方面出发,认 为“多者”一定包含“少者”。然而,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 等方面来看,课程思政课程数量的“多”与思政课程课程 数量的“少”,并不能看成是同一种事物间“量”的关系,二 者之间有着不同事物间“质”的根本不同 。因此,不应该 简单地把“少者”纳入“多者”。也就是说,单纯从范围、数 量角度所得出的包含论是站不住脚的 。而这种认识带来 的直接后果是意图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混为“一 ”谈, 形成了所谓的“一体化”倾向,并产生了“思政课程等同 于课程思政”“做好了课程思政就做好了思政课程”等错 误观点。

  (二)升级论

  有观点认为,思政课程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故利用 固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特定的教育内容,是典型 的“灌输式”“说教式”教育,因此其往往在实际教学中受 到“冷遇”,甚至排斥;课程思政则是透过各学科独立的理 论、方法、视角,通过感染、暗示、传导等方式对大学生进 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方式灵活,加之专业教育更 能吸引学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达到理想的教 育效果。而既然课程思政的效果好于思政课程的效果,那 就完全可以把课程思政看成思政课程的“升级版”。在这 一观点的影响下, 有些学校没有把重点放到在改进中加 强各门思政课程,也没有考虑课程思政的应然效果,而是 模仿、复制相关高校做法,抽调思政课教师和相关专业课 教师“另起炉灶”,设置新的课程,意图让其他课程都上出 “思政味”,大搞“课程思政化”。即使有的高校能够打造出 精品课程,但因办学层次、学科水平、师资能力所限,其教 学及育人效果也往往大打折扣。

  (三)替代论

  有观点认为,思政课程在教学中存在出勤率低 、 亲和力差、抬头率低、实效性弱等问题,效果不佳 。相 比之下,很多高校对课程思政的探索,受到了学生的 认可和欢迎,甚至有的课程出现了选课“秒光”、上课 一座难求的情况 。而既然二者都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那么就可以用课程思政的相关课程来替代思 政课 。这种观点以偏概全,以个别学校 、特殊地区的 案例来取代一 般 、取代普遍,没有看到党和国家 一 直 高度重视思政课程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将其提高到了 前所未有的高度,从领导体制 、课程建设 、教材使用 、 教师队伍培养、组织保障等多方面给予了重点支持和 帮助,努力将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成“核心课程”“灵魂 课程”,并且也取得了“基本成效”。这种观点实际上是 思政课“无用论”“取消论”的再现,是极端错误和危 险的。

  三、关系澄明:正确认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 在逻辑和本质联系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强调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 育功能,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 。基于此,深度探析思政课 程和其他课程在育人目标、过程及环节、要素方面的关 系,是完善“课程育人”的关键所在。

  (一)方向与目标的一致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 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 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思政课程带有强烈的 意识形态色彩,旨在通过课程教学,强化价值引领,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学生、团结学生、鼓舞学生,增强其认同感、自豪感、使命 感,进而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和 建设 。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知识传授,帮助学 生掌握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同时还要围绕“爱国情、 强国志、报国行”,通过爱国主义、思想道德等思想政治教 育,并强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应有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 人文精神,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大学生 。 由此可见,思政 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培养什么人”的核心问题上达成了 一致,统一 了育人的方向和目标,即把大学生培养成为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 可靠接班人。

  (二)定位与功能的协同性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即 基于角色、优势、作用等因素,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在“同向 同行”中发挥着“协同效应”。其中,思政课程凭借其课程 设置、教学内容、教师队伍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作为思想 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居于核心地位,起着直接的、显性 的价值引领作用,发挥着主渠道、主环节育人功能;而其 他课程由于专业属性、学科特点,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寓于认知性教育、知识性教育,发挥隐性德育功能,同 时因其具有覆盖面广、内容多样、形式灵活、更贴近学生 等优势,能够对思政课中的一般性原理、要求进行深化 和具体化,补充、浸润、拓展作用明显 。俗话说,“单丝不 成线,孤木不成林”。毫无疑问,其他课程离不开思政课 的指导和引领,以挖掘自身内部的教育资源,同样思政 课更需要专业课程的拓展和延伸,以提升教育效果 。 目 前,在课程思政改革深入推进的形势下,以思政课为核 心,以其他课程为辐射的育人同心圆逐步形成,两者协 调一致产生的协同育人叠加效应逐渐显现。

  (三)内容与形式的融合性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强调“课程承载思政,思政 寓于课程”,即在价值引领中实现知识累积,在知识教 育中明确价值导向 。在内容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所涵盖的其他课程都内含学科性 、学理性 、学术性内 容,但在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方面又具有特殊性和差 异性 。然而无论是思政课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 还是其他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都是思想政治 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具有内在的契合 性,能够达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统一 。在形式 上,二者都重视课程的基础地位和载体作用,将课堂 教学作为课程实施和建设的核心环节, 具有互通性 。 此外,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案例选 取、教学手段选用等方面,二者还具有交叉性 。它们通 过“学”与“思”、“实”与“虚”、“热”与“冷”、“破”与“立” 的辩证法,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有虚有实 、有棱 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8]。

  四、目标指向:精准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相 互关系

  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相互关系,重点要从以 下三个方面着眼。

  (一)德育与智育双向发力

  不同课程在育人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但优势不等 于“专利”。现实中,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 程关系中出现的“孤岛效应”“两张皮”现象,究其根源就 是因为割裂了德育与智育的内在联系 。而破解问题的重 点在于思政课程如何对待和进行知识教育,以及其他课 程如何实现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对此,一方面,要突出 思政课程的“学理性”。诚然,思政课程不同于也不能被 当作一般的专业课程,简单将其知识化、工具化,会淡化 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但也不能忽视其专业 性、知识性教育的一面,甚至不把它当作科学理论和知 识 。思政课程不能只靠宣讲、“灌输”,更不能独断、武断, 必须遵循学理,以理服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 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 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思政课程要走进 学科前沿,强调学术性,让自身更具有解释力、说服力、穿 透力;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党的执政建设及国家基本制度等特色问题 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讲好讲深讲透,让 学生真学真懂真信,在解释好“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 性问题基础上,引领好“为谁主张”“为谁服务”的政治性 导向,达到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 。另一方面,要 突出其他课程的“思政味”。课程思政绝不是追求“千课 一面”,把所有课程都上成思政课 。其“初心”是强化各门 课程的思政育人导向,“使命”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 田”。因此,对于高校而言,首先,要认真梳理各门课程的 知识结构、学理脉络,找准与思政课程交叉的重点课程, 并将其作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实现课程建 设层面的彼此呼应和支撑 。其次,要系统整合各门课程 的教学资源,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 选用、课程思政案例编写等,并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阶 梯式成长特征,科学设计德育递进教学路径,做到在知 识结构上层层递进,在价值结构上共同发力,开拓感性 体验和理性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空间 。最后,要 注意各门课程中专业内容与思政要素之间衔接、互动的 步骤、方式及效果等,对课程思政实现程度及育人效果 进行全面考评,实行严格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对其中有 益的经验和典型进行推广, 对效果欠佳的课程进行整 改,剔除“附加式”“标签式”课程,以做到有进有退、去粗 取精。

\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优势互补

  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既要做到“理直气壮开好思 政课”,巩固显性教育育人优势,又要做到“挖掘其他课程 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提高隐性教 育效能,有效发挥二者教育合力 。首先,发挥思政课程主 渠道的导向功能 。思政课程的育人优势集中体现在显性 教育上,主要是依托固定化、系统化、程序化的课堂教学 方式进行思政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直接的思想引 导和价值引领作用 。它直接向学生表明了教育教学的目 的和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相比较而言, 课程思政是结合各专业、各课程特有的、具体的教学内 容开展教学,没有统一范式和固定模式,这就在很大程 度上增加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开展得当,能够放大育 人效果、叠加育人效应;反之,不仅不能育人,而且有把学 生引向歧途的风险 。因此,课程思政建设不仅不能削弱 抑或取代思政课程,反而需要强化其导向作用 。鉴于此,必须坚持“以一导多”,依靠思政课程对其他课程进行示 范和引导,在保持专业特点、学科特性的同时,突出政治 性、思想性,切实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为什么讲” 的问题 。其次,发挥课程思政微循环的育人功能 。实际 上,思政课程并不能覆盖高校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和所 有环节, 同时受显性教育自身特性及思政课程教学内 容、授课方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可能存在认知差 异,甚至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就加大了教育难度,影响 了教育效果。“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注重渗透、暗 示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使教育对象受到有 效的教育。”[9] 课程思政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 素,只是一般不直接呈现而已,而是采用比较含蓄、隐蔽 的方式,寓于认知性、知识性、专业性教育中,发挥着隐 性教育作用 。其具有榜样示范性、交流平等性、知识专业 性和方式灵活性等特点,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 效性 。鉴于此,教师要做好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的挖掘和拓展,找准基本立场、思想方法和观点结论的 支撑点,更好地发挥其正面印证、侧面佐证及提供旁证 的作用 。 自然科学学科要挖掘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工学 学科要挖掘工匠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社会学科要挖掘 人文精神,等等。概言之,教师要在具体知识、学理、技术、 技能等教育中强化品德培养和人格塑造,以多源合流方 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同向同行

  当前, 一大批优秀教师代表具有潜心学问、刻苦钻 研、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等精神,给学生带来了深刻影响。 这充分说明, 教师队伍本身蕴含着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 元素 。各门课程教师要对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做到“四 个相统一”,做好“四个引路人”,使思想政治教育由专人转 向人人,具体可从以下三点着手。一是乐任,思想上破冰。 以往,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在认识方面长期存在偏差与误 区,导致育人主体缺失,育人过程受阻,育人效果大打折 扣。只有做到思想上“同向”,行动上才能“同行”。对此,各 门课程教师要强化思政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将开展思 想政治教育变成自觉、习惯和规范。思政课程教师要正确 面对、妥善应对自我困惑、成长烦恼、职业倦怠等问题,发 挥好“排头兵”作用;其他课程教师要认清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责任,自觉承担起育人职责,不再置身事外、冷眼旁 观,而是将智育和德育统一起来,在潜心教书的同时,还 要专心育人。二是胜任,素养上提升。欲育人先自育,欲言 教先身教。各学科教师要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 治觉悟 。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 论守规矩、学术研究讲诚信,以德施教、以德立身、以德立 学,通过身体力行真正成为学生的一面镜子 。此外,教师还要强化理论知识素养,提升理论水平,用马克思主义理 论武装头脑、充实自我,在学懂、弄通、吃透上下功夫,增强 理论自信和学术话语自信,通过权威的学理、生动的案例 教育和引导学生。三是善任,行动上同行。邓小平同志说 过:“工作上出现问题,往往不是哪一个人不合格,或者犯 了错,而是因为合作不好,形成了几套马车。”[10]对此,要 打破专业界限、学科局限的障碍,摆脱“学科优势论”“学 科保护主义”的束缚,打破教师之间“各行其是”“自说自 话”的尴尬 。具体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纽带,以课程为媒 介,以教师为桥梁,共享资源,互通信息,协同合作,探索一 课多师、多师同堂教学方式,举办思政育人沙龙,建立“课 程思政”工作室,等等。概言之,应通过互动与合作,形成育 人共识,凝聚育人合力,构筑育人共同体。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 它扬弃了传统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教育范式,搭建了 全新教育载体,明确了高校思政课程和其他各类课程在 大学生教育过程中的目标追求和功能定位 。它既不是某 一 门思政课程,也不是新增几门课程,而是指深入挖掘 现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和资源,促进显性教育和 隐性教育相结合,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课程体 系和全员育人体系,实现思政课程“主渠道”向课程思政 “多渠道”的创造性转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 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 日报,2016- 12-09(1).

  [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 19(1).

  [3] 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 教育研究,2018(4):112.

  [4]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 OL].(2020-05-28)[2022-01-16].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5] 高宗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32.

  [6]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 求》的通知[EB/OL].(2018-04-13)[2022-01-16].http://www.moe.gov.cn/ 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

  [7]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 05-03(2).

  [8] 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 报,2019(2):117.

  [9]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26.

  [10]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94:3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255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