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家国情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品质。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实施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有利于完善三全育人教育体系,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教师要认知到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家国情怀的培养。通过整合线上线下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来提升家国情怀的教育成效,并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深造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以便于更好地实施家国情怀教育。
【关键词】中职,历史教学,家国情怀,重要意义,策略
1.引言
家国情怀作为华夏民族精神,使匹夫勇于承担天下兴亡之责,使文人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使将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家国情怀的感召下,多少将军战士战死杀场,多少朝臣官员鞠躬尽瘁,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赞叹,多少富商巨贾倾囊相助,多少平民百姓感恩纪念。造就了一段段的爱国历史,捍卫了一代代的家国安康,流传了一个个民间故事。家国情怀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凝聚力,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华民族复兴、个人价值实现不可缺少的精神品质。
2.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
2.1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家国情怀一直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核心凝聚力。这种情怀在一些历史事件中和历史人物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有戚继光抵御外侮,有郑成功收复台湾,有林则徐虎门销烟等。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开始不断地渗透到当代的年轻人中。很多年轻人盲目地崇拜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缺乏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和影响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迫在眉睫。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方面具有学科优势,可以使学生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中,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从而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得以传承。
2.2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中职生具有年纪小、数量大的特点。年纪小面临着身心不成熟的问题,思想价值体系尚需建设。数量大意味着他们在日后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对中职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可以使中职生产生爱国爱家的情感,从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实现[1]。
家国情怀以小家为基础,以大家为目标,使学生在修身齐家的基础上治国平天下。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统一而强大的国家,才能使人民产生更高的幸福感,也只有幸福稳定的小家,才能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培养中职生的家国情怀,可以滋养中职生的精神,使中职生把个人抱负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使命,以及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中职生在走入社会后,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甘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可以更好地维护自身小家的稳定,并用自身的稳定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2.3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随着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快速跟进,社会急剧变革中,当代年轻人面临着多元化思想浪潮的冲击。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不断地入侵,从各方面渗透影响当代年轻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各种负面思想、极端意识形态肆意传播。这些不良思想观念对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为此国家提出了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重点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来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就是使各学科教学都共同承担育人的使命,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和道德品质培养。历史学科在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各阶段,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以史为鉴更好地规划指导自己的人生。家国情怀作为重要的核心素养,是三全育人的主要目标,在历史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学科协同育人效应的产生,有利于大思政课程体系的完善。
2.4完善学生人格和信仰
当代中国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信仰的缺失,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资本的力量也不断地颠覆着人们的价值观。有的人在职业发展中急功近利,甚至会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择手段;有的人缺乏理想信念,很难在工作岗位坚守。毕业生频繁地跳槽改行,高不成低不就,缺乏工匠精神等社会问题较为严重,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于国家的发展都无益。家国情怀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明确家与国间的关系,在实现自身利益时也要保全国家利益,在必要时舍家卫国,为家为国努力奉献。家国情怀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使之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抱负,从而远离低级趣味,拥有更加高尚的人格。在历史的发展中,那些名垂青史的人,都是具有家国情怀的人,而那些遗臭万年的人也皆是因为缺乏家国情怀。通过在历史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使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抱负,从而最终有利于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稳定发展。
3.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实施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
3.1教师树立思想认识
思想意识决定着行为活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其对家国情怀教育的认知影响着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施效果。因此,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实施家国情怀教育,需要学科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充分认知到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实施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积极实施家国情怀教育的思想意识,并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来实施家国情怀教育。家国情怀教育对于文化传承、社会主义建设、三全育人体系完善,以及学生人格健全的重要作用在前面的观点中已经重点论述,大部分教师都可以认知到其重要性,需要注意的是提高重视度,要把其作为重要的核心素养目标来进行重点培养。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家国情怀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
比如在教学中国历史《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这部分的内容时,教学内容涉及我国古代一些非常经典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包括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老子和庄子、墨子、韩非等的学说主张,孙武的军事思想等。这些我国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内容,无不是为了定国安邦而提出,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点明确家国情怀的教学目标。从知识技能素养、思维能力素养和思想教育素养三个层面来设计教学目标,在思想教育目标素养中明确:使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喜爱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思想,并从这些优秀的历史人物思想中感受到家国情怀,形成爱家、爱国、爱人民的思想意识。
3.2优化整合教学资源
在历史学科中实施家国情怀教育,需要以历史学科教材为基础,但仅仅依靠历史教材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对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从而使教学素材更加丰富,教学更加具有感染力。学校方面可以组织一线的历史教师成立教研小组,共同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科教师群策群力,一则可以使课程资源更加完善,二则可以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效率,减少学科教师的负担[2]。
在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时,首先要立足于教材,对教材中的家国情怀相关内容进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涉及家国情怀的非常之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思想、历史成就等等诸多内容,教师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充分利用。把这些内容作为家国情怀教育的切入点,并通过一定的延伸和拓展,来深化家国情怀教育。比如有些可以作为家国情怀教育切入点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被一笔略过,教师可以通过搜集资料和素材来进行延展和深化。其次,教师要整合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对线上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做好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对接。如今混合教育模式都较为成熟,线上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学科家国情怀教学资源,教师要选择一些优质的线上教育内容,作为历史教材的补充和优化。比如在讲解某个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时,可以利用线上的相关视频资源、图片资源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充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家国情怀,提高教学的感染力。比如有些事件和人物可以作为关联素材与教学内容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那么教师就需要提供这些素材使学生通过对比和类比深化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感悟。比如在讲解一些知识内容时,需要从案例资源作为支撑,教师就可以通过丰富的线上资源来充实案例。
3.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针对中职生的特征,教师在进行家国情怀教学时需要结合中职生的生源特点来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中职生基本都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具有活泼好动、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自主学习能力差的特点。如果只是枯燥地进行知识的讲解,无法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体验[3]。
首先,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实施家国情怀教育,教师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家国情怀的感染力。中职生在网络社会中长大,早已习惯了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的这种信息的接收模式,教师要善于利用线上教学模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迎合中职生的信息接收习惯。教师可以利用线上教学素材,也可以制作微课视频、教学课件,再组织一些线下的教学活动,使整个历史课堂更加活跃。同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国情怀,实现思想意识的升华,提高家国情怀教育的感染力。
其次,教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家国情怀教育如果只是在书面上进行学习,并不能深化学生的感受,要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切切实实地受到感染,并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才能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符合家国情怀主题的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历史博物馆,去烈士陵园扫墓,去消防大队参观学习,去红色文化故地学习,或者请老红军来校讲抗战历史,请一线警官、消防员来分享一些亲身经历,请行业模范分享自身的成长经历等等。通过这些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案例和感受,来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家国情怀。
最后,教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组织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中单向输出的教学方式,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分享教学课件、微课资源等形式,使学生进行自主的预习、学习和复习。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线上教学资源,依据自身的学习需求来进行自主的预习、复习。可以重复播放,也可以暂停播放,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也可以在课余时间与同学交流讨论。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行教学问题的交流讨论和教学任务的合作完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同时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有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4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教与学相长,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也要求教师的综合素养要有所提升。这就要求学校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为教师创造不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一方面要促进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4]。学校方面可以经常性地组织一些学术交流活动、教学研讨活动等,为教师创造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并通过考核激励制度,给予教师一定的激励和压力。而教师也要积极地进行自我提升,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做好学生的榜样,用自身的家国情怀和实际行动感染学生。
4.结束语
随着国家的不断强大,在教育方面也不断地完善,为了提升国家的民族软实力,建设当代国人的文化自信,在开展历史学科的教学中,要通过对这些优秀历史人物、爱国历史事件的学习,使学生记住这些优秀的历史人物,记住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在传承这些历史文化的同时,也传承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使中华民族的精神永垂不朽。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并通过教学来提升家国情怀教育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旦真.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与培养—以《祖国统一大业》一课为例[J].传奇故事,2021(24):2-3.
[2]葛攀红.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浅探[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74-75.
[3]汤蓉.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中文信息,2019(5):236-237.
[4]刘观华.家国情怀教育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入[J].教书育人,2018,657(35):82-8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1455.html