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转变观念,有效学习—浅谈“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18 13:41: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主要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修养的课程,是义务教育体制下的重要教学板块,在进行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要立足于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特质,根据不同课程难度进行教学。“双减”背景下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进行有效教学,在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完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优质课堂,以确保德育和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加快新课程改革进程。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而言,如果在具体教学和课后实践中存在知识理解和运用上的障碍,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学习和基本知识的掌握。因此,我们要加快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进程,用生活化教学引领教育理念改革。在通俗易懂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核心素养。本文从当下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现状出发,通过分析生活化教学的重要内涵和意义,对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生活化理念的渗透策略进行了详细探讨,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经验。

  一、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枯燥生硬

  与以往的传统教育方式相比较,生活化教学是把日常生活的元素融入到课程的内容之中,使课堂整体更加生动有趣,贴合学生实际。从当前的状况来看,与此相关的生活化教学内容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所选的学习内容较为简单,只是表象和形式上的。在课程传达的理念方面不够深入。第二,因为学生年龄较小,所学的课程与其所学的知识水平不相适应,使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
 

  (二)教学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陷入了一种误区,即过分强调理论知识而忽略实际运用,导致学生对自己所学内容的理解不足,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三观的形成和发展,无法通过良好的思想来控制行为。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让学生把考试中要注意的东西背下来,却没有深入讲解知识的内涵,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掌握度和迁移度。长此以往,学生对这门课程也形成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课程积极性不足,很容易走神。

  (三)缺少科学的教学评估机制

  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系统的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从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来看,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注重以生活化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一是评价指标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目标,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成果不理想,道德素质较差;其次,教师对学生的主观判断也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沟通时间很少,导致教师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往往会造成评价的不现实和不科学。

  二、开展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缩小学生思维差距,提高教学质量

  生活化教学能够缩短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承受能力之间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成效,并能有效避免学生在学习法律、道德等方面产生思想上的混乱。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教育。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就会让他们逐渐地忘记自己所学的东西,从而影响到他们的道德和法治教育。但是如果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记忆困难”的问题。这对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顺利进行具有积极意义,既能确保教育的质量,又能真正地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教师将生活化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之中,可以使整体教学质量得到质的飞跃。

  (二)使内容更加通俗易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繁杂,在实践中会有一定的障碍,但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生活化教学方式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问题,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认真地学习和掌握有关法律和道德的知识,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有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小,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比较抽象,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很难对其进行充分的认识。由于该年龄段的思维特质,他们对抽象的知识并不敏感,因此,教师在解释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对于小学生来说,抽象的东西很难理解,但是他们对周围熟悉的事物比较敏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场景融入到课堂中,把复杂的事情变成简单的事情,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改变对待对这门课程的态度,合理地利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

\
 

  (三)利用生活化案例,教会学生学习知识迁移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与法律有关的问题,但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总是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而将课本案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这些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运用价值。道德与法治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始终贯彻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因此在教育领域要着重培养学生法治思维,宣扬法治力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相对地,要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就需要通过特定的道德活动。在这一进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即在课堂上进行生活化教育。“生活化”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使他们能把书本知识与生活融为一体,并在生活中感受到对道德和法律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学目的,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感,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思想,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渗透路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开展有效教学

  教学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指引作用,传统的死记硬背、满堂灌的教育思想已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小学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身临其境的方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经验,来实现对学生身体力行的指导,以实现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的高效教育。以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五节《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为例,通过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指导,使其了解公共交通、公共卫生等公共秩序的维护,使其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秩序,并自主学习,从而使其在讨论公共秩序的过程中,形成更强的凝聚力。引导学生开展“文明行为大讨论”,不同小组分别选择讨论生活中的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并在黑板上列举出来。教师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形成一份公共生活秩序单。例如“不闯红灯、不乱扔果皮纸屑、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等等。通过在课堂中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文明行为,争做文明小卫士,使得公共秩序规范深入学生心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知识内容大部分来自生活,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去,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要创造一个生动的教学环境,一方面要让教科书上那些枯燥乏味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立体、有趣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它也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普及提供了一个媒介,使其能够以生动的形式展现教育内容,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内化自己的行为。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强调的是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帮助课堂效益达到最大化。小学高年级学生不同于低年级学生,其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有了一部分的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对待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还是一味使用老方法,势必会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厌倦和排斥心理,因此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知法懂法,明德践行。比如在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织一场与该章节相关的情景剧,例如模拟人大代表使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加深他们的学习体会。另外,在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节《地球—我们的家园》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如何保卫家园,并列举出具体的方法,讨论其可行性和具体实施策略,让他们在讨论中建立环境意识,并知道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来说,教授内容更加深入,贴合社会实际。因此教师在讲授时,不仅要注重教材的内容,而且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运用道德和法律的认识,以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营造生活化情景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教师要把生活化教育思想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必须明确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具体需求,并依据其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方案,把生活元素引入课堂,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知识。另外,小学德育和法治课的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的教学对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在初学者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也许并不了解生活化教育,而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却可以通过巧妙的构思,将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事情或现象,运用到课堂中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让学生对生活的要素有更深刻的认识。运用问题导向法进行教学,可适当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问题,由学生自行解答,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进行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节《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案例,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比如可以先让学生看一段关于儿童的法律知识的录像,它的主要内容是《儿童权利公约》,该公约主要包含了各国儿童应享有的各种基本权利,并向他们提供基本的法律知识。另外,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动的事例来说明问题,比如,教师可以运用以下生活实例:①向同学借表,却没有归还;②家长随意翻看孩子日记本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对话的环境,即师生对话、学生之间对话、学生与知识的对话等。通过对话,使教材内容自然而然地渗入到法制教育之中,并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法制观念得到提高。此外教师在教授公民义务的过程中,可以举出更生动的事例,例如:在路口要等红灯,在公共场合不乱扔垃圾,借别人的物品后要归还……以此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文明素养。

  (四)开展生活化课外活动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能只靠教师在课堂上多讲一些重点和难点来草率了事,而是要让学生在课后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在课余时间内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拓展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切身体会。它不仅能给单调乏味的课堂增加几分趣味,而且能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身作则、以己为本。例如,教师在进行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弘扬优秀家风》的章节教学时,可以立足于“家风、家训”开展一系列课后实践活动。在课堂上,通过PPT等多种形式展示家庭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在那些情景下如何传播优良家风。让学生了解家风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宣传方式,并围绕着“家庭文化的宣传和传承”的主题开展班会,为班级推荐各种活动形式,撰写家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加深对家风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再比如在学习六年级《知法守法依法维权》部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知法守法”的调查,让他们走访身边的亲戚、朋友,了解他们所掌握的法律知识,以及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是否会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实地考察等形式,可以使学生在法律上更加自觉地加强自己的法制观念,学会知法、懂法、用法。

  四、结束语

  为了保证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我们必须根据合理的要求进行相应的生活化教育改革,教师合理利用生活化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开展有效教学,通过引入生活化教学内容,营造生活化教学场景使课堂教学更加通俗易懂,利用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各种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强.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家长,2022(10):79-81.

  [2]郑学海.初探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学周刊,2022(9):122-1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171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